杨牧,台湾着名诗人,本名王靖献,台湾花莲人,1940年生。在现代诗坛中普遍被认为开闢了一条婉约的路子;一九六四年赴美后诗风渐趋雄健浑厚,长于叙事诗写作,文辞典赡雅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杨牧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940年9月6日
- 职业:作家
- 毕业院校:美国柏克莱大学
- 主要成就:2007年花蹤世界华文文学奖
2013年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 代表作品:《完整地寓言》
人物经历
1946年,六岁的杨牧就读莲花市明义国民学校,为台湾光复后第一届国民学生,开始学习国语,在此之前仅读台湾方言、日语及少阿美语。1951年开始接触《血滴子》、《卧虎藏龙》等通俗小说。1952年国小毕业,就读花莲中学初级部,同届同学有王祯和,并开始阅读《水浒传》、《西游记》。1955年国中毕业,就读花莲中学高级部,开始从事翻译小说,同时参与刊物编辑。此时以「叶珊」为笔名,在《现代诗》、《蓝星诗刊》、《创世纪》、《野风》等诗刊投稿。
1959年四月《创世纪》改版,首次列名为编辑委员。同年九月进入东海大学就读历史系,后来因兴趣不合,转读外文系。此时的杨牧,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如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等。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随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画」诗创作班,并艺术硕士学位。杨牧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叶维廉、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爱荷华求学期间,杨牧对爱尔兰诗人叶慈有着比浪漫诗人更多的关注。叶慈中年之后浪漫精神的提升、对神人开系的探讨及现实社会的批判,影响了杨牧日后文风的改变。
接着杨牧进入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博士。此时越战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柏克莱大学而是60年代反战运动的领导者,抗议美国政府介入越战。这使得杨牧感受到美国身为高度文明国家,却同时也投入血腥战争的矛盾。1972年后更改笔名 为「杨牧」。在改换笔名之后,其作品风格亦为之一变;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静与含蓄,并且开始有了关心现实问题的作品。由忧郁沉静舒一己之怀,转而介入及批判社会。杨牧曾说:「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变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实。」这是杨牧开始关注社会人世的关键。1984年之《交流道》即随笔式地纪录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及批判。
在一九七七年《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中,编者引介杨牧的文字,尤其代表了文学界对诗人的普遍认知:“杨牧是位‘无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诗耽于‘美’的溢出--古典的惊悸,自然的律动,以及常使我们兴起对古代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
人物成就
荣誉
诗宗奖(1971)
时报文学奖(1979、1987)
吴三连文学奖(1990)
财团法人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讲座(1996-2001)
国家文艺奖(2000)
花蹤世界华文文学奖(2007)
纽曼华语文学奖(2013
吴三连文学奖(1990)
财团法人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讲座(1996-2001)
国家文艺奖(2000)
花蹤世界华文文学奖(2007)
纽曼华语文学奖(2013
个人作品
《水之湄》(台北:蓝星诗社,1960)
《花季》(台北:蓝星诗社,1963)
《灯船》(台北:文星书店,1966)
《非渡集》(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再版(台北:晨钟出版社,1972)[6][7]
《传说》(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
(以上为叶珊时期所着之诗集)
《瓶中稿》(台北:志文,1975)
《北斗行》(台北:洪範书店,1978)
《杨牧诗集Ⅰ》(台北:洪範,1978)[8]
《禁忌的游戏》(台北:洪範,1980)
《海岸七叠》(台北:洪範,1980)
《有人》(台北:洪範,1986)
《完整的寓言》(台北:洪範,1991)
《杨牧诗集Ⅱ》(台北:洪範,1995)[9]
《时光命题》(台北:洪範,1997)
《涉事》(台北:洪範,2001)
Susanne Hornfeck、汪珏译,中、德文对照,《和棋》(Patt beim Go,台北:洪範,2002)
《介壳虫》(台北:洪範,2006)
《杨牧诗集Ⅲ》(台北:洪範,2010)[10]
马悦然译,中文、瑞典文对照,《绿骑:杨牧诗选》(Den grone riddaren,台北:洪範,2011)
《吴凤》(台北:洪範,1979)
《叶珊散文集》(台北:文星,1966);再版(台北:洪範,1977)
《杨牧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1975)
《年轮》(台北:四季出版社,1976);再版(台北:洪範,1982)
《柏克莱精神》(台北:洪範,1977)
《搜寻者》(台北:洪範,1982)
《交流道》(台北:洪範,1985)
《飞过火山》(台北:洪範,1987)
《山风海雨》(台北:洪範,1987)
《一首诗的完成》(台北:洪範,1989)
《方向归零》(台北:洪範,1991)
《疑神》(台北:洪範,1993)
《星图》(台北:洪範,1995)
《亭午之鹰》(台北:洪範,1996)
《下一次假如你去旧金山》(台北:洪範,1996)[11]
《昔我往矣》(台北:洪範,1997)
《奇莱前书》(台北:洪範,2003)[12]
《人文蹤迹》(台北:洪範,2005)
《掠影急流》(台北:洪範,2005)
《奇莱后书》(台北:洪範,2009)
《The Bell and the Drum──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in an Oral Tradition》(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译名《钟鼓集──毛诗成语创作考》
《传统的与现代的》(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再版(台北:洪範,1979)
《文学知识》(台北:洪範,1979)
《文学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
《陆机文赋校释》(台北:洪範,1985)
《隐喻与实现》(台北:洪範,2001)
《失去的乐土》(台北:洪範,2002)
《叶慈诗选》(台北:洪範,1997)
《英诗汉译集》(台北:洪範,2007)
诗人:杨牧简介
杨牧(1944—),四川渠县人。曾在大西北生活多年。历为新疆石河子市作协主席、新疆兵团文联副主席、新疆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绿风》诗刊主编、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星星》诗刊主编。着有诗集《复活的海》《野玫瑰》《雄风》《边魂》、长篇自叙传《天狼星下》、诗文总集《杨牧文集》等数十种。曾获全国首届中青年诗人优秀诗作奖、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集)奖、全国电视艺术“星光奖”一等到奖、“骏马奖”最佳奖等。部分作品被收入国内高校教材及高中语文读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日、印地、罗马尼亚等文字。
余 烬
在我们行进的途中
谁给我们安排了这样一堆余烬
辉煌的葬礼
想远在我们到来之前
就于荒原毕剥地燃烧
不知是哪队远足的
旅人、梦、乾粮袋
在这儿翻来复去地炙烤
对过往进行庄严的火葬
欲望始终在不可企及的前头
途中每一步都很真实
狼啸是竖耳可触的
寒冷是伸手可见的
夜色围过来如一口枯井
有时惟火光最能解渴
几乎每个人说起今天都很激动
那些过往者当初也这样
要与之交谈却是永远地不可能了
他们的背影叫做历史
随风扬起
有时消逝得乾乾净净
留下了一堆植物的灰烬
荆棘的灰烬
也许并不是最冷的风景
悲壮和缠绵成为文字
最简单的经验
每个人都是须重複一次
才能读懂
无法说清火光到底到哪里去了
那些旅人到哪里去了
茫茫天地无处寻觅
只有灰烬是一个事实
那些人走了是一个事实
我们来了,并且
也要燃一堆火
也是个事实
一根火柴热了又冷
一支香菸,冷了又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