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萍剑是我国四大名剑之一,在武林中享有盛名,尤其在河北沧州一带流传较广,在书籍《沧州武术志》中记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杨氏青萍剑
- 类型:我国四大名剑之一
- 地区:河北沧州一带
- 记载:《沧州武术志》
青萍剑之命名
青萍,又名浮萍,常漂浮于水平面之上,寄身流波,随风摩倾,来去飘忽,任其自然,点点青翠溶于起伏蕩漾之中,雍容坦蕩,悠然陶然,给人以洒脱无羁,轻鬆明快的感觉。古人喜剑,往往视剑为重器,宝而藏之,并且常给某些器起一个典雅别致的名字,“青萍剑”就是这样命名的古剑之一。如东汉陈琳在《答东阿王笺》中就有语云,“君侯体高世之才,秉青萍,干将之器”。唐代诗人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一文中亦云:“庶青萍,结绿,长阶于薛,卞之门”。文中青萍均系青萍剑之代称,可是在东汉、唐就已有青萍剑的名字。据传青萍剑能切金断玉,吹毛立刃,锐利无比。演练起来,形如高山流瀑,长河泻波,虽起伏跌宕,而无间断塞滞之迹,青萍剑藉此命名,取其剑器优质,姿质优美之意,真是恰到好处。
杨氏青萍剑由来
据现尚存的清代(鹹丰六年,1856年)杨棣园先师手抄本记载:吾学于济南临邑县冯希汤,于吾结义,系南宫全真道士。其师孟皎华系沂水泥古庄人,皎华学于天师老法官真人潘姓玄圭其名也。此青萍剑法唐郭子仪得其传,有青萍剑谱行世,然卷帙浩繁,人易生汪洋之叹。且其所比喻妙处,多取于寒暑、往复、阴阳、升降极难体会。俗语云:纸上谈兵不如口授。又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得真传莫强猜。玄律所载有三不传之说:不忠不孝者不传,不谨不慎者不传,视财如命者不传。又云传于匪人罪坐于师。愚记此册非敢曰剑谱,不过用作账簿免久远遗忘云而。

传于沧州

杨棣园因避难曾来沧州一代多处传授青萍剑法,结识了沧州“成兴镖局”大六合门拳师李冠铭。据《沧州武术志》记载:杨棣园云游沧城将青萍剑法传于李冠铭并赠剑谱一套。从此杨氏青萍剑传入沧州大六合门。
历史渊源
杨氏青萍剑最早可上溯于唐朝郭子仪,据杨棣园先师拳谱记载:青萍剑法唐朝郭子仪得其《青萍剑谱》传世,然卷帙浩繁,人易生汪洋之叹。后由江西龙虎山天师府潘玄圭道士首在道家流传,潘玄圭传于山东沂水泥古庄道士孟皎华,孟皎华传于济南临邑冯希汤,冯系南宫全真道士。再由冯希汤传于俗家结义弟兄杨棣园,杨棣园于清鹹丰年间云游沧城,将青萍剑传于沧州大六合门拳师李冠铭,并赠剑谱一套。从此,杨氏青萍剑在沧州大六合门流传至今。
基本内容
杨氏青萍剑共分一至六路,各为一个演练套路,可单练又可对练又可用于技术实用,是目前保留比较全面的杨氏老套青萍剑法。基本使用剑法包括:刺、剪、挑、砍、劈、挂、抛、斩、撩、托、拨、挫、云、截、绞、点、崩、抹、拦、架等。步型包括: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丁步等。步法包括进步、退步、开步、并步、插步、盖步、绕步、跳步、跃步、旋转等。剑谱记载着杨棣园1856年手抄原序、动作名称、剑断技法等。
青萍剑特点
青萍剑招多式美,其套路结构严谨。剑法规整、剑路近捷;变化多,少重式。这是其它剑法所不具备的特点。
青萍剑术演练时,轻灵转折,迂迴巧妙,潇洒飘逸。其动作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在意念的引导,强调劲力的内在表现,含而不露。
青萍剑的姿势名称
青萍剑的姿势名称整齐优美,且寓意深远,大气恢宏。其招式名称有採用民间传统如:“白鹅亮翅”,“拔草寻蛇”。有的根据姿势形象如:“仙人指路”,“迎风挥扇”。更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饿虎扑食”,“力劈华山”。有的来自神话传说如“鲤跃龙门”,“霸王挥鞭”。也有的出自历史典故如:“埋伏计”等等。总之名称包罗万象,极具文化内涵,有着深邃的审美和道德教化影响。
沧州大六合门传承
一代潘玄圭清朝康熙年间、江西龙虎山天师府道长
二代孟皎华清朝乾隆年间、山东沂水泥古庄人道士
三代冯希汤清朝道光年间、济南临邑人,系南宫全真道士
四代杨棣园清朝道光末年、鹹丰初年,山东无棣人,着名剑法大师,鹹丰六年写有《青萍剑》手抄本
五代李冠铭清朝道光末年、鹹丰初年、沧州大六合门祖师
六代王殿臣清朝鹹丰年间、沧州成兴镖局镖师
七代李树亭(生于1863-去世1939年)留有青萍剑谱在世
八代李志云(生于1911-去世1984年)保存并整理青萍剑谱
九代李俊德(生于1960年)整理继承发扬杨氏青萍剑法
十代李剑明(生于1994年)马爱军 丁沧生 许云飞 姜永祥
十一代程惠萍 杨延华 樊旭光 彭波 张剑锋 贾秀艳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