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杨梅(中医病名)

(2018-10-20 17:57:15) 百科

杨梅(中医病名)

杨梅,因疮的外形似杨梅 ,故名。杨梅也称梅毒 ,是一种经典性性病。据医史学家考证,杨梅毒起源于美洲,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通过海员和士兵使梅毒在欧亚两洲迅速传播。15世纪以前,我国尚无梅毒的记载。大约于1505年,梅毒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岭南一带,当时称“广东疮”、“杨梅疮”,此后梅毒向内地传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杨梅
  • 别名:梅毒
  • 特点:阴部糜烂,外发皮疹
  • 依据书籍:《霉疮秘录》

基本信息

释义

以阴部糜烂,外发皮疹,筋骨疼痛,皮肤起核而溃烂,神情痴呆等为常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由来

杨梅,因疮的外似杨梅 ,故名。杨梅也称梅毒 ,是一种经典性性病。据医史学家考证,杨梅毒起源于美洲,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通过海员和士兵使梅毒在欧亚两洲迅速传播。16世纪以前,我国尚无梅毒的记载。大约于1505年,梅毒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岭南一带,当时称“广东疮”、“杨梅疮”,此后梅毒向内地传播。
古人陈司成着《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最完美的专着,明代李时珍着《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梅毒流行情况。
梅毒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16世纪时带入我国的,古代称花柳病、杨梅疮、霉疮、秽疮等。建国以后,梅毒在我国曾一度被消灭,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梅毒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别名

别名有杨梅疮、霉疮、广疮、天柳病、花柳病、卖疮、大疮、广东疮、时疮、棉花疮等等。

症状体徵

症状及体徵
杨梅是性传播疾病。杨梅疮是因感染梅毒而引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见《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又名霉疮、广疮、时疮、棉花疮。多因气化(间接)传染和精化(接触)传染而发。
中医病证
发病前,多见有全身性发烧,头痛,骨节部位酸痛,咽乾喉痛,并逐渐出现皮表病变。发外阴部皮肤先起红晕,后即见成斑片者,名杨梅斑;有形如风疹者,名杨梅疹;若其状如赤豆,嵌入肉内者,则名杨梅豆;若疹粒破溃,肉反而突出于外者,更名翻花杨毒。严重者,其毒侵及骨髓、关节、内脏,则统称之为杨梅结毒。
西医病症及治疗
西医将它分3期:①一期梅毒。即硬下疳 ,潜伏期2~4周,外生殖器部位发生暗红色硬肿块 、浅溃疡 ,有软骨样硬度,周围淋巴结肿大。②二期梅毒。在一期梅毒 1~2 个月之后,全身皮肤、黏膜发生对称泛发皮疹、斑疹、丘疹、脓疱疹等。黏膜可发生黏膜斑、扁平湿疣,传染性强。③三期梅毒。发生在感染后2~3年乃至10年,皮肤为树胶样肿,还可涉及骨、关节、心、血管,表现为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和主动脉瘤等,侵及神经为脊髓痨 ,全身麻痹 ( 麻痹性痴呆 )。先天梅毒有早期先天梅毒,相当于后天二期,但较重。晚期先天梅毒与后天相似,但很少发生心、血管及神经病变。主要为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哈钦森氏齿 (上门齿中央切痕,下小上大,宽厚相等)、佩刀形胫骨等。
各期之间可有潜伏梅毒,无症状,仅血清反应阳性。治疗使用青霉素或红霉素、四环素等。
传播
传播方式有三种,其一直接传播,指与梅疮患者交媾而发;其二间接传播,指接触患者过程中染毒而发;其三垂直传播,指父母患有本病,精血结胎染毒而发。
梅毒患者的皮肤、黏膜中含梅毒螺旋体,未患病者在与梅毒患者的性接触中, 皮肤或黏膜若有细微破损则可得病。极少数可通过输血或其它途径传染。获得性梅毒 (后天)早期梅毒病人是传染源,95%是通过不洁性交传染,少数通过接吻, 握手、输血、接触污染的内衣湿毛巾、茶杯、菸斗、哺乳、尿布等传染。胎儿梅毒(先天 ):孕妇体内螺旋体,一般在妊娠3—4月通过胎盘感染婴儿。

中医诊断

1. 疫毒留滞
主证:病发于感染梅毒后10周左右。初起有发热、头痛、骨节酸痛,咽喉疼痛等症状,2~3天后全身症状渐消,而出现皮疹,形态各异,有如杨梅疹;有如翻花杨梅;有如杨梅豆;有如杨梅斑。皮损常见于胸部,次见于腰腹、四肢屈侧、颜面及颈部,终发于手部。无痛痒或微有痛痒。不经治疗可在1~2个月后自趋好转,但数月,数年后可转为晚期梅毒。
分析;本证为疫毒留滞体内,客于血中,尚在卫分,而见类似表证之表现;邪气初犯,正气尚存,虽无力驱邪外出,但可短期内与邪搏结,邪客血中,血溢脉外而发杨梅状疹;邪正搏结较剧,则皮肉溃烂;正气尚充,故不治可“愈”。无痛痒说明邪毒初犯,气机运行尚可。
2. 秽疮结毒
主证:病发于梅毒后期。部位不限,随处可发,或为肌肤,或为脏腑。病情兇险,危及生命。生于肌肤者,结毒肿凸,小如豌豆,大如胡桃,但无疼痛。渐渐破溃,疮口凹陷,边缘整齐,腐臭不堪,缠绵不愈;发于巅顶,可致颅顶塌陷;发于口鼻者,可致鼻塌唇缺;发于眼喉,可致眼盲喉破;发于骨节者,损筋伤骨,屈伸不利,拘急不展。
分析:疫毒邪气入血走窜,循络而发。发于肌肤尚可医可治,发于脏腑则兇险岌岌。而邪毒深重,是辨证要点。邪毒侵及机体日久,日益深重,正气渐衰,毒邪泛溢肌肤则肌肤溃烂,留于脏腑则器官受损。
3. 小儿遗毒
主证:一般发于小儿出生后3周至3月之间。婴儿消瘦,肌肤乾枯,貌似老人。口角出现放射性皲裂,愈后结疤,手掌足底可有光亮斑片及大水疱;臀部皮肤剥脱,形成烂斑,鼻孔肿胀,有脓血性鼻涕,致婴儿呼吸、吮乳皆感困难,甚者可致鼻骨塌陷,膝关节及踝关节附近可发生肿胀和剧痛,从而引起四肢不能运动。
分析:父母遗毒,染及婴儿故出生后数周即可发病,并呈典型性发病特点,后果不良。毒气从精道乘虚直透命门,以灌沖脉,遗毒儿女,毒稟先天,最为恶候,皮损肉烂,方药难及。
相似疾病鉴别诊断
玫瑰糠疹
皮疹分布以躯干较多,且分散存在,但多呈椭圆形淡红色斑,覆有糠状鳞屑,长轴与皮纹一致。常先发一个较大母斑,而后再发较多皮疹,有痒感,淋巴结不肿大,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银屑病
在红色丘疹或斑片上覆有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点状出血或多数小脓疱,以四肢伸面、头皮和背部较多,自觉瘙痒,一般冬重夏轻,病程较长。
尖锐湿疣
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初发为正常皮色或粉红色丘疹,增长后呈瘤样或球团状,基底部有蒂,可发生坏死、糜烂和溃疡,常有臭味。好发于龟头、冠状沟、肛门、大小阴唇、宫颈及阴道等处。
多形红斑
初发为水肿性红斑和淡红色扁平丘疹,进一步发展为虹状红斑即靶形斑,病变对称分布,好发于手背、前臂、足背、踝部等处,同时可发生水疱、大疱和黏膜病变,自觉疼痛剧痒,有一定的诱因。
阴癣
好发于沟股尾端及臀部、大腿内侧,以皮肤丘疹、水疱、结痂、瘙痒为特徵,VDRL及USR试验均呈阴性。
臊疣
有疣状突起,呈菜花状,表面湿润,易出血,一般无溃烂。VDRL及USR试验阴性。
麻风
以遍体麻木,皮肤出现斑块、结节,形若蛇皮,脱屑等为主要表现,皮损或组织切片内可查到麻风桿菌,VDRL及USR试验阴性。

中医治疗

治则

治疗则以驱邪为主,兼顾扶正,使邪毒去,元气充,而奏效果。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实现治疗效果。

辩证选方

1. 疫毒留滞 治法:祛风散血、解毒清火。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15g,黄芩15g,黄柏20g,山栀15g。表证明显加双花、连翘;皮疹出现加生地、马齿苋;热重加水牛角、大黄。
2. 秽疮结毒 治法:凉血解毒、化瘀散结。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公英20g,双花25g,野菊花20g,地丁20g,天葵15g。加蟾酥6g,大黄 15g,犀角 0.6g。 3. 小儿遗毒 治法:清血解毒,活血祛风。 方药;升麻解毒汤加味。升麻5g,鲜皂角刺5g,土茯苓7.5g。加苍朮,陈皮,马齿苋,黄柏。

专方验方

治疗杨梅毒验方
1、杨梅毒。用银硃、粉锡,等分为末。把纸捲成捻子,蘸油点燃,放在木桶中。令病人到桶边用鼻子吸取烧捻子放出的烟子。一天一次,七天可愈。又方:银硃二钱,孩儿茶一钱,龙桂香一钱,皂角子一钱,共研细,照上方作熏药用。又方:银硃、水银粉各一钱,黄蜡、菜油各一两,加热化开调药,摊在油纸上贴患处,疮痂自脱。
2、治杨梅毒疮。用醋煮铜青研末,烧酒调搽。要忍痛,让水出,次日即乾。或再加白矾,与铜青等分,研末涂搽。
3、治杨梅恶疮。用粉霜敷搽。
4、大风疮裂。有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匀涂疮。另外还用大风子壳煎汤洗浴。此方亦治杨梅恶疮。
5、杨梅疮毒。用铜青七分,研细,加黄蜡一两共熬。另取厚纸一张,铺涂熬汁,两面垫一层纸,然后再贴到患处,以出水为好。亦治臁疮顽癣及虫咬。
6、各种毒疽毒痈(包括杨梅疮)。用水银粉一两,丹砂、雄黄各二钱半,白矾、绿矾各二两半,研匀,装罐,盐泥封口,文武火炼升。炼毕开封,罐口有许多粉末。取此粉每三钱加乳香、没药各五分,酒在太乙膏之类的膏药上,贴患处,有奇效。此方名“五宝霜”。
待验方
1、杨梅疮试验方全虫10个,大蜈蚣10g,双花120g,生大黄120g。清水煎,频服。
2、黄芪苓归丸:土茯苓1500g,生黄芪500g,当归400g。先将土茯苓煎汤,取黄花、当归拌匀微炒,乾磨为末,蜜为丸。每次15g,每日3次,一剂当效。

其它疗法

外治法;
1. 黄柏、雄黄各 6g,孩儿茶 9g,没药、轻粉、粉霜、枯研各 3g,丹砂 15g,龙脑 0.9g,蜗牛10个。共为细末,猪胆调搽,每日数次。
2.轻粉、龙脑、黄柏(炒)、胡料各6g,百花霜、黄丹(水飞)、生甘草各9g,蚯蚓粪(火焙乾)30g。各研细末,点擦。
3.蟾酥丸:用于痛疽疔疮,咽喉肿痛,无名肿毒等证,具有清解疮毒之功效。水丸,每33粒重1g,口服1次5~15粒,1日l一2次,葱白汤或温开水送服;外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4.蟾酥锭: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主治疗疮发背,脑疽乳痈,恶疮初起,疼痛麻木。每锭3g,外用,以醋研磨涂患处。

中西医结合

对本病的具体治疗方法,一般均以大量使用抗生素为主进行治疗,并有良好效果,因而临床上多以西药抗生素为主,中药为辅的原则进行治疗。
1. 坚持早期,正规,足量的方针,确诊为一期梅毒即应採用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期儘快控制病情。并针对临床表现,适当选用清热解毒,除湿等方药配合治疗。
2. 以青霉素为主,也可选用青霉素换代产品。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对患者配偶及子女进行检查,必要时同时接受治疗。中药在治癒梅毒的过程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几百年前,就有了专病研究和治疗手段,多选择砷剂治疗。当今则辨证论治,不拘泥一方一药,灵活选方遣药。
1.抗梅毒治疗: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单位/日,连续肌注15天以上;或红霉素,2g/日(500mg/次,4次/日),共15天。
2.外治疗法:疮口溃烂者,可用鹅黄散外撒疮面;肿结未溃而坚硬不消者,可外敷沖和膏;溃后脓未尽,可用五五丹去腐;脓尽用生肌散收口。
3.单方验方:(1)土茯苓30g、金银花15g、生甘草10g,水煎代茶饮。
(2)升丹合剂,25mg/次,2次/日,饭后服。
(3)五宝散,0.3g/次,2次/日。
(4)土茯苓30g,忍冬藤10g,蒲公英15g,马齿苋10g。水煎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