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深,1953年生,男,苗族,湖南沅陵人,曾用笔名江琛。1987年毕业于湖南教育学院。先后当过中学教师、共青团干部、县委宣传部干部、新闻记者、电视编导。曾任怀化电视台副台长、怀化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杨家深
- 国籍:中国
- 民族:苗族
- 出生日期:1953年
个人简介
杨家深,1953年生,男,苗族,湖南沅陵人,曾用笔名江琛(意即沉在江底之珍宝,自认为与己性格相投:内强素质,不事张扬)。1987年毕业于湖南教育学院。先后当过中学教师、共青团干部、县委宣传部干部、新闻记者、电视编导。曾任怀化电视台副台长、怀化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业余爱好写作、摄影。1980年5月至1982年7月支边援藏在拉萨工作期间,拍摄过大量高原风光、藏区民俗风情的摄影作品,并陆续在西藏当地和全国报刊上发表新闻、艺术照片及各类文稿。现为怀化市广播电视局(怀化电视台)副总编辑、主任编辑。系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协会中级会士。主要作品有:摄影徵文《"海鸥"从西藏高原起飞》参加为纪念《大众摄影》创刊30周年而举办的"我和摄影"徵文比赛获奖;摄影论文《浅谈审美联想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在湖南湘潭师院美学教学中交流;摄影小说《冠军》、《眼镜清》、《吉它梦》(入选中国第一届摄影小说·摄影作品大赛)。摄影专题《悠悠白云识我情》、《大山的儿女们》,新闻摄影《苗家姐妹赛山歌》)获新华社《中国记者》杂誌月赛一等奖)、《忆昔悼亡泪涟涟》(获《中国记者》月赛二等奖、《华声报》"鲁陶杯"摄影大赛一等奖),艺术摄影《心有欢乐口有歌》等300余幅作品分别在全国範围内的比赛和各级影展中获奖、入选或参展。出版有散文作品集《山情水意》、电视专题文集《萤屏撷珠》、摄影作品集《精彩瞬间》,编制画册《萤屏连万家》、《岁月如歌》等。2006年12月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2008年7月晋升为国家高级摄影师,2008年12月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2013年当选怀化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个人作品
秋走借母溪
2011-12-28 湖南日报
人说借母溪的至美在春夏,我却独爱其秋色。于是,在一个深秋的朗日,捧着览胜寻美的期待,我再次投入了她的怀抱。
借母溪位于沅陵、张家界、永顺三县(市)交界处的沅陵县境内。区内呈现出国内罕见并保护完好的原始沟谷次生林带,素有“湖南九寨沟”之称,2008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200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态区之一。这是一个动植物的天然乐园,尤其是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让人称奇。林区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千年古藤老树、神奇的沟谷流水,展现出一幅幅“原始森林风光图”。
我是冲着借母溪那秀美秋色和神秘秋韵而去的。
从沅陵县城出发,溯酉水折明溪至陈家溪村,就进入借母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边缘了。弃车徒步,眼前即呈现出一番别样的风景。那山是五彩七色的,那水是透澈清亮的。溪水虽没了春汛夏雨时节的桀骜不驯,却多了几分精緻妩媚。洁净的秋水漫过卵石,抚着菖蒲,叮咚作响地唱着欢歌,从那遥远的天际奔来,从那幽涧深谷走来,带给人们柔情与舒爽。溪道多有拐弯处,而每一道小湾会形成一个较深的水潭,那便是鱼蟹的乐园。水清则显潭浅,你可洞视水底的卵石,历数潭中的游鱼。溪流之上,不时有瀑布显现,水量不大,缺乏壮观,却多了几分娴静与恬适,与周围幽静的山林、唧啾的鸟雀构建着一种原始森林区间别致的野趣图景。
借母溪的山简直就是一个硕大的聚宝盆和动植物标本库。据介绍,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其中珙桐、银杏、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都是一级重点保护树种。被茂林浓荫包裹着的山一年四季变幻着色彩,秋走借母溪,你就是走进了金色的童话。陈家溪村溪对面那几株红得惹眼的红枫,只是借母溪数十公里五彩山林美丽画廊的序幕。顺溪而上,越往里走,感觉秋色愈加浓烈。火红的枫叶、红椿、乌桕,以及黄色的梧桐、银杏叶等等,交织成一垄垄一堆堆红霞烈焰。溪水倒映着山峦,成片彩林的倒影缥缈在水中,梦幻虚实,似神若仙。
秋意也弥散在苗乡山寨、土家吊脚楼。在借母溪源头的借上组,我们看见,屋檐下、栏桿上,晾挂的黄豆成排成串,玉米棒子一片金黄。一处山坡上,人们忙着用石块磊墙砌猪圈,另一块空坪里,四五个村民们正忙着锯木备料盖新房…… 晚上,围坐在火坑旁,听村民组长孟建全讲故事。他介绍说,过去,这里地处偏远,人迹罕至,村寨十分原始落后。近几年,政府加大投入。如今,村里通了电,引来了山泉水,用上了省柴节能灶,开通了无绳移动座机电话,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清晨,伴着鸡鸣鸟叫凭栏张望,层层山林沐着晨雾,披着轻纱,更显风姿绰约。村寨里,炊烟袅袅,吆喝四起,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忙碌。借母溪的秋在营造世界斑斓色彩的同时,又带给了人们几多丰收的喜悦。
难忘援藏那岁月
作者:杨家深 2009年09月04日 新华网
1980年初夏,我接受组织派遣,参加湖南省第四批援藏教师队,在拉萨工作了两年。想想那时的艰苦生活,看看现在的优越条件,不禁心潮难平,感慨万端!
跋涉青藏路
从长沙开出的火车把我们“扔”在了甘肃柳园车站。柳园至拉萨,行程2000多公里,我们分乘3辆汽车开始了平生第一次艰辛的旅行。
第一天,汽车在去沙漠中的绿洲——敦煌的柏油马路上飞驰,大家情绪很好。穿行柴达木盆地,翻越“横空出世”崑仑山,看莹莹盐湖,领略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的崑仑气势,倒也让人新鲜。不料,车至五道梁,高原反应逞起威来。俗话说:“到了五道梁,喊爹又叫娘。” 这里海拔4600多米,气候变化无常,是人们进藏的一道难关。汽车像一头头喘着粗气的老水牛,艰难地挪动着沉重的脚步。我们人呢,一个个头脑发胀,四肢无力,嘴唇发紫,胸口闷慌。在长江源头沱沱河,我们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夜晚。汽车驶进接待站,车门打开,谁也顾不上去找床铺,有的瘫倒在屋檐下,有的翻躺在空坪上,大口地喘着粗气。这一夜,我倒在床上一分钟也没睡着,只觉得屋樑在旋,大地在转,耳朵嗡嗡响,也弄不清胳膊大腿长在自己身上还是长在别人身上。翻过唐古拉山,车队又碰上一件倒霉事:天雨路滑,在一截还不到100米的路段上,我们的3辆客车相继陷入了泥坑。无奈中,大家想办法用油压千斤顶升起汽车大梁,再去找些石头垫在轮子下。在那寒风凛冽的草原上,别说石头难找,大家头重脚轻的,气粗力乏,纵然找到石头也搬不起。我们便摘下帽子端几个,扯开衣襟包几个,花了4个多小时,才把泥坑填了起来。我们坐了整整8天汽车,第10天才到拉萨。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天天议论,日日期盼:要是能把铁路修到拉萨那该多好!
2006年7月1日,梦想成真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我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通车庆典实况。当年大唐文成公主进藏,坐马车走了几个月。格尔木至拉萨,我们当年乘汽车走了5天,今天,火车只用了13个多小时!守看电视那段时间里,我的眼里几乎一直噙着泪花!
预约打电话
离湘赴藏时,妻子已有两个多月的身孕,平日里的牵挂和叮咛,都只有託付给邮局那传情的“鸿雁”了。想给妻子打电话,实在太“难”:从单位的“摇把子”到拉萨市电信局转西藏自治区交换机,再转湖南省,直至县局、单位的话机,每一条中继线的接转都要排队等候,少则几小时,多则大半天也未必能通上话。
挂念的实在太多!特别是妻子将在年底分娩,现在身体状况如何?孩子发育情况怎样?我决心与妻子来次直接“对话”,还专门为这次通话“工程”作了精心策划。先是找到一位在电信部门工作的学生家长“开后门”帮忙疏通关节,再通过写航空信与妻子预约,嘱其某月某日去某架电话机旁守候,同时还“预谋”了通话提纲,以便节省时间,儘量减少那昂贵的“长途”话费。这样,在与妻子分别大半年之后,我们终于实现了援藏两年中唯一的一次通电话。只可惜通话时,我们俩都十分激动,该讲什幺、谁讲了什幺,好像已经没了印象,留下的只是能直接听到亲人话语的幸福和对通讯手段落后的慨叹!
程控电话、移动手机相继发展普及,雪域高原与祖国内地似乎近在咫尺,千山万水阻隔的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如今,我想念高原“战友”了,拨个电话,发条简讯,或通过网路留言,一切都那幺自然、方便。
信走60天
30年前在拉萨,与内地亲友联繫的方式除了电报就是信函。由于公路运输耗时较长,寄信一般都发航空邮件。
那时物资不丰富。进藏物资几乎全靠像蜗牛一样爬行的汽车运输,要是遭遇雪冰封路,拉萨街头商店的货物就会被一扫而空,即使平常,供货品种不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难以买到,我就要求家人邮寄过牙膏、刮鬍须刀片、摄影胶捲等在内地再普遍、普通不过的小物件。寄包裹、发平信往往存在“隐患”,不是路途耽搁时间太久导致物品霉变,就是信息沟通受阻,引起亲人“恐慌”。
我与妻子恪守着自然约定,每次接信后第二天回复,10天一个邮程,每月写3封信。但有一段时间,我没有接到妻子来信,很是着急。不料一天,邮局接连送来两份电报,妻子连连发问“情况怎样,盼即回电”。原来是妻子分娩之后,不能亲自去邮局发信,委託的寄信人不知要贴航空标籤,平信在路途至少得走半个来月。更有甚者,一位亲友写信委託办事,信在路途竟走了60天……
历历往事仿佛就在昨日,社会变化已是地覆天翻。民航忙,公路畅,火车宾士在世界屋脊上,数字通讯一张网…… 原本十分“遥远”的西藏,带着共和国的脉脉温情,搭乘着新中国的时代快车,正朝着团结、富裕、文明的目标疾驰奋进。新中国诞生60周年之际,我们祝愿民族地区前程似锦,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沅陵山歌号子的传承与发展
杨家深 杨斌
沅陵,背倚武陵、雪峰,境内溪河纵横,人称“山国水都”,历为郡、州、道、府治所,是湘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在长期的江河运输和农耕劳作中,创作的山歌号子等劳动歌谣,在湖湘特色文化中独树一帜!
沅陵山歌腔调繁多,异彩纷呈。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歌词朴实、想像奇特、比喻巧妙,生动鲜活。受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语音等因素影响,风格上形成三大色彩区。即:以境内沅水上游两岸区域为主的上河腔系 “落阳腔”,以沅水下游两岸区域为主的下河腔系“顿顿腔”,和以酉水两岸区域为主的北河腔系“高山腔”为主要色彩腔调。沅陵山歌从节奏旋律上又可分三种:一是适宜山里喊唱的高山山歌,二是田间地头、近距离演唱的短尾山歌,三是遇喜事而围聚的坐唱山歌。从题材内容上分:一是情歌类,民间有“无郎无姐不成歌”之说。二是生活类,反映劳动生活,抒发生活感悟,阐析世间哲理等是其主流。如“山歌好唱口难开,林檎好吃树难栽……” “桐子树上结青球,姐妹吵架莫记仇”等。三是时政类,主要表达对社会的一种情感和态度。如“当兵就要当红军,革命胜利不受贫;会做工的有工做,会种田的有田耕”。新时期以来,时代又赋予了山歌许多新的内涵。
沅陵的劳动号子有数十种之多,最着名的当属“船工”、“车水”和“盘木”三大号子。沅水是大湘西最古老最险峻的一条河流。在千百年的木船、排筏航运时代,拉縴、摇橹、喊号子成了船工们的必修课,以“沅水号子”及其支流“酉水号子”为代表的船工号子自然成了漫漫江峡的独特风景。山歌号子是大山、河埠人民劳动生活的写照,也是人们情感交流的载体,更是研究民族民俗、历史宗教、生产生活等的重要佐证,具有极高的艺术及社会价值。
近年来,为发掘、抢救、传承山歌号子,沅陵县做了大量工作:蒐集整理全县山歌,录音录像出版专辑;举办各类山歌大赛,发现挖掘山歌传人;打造“山歌宴”品牌,开发旅游型产品。如今,以沅陵山歌号子、辰州傩、龙舟竞渡为代表的一批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在各级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下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沅陵山歌号子在沉寂多年之后再现光芒,这是历史给予沅陵文化积澱深厚的馈赠,也是现代人们生活方式调整演变的必然。但是繁华的背后,诸多不良因素让人不安。一是传承人年龄老化,使得沅陵山歌号子的传承后续乏力,后继无人。二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沅陵山歌号子处于一种散乱的自生自灭的无序发展状态,缺少一个较为完善的机制促进其快速更新、健康发展,以至于坐唱类的沅陵山歌已很少传唱,有率先消失的危机。
沅陵山歌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促进人类文明,活跃民众生活尤其是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笔者认为: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山歌传承发展机制,使沅陵山歌号子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开发。二是加大接班人的培养力度,开设乡土课程,举办培训班,做好山歌普及和人才的选拔培养,创办山歌艺术团。三是不断创新山歌的形式,完善山歌的内容,使沅陵山歌号子更能贴近现代生活,吸引年轻一代自觉加入其中。
喧嚣之中取宁静
——读杨家深的散文集《山情水意》
姚筱琼
记得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如今的人,特别是城里人,大多身后紧跟着一条名叫物慾的狗。人们被这条狗追赶得东奔西突,气喘吁吁,连抬头看一眼夜空的闲暇都没有。的确,在一切走向市场,走向喧嚣,讲究物质和利益的社会背景下,难得还会有人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关注文学,甚至自己掏钱出纯文学作品集。尤其是像杨家深这样一位地级市电视台业务方面的负责人,按理说身后追着可不止一条狗,可他偏偏于喧嚣中选择宁静,停下脚步久久地顾盼天空,痴痴地拥抱文学,诚如他自己所说,他不为物慾所累,不去理会罢了。而事实上他的这种选择我认为是充满理性和睿智的。是的,从他的散文集《山情水意》中可以看出,杨家深所走的路艰难而又僻静,孤独而又理性,在这条路上,物慾的狗不会来追赶他的足迹。

用一晚时间将杨家深的《山情水意》散文细读了一遍,如此快速的阅读是因为文章确实好读。一篇篇格调淡淡的,充满个人雅趣和文化意趣的案头小品就像一位性情闲适恬淡的智者在讲述记忆中的往事,而那些往事一如陈年老酒,打开瓶口就有浓郁的醇香飘来,只是他不让你醉,就让你小小地品一口,感觉到绵厚如行云,隽永如流水的真切与细緻。这样做文,也是一种境界,窃以为。无论是“履痕处处 ”,“故乡情结”,还是“心路语丝”,“时代风流”, 抑或“萤屏撷珠(电视文本)”, “精彩瞬间 (摄影作品)”,都很有特色,看得出作者用了很大的心思,就像书的封面设计一样,有意识地要给人们传递一种宁静,一种淡泊,一种山高水远的意蕴。
杨家深的生命是不平凡的,从他的简历上看,曾经有过酸甜苦辣,也经受过雨打风吹,甚至还有过支边援藏的经历。而这些经历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懂得欣赏“布达拉宫的璀璨金顶,罗布林卡的帐篷围幔,扣人心弦的藏式摔跤,流沙河畔的激烈赛马,还有那洁白的哈达、欢快的六弦琴、藏曆新年的‘切玛’、沐浴时节的浪花……”更多的是通过这种积澱和思考,让他学会用另一双“眼睛”(相机)“倾注着我的感情,凝聚我的思考。”从“世界屋脊”西藏高原到作者家乡沅水两岸,这双“海鸥”牌的眼睛“与我风雨同舟,顶酷暑,冒严寒,抗御高山反应,战胜激流冰川。它亲睹了我失败的迷惘,成功的欢乐,也只有它,知晓我的苦辣甜酸。”这,就是杨家深朴实真切的思想脉络和心灵写照。
我读作者的《援藏生活散记》之系列,感觉不是很沉重,而是比较轻鬆,有时候还会因为作者的天生幽默忍俊不禁。《啊!世界屋脊》里有几段话让人难忘:
“几间既像仓库又像城堡似的乾打垒土筑平房简单得没法形容,只是那一排排‘统铺’似乎证明这里还能容人安身。几个少得可怜的窗户里,稀稀疏疏射进几缕经过了几层厚布才得以漏过的光束,浑浊的空气夹带着令胸口发闷的石灰味儿……一路所见全是一片片茫茫沙海,一块块晶莹盐滩,同行们风趣地说:真是柳园无柳,青海不青呀……汽车穿过柴达木盆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盐的世界。车队越过‘横空出世’的崑仑山,在那里,我们真正领略到毛主席《崑仑》词中‘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那磅礴的气势……高原缺氧,不只是对人类,就是钢铁什物,也同样难逃劫难。随着山路升高,汽车像一头头呼哧呼哧喘着粗气的老水牛,艰难地挪动着沉重的脚步。我们人呢,一个个头脑发胀,四肢无力,嘴唇发紫,胸口闷慌。几个上了点年纪的同志再也控制不住,乾脆捧着脑袋大声叫唤起来,有的软瘫了下去。只有几个年轻一点的还在开着玩笑:师傅,莫念紧箍咒,俺老孙以后听话就是了。”
这些文字中有很多平常人感受不到的诙谐与幽默。所以我说它是作者用另一双眼睛在观望现实,通过他的视觉捕捉到的其实就是他自己内心的一种达观,一种纯粹的精神意识。
凭我对作者的了解,我知道他不仅是一个达观、风趣的人,还是一个充满悲悯情怀的人,不管是为人还是为文,他身上以及笔下时时体现出的那种文人气质和良知意识既逗你发乐,也撞击你的心扉。
“……到达观音山的第一站,自然是“寻井问泉”。不料,泉水仍在汩汩奔流,原先的水井却不见了。向住户打听得知,老井的位置就在他们这幢房子的堂屋下,泉水已被村里用水管引出搞成了“自流自来水”。顿时,我心中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慨:既为失去了记忆中的“聪明泉”而惆怅,更为山里人也能用上优质“自来水”而欣慰!《梦萦观音山》
就是这段话,它仿佛作者的喃喃自语,真真切切地流露出满腹暖意,一腔柔情。这也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山情水意》的文字语言也很有特色,客观性的描述儘量减少感情色彩,保持高度的真实性。这也许与他所从事的新闻工作不无关係,既是一种特色,也是一种不足。也有精心描绘的山水画卷和人文景观,如: “三千里碧水为路,五万峰青山作营,沅陵真是山的天堂,水的世界……《不老神“舟”——河涨洲》”;“那山、那水、那人,那歌,那充满山情野趣的民俗民风,真令人深深陶醉。《山歌鸟语皆醉人》”;“山里的孩子特别爱山。那蕴藏着无穷奥秘的大山就是我们可爱的保姆呀,那如茵的草坪、肥腴的牛背就是我们的摇篮!《童年拾趣》”等等。 即便是一则小品也别具一格,(见《佳联妙对贺生辰》),演绎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展示着一道道独特的山乡风景。
作者曾经做过语文老师。按理说,当教师与摄影创作之间没有什幺必然联繫,但作者运用唯物辨证法则,不仅丰富了摄影艺术创作成果,也为他的散文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践告诉我,摄影,不只是光与影的造像术,它要求持相机者必须有良好的文学艺术素质。作为语文教师,我喜欢把自己的摄影作品作为文学修养程度的标尺;作为摄影作者,我又总是以语文教师的素养为功底。我要求自己的作品儘量能体现出一个专修过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摄影作者的特色,并把它作为努力的方向。现在,我开始了摄影小说、诗画摄影等系列作品的探索与创作。我坚信,只要百折不挠,定能获得丰收!” 《“海鸥”从西藏高原起飞》。这段话,我不是把它当一般文字来读的,我想他是拿这段话来自勉和勉人的。的确,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除了物慾的狗随时会追赶我们的脚步,还有许多重金属、强分贝製造出来的污染与喧嚣也会模糊和混淆我们的视聪,如果我们不能学会于喧嚣之中取宁静,浮躁之中取沉实,努力把握人生方向,那我们就会真的会被一些莫名的烦恼浮躁搅得连抬头看一眼夜空的闲暇都没有,那才是人生的真正不幸。
就让我借他的话自勉:我坚信,只要百折不挠,定能获得丰收!
难忘天宁桂花香 (散文)
□ 杨家深
在湖南沅陵,说起天宁山,几乎无人不晓,因为,她是莘莘学子的摇篮,学富五车的象徵!有湘西“最高学府”美誉的沅陵县第一中学就坐落在天宁山上,“天宁”又成了沅陵一中的代称。这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其历史沿革已跨过了漫长的四个多世纪,始源可上溯至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为全国率先兴办的3所新式学堂之一。天宁校园,简直就是一个大花圃,名贵树种也不少,但让我最为铭心难忘的,还是灯光球场边上那棵古老的桂花树,那阵阵沁人心脾的桂花香!
不知是先有桂花树还是先有球场,也不管后来这里铺了水泥架了灯光,平日里大伙儿都管那儿叫“桂花树球场”。天宁校园里球场有六七处,只是大家对这个有桂花树的球场情有独钟,甚至在活动场地、行走路线、建筑方位等选择和标示联络中,还把桂花树当作了定位的“觇标”!
第一次见到桂花树是在1965年的仲秋。那天,作为三乡十里才考取一个的国中新生,我怀揣《录取通知书》,在母亲陪同下,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天宁校园。办完入学手续后安排住宿,老师告诉我:寝室在桂花树球场左边。面对偌大一个房舍纵横道路交错的新地儿,我和母亲都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时分不清了南北东西。一位“迎新”的高年级女同学带我们迂迴折转了好一阵,终于来到一块空旷的球场边。“呵,好香啊!”循着指点望去,一棵看样子很有些年岁的桂树出现在眼前。走近看时,树干苍老而遒劲,主枝还有点匍匐前倾,但那枝叶密密匝匝,粉红色的花瓣更是结团成串…… 在操场,在宿舍,那花的香气已弥撒在每一个角落。当天晚上,我就这样枕着进新学校的兴奋,沐浴在桂树的花香中度过了天宁校园第一个温馨的夜晚。
上课了,我被编在丁班。那时候,甲、乙班学英语,丙、丁班学俄语。教我们俄语的是一位姓蒋的年轻漂亮女老师。不知她有什幺“魔法”,总是能把我们这些来自各个方言杂居地,连“大客话”(当地县城交际官话)都还说不顺口的伢子、妹崽像磁铁一样“凝聚”在她的周围。不出一个学期,同学们居然能用俄文写出简单的书信了。学校通过中苏友好协会牵线搭桥,给我们在莫斯科几所中学里联络了一批同年级的同学,鼓励我们用俄文通信来加强锻鍊,提高外语学习水平。在老师的循循善诱教导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记得俄语发音时有一个字母需要舌头颤动,班上的同学大多数过不了这个关。蒋老师想了个办法,她让同学们在嘴里含上一口水,然后藉助胸腔气流冲击水流带动舌尖运动发声。通过反覆琢磨和训练,同学们都顺利闯过了这个难关。蒋老师又把我们分成若干课外学习兴趣小组,每周安排两个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专修”外语。从那以后,桂花树下的土台子就成了我们这个学习组的“第二课堂”。伴着桂花的芳香,蒋老师十分耐烦地向我们讲解学习的要领。她搬来一台留声机,让我们听着、跟着唱片练习标準发音并朗读课文,还经常自己刻钢板给我们油印阅读材料。学习累了,我们就在地上捡拾刚从树上落下的桂花,用纸包做成香囊,带回放在课桌里,压在床铺的枕头下,有时还悄悄搁在老师的抽屉里。那教室、寝室和老师的教研室经常瀰漫着清香,同学们也就在这样一个时时处处溢散着馨香与温情的环境里快乐地生活、学习和成长。在一次学习外语的兴趣活动比赛中,我们丁班有两个学习小组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同年级水平,还是在桂花树下那个石砌土台子颁奖台上,学校领导为我和我的伙伴们颁了奖!
据高年级同学和老校友介绍,这桂花树也是天宁校园古朴悠远和情感纽带的见证。桂树到底年轮几何,无人知晓。人们只知道它花开花落静静生长,默默地陪伴着晨练的师生,虔诚地守护着鼎沸的球场。百多年来,从天宁校园走出的沅陵一中学子已遍布祖国四面八方,无论是在东海之滨或是天山脚下,他们都可以凭着对天宁校园的感知和桂花树球场这个特殊“符号”找到同乡与校友。
校史陈列馆里,一纸有些发黄的荣誉证书记载着一段激情飞扬的往事:建国以后,党和政府把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的重任赋予给了天宁山。天宁师生们不辱使命,也是一个丹桂飘香的时节,就在这个桂花树球场上集会宣言,响亮地喊出了“跨长江,过黄河,直取清华、北大,誓夺全国第一”的口号,硬是用一流的教书育人业绩,把他们的教导主任“推”进了举办群英会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敬爱的周总理亲手颁发的奖状!
如今,当年的天宁桂树已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中躯断枝折了。但是,新植的一批桂树已经拔节沖天,当年的桂花树球场旁边,也已建起现代化的塑胶运动场…… 一所古老而年轻的学校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十多年过去,天宁钟声一直在我耳际萦绕,桂花树球场上的奔突与吶喊时常在脑海里回闪。天宁校园,为我日后掌握立足社会的本领奠定了基础,帮我构架了学习人类文明的阶梯。“天宁桂树”播撒的馨香和爱意,一直良好地影响着我后来的人生。几十年来,那曾带给我太多感激、依恋的桂花树和校园在我心头时常涌现;再过几十年,我还会时常把她们想起!
(作者系湖南省怀化电视台副总编辑、主任编辑。出版有散文作品集《山情水意》,主编有画册《岁月如歌》等。)
荔溪三绝
□ 杨家深
大凡着名风景区,都会有山有水有人缘,位于沅陵县丑溪口乡的荔溪风景区也不例外。只不过较之其他风景区,这里“山”得更有特色,“水”得更有灵气,“洞”得更为神奇!
水秀
说起对水的好印象,大而言之讲灕江,小而言之金鞭溪,或者就是九寨沟了。然而,游览荔溪,你可尽享集大成者水之灵气。从沅陵县城往荔溪,以水为路,舟楫驮行。大,你能领略五溪湖的壮阔与雄浑;小,你可欣赏荔溪的清丽和秀美。沿途还可以饱览水国托龙城、鹭岛百鸟飞、楚秦黔中郡、雄鸡戏枪手等风光妙景。三十里水路到荔溪,只个把小时的光景。
乘游船溯沅江而上,船头犁开万重绿波,尾梢拖出洁白的浪带,人在江上行,心在水中醉,你可尽享水旅的乐趣。
折入荔溪,顿觉峰迴水转,美景如画。白云、青山倒映在水里,水中浮泛着青山、白云,让人难分人间天上。
荔溪的水,清得让你可以历数水底的卵石、溪中的游鱼,亮得诱你急不可耐地褪去衣衫,投入她的怀抱。要是有兴致,脱下鞋袜,挽起裤管,在卵石滩头走上一程,那足浴按摩的效果,自然要比城里健身房的好得多!
龙舟漂流是荔溪人的独创。牵入几条、十几条龙舟,你可以撑篙、划桨或者拉縴,体味一番弄船的乐趣。在淙淙流水的沖涌下,听着林中鸟雀的欢鸣,伴着村姑撩人的情歌,你可纵情放飞飘逸的心绪,去揣摩沈从文老先生笔下的辰河古韵、沅水新谣。
山幽
船行荔溪,如同徜徉在十里画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这里的山山水水恰到好处地摆饰了诸多观看的风景,触摸的目标,也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和联想。
荔溪两岸的山均系发育不完全的丹霞地貌,显得变幻多端,形态异常。特殊的地质结构在长年的地壳运动中,给人类作就了天然的画、凝固的诗。
你看那颜色,绿的青山,红的石壁,青的悬崖,仿佛经巨匠大师给泼染过。往往寥寥数笔,就能巧夺天工。
你看那形态,有的似中国地图,有的像持械将军,有的如金龙探海,有的俨然青狮望龙。老鹰石、蜈蚣岩、耙耙岩、秤砣岩,还有花轿顶、虎跳涧、万花崖等等,据说每一块石头都有一则生动的故事,每一处景点都有一段离奇的经历。
血红岩,犹如一道城墙石壁横亘在溪流前方。远远望去,飞悬的石壁之上有如垂流的道道血痕。此洞又叫血岩洞,当地流传着它凄楚的故事。据说当年吴三桂起兵反清,为补充兵员,在湘西一带强徵兵丁。百姓不堪其苦,纷纷躲进洞中,后被吴军发现,双方接火交战。
吴军强攻不下,遂用排炮猛轰。炸落了山石,炸塌了洞口,可怜数百无辜惨死洞中,鲜血染红了山崖,也浸透了石壁……。
除了故事和传说,荔溪的山还藏着许多谜。就说那陡峭石崖上的悬棺洞穴葬吧,几百米长的悬崖上洞穴斑斑,黝黝洞口神秘莫测。据老辈人说,数十年前,崖下还时常发现从上面坠落的棺材板料。但悬棺葬的何人?何时而葬?为何而葬?葬有多少?至今仍是个个谜团。
洞奇
荔溪上游的半溪还是溶洞景观的博物馆。一座大山里已初步探明具有开发价值的溶洞就有三四个。雨过山青,从溪对岸山头往回望,只见这边山腰、山涧凭空生出道道瀑布,流水譁然。人们说,哪有一个出水口那里往往就有一个大溶洞。
盘瓠洞、辛女洞是目前已向游人开放游览和探险的两个溶洞景点。
盘瓠洞位于荔溪左岸,因早年其山之上有盘瓠庙而得名。洞室大约形成在百万年前,顺山势呈坡状斜下,以山腰洞口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上半部分洞壁由红砂层页岩构成,从洞的中部往下走,岩层石质逐渐由红砂页岩向石灰岩过渡,到了接近洞底部分,不仅洞容豁然开阔,而且石灰岩溶洞常有的基本特徵一应俱全,钟乳石、水溶沟、石帘、石幔、石笋等等,应有尽有。地质学家称,像这种红砂岩地质层一般是不可能形成钟乳石的,如此胜景当是“天下一绝”了。
盘瓠洞的神奇在于它独特的地质特徵,更在于古老深厚的人文内涵。洞的下半部分是人们在搬开了一把倒置秤砣式的大石锁后才发现的。洞口石壁上,一片类似盲人文字的奇异符号清晰可见。洞内除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外,还有古人类居住时留下的石床、石灶和陶器碎片。据省文物专家初步认定,这里至少在宋代以前有人类曾经居住。这些,无疑为地质科学考察和人类考古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源史料。
以盘瓠之妻命名的辛女洞位于盘瓠洞侧数百米。相传盘瓠破敌有功,帝喾授其官禄而不受,乃赐公主辛女为妻。盘瓠携辛女落户半溪石穴,为五溪六族之始祖。盘瓠逝后,辛女心伤不忍睹旧物移居于此。
辛女洞充分体现了女性阴柔妩媚之特点。洞内迂迴环折,流水潺潺。波峰滴乳、蟒蛇吐舌,辛女梳妆、白鹤亮翅等一大批景观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出得洞来,只见百年老藤萦绕峭壁之上,眼前山水为之一新,精神愈加舒爽。
政协怀化市三届一次会议今日开幕
2008年1月4日
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为:马中建、李应友、武思元、熊富珍、申小青、 黄新国、王再忠、龙凤林、向明、向守清、向建平、刘庚有、刘武全、 曲艺、杨小京、杨双安、杨长河、杨家深、李毅、李任斌、李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