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鵟(学名:Buteo trizonatus):体长45厘米,体重700克。曾经是山鵟的另一个亚种,2014年划为独立物种。外观和普通鵟中亚亚种非常相似,通常上体棕色;但下体更白,胸部、腹部和侧翼均匀覆盖大量棕色斑点。两胁及大腿沾棕色。飞行时两翼宽而圆。尾上覆羽棕色,下覆羽浅灰色,尾端具黑色窄纹。在高空翱翔时两翼略呈"V"形。虹膜灰棕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片状森林,包括桉树等外来树木的种植园。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南非。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森林鵟
- 拉丁学名:Buteo trizonatus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目:隼形目
- 科:鹰科
- 亚科:鵟亚科
- 属:鵟属
- 种:森林鵟
- 亚种:无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Rudebeck, 1957
- 英文名称:Forest Buzzard
形态特徵
森林鵟体长41-48厘米,体重700克。通常上体棕色;脸侧皮黄具近红色细纹,栗色的髭纹显着;黑色标记要少得多。下体白色,胸部、腹部和侧翼均匀覆盖大量棕色斑点。两胁及大腿沾棕色。飞行时两翼宽而圆,初级飞羽基部具特徵性白色块斑,沿着翅膀后缘有一条独特的黑色带。尾巴上面是棕色,下面是浅灰色,尾近端处常具黑色窄横纹。在高空翱翔时两翼略呈"V"形。森林鵟的喉咙没有纹路,胸前有纯白色的带纹,羽毛各部分有红褐色色调。虹膜灰棕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林缘地带、条块森林,包括桉树等外来树木的种植园。秋冬季节多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
生活习性
迁徙。多单独活动,有时亦见2-4只在天空盘旋。活动主要在白天。性机警,视觉敏锐。善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宽阔的两翅左右伸开,并稍向上抬起成浅‘V’字形,短而圆的尾成‘扇’形展开,姿态极为优美。
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捕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通过锐利的眼睛观察和寻觅,一旦发现地面猎物,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此外也栖息于树枝或电线桿上等高处等待猎物,当猎物出现在眼前时才突袭捕猎。
分布範围
分布于南非。

繁殖方式
在繁殖季节,森林鵟的求偶炫耀有起伏式、螺旋式和摇摆式等技艺高超的婚飞和空中炫耀。当繁殖期到来的时候,雄鸟便在自己的巢域上空所作的各种体态的飞行,同时发出大声鸣叫,以博取异性的爱慕。它们常常飞到30-90米的高处,垂直冲下,急剧地旋转着,发出警报似的叫声,似乎已经失去了控制,马上就要摔在地上。但在接近地面只有1米左右时,却又灵巧地恢复常态,振翅飞起,直上高空。这样的表演有时可以反覆100多次。会反覆地呈波浪状不断起伏的飞行,进行空中炫耀。当这种空中炫耀由雄鸟和雌鸟共同进行时,更是扣人心弦。开始是雄鸟在雌鸟的上空作水平翱翔,接着径直向雌鸟俯冲过去,当雄鸟临近,雌鸟突然翻过身来,把脚爪伸向雄鸟,于是两双脚抓在一一起,翻着筋斗象两片落叶似的一起跌落下去,有时一直跌到临近地面或水面的千钧一髮之际,才突然分开,腾空飞起。隼形目猛禽的交配主要在树上或地面上进行,一般每天交配多次,但一到产卵期即停止。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或森林中高大的树上,尤喜针叶树。通常置巢于树冠上部近主干的枝桠上,距地高7-15米。也营巢于悬岩上。巢结构较简单,形状巨大,主要由枯树枝堆集而成,内垫有松针及细枝条和枯叶,有时也垫有羽毛和兽毛。每窝产卵2枚,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雏鸟晚成性。孵化期约50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餵养,经过70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只有一只雏鸟能生存下来,幼小的那只常常被老大杀死。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估计物种数量为1,000-10,000只,大约相当于670-6,700个成熟个体,儘管这些数字存在不确定性。
趋势说明:2017年显示,《南部非洲鸟类地图分布项目》(SABAP)的记录周期(1987-1992;2007-2014)在核心範围下降了3%,整体範围下降了14% 。 Cooper(2015)也使用SABAP数据描述了潜在的8%下降幅度。2015评估,在该物种分布範围内种植园的扩植对物种的增长有利,栖息地随着草地造林存在潜在的增长。鑒于趋势的不确定性,暂时评估为稳定的,但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评估物种是否实际上可能下降。
虽然种植园的扩张可能会使物种受益,但区域的採伐仍影响物种的生存,这会导致巢穴丢失。农场水库可能被证明是对这个物种的威胁,因为大型猛禽常常会淹死。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