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萼楼作为一座中央红色交通线上多功能的交通站,下设有同天饭店、同丰布匹店两个联络站,同时还设有党支部、武装赤卫队、民运队等,曾出色完成了党的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转移,安全护送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200多位党政军领导和大批革命同志进入苏区。作为秘密仓库中站,还存放过大量的抢支、弹药、电台等军用物资。棣萼楼家族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1927年至1949年)作出了突出贡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棣萼楼交通站
- 建筑地点: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大水坑
- 建筑年代:嘉庆二年(1797年)
- 文物保护级别:梅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棣萼楼简介
棣萼楼位于大埔县青溪镇大瑞村(大水坑),前临汀江、背靠锯子崬,是一座客家典型建筑,也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交通站和秘密仓库中站。房屋呈“日”字形结构,兴建于嘉庆二年(1797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历史背景
1930年,上海临时党中央的一些组织遭到破坏,为输送重要情报、转移临时中央机关和党政军重要领导人等,保存革命力量,时任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同志开闢了从上海到中央苏区腹地瑞金的秘密交通线。线路是由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进入闽西、赣南(瑞金)中央苏区腹地,而大埔县棣萼楼则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交通站秘密仓库中站”,也是全国唯一一条自始至终没有被敌人破坏的交通线,被誉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棣萼楼在“前次革命”和“再次革命”时期开展了辉煌壮丽的革命战斗历史。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至1935年“前次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因革命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大埔县棣萼楼成立党小组,共有党员九名,唐启作、刘镜椿为党小组负责人。1930年中共党员卢伟良同志受中央委託到大埔,最早在棣萼楼设立广东进入闽西苏区的交通站,并担任大埔交通站站长。同年,在棣萼楼组建了二十多人的武装赤卫队。为支持革命事业棣萼楼家族出资给孙世阶和刘龙发等人到“敌人总部、国民党眼皮底下”大埔县县城(今茶阳镇)建立同天饭店(孙世阶、刘龙发负责)、同丰布匹店(李国良、刘其春负责)两个联络站,为中共地下联络点送情报及到县城各地张贴标语,发展中共地下党员干部和地下交通站(大埔红色交通线茶阳同天饭店、同丰布匹店—大瑞村棣萼楼—青溪村永丰商店—虎市村多宝坑缵诒堂)。棣萼楼的交通员卢伟良、刘龙发、孙世阶、李阿应(女)、江阿征(女)、李国良、刘其春等人以棣萼楼为依託,冒着生命危险,活动于国民党统治区,在白色的恐怖中坚持了为时五年的艰苦奋战,突破敌人的重重关卡和层层封锁,闯过“白兵”的盘查和暗探,出色完成了党的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转移,安全护送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200多位党政军领导和大批革命同志进入苏区,同时还作为中央交通站秘密仓库中站存放大量枪枝弹药、电台、药物等军用物资和档案信函,谱写了义薄云天高贵的红色诗篇。
1、中共党员、交通员卢伟良、刘龙发、孙世阶、李阿应、江阿征、李国良、刘其春等人克服了种种困难,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中央红色交通线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8年,大水坑建立党小组后,经常在受到乡中地反范家枢、范鸿光等的恐吓、及可能暴露目标的情况下,出色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下的任务(例如张贴标语、宣传会议等)。1930年,因工作需要,唐启作同志外调,大水坑党小组改由孙世阶(少岳)、卢伟良同志领导。同年夏初组织成立由二十余名党人及积极分子组成的武装赤卫队,并在棣萼楼设立闽粤赣秘密红色交通站,卢伟良同志为交通站负责人,作为储存从大水坑中转到中央苏区的军用物资仓库和往来革命同志的食宿场所,组建了民运队,负责武装护送军用物资等。赤卫队还两次配合闽西大队,袭击以埔北反动头子张占迁为首的长治八乡联防部,并击毙了地反丘雪初等。同时,为便于蒐集情报和确保往来同志的食宿安全,在县城(茶阳)设立了同天饭店、同丰布匹店,作为掩护革命工作的场所。
1931年12月某日下午,周恩来等一批中央领导同志由刘龙发、孙世阶沿山路护送到棣萼楼,受到李阿应、江阿征、刘其春、刘横发等人接应,在棣萼楼停留约3小时,在棣萼楼伍豪(周恩来总理)与刘龙发、孙世阶等人密谈有关整条红色交通线情况,同时“伍豪”还向正在磨米的李阿应、江阿徵询问有关棣萼楼交通站的情况。因得到有“白兵”活动的讯息,“伍豪”从棣萼楼后门上山急速前往青溪虎市,由中共地下党员护送进入闽西。
1932年初秋,因孙世阶同志在工作中放鬆了警惕,被反动分子刘足卿发觉,伪县长梁若谷得此情况便立即派人逮捕孙世阶、杨应民两同志。随即又派多名驻县伪军搜查棣萼楼,因反动情报模糊,伪军错行至青峰三方村,时任国小教师的刘光谱探得讯息后,即托其心腹到棣萼楼通知。当时,刚好有汕头民船运来的军用物资和发电器材数十箱,得此讯息后,非常紧张,在共产党员带领下,全村民众马上将数十箱物资藏到深山内,将棣萼楼的招牌用另一张写着“颖庐”纸遮盖住,并将新写字样用水浸做旧,避免敌人注意。那天下午反动军队派来的三四名便衣到村访查,没找到棣萼楼,恼羞成怒的“白兵”四处放枪,当年的弹孔依稀可见。(此次围剿被列入中共大埔县十大战役之一)。几天后,反动分子刘足卿到大水坑村及青溪里舖、虎市村多宝坑等地,打听革命工作同志蹤迹,被大水坑村赤卫队刘龙发、刘得生抓捕,审问其是如何通报伪县长逮捕孙世阶和派军队搜查棣萼楼所藏枪弹及其他军用物资的。该犯经呈报上级党及苏维埃政权机关审核后,将其击毙,从此大水坑村虽经常受白色恐吓,但暂得安宁。
孙世阶、杨应民同志被救出后调派至闽赣区工作,同时因青溪苏维埃政权机关被反动军队大肆摧残,大水坑村革命工作转到长治伯公凹苏维埃政权机关领导。大水坑村革命同志在没有上级同志到村指导的极端情况下,仍坚持废租和抗捐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1934年,刘龙发随卢伟良同志一起北上(长征),继续参加革命工作。1936 年,孙世阶被国民党枪决,在押赴刑场沿途不断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者是杀不绝的”等口号,此前曾三次被捕入狱。
2、刘横发(老堡垒户、交通员),1931年12月的某日下午来了一个叫“伍豪”(周恩来总理)的客人,只有12岁的刘横发端着洗脚水到二楼房间为“伍豪”客人洗脚时,好奇地问客人“伍豪”为什幺留那幺长的鬍子,“伍豪”回答说:“小鬼,不解放不剃鬚!”。新中国成立后,才得知“伍豪”就是周恩来总理。(备注:1、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批示邀请青溪镇红色交通站7人前往北京会面,后因文化大革命未前往。2、1979年卢伟良同志曾批示刘龙发弟弟刘横发为革命家属,孙世阶的儿子孙盖可为烈属。批示原件已交回青溪镇民政办江意祥同志手中。)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35年至1949年“再次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闽粤赣边区工作负责人魏金水、刘永生、胡伟、饶良新、陈群等人在棣萼楼设立解放战争时期的交通站,组建了九个人的民兵分队,驻军队址设在大水坑石壁庵。
1、刘其春(中共党员、交通员、同丰布匹店负责人、游击干部、棣萼楼交通站负责人、地下党名阿秘)在游击战争期间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曾多次被捕入狱,在敌人的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下,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英雄气概。
1945年夏,由胡伟、曾友深两同志率部队,到大水坑村联繫工作,传达我党的政策(乡村包围城市)及目前任务。大水坑村党人听后喜如雀跃,立刻就布置地方安驻队伍,石壁庵为驻军队址,棣萼楼为交通站址。
1945年至1947年棣萼楼及其家族肩负着闽粤赣边区工作委员会负责同志魏金水、朱蔓平、刘永生等人来往安全食宿、边从部队驻扎和支援部队袭击反动肖曲魂、围攻范汉杰家属、袭击大麻区和松东乡政府、小靖缴获枪械等一系列任务。全村人民为了求解放,在党人带动下向革命部队支援柴、米、菜及其他物资,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
1948年初春,刘其春随部队出发袭击蕉坑范球(伪县长)家,途经花古园时被反动分子孙世隆举报,刘其春在花古园遭伪县警徐乃刚及蓝举初部队包围被俘,刘其春灵机一动将身上的短枪扔到汀江河中(当时刘其春是中共领导干部,配有一把短枪),白兵未能掌握其是中共领导干部的确凿证据,虽受尽了严刑酷打,但未供出我党的秘密,保得了革命工作的安全。新中国成立后,刘其春担任第一任中共大埔县财粮领导和代县长。
2、李阿应(女、中共党员、交通员)、刘横发(老堡垒户、交通员)为中共地下联络点送情报及到县城各地张贴标语,还接待一批又一批游击干部,同时在本村石壁庵和棣萼楼屋后半山大石边,为歇脚和住宿的中共游击干部送茶水、饭菜和棉被等物资,还经常为游击干部送情报到县城(茶阳)、青溪村和虎市村多宝坑等地方,并多次为中共地下游击队带路攻打大埔太宁乡公所等地方。
棣萼楼曾于1927年至1949年先后两次被设立为交通站站址,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交通线的大后方,与前线同天饭店和同丰布匹店一道,展开了壮丽辉煌的革命战争史,谱写了义薄云天高贵的红色诗篇。同时也作为中央秘密仓库中站存放过大量枪枝弹药、电台、药物等军用物资和档案信函,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根据大量前辈史料和大水坑人民革命斗争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