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汉语常用字,读作qí,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由“木”和“其”构成。“其”字表示几案上有簸箕,整个字的意思是几案上有像簸箕横竖成行条纹的木製品。它指围棋盘,引申表示各种棋。
基本信息栏主要参考资料: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棋
- 外文名:chess
- 拼音:qí
- 统一码:U+68CB
- 笔顺:一丨ノ丶一丨丨一一一ノ丶
-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形声;从木、其声
- 郑码:FEC
- 五笔:SADW
- 仓颉:DTMC
- 四角:44981
- 注音:ㄑㄧˊ
- 字级:常用字,一级字
- 笔画:12
- 部首:木
- 异体字:棊、檱、櫀、碁
- 平水韵:四支
字源演变
棋,甲骨文(木,小木块)(其,箕筐)(双手,抓持),造字本义:博弈玩具,在箕筐内投掷有不同记号的若干小木块,或手持盛有小木块的箕筐不断摇动,以小木块记号的组合结果定输赢。隶书及楷书则又将篆文下形上声的字形改为左形右声的结构。在六书中,甲骨文字形属于形声兼会意;篆文及隶书、楷书的字形则属于形声。新中国成立后,“棊”和“碁”作为异体字併入了“棋”字。

详细释义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名 | 形声。从木,其声。本义:古时通称博奕的子为棋。 | chess or any board game | 《说文》:棊,博棊也。 《方言》:五簙或谓之棊。 《淮南子·泰族》:故行棊者。 《山海经·中山经》: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 《博物志》:尧造围棊,以教子丹朱,或云 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棊教之。 《史记·货殖列传》:山出棋置。 | 象棋,西洋棋,围棋,跳棋 |
棋子(一种乾粮) | ||||
一种文体用具 | 《集韵·之韵》:“棊,或作碁,通作棋。”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 | |||
通“琪” 。玉名。 | ||||
动 | 下棋 | play chess | 棋功(下棋造诣),棋仙(指棋艺高超,以弈棋为乐的人),棋名(棋艺卓越的名声) |
(详细释义内容的参考资料:)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博棊。从木其声。渠之切。
康熙字典
同棊。
又《集韵》《韵会》居之切,音基。《集韵》根柢也。或作檱。《史记·律书》万物根棋。
(棊)《唐韵》《集韵》《韵会》渠之切《正韵》渠宜切,音其。或作碁、櫀,通作棋。《说文》博棊。《徐曰》棊者,方正之名。古通谓博奕之子为棊。
又《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注》樗蒱马也。
又《博物志》尧造围棊,丹朱善之。
又《刘向·说苑》雍周谓孟尝君曰:足下燕居,鬭象棋,亦战鬭之事乎。
![]() | ![]() |
《说文解字》棋 | 《御定康熙字典》棋 |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音韵集汇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部 | 注解 | 声调 | |
上古音系 | 棋 | 之 | 木根,又棊注通作棋 | |||||
广韵 | 棊 | 其 | 渠之 | 羣 | 之 | |||
蒙古字韵 | 棋 | 平声 | ||||||
中原音韵 | 棊 | 奇 | 溪 | 齐微齐 | 齐微 | 阳平 | ||
洪武正韵牋 | 棋 棋 | 奇 鸡 | 渠宜 坚溪 | 支 齐 | 平声 平声 | |||
分韵撮要 | 棋 | 其 | 溪 | 几 | 第三几纪记 | 围棋 | 阳平 |
(音韵集汇参考资料:)
相关词组
棋布星罗 | 举棋若定 | 棋布错峙 | 中国象棋 | 棋楠香 | 谢安棋 | 棋逢对手 | 琴棋书画 | 星罗棋布 | 弹棋 |
下棋 | 弈棋 | 盲棋 | 棋子 | 象棋 | 棋枰 | 和棋 | 奕棋 | 围棋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