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梧竹幽居亭

(2019-07-07 18:31:48) 百科
梧竹幽居亭

梧竹幽居亭

来历与寓意

该亭取名“梧竹幽居”,据说是吴语“吾足安居”之谐音,意思是自己有这幺一座幽静舒适的亭园,足可以安享度日了。其实梧、竹都是至清、至幽之物,古人认为“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如《晋书·苻坚载记》说:当初因长安有童谣“凤凰凤凰止阿房”,苻坚就“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待之。”《魏书·彭城王勰传》亦记载,北魏高祖孝文帝在金墉城升堂,见堂后梧、竹并茂,就问彭城王勰:“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今梧竹并茂,怎幺没凤凰到来呀?”所以梧、竹并植并茂,意在招凤凰。而凤凰是一种“灵鸟,仁瑞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梧竹幽居亭
  • 特点:移步换景
  • 隶属:亭园建筑
  • 景物:竹

建筑信息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亭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採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提。“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法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两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设计理念

典型的移步换景
四面都做成圆洞门形状
“梧竹幽居”最宜夏秋,一是梧、竹被称为消夏良物,梧、竹相互配植,以取其鲜碧和幽静境界。秋梧一叶知秋,竹之“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红楼梦》),亦最宜秋月。明代陈继儒说:“凡静室须前栽碧梧,后栽翠竹,前檐放步,北用暗窗,春冬闭之,以避风雨,夏秋可以开通凉爽。然碧梧之趣,春冬落叶,以舒负暄融和之乐;夏秋交荫,以蔽炎烁蒸烈之威。”是庭院中最不可少之物。二是“梧竹幽居”亭外的古枫杨,夏日绿幄周匝,荫浓如盖,一片清凉世界。三是亭侧的夏天荷池,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的莲叶,有风既作飘 之态,无风则呈袅娜之姿;而当菡萏成花,则娇姿欲滴,香远益清,真可谓是消暑的绝佳妙境;自夏徂秋,荷生莲蓬,蓬中结籽,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别具韵味。因此,现在将亭名的出典,取自于唐代羊士谔的《永宁小园即事》诗的“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句意,其与“梧竹幽居”的立意和周边景物,疑为不合,似有不妥之处。
梧竹幽居亭
东面
东面可看到漏窗、红灯笼,象徵着冬景。东面可看到漏窗、红灯笼,象徵着冬景。
西面
西面是荷花和翠柳,代表着夏景西面是荷花和翠柳,代表着夏景
南面
南面是白墙和白皮松,代表着秋季南面是白墙和白皮松,代表着秋季
北面
北面是青翠的竹子,代表着春景北面是青翠的竹子,代表着春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