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梅韵玖传梅葆玖》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吴迎,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梅葆玖说:“他是真喜欢,一辈子在研究。”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肝胆相照
第二章动荡的童年
第三章学戏和读书两下锅
第四章準备做演员了
第五章和父亲同台的日子
第六章一代完人与天长逝
第七章浴火重生梅开二度
第八章弟子四十薪火相传
第九章 梅兰芳和梅葆玖的演唱艺术
跋
第一章肝胆相照
第二章动荡的童年
第三章学戏和读书两下锅
第四章準备做演员了
第五章和父亲同台的日子
第六章一代完人与天长逝
第七章浴火重生梅开二度
第八章弟子四十薪火相传
第九章 梅兰芳和梅葆玖的演唱艺术
跋
后记
一
人民政协组织精英荟萃,名家云集。政协委员是各族各界各行各业的翘楚,大多具备丰富的阅历和历史经验,将一部分卓有成就的委员生平写成传记,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早在1959年4月29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召开茶话会。他说:“在分组会上听了几位老先生的发言,很有感触,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谈谈工作安排的问题,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从已故的程砚秋同志那里得到的启示。程砚秋同志的艺术修养很高,解放后在政治上和作风上也有很大进步,但总还是有点孤僻。在旧社会,他是孤身奋斗出来的,养成了洁身自好的习气,不大收徒弟,因此他的唱腔也就流传不广。解放以后,我曾劝他收徒弟。今年纪念他逝世一周年时,算了一下,他的徒弟不过十几个。程派唱腔又难学,徒弟们还没有学得好,他就去世了,录下来的唱片也不多。从这个问题联想到,凡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总是多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好。”他还说:“陈毅同誌喜欢用《秋江》里的一句台词,说过了60岁又是一个新花甲。老道理新解,很好。”这篇讲话两次提到戏曲话题,并就程砚秋英年早逝联想到,凡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最好要多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这篇题为《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的讲话,开创了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许多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向政协组织提供富有“亲历、亲见、亲闻”特色的历史资料。50多年来,政协组织徵集的各类史料汗牛充栋,蔚为大观,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国政协文史馆每年选择一批德高望重的委员,组织专门力量帮助他们收集、整理个人资料并以传记形式出版。首批传主选定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德艺双馨的京昆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叶少兰、蔡正仁。2013年2月2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参加“中国政协文史馆委员传记工作座谈会”。6月25日,孙家正等又参加了在国家京剧院举行的“济世为民·艺术人生——李世济艺术传承暨传记写作座谈会”。在这两次会议上,孙家正深入阐述了为京昆艺术家撰写传记的意义。他指出,中国有着文学艺术等方面丰厚的文化资源。戏曲艺术是文学艺术的综合性载体,京昆艺术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又是雅俗共赏、中外同尊的艺术瑰宝。通过对首批入选李世济等五位京昆艺术家璀璨人生的展示与宣扬,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形成热爱艺术、热爱艺术家的社会风尚,让更多戏曲爱好者及社会热心人士来关注戏曲、热爱戏曲,并投身到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这个光荣的工作中来。
为有效推动首批传主的撰写工作,中国政协文史馆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共同负责戏曲界委员传记丛书的撰写出版工作。 二
纷繁历史,因人物而精彩;梨园天地,赖优伶而生存。
从唐代的梨园开始,美妙绝伦的中华戏曲艺术至少存在了漫长的10个世纪。千百年以来,戏曲艺术一直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人民雅俗共赏的奇葩和民族文化中的闪亮名片。
较早对优伶进行分类撰述的史书,是宋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该书包含分类列传四十五卷,殊为难得。曾被收入到中学教科书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云:“《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本想说明祸患乃多方面原因累积爆发而成,但还是给伶人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西方世界中对戏剧艺术家的看法与中国迥异。晚清以来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是那些在西方世界出使、考察或者读书的官员士子。当他们瞻仰西洋剧院的建筑艺术之华美绝伦、内部装饰之金碧辉煌后,由衷地生出讚美之情,感叹西洋剧院“规模壮阔逾于王宫”;特别是舞台上的机关布景之生动逼真,变幻无穷,“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至于西方的戏剧艺术家地位之高贵,更是令国人叹为观止: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直与王公争衡”!
三
我国历史上最先高度评价戏曲艺术家的文人,是元代的钟嗣成(约1279一约1360)。这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人士长期生活在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城。他先在杭州官学读书,师从于邓文原、曹鑒、刘濩等名家宿儒,又与对戏曲有着共同爱好的赵良弼、屈恭之、刘宣子、李齐贤等人同窗攻书,其乐融融。
钟氏名传青史的着作是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代剧作家描容写心、传神存照、树碑立传的《录鬼簿》。《录鬼簿》上卷分为三类:“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这三类名公才人之情形,乃其友陆仲良从“克斋吴公”处辗转所得,故“未尽其详”。下卷分为四类:“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这上下两卷书大体依据时代先后加以排列,一共记述了400余种剧目以及152位元杂剧及散曲作家的基本情况。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需要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总结。从此意义上言,钟嗣成在中国的地位,甚至可以与西方的大学问家亚里斯多德等人的《诗学》等书相提并论。有明一代,在贾仲明所增补的天一阁蓝格钞本《录鬼簿》之后,又附有约成书于洪熙、宣德(1425-1435)年间的《录鬼簿续编》一卷。该书直接受到《录鬼簿》的影响,以相同的体例记述了元、明之间一些戏曲家、散曲家的大致事迹,接续前贤,踵事增华,令人欣慰。
与《录鬼簿》蔚为双璧的元代重要戏曲典籍,是生于元延佑年间、卒于明初的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夏庭芝所撰的《青楼集》。前书论作家,后者集演员,正好勾勒出元代戏曲艺术家中两个重要部类的旖旎景观和绰约风采。《青楼集》作为第一部比较简练而系统的表演艺术家史传,对研究元代演剧、表演艺术、演员行迹与时代风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与明清以来关于戏曲剧作家的记录相对寂寥的研究局面不同,类似明代潘之恆《鸾啸小品》之类关于演员与表演艺术的文献相对较多。表演艺术家的优美声容与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受到较多的关注和充盈的记载,就在情理之中了。
清代的演员记录蔚为大观。《清代梨园燕都史料》中所收录的《燕兰小谱》《日下看花记》等几十种书目都对演员予以了主体性的关注。比方小铁笛道人序其做传源起云:“唐有雅乐部。宋时院本始标花旦之名,南北部恆参用之。每部多不过四、三人而已。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咏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往者,六大班旗鼓相当,名优云集,一时称盛。嗣自川派擅场,蹈蹻竞胜,坠髻争妍,如火如荼,目不暇给,风气一新。迩来徽部迭兴,踵事增华,人浮于剧,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舞衣歌扇,风调又非卅年前矣。……录成一稿,名之日《日下看花记》。梨园月旦,花国董狐,盖其慎哉。余别有《杨柳春词》一册,备载芳名,以志网罗无俾遗珠之叹。凡不登斯录者,毋怼予为寡情也。噫!”这段序言,既有史识在,又见人情浓,令人为之莞尔首肯。
民国以来,报刊和图书出版业勃兴,关于演员的记载、评选和评论蔚为大观,广受社会关注。王芷章(1903-1982)的《清代伶官传》(中华书局1936年版)辑录曾在清宫内当差演剧的演员、乐师、检场、衣箱等人的小传;由徐慕云编着的《中国戏剧史》(1938上海世界书局版)卷一专列《古今优伶戏曲史》,以编年体形式纵述自先秦直到民国戏曲演员的历史脉络与知名演员,颇具史家眼光。
北京学者孙崇涛、徐宏图等人合着的《戏曲优伶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和上海学者谭帆的《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先后问世,丰富了中国历代演员事迹的研究。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剧艺术家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席位中,戏剧家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家都占有一定名额。
关于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各种传记资料陆续出版并受到广泛重视。最富盛名的自传性着作是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记录盖叫天行传的《粉墨春秋》,也激励过业内外的诸多读者。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关于戏曲艺术家的传记蔚为大观,但也还存在着收录偏少、体例不全的遗憾,随着新资料的发掘和新人物的涌现,社会各界迫切需要一套相对系统、完整的戏曲人物传记资料。
中国政协文史馆提倡并主持为戏曲界别的委员们写传记,我所在的中国戏曲学院积极参与。政协委员中的戏曲艺术家的系列评传,从一个侧面托举出中华文化中戏曲艺术家的辉煌群像。
戏曲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创造了富于美感的各色人物形象,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位凡人,或者往往是一位烦恼更多的凡人。如何使得生活中的凡人和舞台上具备各色美感的佳人才子、英雄豪杰和各色人等有机地对接起来,更是亟需在传记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难关。
戏曲天地,风云变幻,梨园人间,名家辈出。区区一套丛书,儘管编者力图使之相对完整系统一些,但挂一漏万、沧海遗珠的现象,还是会在所尽有。即便收入本丛书中的名家大师,由于历史的某些误会以及材料的相对匮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尚求方家不吝指正,遂使学问一道,代有传承;梨园群星,光芒璀璨。这也正好呼应了马克思的人物传记理想,那就是写人物应当从感情气势上具备“强烈色彩”“栩栩如生”,力求达到恩格斯关于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的审美理想。
儘管为梨园界的艺术家们作传,从理论上看厥功甚伟,但是要做好任何事情却常常会举步维艰,甚至梨园界的一些同仁乃至某些传主的家属学生,也都会存在着不一致的想法。儘管前路漫漫,云雾遮蔽,坎坷难行,但是坚定的追求者和行路人还是会历经千辛万苦,抹去一路风尘,汇聚文章锦绣,迎来晨曦微明。
彼时彼刻,仰望戏曲艺术的长天之上,那一颗颗晶莹的晨星正在深情地闪烁着动人的光华。晨钟暮鼓响起,无限芳馨远播,那正是全体传记写作人和得以分享传记的读书人,以及关心本套丛书的戏迷和社会各界朋友们的无量福音。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文学副会长、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
2014年5月28日
人民政协组织精英荟萃,名家云集。政协委员是各族各界各行各业的翘楚,大多具备丰富的阅历和历史经验,将一部分卓有成就的委员生平写成传记,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早在1959年4月29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召开茶话会。他说:“在分组会上听了几位老先生的发言,很有感触,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谈谈工作安排的问题,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从已故的程砚秋同志那里得到的启示。程砚秋同志的艺术修养很高,解放后在政治上和作风上也有很大进步,但总还是有点孤僻。在旧社会,他是孤身奋斗出来的,养成了洁身自好的习气,不大收徒弟,因此他的唱腔也就流传不广。解放以后,我曾劝他收徒弟。今年纪念他逝世一周年时,算了一下,他的徒弟不过十几个。程派唱腔又难学,徒弟们还没有学得好,他就去世了,录下来的唱片也不多。从这个问题联想到,凡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总是多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好。”他还说:“陈毅同誌喜欢用《秋江》里的一句台词,说过了60岁又是一个新花甲。老道理新解,很好。”这篇讲话两次提到戏曲话题,并就程砚秋英年早逝联想到,凡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最好要多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这篇题为《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的讲话,开创了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许多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向政协组织提供富有“亲历、亲见、亲闻”特色的历史资料。50多年来,政协组织徵集的各类史料汗牛充栋,蔚为大观,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国政协文史馆每年选择一批德高望重的委员,组织专门力量帮助他们收集、整理个人资料并以传记形式出版。首批传主选定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德艺双馨的京昆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叶少兰、蔡正仁。2013年2月2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参加“中国政协文史馆委员传记工作座谈会”。6月25日,孙家正等又参加了在国家京剧院举行的“济世为民·艺术人生——李世济艺术传承暨传记写作座谈会”。在这两次会议上,孙家正深入阐述了为京昆艺术家撰写传记的意义。他指出,中国有着文学艺术等方面丰厚的文化资源。戏曲艺术是文学艺术的综合性载体,京昆艺术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又是雅俗共赏、中外同尊的艺术瑰宝。通过对首批入选李世济等五位京昆艺术家璀璨人生的展示与宣扬,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形成热爱艺术、热爱艺术家的社会风尚,让更多戏曲爱好者及社会热心人士来关注戏曲、热爱戏曲,并投身到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这个光荣的工作中来。
为有效推动首批传主的撰写工作,中国政协文史馆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共同负责戏曲界委员传记丛书的撰写出版工作。 二
纷繁历史,因人物而精彩;梨园天地,赖优伶而生存。
从唐代的梨园开始,美妙绝伦的中华戏曲艺术至少存在了漫长的10个世纪。千百年以来,戏曲艺术一直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人民雅俗共赏的奇葩和民族文化中的闪亮名片。
较早对优伶进行分类撰述的史书,是宋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该书包含分类列传四十五卷,殊为难得。曾被收入到中学教科书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云:“《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本想说明祸患乃多方面原因累积爆发而成,但还是给伶人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西方世界中对戏剧艺术家的看法与中国迥异。晚清以来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是那些在西方世界出使、考察或者读书的官员士子。当他们瞻仰西洋剧院的建筑艺术之华美绝伦、内部装饰之金碧辉煌后,由衷地生出讚美之情,感叹西洋剧院“规模壮阔逾于王宫”;特别是舞台上的机关布景之生动逼真,变幻无穷,“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至于西方的戏剧艺术家地位之高贵,更是令国人叹为观止: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直与王公争衡”!
三
我国历史上最先高度评价戏曲艺术家的文人,是元代的钟嗣成(约1279一约1360)。这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人士长期生活在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城。他先在杭州官学读书,师从于邓文原、曹鑒、刘濩等名家宿儒,又与对戏曲有着共同爱好的赵良弼、屈恭之、刘宣子、李齐贤等人同窗攻书,其乐融融。
钟氏名传青史的着作是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代剧作家描容写心、传神存照、树碑立传的《录鬼簿》。《录鬼簿》上卷分为三类:“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这三类名公才人之情形,乃其友陆仲良从“克斋吴公”处辗转所得,故“未尽其详”。下卷分为四类:“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这上下两卷书大体依据时代先后加以排列,一共记述了400余种剧目以及152位元杂剧及散曲作家的基本情况。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需要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总结。从此意义上言,钟嗣成在中国的地位,甚至可以与西方的大学问家亚里斯多德等人的《诗学》等书相提并论。有明一代,在贾仲明所增补的天一阁蓝格钞本《录鬼簿》之后,又附有约成书于洪熙、宣德(1425-1435)年间的《录鬼簿续编》一卷。该书直接受到《录鬼簿》的影响,以相同的体例记述了元、明之间一些戏曲家、散曲家的大致事迹,接续前贤,踵事增华,令人欣慰。
与《录鬼簿》蔚为双璧的元代重要戏曲典籍,是生于元延佑年间、卒于明初的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夏庭芝所撰的《青楼集》。前书论作家,后者集演员,正好勾勒出元代戏曲艺术家中两个重要部类的旖旎景观和绰约风采。《青楼集》作为第一部比较简练而系统的表演艺术家史传,对研究元代演剧、表演艺术、演员行迹与时代风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与明清以来关于戏曲剧作家的记录相对寂寥的研究局面不同,类似明代潘之恆《鸾啸小品》之类关于演员与表演艺术的文献相对较多。表演艺术家的优美声容与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受到较多的关注和充盈的记载,就在情理之中了。
清代的演员记录蔚为大观。《清代梨园燕都史料》中所收录的《燕兰小谱》《日下看花记》等几十种书目都对演员予以了主体性的关注。比方小铁笛道人序其做传源起云:“唐有雅乐部。宋时院本始标花旦之名,南北部恆参用之。每部多不过四、三人而已。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咏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往者,六大班旗鼓相当,名优云集,一时称盛。嗣自川派擅场,蹈蹻竞胜,坠髻争妍,如火如荼,目不暇给,风气一新。迩来徽部迭兴,踵事增华,人浮于剧,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舞衣歌扇,风调又非卅年前矣。……录成一稿,名之日《日下看花记》。梨园月旦,花国董狐,盖其慎哉。余别有《杨柳春词》一册,备载芳名,以志网罗无俾遗珠之叹。凡不登斯录者,毋怼予为寡情也。噫!”这段序言,既有史识在,又见人情浓,令人为之莞尔首肯。
民国以来,报刊和图书出版业勃兴,关于演员的记载、评选和评论蔚为大观,广受社会关注。王芷章(1903-1982)的《清代伶官传》(中华书局1936年版)辑录曾在清宫内当差演剧的演员、乐师、检场、衣箱等人的小传;由徐慕云编着的《中国戏剧史》(1938上海世界书局版)卷一专列《古今优伶戏曲史》,以编年体形式纵述自先秦直到民国戏曲演员的历史脉络与知名演员,颇具史家眼光。
北京学者孙崇涛、徐宏图等人合着的《戏曲优伶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和上海学者谭帆的《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先后问世,丰富了中国历代演员事迹的研究。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剧艺术家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席位中,戏剧家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家都占有一定名额。
关于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各种传记资料陆续出版并受到广泛重视。最富盛名的自传性着作是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记录盖叫天行传的《粉墨春秋》,也激励过业内外的诸多读者。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关于戏曲艺术家的传记蔚为大观,但也还存在着收录偏少、体例不全的遗憾,随着新资料的发掘和新人物的涌现,社会各界迫切需要一套相对系统、完整的戏曲人物传记资料。
中国政协文史馆提倡并主持为戏曲界别的委员们写传记,我所在的中国戏曲学院积极参与。政协委员中的戏曲艺术家的系列评传,从一个侧面托举出中华文化中戏曲艺术家的辉煌群像。
戏曲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创造了富于美感的各色人物形象,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位凡人,或者往往是一位烦恼更多的凡人。如何使得生活中的凡人和舞台上具备各色美感的佳人才子、英雄豪杰和各色人等有机地对接起来,更是亟需在传记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难关。
戏曲天地,风云变幻,梨园人间,名家辈出。区区一套丛书,儘管编者力图使之相对完整系统一些,但挂一漏万、沧海遗珠的现象,还是会在所尽有。即便收入本丛书中的名家大师,由于历史的某些误会以及材料的相对匮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尚求方家不吝指正,遂使学问一道,代有传承;梨园群星,光芒璀璨。这也正好呼应了马克思的人物传记理想,那就是写人物应当从感情气势上具备“强烈色彩”“栩栩如生”,力求达到恩格斯关于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的审美理想。
儘管为梨园界的艺术家们作传,从理论上看厥功甚伟,但是要做好任何事情却常常会举步维艰,甚至梨园界的一些同仁乃至某些传主的家属学生,也都会存在着不一致的想法。儘管前路漫漫,云雾遮蔽,坎坷难行,但是坚定的追求者和行路人还是会历经千辛万苦,抹去一路风尘,汇聚文章锦绣,迎来晨曦微明。
彼时彼刻,仰望戏曲艺术的长天之上,那一颗颗晶莹的晨星正在深情地闪烁着动人的光华。晨钟暮鼓响起,无限芳馨远播,那正是全体传记写作人和得以分享传记的读书人,以及关心本套丛书的戏迷和社会各界朋友们的无量福音。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文学副会长、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
2014年5月28日
序言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政协组织人才荟萃,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界别有代表性、有社会影响力的杰出人士,为阅历丰富、成就斐然的政协委员立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2013年2月22日,中国政协文史馆举行委员传记中心成立仪式暨委员传记工作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在讲话中指出:“他们都是国内顶尖的杰出人士,他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本书,一座挖掘不完的矿山。知人方可论世。他们的个人经历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历史的进程以及时代的风貌;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给后人无尽的启迪。”
从数以千计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精心选择传主,组织专门力量帮助他们收集“亲历、亲见、亲闻”的资料,挖掘他们的精彩人生并以传记形式出版,是新形势下创新和推进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举措。
文史资料特指人民政协徵集的以“三亲”为特色的历史资料。1959年4月29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特地为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举办茶话会,“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人民政协汇聚了我国现当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科技、民族、宗教、华侨等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请他们口述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记述历史,是政协组织的优势所在,这些视角各异的记述可以在历史研究中发挥互相比较、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作用。文史资料的内容涵盖各个领域,能够具体、翔实、生动地展示历史的曲折进程,使历史如多稜镜和万花筒般呈现在世人面前。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级政协共有40多万人次参与这项工作,徵集史料80亿字,编辑出版50多亿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延续了中华民族尊重历史、重视历史的传统,并发挥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新的形势下,文史资料徵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徵集手段和工作成果也趋于多样化。中国政协文史馆将依据人民政协的界别特色,每年遴选一批政协委员,藉助规範的口述历史手段,组织专门力量立传。这种由专门机构计画和组织委员传记写作,在文史资料徵集工作中还是第一次。我们希望更多的政协委员能够关注这项工作。
向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人物传记是我们的责任。优秀的人物传记记录和反映了杰出人物的生活史和事业史,可以高扬探索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人性的力量,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目标。优秀的人物传记的写作,必须具备鲜明的立场、蓬勃的热情和採集第一手资料的功夫,能够从浩繁的资料中科学取捨和整理,再通过一定的表达技巧,达到吸引读者、教育读者、感化读者、提升读者的目的。为此,我们选择兼具专业素养和文字能力的作者,能够将传主亲历、亲见、亲闻的历史写成彰显个性色彩和具有丰厚内涵的传记,使读者能够从传主的人生阅历、奋斗和体验中得到借鉴和启示。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得到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读者的认可。
中国政协文史馆
2014年6月
从数以千计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精心选择传主,组织专门力量帮助他们收集“亲历、亲见、亲闻”的资料,挖掘他们的精彩人生并以传记形式出版,是新形势下创新和推进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举措。
文史资料特指人民政协徵集的以“三亲”为特色的历史资料。1959年4月29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特地为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举办茶话会,“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人民政协汇聚了我国现当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科技、民族、宗教、华侨等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请他们口述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记述历史,是政协组织的优势所在,这些视角各异的记述可以在历史研究中发挥互相比较、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作用。文史资料的内容涵盖各个领域,能够具体、翔实、生动地展示历史的曲折进程,使历史如多稜镜和万花筒般呈现在世人面前。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级政协共有40多万人次参与这项工作,徵集史料80亿字,编辑出版50多亿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延续了中华民族尊重历史、重视历史的传统,并发挥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新的形势下,文史资料徵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徵集手段和工作成果也趋于多样化。中国政协文史馆将依据人民政协的界别特色,每年遴选一批政协委员,藉助规範的口述历史手段,组织专门力量立传。这种由专门机构计画和组织委员传记写作,在文史资料徵集工作中还是第一次。我们希望更多的政协委员能够关注这项工作。
向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人物传记是我们的责任。优秀的人物传记记录和反映了杰出人物的生活史和事业史,可以高扬探索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人性的力量,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目标。优秀的人物传记的写作,必须具备鲜明的立场、蓬勃的热情和採集第一手资料的功夫,能够从浩繁的资料中科学取捨和整理,再通过一定的表达技巧,达到吸引读者、教育读者、感化读者、提升读者的目的。为此,我们选择兼具专业素养和文字能力的作者,能够将传主亲历、亲见、亲闻的历史写成彰显个性色彩和具有丰厚内涵的传记,使读者能够从传主的人生阅历、奋斗和体验中得到借鉴和启示。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得到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读者的认可。
中国政协文史馆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