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梅陶鲁斯河战役

(2019-04-21 17:57:02) 百科

梅陶鲁斯河战役

公元前207年,翻越阿尔卑斯山后的哈斯德鲁巴在波河流域招兵买马,由于保密工作没有做好,在其南下準备与汉尼拔会师时,在梅陶鲁斯河谷遭遇罗马阻击,全军覆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梅陶鲁斯河战役
  • 地点:阿尔卑斯山
  • 属性:保密工作没有做好
  • 对应:罗马阻击

背景

公元前208年,罗马之剑马克卢斯战死;秋季,罗马在罗克里城下遭遇惨败。在西班牙,西庇阿在巴埃库拉战役中击败哈斯德鲁巴,哈斯德鲁巴率领大约6成的部队脱离战场后北上,準备驰援义大利战场。

战役经过

梅陶鲁斯河战役
哈斯德鲁巴于公元前207年由西班牙出发,进军义大利与汉尼拔会合。罗马人已经在义大利北部配置了一支部队,以对付此举,同时另一支部队在执政官尼禄(Nero)的率领下,在坎尼旧战场附近与汉尼拔的军队对峙。哈斯德鲁巴派出信使,要求汉尼拔向北机动,与其会合。罗马人抓住了的这名信使,了解到哈斯德鲁巴对他们的威胁,而汉尼拔对其增援兵力的到达却一无所知。
尼禄迅速作出反应,秘密率领7000名精选士兵向北行军250英里,同与哈斯德鲁巴对峙的部队会合。哈斯德鲁巴知道对手已经获得了增援,并且不希望在没有汉尼拔的情况下与敌人作战,于是他决定拒战。但是,他的部队在夜间后撤时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梅陶鲁斯河上的渡口,于是不得不在第二天与敌人战斗。罗马人取得了战斗的彻底胜利。他们杀了哈斯德鲁巴,给其部队以严重杀伤,并驱散了剩余的人员。紧接着,尼禄又率其分遣队再次南下,重新同其监视汉尼拔的部队会合。直至罗马人将哈斯德鲁巴的人头从城墙上扔进汉尼拔的营地之前,他仍然不知道哈斯德鲁巴已经到达义大利,也不知道尼禄曾经暂时离开其面前。

分析

在梅陶鲁斯河的决定性战役中,相对于哈斯德鲁巴尔和汉尼拔的军队来说,罗马人的部队处于内线位置,按理说这种态势原本应是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但是由于汉尼拔的弟弟哈司德鲁巴尔不能从海上,而只能经高卢从陆路运送援兵,最终让罗马军团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评价

尼禄的进军提供了一个战略集中的极好例子。这种集中只有利用位于两支迦太基人部队之间才能做到。在这种内线作战的形势下,罗马军团同时面对相距250英里的哈斯德鲁巴和汉尼拔,两支部队背靠背,位于两支迦太基人部队之间。每个罗马人分遣队各有一条战线,各条战线要幺向敌要幺背敌,而两支迦太基人部队也各有其与罗马敌人相对的战线。罗马人处于内线作战,迦太基人则处于外线作战。这就意味着,一支罗马人的分遣队可以直接向另一支分遣队派遣增援部队,而两支迦太基人的部队则实际上只有在能够绕过其当面罗马军团的情况下,才能互派增援。
这种对内线的运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中击弱的重要战略手段。处于内线地位的军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外线军队的弱点是由于内线军队能够集中兵力而自己却难以集中兵力导致的。对这种态势的潜力要有全面认识,那就是这种潜力能否发挥,依赖于能否将敌人拖入会战。假如哈斯德鲁巴没有迷失方向,也没有被河流所阻,那幺罗马人就不能将其拖入会战,罗马人集中兵力可能也因此而徒然空忙。在强者不能迫使弱者战斗的情况下,在内线集中兵力的做法很少使用。
由于居于内线的军队有机会集中兵力各个破敌,所以内线作战通常能给处于内线的军队提供一种优势。这与战术中位于两个对手之间的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战术中的这种态势叫做被包围,是一种严重的不利态势。战术中的被围军队不仅不能集中兵力,各个破敌,反而不得不同时与所有当面的敌人部队战斗。包围者从正面、翼侧和后方攻击敌人,其对敌攻击行动相互支援,从而剥夺了被围者的机动能力。被围者很少能够在各个方向上都打得很好。战术条件与战略形势下内外线作战的区别主要在于距离,即外线军队是否相互靠近得足以相互支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