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梅江区

(2018-09-30 05:02:19) 百科
梅江区

梅江区

梅江区,广东省梅州市市辖区,中央苏区县, 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中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3°27'~23°95'、东经115°72'~115°97'之间。东临梅县区城东镇、雁洋镇和大埔县银江镇,南与梅县区梅南镇交界,西连梅县区程江镇、扶大镇和大坪镇,北接梅县区石扇镇。是梅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梅州市的“首善之区”。

梅江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名胜古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境内有人境庐、千佛塔、东山书院、梅江桥、梅州学宫、八角亭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和泮坑公王、义孚堂等众多未定级文物,嘉应学院、东山中学、梅州中学等名校,中山路、凌风路、仲元路等名街,席狮舞、五句板、梅城山歌、舞龙、金狮、闹八音、拜“孔圣人”等3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梅江区
  • 别名:梅城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省梅州市
  • 下辖地区:3个街道,4个镇
  • 政府驻地:金山街道仲元东路51号
  • 电话区号:0753
  • 邮政区码:514000
  • 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
  • 面积:570.61平方公里 
  • 人口:常住人口42.16万人,户籍人口35.52万人 
  • 方言:客家语-粤台片-嘉应小片-梅州话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千佛塔、八角亭、梅江桥、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天下等
  • 机场:梅县机场
  • 火车站:梅州站
  • 车牌代码:粤M
  • 行政代码:441402

建制沿革

梅州市区由梅江区、梅县区两个市辖区所组成,统称梅城。南朝齐析海阳县置程乡县至宋初设梅州500多年间,州、县皆无城。945年(南汉乾和三年)于程乡设敬州,领程乡一县。971年(北宋开宝四年)改称梅州。宋皇祐四年(1052)始在今梅城江北筑土城,周围长450.3丈(约1499米)。明代撤梅州复设程乡县,洪武十八年(1385)拆西城垣,扩辟县城,周围长985丈(约3250米)。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升为嘉应直隶州。清末,嘉应州城区扩大。辖东街、西街2堡。东街辖一甲至十甲及金山甲、攀桂坊;西街辖一甲至十甲及曾井甲、红杏坊、社甸甲、百果围和乌蓼沙。
民国元年(1912),嘉应州改为梅县后,县城仍辖东街、西街2堡。民国20年,由堡改为区乡,县城辖地有附城镇、城内、忠孝里、百果围、黄坭墩、红杏坊、下圣母、乌蓼沙乡。民国26年(1937),梅县整编区乡,县城称为梅城镇。
1949年5月,梅县解放后设定新政区时,县城仍称梅城,但政区则称城内区。1950年3月,复称梅城镇。
1958年9月至11月,实行公社化期间,梅城镇改称梅城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名梅城人民公社。
1975年8月,梅城镇改为梅州镇(仍隶属梅县)。1978年12月,梅州镇从梅县分出,由区级升格为县级改称梅州市,隶属梅州地区管辖。1982年梅州市基层政区设东区、中区、西区、南区4个办事处和东郊、西郊、江南、梅江4个公社,下辖32个居民委员会、29个生产大队、395个生产队。
1983年6月,梅县和梅州市合併,初称梅州市,同年9月改称梅县市。县市合併后,江南公社撤销,併入南区,在城区设南区、东区、中区、西区。
1983年11月,基层政权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区乡村建制,取消人民公社名称,以原有公社改为区,设区公所。生产大队或联队改为乡,设乡人民政府;按农民居住聚落点和自然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民众性自治组织。梅县市共设31个农村区、4个市区街道办事处、1个直辖区级镇;区以下设271个乡、10个乡级镇、34个居委会;乡以下设849个村。
1987年4月,区、小乡建制撤销,改设乡(镇)制。全县共设10个乡、22个镇、4个市区街道办事处(8月增设北区,共5个市区)。下辖451个村、61个居民委员会、5395个村民小组。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州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梅县市建制撤消,原梅县市的行政区分设为梅县和县级梅江区,梅江区由原梅县市城区和城郊5个乡镇组建而成,为梅州市直辖县级区。
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梅州市撤销梅县,从此结束了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江区与梅县区同属梅州市区(即是梅城)。
1978年12月,梅州镇从梅县分出设立梅州市,隶属梅县地区管辖。1983年6月,梅县和梅州市合併,初称梅州市,同年9月改称梅县市。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地级梅州市;3月,撤销县级梅县市建制,分设为梅县和县级梅江区,梅江区由原梅县市城区和城郊5个乡镇组建而成。
1996年,梅江区面积298.4平方千米,人口约28万人。辖5个街道、2个镇、3个乡:金山街道、五洲街道、东山街道、江南街道、城西街道、三角镇、长沙镇、东郊乡、城北乡、西郊乡。区政府驻梅州老城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梅江区(辖5个街道、5个镇)常住总人口313821人,其中:东山街道27471人,金山街道18639人,城西街道17109人,江南街道72418人,五洲街道21758人,东郊镇34320人,西郊镇23980人,三角镇50564人,长沙镇10320人,城北镇37242人。
2002年上半年,梅江区辖城西、五洲、金山、东山、江南5个街道和长沙、三角、城北、东郊、西郊5个镇,共有60个村委会、55个居委会。2002年7月,撤销东山街道、东郊镇,併入金山街道;撤销城西街道、西郊镇,设立西郊街道;撤销五洲街道,併入城北镇;村委会和社区由原来的116个撤併为92个。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梅江区在其中。

行政区划

1999年,梅江区辖5个街道、2个镇、3个乡:金山街道、五洲街道、东山街道、江南街道、城西街道、三角镇、长沙镇、东郊乡、城北乡、西郊乡。
2002年7月,梅江区调整行政区划:将东山街道办事处和东郊镇併入金山街道办事处,撤销城西街道办事处和西郊镇,设西郊街道办事处,将五洲街道办事处併入城北镇,镇、办事处由原来的10个减少为6个;村委会和社区由原来的116个撤併为92个。2002年机构改革后到现在,下辖长沙、三角和城北3个镇及金山、西郊和江南3个街道,共有54个村民委员会和3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7年江南街道办事处的梅龙社区居民委员会调整分设为鸿都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梅龙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区有3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2年12月,梅江区举行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划归梅江区管辖挂牌揭幕仪式,原梅县区管辖的西阳镇正式划入梅江区。调整后,梅江区辖4个镇、3个街道,总面积57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1万人,户籍人口35.34万人。
截至2012年12月,梅江区辖3个街道(金山街道、江南街道、西郊街道)、4个镇(长沙镇、三角镇、城北镇、西阳镇),共81个村民委员会和4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地理环境

面积

梅江区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总面积570.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30.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1%;耕地面积42240亩,其中水旱田29966亩,)农村人均耕地0.575亩。
梅江区

气候

梅江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山区特定地形影响,具有夏长冬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多且集中等低纬气候特点。雨量充沛,水资源充足,有大小型水库30多座,库容2187.5万立方米。又有冷热悬殊,气流闭塞,易变旱涝灾害地形小气候突出等山区气候特点。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主要有煤炭、石灰石、铅锌矿、钨矿和花岗岩等,主要分布在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和梅州市梅江区长沙镇。

人口

2000年,梅江区总人口313821人,各街道(镇)人口: 东山街道 27471、金山街道 18639、 城西街道 17109 、江南街道 72418 、五洲街道 21758 、东郊镇 34320 、西郊镇 23980 、三角镇 50564、 长沙镇 10320、城北镇3724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12年末梅江区常住人口42.1万人,户籍人口35.34万人,城镇人口比重93.47%。
2016年全区常住人口42.16万人,年末总人口(户籍人口)35.52万人,其中,男性17.91万人,女性17.61万人。
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交通通讯

交通

梅江区内有梅州客都机场,直飞广州、香港、北京、上海、长沙、郑州、台中、海口、高雄、雅加达等国内及国际航班;梅汕高速公路(G205国道)、梅河高速公路(G206国道)、梅大高速公路(S333省道)、梅州西环高速公路、天汕高速公路、梅平高速公路等与梅汕高铁和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设有梅州站连结成沟通闽、粤、赣的交通网路,是泛珠三角区域联繫闽、粤、赣的枢纽中心。
梅河高速梅河高速
水泥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实现村村通四级公路,其中65%的村实现水泥硬底化,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74.2公里。

通讯

梅江区境内移动信号覆盖全辖区,现代化的通讯网、程控电话、图文传真、无线电话和传呼可直接与国际国内各大城市传讯。

经济

概述

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比增1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增20.4%,增幅居全市第二;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增58.6%。招商总量有新增长,全年共引进项目319个,计画投资280亿元,已投入资金105.12亿元,分别比增38.7%、86.7%和34.9%;大项目有新增加,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6个,计画投资204.2亿元,分别比增44%和97.7%;项目结构有新最佳化,共引进能够充分发挥我区区位、资源优势的旅游项目44个,计画投资95.6亿元,分别比增33.3%和132.2%。全区农业总产值比增5.9%;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增19%。
2012年,全区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7.8︰32.1︰5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增14.2%;贸易出口总额比增34.5%;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比增46.1%和23.6%;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总额分别比增75%和8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增21.7%。

第一产业

城郊农业
梅江区重点建设生猪、蔬菜、花卉、水果、梅州金柚、水产五类优质农产品基地。至2004年底,梅江区建立梅州金柚基地12个、脐橙基地2个、甜枣基地2个、油茶基地2个、百亩连片蔬菜基地12个、百亩连片段预告卉基地3个(高档花卉基地面积达1000多亩)、生猪生产基地15个,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此外,梅江区有养殖面积近万亩,其中休闲垂钓成为该区渔业发展新亮点,已形成黄坑水库、温坑水库、碧峰庵水库等连片观赏休闲垂钓渔业带,面积近 3000 多亩。
农业基础设施
2004年改造中低产田3000亩,建设沼气池29座360平方米;全区村道水泥硬底化达65%;蓄水灌溉工程399个,其中水库25座,其中小一型水库5个,小二型水库20个,蓄水库容达2187.5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

第二产业

电路板、机电、建材、酒饮料、食品加工等工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5年梅江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0.7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96%,高出“九五”时期8.2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05年梅江区的商流业、餐饮业、城郊农业、旅游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促进了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在该区2005年引进的 290 个项目中,第三产业占六成以上。
为了增强商品集散能力,梅江区在2005年集中力量建设环市北路市场区,先后建成了运兴、太兴批发市场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 7 个,各类专业市场一大批,其中仅汽车销售公司就有 30 多家,使这一带成为梅州乃至闽、粤、赣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和物流配送基地。该区还注重引导同类产品集中经营,成行成市,在赤岌岗、升华街、义化路和江南等地建设的机车、廉价商品、服装、品牌专卖店、电脑城等特色商品专业街销售旺畅。
2005年,梅江区开展以“文明新韵”、“夕阳红激情广场”等为主要内容的“梅江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行”系列活动。大力推进江北孔庙公园建设,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搞好凌风路商业步行街、黄遵宪公园建设,理顺千佛塔风景区管理关係;推进泮坑、小密水库等旅游景点的开发。

社会

城市建设

梅州市是通过一系列提升城市形象的项目,来促进城乡面貌的改善和旅游产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的,已完成了五个重点项目。即:“一江(即梅江)两岸”亮点工程,两个表演场所(白天和晚间为游客表演的场所),三个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游客谘询服务中心),四条街(鸿都客天下美食一条街、凌风路客家风情一条街、义化路购物步行一条街、梅江大道霓虹灯一条街),城市街道“五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硬底化)和改造新建33间城区旅游厕所等。
客家公园客家公园
梅江区城区市容整洁美观,境内名胜古蹟众多。梅江河穿城而过,梅江桥、嘉应桥等6座桥樑沟通南北,一江两岸风光旖旎。梅州市区生态优良,市容、市貌美丽秀气。街道一街一树、一街一灯,一街一景。有文化公园、嘉应桥头公园、梅江公园、剑英公园等游乐休憩场所。境内有南宋时期文物千佛塔、客家公园、黄遵宪纪念馆、泮坑旅游度假村等名胜古蹟,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新的景区景点。
梅州市还投入资金1.6亿元人民币进行以“三路两山一片一点”为重点的城区建设。三路即省道S223线、北环路、凌风东路;两山即百岁山和泮坑高观音市民登山区;一片即东山、芹黄片。加快东山片滨河地段规划建设滨江亲水公园,并建设客家院士广场、院士公园、世界客都标誌等,努力将东山片建成东山文化教育基地。
在江北老城区改造建设了新的行政区,并掀起了以金山顶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的改造江北、建设江北热潮。先后改造了义化路、凌风路、五洲城公共汽车站及周边地区、梅石旅社、梅州电机厂老厂区、金山国小、梅州电影院等,大大改善了江北老城区的面貌。积极配合和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全力配合和支持市委、市政府在梅江区範围内的东山教育基地、客家公园、省道S223线梅州西环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工作,打造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积极参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修缮凌风东路历史文化街区,完善千佛塔、泮坑旅游景区建设,全面推动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建设。

文化教育

梅江区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中心地带,被誉为“客家之都”。梅江区有20多万海外华侨,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2001年底,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办文教、卫生和社会各项公共事业累计达1.43亿元。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
客家文化艺术创作:山歌小戏《山道弯弯》、《花开并蒂》获中国“群星奖”银奖、铜奖,开创了梅江区文艺作品在全国获奖的先河。
1997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小康达标。2001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辖区内有梅州商业学校等中专学校和嘉应学院本科院校,区属中国小校68间。1990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全辖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国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均为全市之首。
梅江区有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省一级学校3所(其中梅州中学是“全国示範性高中”)、市一级学校12所、区一级学校16所。全区国小毛入学率达107.3%、国中毛入学率达114.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3%。

名胜古蹟

梅江区境内名胜古蹟有人境庐(黄遵宪故居)、千佛塔、东山书院、梅江桥、梅州学宫、八角亭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和泮坑公王、义孚堂等众多未定级文物;有嘉应学院、东山中学、梅州中学等名校;有中山路、凌风路、仲元路等名街;有席狮舞、五句板、梅城山歌、舞龙、金狮、闹八音、拜“孔圣人”等3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建设中的客天下建设中的客天下

着名人物

梅江区有清代嘉应州入翰林院之第一人李象元,进士李黼平,福建水师提督颜鸣汉、颜鸣皐兄弟,有“岭东三大女诗人”之称的黎玉贞、叶璧华。“中国十大爱国主义诗人之一”、“晚清一位最杰出的诗人”黄遵宪;有中国工农红军首任总参谋长朱云卿;有祖籍梅江区的将军叶松盛、黄百韬、张建等23位,大学校长(书记)杨简、吴道钧等16位,梅江区籍或毕业于梅江区学校的“两院”院士有李国豪、江欢成、黎尚豪等10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