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梅县区

(2019-12-31 08:12:01) 百科
梅县区(梅州市梅县区)

梅县区

梅州市梅县区一般指本词条

梅县区是广东省梅州市的市辖区,中央苏区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环接梅江区,东邻大埔县,西界兴宁,南连丰顺县,北接蕉岭县。

始建于秦朝,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

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梅县撤县设区,与梅江区同属梅州市辖区并称梅城。

2015年底,梅县区下辖新城办事、扶大高新区管理委员2个镇级建制单位和17个镇,355个村、33个居委会,总面积2755.36平方公里,总人口611638人。2016年,梅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7.1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46.64亿元,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57.8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8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4.9:36.2:38.9。

梅州市梅县区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 和“足球之乡”之誉。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市)”、“中国旅游强县(区/市)”、“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等。

国家智慧财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2019年1月9日,梅县区凭藉客家山歌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梅县区
  • 外文名称:MeixianDistrict
  • 别名:程乡县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省梅州市
  • 下辖地区:1街道 17镇 1高新区
  • 政府驻地:梅州市梅县区新城街道宪梓南路13号
  • 电话区号:0753
  • 邮政区码:514700
  • 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
  • 面积:2482平方公里
  • 人口:62.9535万(2012年)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灵光寺、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鬆口古镇等
  • 机场:梅州梅县机场
  • 火车站:梅州火车站、高铁梅州西站
  • 车牌代码:粤M

历史沿革

梅县区新城梅县区新城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一前221年),梅县地为南越地。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派兵攻取南越,统一岭南,置桂林、象、南海3郡。梅县地属南海郡揭阳戍。
秦末汉初,赵佗割据岭南,建南越国,梅地属南越国揭阳县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重建南海郡,梅县属交州南海郡揭阳县地。三国时,为吴国广州南海郡所属;东晋鹹和六年(331年),从南海郡划出部分地域增设东官郡,将揭阳县划分为海阳、潮阳、绥安(今漳浦)、海宁(今惠来)4县,梅县属广州东官郡海阳县地。晋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郡置义安郡,领海阳、潮阳、绥安、海宁、义招5县,梅县地方仍属海阳县地。
南朝齐(公元479年~502年),从海阳县分出部分地方置程乡县,辖境包括今梅县区、梅江区、蕉岭县、平远县全部及丰顺县一部分,隶属广州义安郡,是为梅县建置之始。
梁、陈时(502年一589年),程乡县先后隶属义安郡、东扬州(曾改名瀛州)、广州义安郡(注:《舆地纪胜》云:“齐立程乡县,属义安郡;梁属东扬州,又改属瀛州。陈废瀛州。隋平陈置潮州,而程乡以县属焉。”《方舆纪要》曰:“齐置程乡县,梁陈因之。”而《光绪嘉应州志·沿革》则称《隋书·地理志》云:“南齐所置程乡县,梁陈两代既废。”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废义安郡,撤销程乡县。在义安郡廨置义安县,原程乡县境为其所辖。开皇十一年,置潮州,复立程乡县,隶属潮州。
唐代,程乡县先后为江南道、福建经略史、岭南道领属的潮州或潮阳郡所辖。
南汉刘晟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于程乡置敬州,仅领程乡一县,州、县并置。此为潮梅分治之始。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因梅江为名,仍领程乡县,属广南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于潮州。宋元丰五年(1082年),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梅州赐名义安郡,属广南东路。
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废梅州,仅置程乡县,隶属潮州。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复置梅州,仍仅领程乡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州为路。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隶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使司。至元二十三年,复降为州,领程乡县。元贞元年(1295年),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府。
清康熙年间设惠潮道,程乡隶属广东省惠潮道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程乡县升格为直隶嘉应州,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及程乡本属,称“嘉应五属”,直隶广东省。
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复设程乡县,程乡属嘉应府管辖。
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撤销程乡县,境地为嘉应州管辖。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嘉应又复名梅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
民国3年,广东省设定潮循道,梅县为潮循道所辖。民国9年,潮循道废,梅县直属广东省辖。民国14年至25年,先后隶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区、东区绥靖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梅县境地(原程乡县主要境域内)建立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
民国25年,东区绥靖公署撤销,梅县属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至5月,属广东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管辖。
1949年5月17日,梅县解放,仍称梅县,隶属中共梅州地委领导。5月24日,成立梅县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为人民政府)。7月28日,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梅县为其辖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梅县仍属潮梅行政区领导。
1950年1月,成立广东省兴梅专员公署,梅县隶属兴梅专区管辖。
1952年11月,兴梅专区撤销,梅县隶属粤东行政公署管辖。
1956年1月,粤东行政区撤销,分设汕头、惠阳两专区,梅县隶属汕头专区。
1958年11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发文,撤销蕉岭县建制,併入梅县。12月,蕉岭县正式併入。
1961年3月,蕉岭从梅县分出。
196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专区划出原兴梅区管辖的兴梅7县,成立梅县地区专员公署,梅县隶属梅县专区(1970年更名为梅县地区)管辖。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梅县所辖的梅州镇从梅县分出,设定县级的梅州市,1979年3月正式挂牌办公。梅县和梅州市均隶属梅县地区。
1983年6月,梅县与梅州市合併,定名梅州市。9月,改称梅县市(国务院1983年12月22日批准),仍属梅县地区管辖。
梅县区(梅州市梅县区)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设地级梅州市,梅县市分为梅县和梅江区,属于梅州市管辖。
1999年9月28日,梅县人民政府由江南正式搬迁至程江镇新县城办公。
1999年11月15日,经梅州市政府同意,梅县程江镇、扶大镇各割出一部分成立新城办事处,但未获省政府批准。
2004年7月,梅县设立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扶大)园区管理委员会,撤销扶大镇併入程江镇。
2012年9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覆同意梅县西阳镇划归梅江区管辖。
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梅州市梅县撤县设区,成为梅州市辖区,与梅江区同属梅州市区并称梅城。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梅县区在其中。

行政区划

2015年底,梅县区设新城街道办事处、扶大高新区管理委员会2个镇级建制单位和程江、南口、畲江、水车、梅南、梅西、石坑、大坪、城东、石扇、白渡、丙村、雁洋、鬆口、隆文、桃尧、松源17个镇,下辖355个村委会、33个居委会,政府驻地新城街道宪梓南路13号。
序号
名称
面积
序号
名称
面积
1
新城街道
3.88平方公里
11
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扶大)园区
19.5平方公里
2
松源镇
149.5平方公里
12
丙村镇
170.4平方公里
·3
隆文镇
113.4平方公里
13
梅西镇
92.7平方公里
·4
桃尧镇
118平方公里
14
大坪镇
76.7平方公里
·5
松口镇
328.6平方公里
15
石坑镇
87.2平方公里
6
白渡镇
187.6平方公里
16
南口镇
262.2平方公里
7
雁洋镇
183平方公里
17
程江镇
61.9平方公里
8
石扇镇
91.4平方公里
18
梅南镇
146.5平方公里
9
城东镇
79.3平方公里
19
水车镇
122.9平方公里
10
畲江镇
175平方公里
20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梅州市中部。介于北纬23°55′—24°48′、东经115°47′—116°33′之间,东西宽78公里,南北长98公里;东邻大埔县,西界兴宁,南连丰顺县,北接蕉岭县,东北与福建省上杭县、永定县毗连,西北与平远县接壤,中部环接梅州市梅江区。2012年底,总面积2482.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梅县区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盆地、丘陵、山地分别占总面积22.5%、55.4%和22.1%。境内千米以上山峰9座,最高阴那山五指峰1297米,其次为王寿山1147米。

气候

梅县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乾冷同期,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四季宜耕宜牧。梅县区年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气温39.5℃(1971年7月25日),最低气温零下7.3℃(1955年1月12日);年平均日照时数1874.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28.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7%;年均无霜期306天。

自然灾害

梅县区主要灾害天气有:春季链低温阴雨,倒春寒;5至6月的龙舟水和夏秋间的颱风雨;秋季寒露风和冬季霜冻等。

水文

梅县区境内主要河流有韩江,全长470公里(梅州境内长343平方公里),流域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4673平方公里);梅江,全长307公里(梅州境内长271公里),流域面积13329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长323公里(梅州境内55公里),流域面积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333平方公里);同时还有琴江、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丰良河等。此外,东江亦沿市境西北的兴宁市边境流过,在梅州境内河段长24.8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据梅县区年鉴2014统计:梅县区矿产资源以大理石、煤、铁、锰、钨、锌、铜、石灰石等为大宗,其中大理石储量40多亿吨、煤近4亿吨、铁1318万吨、锰700万吨。

水资源

据梅县区年鉴2014统计:梅县区主要河流有梅江河、石窟河、程江河和松源河,梅江为主干流(母亲河),流经该区境内约75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90多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0万千瓦,占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40.13万千瓦的75%。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岩前村“绿窟源”是中国国内首个顶级待开发的水下全淹洞。

植物资源

据梅县区年鉴2014统计:梅县区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经考察採集和记载的就有1084种,隶属于182个科、598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科、29属、41种;果子植物7科、11属、14种;双子叶植物134科、471属、908种;单子叶植物22科、87属、121种。按树种分类有:材用植物,药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纤维植物,澱粉植物,果类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还有属于花卉、观赏和庭园绿化类的野生植物。

动物资源

据梅县区年鉴2014统计:野生动物资源兽类主要有野猪、黄猄、大灵猫(五段子)、狐、狸、野兔、黄鼠狼、豪猪、松鼠等10多种,禽类有竹鸡、雉鸡等,鸟类有斑鸠、鹧鸪、猫头鹰、喜鹊等10多种,鱼类有河鲶、斑鱼、黄鳝、泥鳅等近10种,两栖爬行类有田螺、鳖鱼、龟、青蛙、穿山甲、金环蛇、银环蛇等10多种。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梅县区人口出生率为12.47‰,死亡率为5.35‰,自然增长率为7.12‰。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11638人;其中,城镇人口289560人,农村人口322078人。

民族

梅州市梅县区居民绝大部分是操客家语的汉族,占总人口的99.93%以上,此外,还居住有壮、满、回、蒙古、苗、畲等14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均因工作或婚姻关係来梅县区定居的。固定的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多个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梅州市梅县区人民广场梅州市梅县区人民广场

经济

综述

2018年,梅县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190.98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排名全市各县(市、区)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7.66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55.57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77.92亿元,下降0.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8:35.4:40.8。

第一产业

2018年,梅县区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72.62亿元,比增4.9%;其中,农业产值56.07亿元,比增5.4%;林业产值0.94亿元,比增3.9%;牧业产值11.6亿元,比增2.2%;渔业产值3亿元,比增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1亿元,比增12.2%。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5.84亿元,比增5%。

第二产业

2018年,梅县区全区101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3.73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0.24亿元,同比增长1.6%。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0.7%。其中,项目投资下降12.7%,在项目投资中,工业投资下降18%,工业技改下降64.8%;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9%。

第三产业

2018年,梅县区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75.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 %,商品房销售额完成52.24亿元,同比下降36.9%;商品房施工面积536.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9%;竣工面积11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8.2%。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8.8亿元,同比增长4.4%。按城乡分,城镇完成122.06亿元,比增3.7%;农村完成36.74亿元,比增6.9%。按行业类型分,批发和零售业完成137.95亿元,比增4.5%;住宿和餐饮业完成20.85亿元,比增4.2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06.01亿元,同比增长19.57%;贷款余额155.18亿元,同比增长31.89%;银行业存贷比为50.7%。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进口总额0.74亿美元,下降16%,出口总额2.66亿美元,增长24%。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243万美元,同比增长17 %。
梅州市梅县区文体中心梅州市梅县区文体中心

社会事业

科学事业

2016年,梅县区共获取2016年度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市级6项,县级6项。全区专利申请量450件(发明专利60件,实用新型专利227件,外观设计专利16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7.66%;专利授权量340件(发明专利28件,实用新型专利210件,外观设计专利1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00%。年末全区拥有科学技术人员9191人,同比增长1.7%。其中,高级职称1149人,同比增长7.5%;中级职称4859人,同比增长0.2%;初级职称3183人,同比增长1.9%。
杯花声声杯花声声

教育事业

2016年,梅县区普通高中实际招生人数2821人,在校学生9305人,毕业生3867人;普通国中招生4737人,在校学生12684人,毕业生4244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930人,在校学生3411人,毕业生1863人;普通国小招生7952人,在校学生38968人,毕业生4910人;幼稚园在园幼儿20060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23人。国小人口入学率100%,国中人口入学率100%,国小毕业生升学率100%,国中毕业生升学率96.2%,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7.44%,大学录取率77.43%。
梅州市梅县区中国小运动会梅州市梅县区中国小运动会

文化事业

2016年,梅县区共有电影放映单位5个(其中个体放映单位4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大型山歌剧《合家福》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剧目参加全国基层戏曲会演;山歌表演唱《月下恋歌》荣获客家山歌(东莞·凤岗)邀请赛金奖。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6个,公共图书馆2个,年末图书馆藏书达20.49万册。全区电视卫星接收站8座,有线电视广播站19个,数位电视用户10.42万户。全区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

2016年,梅县区117个医疗卫生事业机构拥有床位269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45人,其中医生982人,护士998人,药剂人员263人。其中镇卫生院共18间,拥有病床位642张,全年未出现重大“疫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

体育事业

2016年,梅县区全区运动员在参加市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6块,其中:金牌3块,银牌3块。今年获得广东省青少年女子足球乙组联赛(01-02年龄段)亚军;广东省青少年男子足球乙组联赛(04-05年龄段)第四名;广东省青少年男子足球甲组联赛(01-02年龄段)第四名;梅州市少年男子足球选拔赛(02-03年龄段)冠军;梅州市少年女子足球锦标赛甲组冠军;梅州市少年男子足球锦标赛乙组冠军;梅州市少年男子足球锦标赛甲组冠军;梅州市少年女子足球锦标赛乙组亚军。

民俗文化

民间歌谣

梅县区民间歌谣是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练爽口、形式活泼、用词和谐、韵律响亮,具有一定音乐美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它的句式自由,结构奇特,常用比喻手法,声调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语言平白、口语化、顺口成章。梅县区民间歌谣来源于民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以休闲娱乐中所看所思所悟,吸取诗歌精华用平白上口的口语表达。梅县区民间歌谣题材广泛、涉及内容丰富多彩,有鲜明的客家地方特色,生活气息强,朴实自然,轻鬆活泼,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儿童情趣,身心健康影响深远。如劝人读书的“蟾蜍螺咯咯咯,唔读书,幺老婆”,嘲讽人的“伯劳子,喙哇哇,有喙话别人,幺喙话自家”;还有像《月光光》、《排排坐》、《转妹家》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代代相传,影响深远,经常被学校、文艺团体搬上舞台。梅县区民间歌谣有比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民众情趣陶冶,身心健康影响深远,对了解我区风土人情有一定的帮助。目前出版有关书刊有《梅水风光》、《梅县区客家方言志》、《客家文学史》、《客家方言》、《梅县区风采集》。

地方风俗

新屋进火
房子砌好后,主人就要搬进新房里去住,俗称搬新屋。按照客家人传统习俗,乔迁新居最讲究的是进火。进火之日,是要择定吉日良辰的。客家人进火的时候十分讲究兆头,所以,进火的时辰也很有讲究,一般都选择在晚上,时辰太早,路上来往的人多,怕碰到不吉利的事情,怕别人说不吉利的话。进火前,除了锅碗飘盆,其它的东西都可以提早搬过去。进火的时候,做饭的锅里要放米,炒菜的锅里要放上肉和鱼,还要从原来的家中生个火带进新家,再要买一对烛,买三支香,还有一叠纸。主人要用木炭在火盆里烧一炉火,用红线捆三把柴,到了进火的时辰,男主人要端起火先进去,女主人拿着柴和装着米的锅头随后,男主人把火放入新屋的火炉后,女主人立即将準备好的木柴(称火财)放在炭火上,让木柴燃起来,叫做进火添柴(财),接着就鸣放鞭炮,这些礼俗做完后,再搬其它物件进屋。
客家文化园客家文化园

戏剧文化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改称汉剧。它流行于广东的梅州、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徵刚勇,红色象徵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徵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崑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着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

本地方言

梅县话属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之一。
客家先民原是居住在中原一带的汉族。自西晋末年始,辗转南徙,大部分定居于闽粤赣三角地带。因地处偏僻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加上客家人具有强烈的客家文化意识,基本上保存了固有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方言。
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客家人,以居住在广东境内的为多。广东境内又以原嘉应州所属各县最为集中。而梅县为嘉应州治所在地,历来是嘉应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梅县话成为客家方言的代表。

城市荣誉

梅县区先后荣获中国金柚之乡、全国水果百强县、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歌艺术之乡)、全国绿化模範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并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风景名胜

中国传统古村落
茶山村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茶山村(首秕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梅县区水车镇西面,县道荷水畲公路贯通全村。村内原有一颗古油茶树,故而得名“茶山村”。该村落源于明代初期,逐渐兴盛,清末达到鼎盛期,村中现存34座传统民居,其中绍德堂为明代建筑,有500多年历史,村中有三百多年历史建筑三座(萼辉楼、创毅公祠、伯荣楼),二百年以上历史建筑五座(畅云楼、德崇楼、司马第、培元楼、承庆楼),其余大部分历史建筑均在百年以上。
桥溪村始称叩头溪;该村四面环山;方圆约1平方公里;明朝万曆年间,由陈朱两姓人家先后在此卜筑营居,世代联姻,互结秦晋之好,繁衍生息。该村于2002年用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该村对研究客家民系的迁徙史、客家华侨史、地方教育史、地方革命史和客家地区的人文习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桿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代表性的有坐落在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富良美村的联芳楼(又称华侨“围屋”),还有,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华又庐”位于梅县区南口镇,是梅县区最大的客家民居。其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雕龙画风,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特色。
万秋楼
万秋楼位于梅县区新城办事处富贵居委夏屋,建于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是世代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夏先生所建,夏先生名以澄,字万秋。当时,夏万秋重生在马来西亚聘请一名专家找到大贮量锡矿而发家后,为荣宗耀祖,在祖家建屋取名万秋楼。该楼是由厚实的墙体和百余根直径1.2尺,长有丈余的花岗石圆柱作骨架,石柱的底座和顶端配有花卉或各种浮雕图案,衬托着用石米批荡的墙体,使整座建筑浑然一体,庄严典雅。楼内的大门,小门,光窗及主楼的骑楼,走廊都设铁拉闸防护,天井上空更有“防盗网”的设施。万秋楼因夏先生无后代在家,一直处于空置状态。
梅州万秋楼梅州万秋楼
人境庐
人境庐在梅州市区(梅城)东3公里的杨桃墩小溪边。建于清德宗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别墅。因他有诗集《人境庐诗草》而得名。建庐前三年,他任驻日参赞时结识的日本书法家成獭温为他写了“人境庐”三字门匾,字型苍劲有力,深蓝色,衬以赭红底色,典雅庄重。
千佛塔
千佛塔在广东梅州市区(梅城)东山岭上。由生铁铸成,上有千佛浮雕,故名。南汉大宝八年(公元965年)铸造。与广州光孝寺内的东西铁塔同为南汉时遗物。塔七层,高约7米,第一层铸有建塔的纪年铭文,上有琉璃瓦亭覆盖,塔旁有清末诗人黄遵宪的南汉修慧寺千佛塔诗等碑刻。山后有红色岩系形成的大东岩、油岩等岩洞。
鳄骨潭
鳄骨潭在广东梅州市区(梅城)东南约15公里的郑均峡内。梅江东流至此,两山矗立,河身变狭,水流湍急,中有深潭。相传宋通判陈尧佐戳鳄鱼后,曾弃骨于此,故名。在潭侧石壁上有巨大的“鳄骨潭”三字石刻。北岸有观澜亭可俯瞰深渊。
鬆口元魁塔
鬆口元魁塔始建于明朝万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1629年竣工,为九层高的楼阁式砖石塔,楼梯筑于砖墙中间,仅容一人上下,每层都有对开的四个石窗,位于距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四公里处的梅江下游北岸,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主持修建于明万曆年间。此塔为楼阁式八角形塔,共7层,高40余米。塔底正门有李二何亲撰的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壁之光。”
阴那山风景名胜区
阴那山位于梅县区雁洋镇,其东南为大埔县英雅镇。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300余里,蜿蜒起伏。由梅雁集团公司投资开发的阴那山旅游区,于2000年10月开业,从雁洋南福村开始,一条长达9.9公里的水泥公路绕着层层山峦,峰迴路转数十旋,一直延伸至阴那山。风景区範围6.6平方公里。山顶五峰并列,海拔均超千米,故有"白云深处望三州(梅州、潮州、汀州)之说。阴那山突起于梅江平原之上,山势雄奇,峰峦叠翠,冬季山顶有积雪。具有“神山、群峰、奇石、翠瀑、浮云”的特色。阴那山秀甲潮梅,名播闽粤,与罗浮、南华鼎峙齐名,并称“粤东三胜”。
梅州市梅县区美景梅州市梅县区美景
灵光寺
灵光寺本名圣寿寺,位于梅县区城东镇南部阴那山半山海拔约500米处。相传在唐鹹通年间高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他死后人们在此建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后改今名。现存殿堂为明清及以后建筑。灵光寺主殿以“凤梨顶”建筑为最大特点,其中最大的佛殿(又名波罗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间,殿中央有螺旋形斗八藻井,俗称波罗顶。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凤梨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死树”。
王寿山
王寿山位于梅县区桃尧镇黄沙村境内,离梅州市区70多公里,屹立于广东省交界处,海拔1148米,是梅县区第二高山。该山连绵20平方公里,由多座山峰连结而成,素有“九峰十八景”的美誉。主要的旅游景点有螳螂挂壁、棋盘石、笠麻栋、和尚拜烛。
叶剑英纪念园
叶剑英纪念园位于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範基地。纪念园规划占地面积482亩,分为纪念景区、人文秀区、生态林区和旅游休闲服务区。纪念景区中,以“少怀壮志”、“泉井情深”、“力挽狂澜”、“翰墨飘香”、“百战归来”五大主题组织序列;人文秀区以叶剑英故居、叶家宗祠为核心,展示叶剑英出生和成长的环境;生态林区中结合山道布置“叶道英亭”、“心繫赤子”石刻等,充满诗情画意;旅游休闲服务区内设定模拟军事训练基地、农家乐园、植物园和客家风情街,供游人休闲及购物。
叶剑英元帅像叶剑英元帅像

交通

铁路: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
高铁:在梅县区南口镇设梅州西站,有梅汕高铁、杭广高铁、广梅高铁、梅惠高铁。
公路:G205国道、G206国道。S333省道、S223省道、S224省道等。
高速公路:梅河高速公路、汕梅高速公路、梅州西环高速公路、梅大高速公路、梅州东环高速公路、梅平高速公路。
航运:梅江可常年通航。
航空:梅州客都机场(市政府拟将梅州市区的飞机场搬迁至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

着名人物

叶剑英
    叶剑英,字沧白。1897年4月28日生于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堡。 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 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后,曾通电反蒋,随即奔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同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发动南昌起义做了重要工作。随后又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起义队伍副总指挥。1928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特别班学习。1931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等职,参与指挥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战役。
    叶剑英叶剑英
    罗芳伯
    罗芳伯(1738年—1795年),原名芳柏,梅州人称为罗大哥,今梅县区石扇西南村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出生于耕读之家。少年时“负奇气,性豪爽,尤喜结纳”,“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尝于学书习剑之余佐治耕牧,遇事勤奋,乡里称之”,“成年后,由于业儒不就,又不甘老死乡曲。
    罗芳伯罗芳伯
    饶宗颐
    饶宗颐(1917-2018),祖籍梅县,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及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