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出家为僧!在公元527年,萧衍亲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还下令改年号为大通。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梁武帝晚年笃信佛法,纵容邪恶,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梁武帝出家为僧
- 经历: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
- 成果:建立了梁朝
- 时间:公元519年
人物简介
在公元527年,萧衍亲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还下令改年号为大通。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準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总是和年轻时、壮年时不一样。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后来,萧衍又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6]
人物生平
公元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这一年被历史学家视为南朝梁发展的分水岭。在这年开始,梁武帝多次捨身出家,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梁武帝晚年笃信佛法,纵容邪恶,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梁武帝萧衍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他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了梁朝。他看到前面宋、齐两个朝代皇族内部互相残杀,引起内乱,从而导致亡国,所以对亲属十分宽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责罚。
梁武帝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
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由于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为荣。南朝佛教在这时进入全盛期。在他的影响下,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官员,都信奉佛教。
故事
有一次,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梁武帝不敢怠慢,马上派人专程前往,迎接达摩到都城建康。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幺多好事,有多少功德?”
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为什幺没有功德?”
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实在的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失望,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沉默了一会儿,他又换了个话题:“什幺是佛学的真谛?”
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不冷不热的态度!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了。
送走达摩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幺,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
梁武帝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
志公急切地问道:“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
梁武帝轻描淡写地说:“他走了。”
志公顿足道:“怎幺能让他走呢!”
“为什幺?”
“因为他的话说得妙极了,不是常人能说、敢说的。这位达摩大师能为我们解说佛教的真谛,皇上怎幺能怠慢他呢!”
听志公禅师这幺一说,梁武帝懊悔莫及,派人去追赶达摩。但已经迟了一步,达摩已去了北魏,成为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
梁武帝到了老年,决定捨弃皇位,出家到同泰寺去做和尚,以显示自己对佛法的虔诚。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出家了,朝廷大事由谁说了算?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梁武帝才做了四天和尚,大臣们就把他接了回来,要他继续主持朝政。
梁武帝回宫后,想想不对:“普通百姓出家后,要还俗还得拿一笔钱向寺院赎身;我是堂堂一国之君,还俗怎幺能不出钱呢!”
于是,梁武帝再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这次大臣们又来请他回宫,他说什幺也不答应了。有个大臣忽然灵机一动,说道:“皇上既然‘捨身’为僧,我们就要为他‘赎身’,才能请他回宫啊!”
大臣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就化了一万万钱,去同泰寺为梁武帝“赎身”。寺院住持收到这幺一大笔赎金很高兴,十分爽快地同意这位皇帝和尚还俗。
过了不久,梁武帝第三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而且,他为了表示自己虔诚信佛,不但“舍”了自己的身子,还把宫内的人以及全国的土地都“舍”了。
梁武帝“舍”得多,为他“赎身”的钱也要化得更多。大臣们花了一个月,凑足了二万万钱,又把他赎了回来。
过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又到同泰寺出家。大臣们只得又用一万万钱为他“赎身”。
梁武帝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把国库都给折腾光了。梁武帝晚年一心只想当和尚,不管国家大事,朝政混乱,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