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由《光明日报》社、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梁平县社科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梁山真儒、天下来学”为主题的“2014来知德儒学思想国际研讨会”。“梁山真儒、天下来学”首次由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教授题名,谢幼田教授书丹。
基本介绍
- 本名:来知德
- 字号:字矣鲜
号瞿唐 - 所处时代:明代
- 出生地: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
- 出生时间:1525年
- 去世时间:1604年
- 主要作品:《周易集注》《来瞿唐先生日录》等
来知德
来知德(1525—1604),字矣鲜,号瞿唐,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人,明代理学家、易学家,着名诗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屡上公车不第,遂“杜门谢客,穷研经史”,隐居求志,着述为乐。其晚年,朝廷特授翰林院待诏,不赴,敕建“聘君仁里”石坊。着有《周易集注》《来瞿唐先生日录》,分别收入《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后世尊其为“一代大儒”、“崛起真儒”,建来公祠以祀。其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别开生面,卓然成家,易学成就更是独树一帜,时称“绝学”,“孔子以来未曾有”,对后世影响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内外。
梁山真儒 天下来学
1.学术研讨会
2014年是一代大儒来知德逝世410周年,为纪念缅怀先贤,挖掘弘扬来氏易学,由《光明日报》社、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梁平县社科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梁山真儒、天下来学”为主题的“2014来知德儒学思想国际研讨会”。“梁山真儒、天下来学”首次由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教授题名。台湾着名学者、国际易经学会台湾总会理事长、世界易经大会常务理事团主席徐芹庭,美国史丹福大学教授谢幼田等在研讨会上作了学术交流,“梁山真儒,天下来学”由谢幼田教授书丹。
来知德是明代着名的理学家,写就了举世闻名的《周易集注》,《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参互旁通,自成一说,当时推为绝学”。来知德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精神财富。
2.文化研究及立德修身的宝贵资源
来知德学识渊博,道德纯粹,生时即获得“三川高士”“一代大儒”“盛世真儒”等称誉。当时,科举当道,士子文人唯读《四书章句集注》,心学末流“束书不观”,他却熟读经子百家之书,穷究天人义理之学,“冠道德,履仁义,衣百家,佩六艺”(《答客问》)。他学通三教而归本于儒家,躬行孝悌以尽其伦理,在儒学、理学、易学、子学以及文学等领域,都有精深造诣,自成一派,卓然宗师。时人郭青螺赞其“悟彻八关,惟逊志于道德性命之奥;节高三峡,不投足于富贵利达之场”(《太史来瞿唐先生年谱》)。
来知德现存理学着作12种,学术“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明史》本传)。他突破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慾”“格物致知”的成说,提倡遏止人慾以存天理、格尽物慾而致良知;指出《大学》的“明德”,即《中庸》的“五达道”,亦即践行“五伦”之教;主张“有物乃有理”“理在事中”,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思想。他在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代理学、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克服汉学的繁苛、理学的空疏、心学的逃禅,进而将儒学思想落实到躬行孝悌、实践伦理上来。
他穷三十年之力钻研《易经》,突破汉儒“卦变”、玄学“扫象”、宋儒“溺数”之弊,独闢蹊径地发明了“错综”学说,深入探讨“象、辞、变、占”结合的解《易》理路,成《周易集注》巨着。其所注所言,“皆由冥心力索,得其端倪,因而参互旁通,自成一说,当时推为绝学”(《四库全书总目》本书提要),为后来者所追捧,研究和效仿者不一而足。特别是他创製的《来氏太极图》,独标“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颇合辩证法“事物是矛盾对立的”“矛盾是运动变化的”和“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等法则。
他爱好文学,凡其所遇所感,皆付诸于诗。生平撰诗文集13种,快乐生活,快乐吟咏,自谓:“德蓬蒿之子,平生不以富贵为意,甘贫惯熟,偶得闻道,如自渊而升于天,日日是乐,文章自乐而得之者也。”(《答吴蒙泉》)刺史傅公叙《瞿唐日录》,谓其“六经、百家书无不读,乐道安贫,抱膝长吟,所着诗中更无一愁字”(《太史来瞿唐先生年谱》)。其创作风格平实自然,言之有物,不事雕琢。《自序》称:“随意兴所到,未计工拙,未曾学古人,亦未焚稿。”如在京师应举时,得家书听说父病母盲,遂焚路引而题诗:“莫遣红尘客子知,殷勤谢尔夜题诗。两行黑字催人老,一幅乌丝觉我痴。万里鹏程何足论,双亲鹤髮已多垂。此中有路寻尧舜,东海宣尼是引师。”还以诗言理,自称“道言”,如:“昔年行远不知远,今日登高始觉高。知远知高天近午,泗滨伫目望飞舠。”(俱《太史来瞿唐先生年谱》)生动揭示了人生体味、事物认知将随阅历增多而加深的哲理。
来知德生当晚明嘉靖、隆庆、万曆三朝,政治由盛而衰,君主腐朽沉沦,朝廷党争日烈,世风奢靡无度,士人无耻至极,民生艰难之至,四方扰乱不已,大的农民暴动已在酝酿之中。来知德不愿与世浮沉,毅然绝弃科举,追慕孔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是纯粹高尚的道德实践家。来知德不汲汲于科名利禄,在京师焚引之时,有朋友劝阻道:“本朝以科目为重,焚引别无路矣。”他却慨然说:“有圣贤一条路,做圣贤不要命。无论富贵贫贱,皆可能之。割断了科目一条肠,孔孟由我做去!”(《太史来瞿唐先生年谱》)平生以孔子“三戒”“四勿”、孟子“三好”为入圣之门,以为:“好勇、好货、好色,杀身也是此三件,亡家也是此三件,殃及子孙也是此三件。”(《省觉录》)以为消得三欲,便此心清明,一团天理,自然流行,与圣同域矣:“人慾既消,此身虽是血肉之躯,乃一团天理矣。既是一团天理,无一毫人慾之私,则能与天地合一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格物诸图引》)他一生躬行孝悌,少以“孝童”举,长因孝亲而辍考。晚年,朝廷以“翰林院待诏”的殊荣徵辟他,亦被他婉转拒绝。来知德的一生,是学术研究的一生,道德实践的一生,也是为其乡党树立榜样、移风易俗的一生。立德、立言,堪称不朽。当时人称讚他“光风霁月”“一团天理”“无一毫人慾之私”,乃“瞿唐瑞气”“一代真儒”,又称他为“来夫子”“来圣人”!
梁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知德一生研究《易经》,遵循“进德修业”,推尊“崇德广业”,追求“盛德大业”。其平生不追名,不逐利,不好色,不呈勇,是内修圣德、外履仁义的一代名儒。他的学术成就自是研究中国儒学史、易学史、文学史不可忽视的内容,他的高尚品德更是当下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重建、家庭美德培养、个人品德砥砺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3.让“来学”走进生活
梁平有着民间生活儒学的深厚源头,这是梁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巨大优势,这些优质资源包括来知德及其家族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一是为政以德、为富以仁。也就是要做儒官、儒绅。来知德的曾祖曾经当过云南的县令,为官清廉,晚年致仕回家,见乡亲遇灾穷困,当着债务人的面烧毁借契,散财家财。来知德继承了这一优良家风。
二是经商要信,要成为儒商。来知德的父亲靠开小客店谋生,客人暂存一个包袱,兵荒马乱中,客人不知去向,三年后客人回店,包袱从未打开,200两文银一分不少。这个“还遗金”的故事,梁平家喻户晓,“仁贤乡”的荣誉就是当时的政府颁授的,来氏家风就是梁平的民风。
三是立身要诚,要善于把握自我。来知德之所以成为“一代真儒”,就在于他能很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懂得在他所处那个时势下,自己不适合乾什幺,适合乾什幺。他早年取得乡试第五名,后会试不第,幡然醒悟,决心学做孔子。
四是治学要精。来知德说不上有什幺师承和家法师法,是自学成才,却学无常师,海纳百川,综罗百家,出入汉宋,在深山老林里苦学精研29年,完成《周易集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要迷信什幺大学、导师,成才之路不止上大学这样一座独木桥。
五是孝悌为本。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是建立在天生的、自然而然的血缘情感之上的伦理道德。有人说,朝圣叫信仰。看看中国的春节,几亿人在短时间内涌向心中的圣地——家,用最现代的交通工具,也有用原始的办法,骑脚踏车,甚至步行回家,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这就叫“孝”。来知德是个至孝的人。孝行是生活儒学、民间儒学的第一要义。
六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来知德早年不被理解,被认为疯疯癫癫,往往被人误解,被有权势的人打压,他远避万县深山,当他成一代大儒后,明朝政府儘管腐败,但还是有些地方官大力举荐,促成明朝中央表彰来知德。这其中有不少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重视。
七是弘扬儒学,建立文化自信、道德自信。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提出要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这种转变仍在过程之中,其中包含着由革命法制向治理法制的转变、由革命文化向和谐文化的转变,等等。治理法制讲尊重人权,讲公平公正,讲服务政府,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儒家的“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包含了“和实生法”的天才猜测。简言之,法是“和”的产物。任何一部法律法规都是不同利益集团妥协的产物,是“和”的产物。立法要“和”,执法和司法也要“和”,不偏不倚、不轻不重、无过无不及,才能公正公平。搞现代法治一定要尊重自己的传统。中华法系的灵魂是儒家思想。儒家一贯主张德礼为先,刑罚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手段,主张德主刑辅、礼法合治,主张法律与道德的相向性,“礼之所去,刑之所取”。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就是它的文化,而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就是孔夫子,在梁平,就是“一代真儒”来知德、来夫子。梁平从地方文化、本地先贤中发掘资源来提升全县干部民众道德自信、文化自信,很接地气,也更具有文化力、道德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