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遗珠》将梁实秋先生以诸多笔名发表的作品彙编成册,这些作品涉及的题材广泛,有草木动物,也有寂寞清福,都写得趣味盎然、清新隽永。阅读时,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些文章中透出的风雅、情趣和智慧。 《雅舍忆旧》是梁实秋先生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有对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回忆,也有对亲朋和师友的深切缅怀。最后一辑《槐园梦忆》回顾其与夫人程季淑女士相伴一生的点点滴滴,其言温婉从容,其情感人至深。 《雅舍随笔》收录了梁实秋的读书札记、书信和诗歌作品,不事雕琢的文字真实地呈现出作者的阅历、思想以及人格精神。不论是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是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雅舍杂文》或谈书论艺,或论事说理,言语间机智闪烁,那是一种深刻的幽默,让人掩卷后不禁反覆回味。梁实秋的杂文也分析评判,也讽刺调侃,但即便是评判和讽刺,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其发自内心的宽厚和包容。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最具代表性的散文,所取都是寻常事物,或一饭一蔬,或一画一书,这一切看似平淡,却分外有趣。这份“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随性淡泊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让我们更懂得欣赏生活。 《雅舍谈吃》中既有饭馆酒楼的看家菜,又有平民百姓的家常菜,既写出了民间食物的味道,又呈现了中国积澱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文章中融入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深深的怀恋,读来尤其令人感动。
基本介绍
- 书名:梁实秋雅舍全集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页数:1668页
- 开本:32
- 作者:梁实秋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雅舍全集(精装典藏新善本!)
雅舍忆旧:那些定格在最美时光里的故人往事
雅舍谈吃:在一饮一啄中细细体会人生百味
雅舍杂文:以热爱而不苛求的心书写那纷扰世相
雅舍随笔:在诗书尺素间与明净的灵魂相遇
雅舍小品:在尘世烟火中安享属于自己的闲适人生
梁实秋雅舍全集精装典藏新善本,收录最完备、选编最权威、校订最严谨!
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最经典的散文作品全集,他的散文集曾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纪录。
梁实秋先生曾以笔名发表了很多作品,散见于各报纸杂誌,我们将之彙编成册,以飨读者。
本书包罗万象,其中的文章篇篇自有其趣。既已重逢,希望你不会再与这些文字擦肩而过。
雅舍忆旧:那些定格在最美时光里的故人往事
雅舍谈吃:在一饮一啄中细细体会人生百味
雅舍杂文:以热爱而不苛求的心书写那纷扰世相
雅舍随笔:在诗书尺素间与明净的灵魂相遇
雅舍小品:在尘世烟火中安享属于自己的闲适人生
梁实秋雅舍全集精装典藏新善本,收录最完备、选编最权威、校订最严谨!
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最经典的散文作品全集,他的散文集曾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纪录。
梁实秋先生曾以笔名发表了很多作品,散见于各报纸杂誌,我们将之彙编成册,以飨读者。
本书包罗万象,其中的文章篇篇自有其趣。既已重逢,希望你不会再与这些文字擦肩而过。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着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纪录。梁先生的散文或描摹柴米油盐,或探讨琴棋书画,于清雅诙谐的文字中透出无尽的悠然和智慧。
图书目录
《雅舍谈吃》目录:
第一辑
味是故乡浓
烧 鸭
锅烧鸡
芙蓉鸡片
烤羊肉
烧羊肉
白 肉
爆双脆
炸丸子
乌鱼钱
铁锅蛋
酱 菜
茄 子
菠 菜
满汉细点
饺 子
水晶虾饼
汤 包
煎馄饨
核桃腰
核桃酪
酪
栗 子
酸梅汤与糖葫芦
豆汁儿
烧饼油条
第二辑
舌尝四海香
鸽
拌鸭掌
糟蒸鸭肝
咖喱鸡
腊 肉
佛跳墙
狮子头
醋熘鱼
两做鱼
瓦块鱼
鲍 鱼
黄 鱼
生炒鳝鱼丝
鱼 翅
鱼 丸
海 参
西施舌
乾 贝
炝青蛤
蟹
火 腿
豆 腐
熘黄菜
龙鬚菜
韭菜篓
菜 包
笋
莲 子
八宝饭
烙 饼
薄 饼
粥
锅 巴
面 条
第三辑
吃中有真意
厨 房
五斗米
味 精
吃
饭前祈祷
圆桌与筷子
馋
吃 相
请 客
读《中国吃》
再谈“中国吃”
读《烹调原理》
读《媛珊食谱》
《饮膳正要》
关于苹果
窝 头
由熊掌说起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炸活鱼
大 菜
腌猪肉
狗 肉
萝蔔汤的启示
说 酒
饮 酒
酒 壶
吃 醋
喝 茶
豆腐乾风波
康乃馨牛奶
你来摘
“啤酒”啤酒
粽子节
北平的零食小贩
记日本之饮食店
吃在美国
“麦当劳”
包 装
第一辑 人间烟火
雅 舍
书 房
文房四宝
不亦快哉
信
匿名信
洋 罪
结婚典礼
婚 礼
下 棋
写 字
画 展
读 画
看 报
书
我看电视
照 相
旅 行
球 赛
高尔夫
看 相
病
疟
睡
梦
运 动
退 休
讲 价
胡 须
头 发
理 发
洗 澡
衣 裳
领 带
鞵(鞋)
垃 圾
第二辑 世情百态
脸 谱
厌恶女性者
女 人
男 人
孩 子
哈佛的嬉皮少年
老 年
中 年
同 学
大学教授
乞 丐
诗 人
医 生
警 察
暴发户
好 汉
观 光
音 乐
鼾
聋
谦 让
第六伦
握 手(一)
握 手(二)
排 队
客
送 行
“旁若无人”
幸灾乐祸
汽 车
穷
猪
狗
鸟
第三辑 故都风物
故都乡情
同 乡
北平年景
台北家居
平山堂记
东安市场
双城记
窗 外
过 年
正月十二
爆 竹
对 联
喜 筵
听戏听戏,不是看戏
放风筝
偏 方
旧
树
北平的冬天
北平的街道
第一辑
说东道西
流行的谬论
谈学者
谈时间
时间观念
时间即生命
闲 暇
利用零碎时间
剽 窃
谈考试
考生的悲哀
出了象牙塔之后
谈友谊
写信难
戒 烟
送 礼
升官图
代 沟
生 日
年 龄
新年献词
了生死
说 胖
模範男子
谈 谜
推销术
搬 家
房东与房客
住一楼一底房者的悲哀
市 容
吐痰问题
广 告
拥 挤
天 气
风 水
鸦 片
第二辑
谈书论艺
读书苦?读书乐?
影响我的几本书
日 记
漫谈读书
好书谈
学问与趣味
听戏、看戏、读戏
莎士比亚的演出
略谈莎士比亚作品里的鬼
略谈英文文法
“讨厌”与“可怜”
国文与国语
散文的朗诵
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
作文的三个阶段
胡适之先生论诗
重印《西滢闲话》序
马可?奥勒留
漫谈翻译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
译英诗(六首)
《扫烟囱的孩子》
《忽必烈汗》
亲切的风格
纯文学
钱神论
书评(七则)
树犹如此
《国王不会错》
画梅小记
第三辑
修身养性
谈幽默
谈话的艺术
为什幺不说实话
废 话
应酬话
沉 默
小声些
骂人的艺术
说 俭
廉
懒
勤
谈 礼
礼 貌
让
太随便了
养成好习惯
守 时
文艺与道德
悲 观
义 愤
怒
快 乐
《誓还小品》读后
第一辑
读书札记
亚瑟王的故事
布道书
莎士比亚与性
莎翁夫人
莎士比亚与时代错误
斯威夫特自輓诗
詹森的字典
桑福德与墨顿
《造谣学校》
玛丽?兰姆
尘 劳
拜 伦
沙 发
奥杜邦
林肯告别春田
沉默的庞德
《大街》
纳 什
布劳德斯基的悲剧
陶渊明“室无莱妇”
读杜记疑
剑 外
《曾孟朴的文学旅程》
《登幽州台歌》
《词林摘艳》
唐云麾将军碑
金缕衣
《传法偈》
悬 记
竹林七贤
管仲之器小哉
《饮中八仙歌》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生而曰讳
複词偏义
海晏河清图
孝
第二辑
尺牍寸心
写给刘英士先生的信
写给孙伏园先生的信
写给舒新城先生的信
写给刘白如先生的信
写给张佛千先生的信
写给林海音女士的信
写给余光中先生的信
写给陈祖文先生的信
写给吴奚真先生的信
写给陈秀英女士的信
写给聂华苓女士的信
写给蔡文甫先生的信
写给夏菁先生的信
写给梁锡华先生的信
写给沈苇窗先生的信
写给小民女士的信
写给缪天华先生的信
写给罗青先生的信
写给陶龙渊先生的信
写给黄天白先生的信
写给林芝女士的信
写给江新华先生的信
写给方仁念女士的信
关于徐志摩的一封信
旧笺拾零
第三辑
诗心盎然
荷花池畔
没留神
一瞬间的思潮
冷 淡
蝉
疑 虑
重聚之瓣(摘录数段)
春天的图画(十首之二)
二十年前
对 墙
送一多游美
旧 居
秋 月
梦 后
荷花池畔
答一多
幸 而
早 寒
寄怀一多
小 河
怀—
答赠丝帕的女郎
赠—
一九二二年除夜
尾生之死
海 啸
海 鸟
梦
题璧尔德斯莱的图画
荆轲歌
REPLY FROM A “CHINEE”
第一辑 雅舍忆事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记得当时年纪小
童年生活
我在国小
我的暑假是怎样过的
清华八年
点名
《琵琶记》的演出
讲演
演戏记
相声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回忆抗战时期
纽约的旧书铺
忆.《新月》
第二辑 雅舍怀人
想我的母亲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酒中八仙
辜鸿铭先生逸事
谈徐志摩
陆小曼的山水长卷
怀念陈慧
关于老舍
胡适先生二三事
闻一多在珂泉
忆冰心
忆沈从文
忆周作人先生
悼齐如山先生
悼朱湘先生
悼念道藩先生
悼念陈通伯先生
悼念夏济安先生
记卢冀野
第三辑 槐园梦忆
槐园梦忆
第一辑亦知柴米贵
钱的教育
钱
信用卡
小账
吸菸
沙发
电话
门铃
牙籤
生病与吃药
花钱与受气
散步
麻将
第二辑时闻鸡犬鸣
狗
一条野狗
小花
一只野猫
猫
猫的故事
猫话
黑猫公主
白猫王子九岁
相鼠
骆驼
鹰的对话
蚊子与苍蝇
第三辑行到水穷处
南游杂感
动物园
忆青岛
华清池
六朝如梦
美国去来
唐人自何处来
火山!火山!
尼亚加拉瀑布
拔卓特花园
手杖
福特故居
第四辑坐看云起时
群芳小记
四君子
山杜鹃
哀枫树
寒梅着花未
盆景
虹
求雨
雷
如意
清华的环境
老憨看跳舞
雅人雅事
赛珍珠与徐志摩
感情的动物
第五辑清福出小语
记诗人西湖养病
好容易过了端午节
是热了
忙什幺?
挤
司丹康
麻雀
阴曆
打架
小德出入
半开门
缠足
束胸
虎烈拉
铅角子与新角子
铜板
哀挡
乐户捐
撒网
信纸信封
名片
招聘
第六辑寂寞生滋味
家世
父母的爱
母亲节
晒书记
火
让座
钥匙
奖券
计程车
健忘
制服
职业
孔诞日与教师节
超级市场
最初的一幕
苦雨凄风
谜语
公理
第一辑
味是故乡浓
烧 鸭
锅烧鸡
芙蓉鸡片
烤羊肉
烧羊肉
白 肉
爆双脆
炸丸子
乌鱼钱
铁锅蛋
酱 菜
茄 子
菠 菜
满汉细点
饺 子
水晶虾饼
汤 包
煎馄饨
核桃腰
核桃酪
酪
栗 子
酸梅汤与糖葫芦
豆汁儿
烧饼油条
第二辑
舌尝四海香
鸽
拌鸭掌
糟蒸鸭肝
咖喱鸡
腊 肉
佛跳墙
狮子头
醋熘鱼
两做鱼
瓦块鱼
鲍 鱼
黄 鱼
生炒鳝鱼丝
鱼 翅
鱼 丸
海 参
西施舌
乾 贝
炝青蛤
蟹
火 腿
豆 腐
熘黄菜
龙鬚菜
韭菜篓
菜 包
笋
莲 子
八宝饭
烙 饼
薄 饼
粥
锅 巴
面 条
第三辑
吃中有真意
厨 房
五斗米
味 精
吃
饭前祈祷
圆桌与筷子
馋
吃 相
请 客
读《中国吃》
再谈“中国吃”
读《烹调原理》
读《媛珊食谱》
《饮膳正要》
关于苹果
窝 头
由熊掌说起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炸活鱼
大 菜
腌猪肉
狗 肉
萝蔔汤的启示
说 酒
饮 酒
酒 壶
吃 醋
喝 茶
豆腐乾风波
康乃馨牛奶
你来摘
“啤酒”啤酒
粽子节
北平的零食小贩
记日本之饮食店
吃在美国
“麦当劳”
包 装
第一辑 人间烟火
雅 舍
书 房
文房四宝
不亦快哉
信
匿名信
洋 罪
结婚典礼
婚 礼
下 棋
写 字
画 展
读 画
看 报
书
我看电视
照 相
旅 行
球 赛
高尔夫
看 相
病
疟
睡
梦
运 动
退 休
讲 价
胡 须
头 发
理 发
洗 澡
衣 裳
领 带
鞵(鞋)
垃 圾
第二辑 世情百态
脸 谱
厌恶女性者
女 人
男 人
孩 子
哈佛的嬉皮少年
老 年
中 年
同 学
大学教授
乞 丐
诗 人
医 生
警 察
暴发户
好 汉
观 光
音 乐
鼾
聋
谦 让
第六伦
握 手(一)
握 手(二)
排 队
客
送 行
“旁若无人”
幸灾乐祸
汽 车
穷
猪
狗
鸟
第三辑 故都风物
故都乡情
同 乡
北平年景
台北家居
平山堂记
东安市场
双城记
窗 外
过 年
正月十二
爆 竹
对 联
喜 筵
听戏听戏,不是看戏
放风筝
偏 方
旧
树
北平的冬天
北平的街道
第一辑
说东道西
流行的谬论
谈学者
谈时间
时间观念
时间即生命
闲 暇
利用零碎时间
剽 窃
谈考试
考生的悲哀
出了象牙塔之后
谈友谊
写信难
戒 烟
送 礼
升官图
代 沟
生 日
年 龄
新年献词
了生死
说 胖
模範男子
谈 谜
推销术
搬 家
房东与房客
住一楼一底房者的悲哀
市 容
吐痰问题
广 告
拥 挤
天 气
风 水
鸦 片
第二辑
谈书论艺
读书苦?读书乐?
影响我的几本书
日 记
漫谈读书
好书谈
学问与趣味
听戏、看戏、读戏
莎士比亚的演出
略谈莎士比亚作品里的鬼
略谈英文文法
“讨厌”与“可怜”
国文与国语
散文的朗诵
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
作文的三个阶段
胡适之先生论诗
重印《西滢闲话》序
马可?奥勒留
漫谈翻译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
译英诗(六首)
《扫烟囱的孩子》
《忽必烈汗》
亲切的风格
纯文学
钱神论
书评(七则)
树犹如此
《国王不会错》
画梅小记
第三辑
修身养性
谈幽默
谈话的艺术
为什幺不说实话
废 话
应酬话
沉 默
小声些
骂人的艺术
说 俭
廉
懒
勤
谈 礼
礼 貌
让
太随便了
养成好习惯
守 时
文艺与道德
悲 观
义 愤
怒
快 乐
《誓还小品》读后
第一辑
读书札记
亚瑟王的故事
布道书
莎士比亚与性
莎翁夫人
莎士比亚与时代错误
斯威夫特自輓诗
詹森的字典
桑福德与墨顿
《造谣学校》
玛丽?兰姆
尘 劳
拜 伦
沙 发
奥杜邦
林肯告别春田
沉默的庞德
《大街》
纳 什
布劳德斯基的悲剧
陶渊明“室无莱妇”
读杜记疑
剑 外
《曾孟朴的文学旅程》
《登幽州台歌》
《词林摘艳》
唐云麾将军碑
金缕衣
《传法偈》
悬 记
竹林七贤
管仲之器小哉
《饮中八仙歌》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生而曰讳
複词偏义
海晏河清图
孝
第二辑
尺牍寸心
写给刘英士先生的信
写给孙伏园先生的信
写给舒新城先生的信
写给刘白如先生的信
写给张佛千先生的信
写给林海音女士的信
写给余光中先生的信
写给陈祖文先生的信
写给吴奚真先生的信
写给陈秀英女士的信
写给聂华苓女士的信
写给蔡文甫先生的信
写给夏菁先生的信
写给梁锡华先生的信
写给沈苇窗先生的信
写给小民女士的信
写给缪天华先生的信
写给罗青先生的信
写给陶龙渊先生的信
写给黄天白先生的信
写给林芝女士的信
写给江新华先生的信
写给方仁念女士的信
关于徐志摩的一封信
旧笺拾零
第三辑
诗心盎然
荷花池畔
没留神
一瞬间的思潮
冷 淡
蝉
疑 虑
重聚之瓣(摘录数段)
春天的图画(十首之二)
二十年前
对 墙
送一多游美
旧 居
秋 月
梦 后
荷花池畔
答一多
幸 而
早 寒
寄怀一多
小 河
怀—
答赠丝帕的女郎
赠—
一九二二年除夜
尾生之死
海 啸
海 鸟
梦
题璧尔德斯莱的图画
荆轲歌
REPLY FROM A “CHINEE”
第一辑 雅舍忆事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记得当时年纪小
童年生活
我在国小
我的暑假是怎样过的
清华八年
点名
《琵琶记》的演出
讲演
演戏记
相声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回忆抗战时期
纽约的旧书铺
忆.《新月》
第二辑 雅舍怀人
想我的母亲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酒中八仙
辜鸿铭先生逸事
谈徐志摩
陆小曼的山水长卷
怀念陈慧
关于老舍
胡适先生二三事
闻一多在珂泉
忆冰心
忆沈从文
忆周作人先生
悼齐如山先生
悼朱湘先生
悼念道藩先生
悼念陈通伯先生
悼念夏济安先生
记卢冀野
第三辑 槐园梦忆
槐园梦忆
第一辑亦知柴米贵
钱的教育
钱
信用卡
小账
吸菸
沙发
电话
门铃
牙籤
生病与吃药
花钱与受气
散步
麻将
第二辑时闻鸡犬鸣
狗
一条野狗
小花
一只野猫
猫
猫的故事
猫话
黑猫公主
白猫王子九岁
相鼠
骆驼
鹰的对话
蚊子与苍蝇
第三辑行到水穷处
南游杂感
动物园
忆青岛
华清池
六朝如梦
美国去来
唐人自何处来
火山!火山!
尼亚加拉瀑布
拔卓特花园
手杖
福特故居
第四辑坐看云起时
群芳小记
四君子
山杜鹃
哀枫树
寒梅着花未
盆景
虹
求雨
雷
如意
清华的环境
老憨看跳舞
雅人雅事
赛珍珠与徐志摩
感情的动物
第五辑清福出小语
记诗人西湖养病
好容易过了端午节
是热了
忙什幺?
挤
司丹康
麻雀
阴曆
打架
小德出入
半开门
缠足
束胸
虎烈拉
铅角子与新角子
铜板
哀挡
乐户捐
撒网
信纸信封
名片
招聘
第六辑寂寞生滋味
家世
父母的爱
母亲节
晒书记
火
让座
钥匙
奖券
计程车
健忘
制服
职业
孔诞日与教师节
超级市场
最初的一幕
苦雨凄风
谜语
公理
文摘
《雅舍遗珠》精彩书摘:
钱
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一说起阿堵物,就显着俗。其实钱本身是有用的东西,无所谓俗。或形如契刀,或外圆而孔方,样子都不难看。若是带有斑斑绿锈,就更古朴可爱。稍晚的“交子”、“钞引”以至于近代的纸币,也无不力求精美雅观,何俗之有?钱财的进出取捨之间诚然大有道理,不过贪者自贪,廉者自廉,关键在于人,与钱本身无涉。像和峤那样的爱钱如命,只可说是钱癖,不能斥之曰俗;像石崇那样的挥金似土,只可说是奢汰,不能算得上雅。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为,钱无雅俗可辨。
有人喜集邮,也有人喜集火柴盒,也有人喜集戏报子,也有人喜集鼻烟壶,也有人喜集砚、集墨、集字画古董,甚至集眼镜、集围裙、集三角裤。各有所好,没有什幺道理可讲。但是古今中外几乎人人都喜欢收集的却是通货。钱不嫌多,愈多愈好。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岂止贪者忧?不贪的人也一样想积财。
人在小的时候都玩过扑满,这玩意儿历史悠久,《西京杂记》:“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北平叫卖小贩,有喊“小盆儿小罐儿”的,担子上就有大大小小的扑满,全是陶土烧成的,“形状不雅,一碰就碎”。虽然里面容不下多少钱,可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储蓄的道理了。外国也有近似扑满的东西,不过通常不是颠扑得碎的,是用钥匙可以打开的,多半做猪形,名之为“猪银行”。不晓得为什幺选择猪形,也许是取其大肚能容吧?
我们的平民大部分是穷苦的,靠天吃饭,就怕乾旱水涝,所以养成一种饑荒心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储蓄的美德普遍存在于各阶层。我从前认识一位国小教员,别看她月薪只有区区三十余元,她省吃俭用,省俭到午餐常是一碗清汤挂麵洒上几滴香油,二十年下来,她拥有两栋小房(谁忍心说她是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我也知道一位人力车夫,劳其筋骨,为人做马牛,苦熬了半辈子,携带一笔小小的资财,回籍买田娶妻生子做了一个自耕的小地主。这些可敬的人,他们的钱是一文一文积攒起来的。而且他们常是量入为储,每有收入,不拘多寡,先扣一成两成作为储蓄,然后再安排支出。就这样,他们爬上了社会的阶梯。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话虽如此,横财逼人而来,不是人人唾手可得,也不是全然可能泰然接受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暴发之后,势难持久,君不见:显宦的孙子做了乞丐,巨商的儿子做了龟奴?及身而验的现世报,更是所在多有。钱财这个东西,真是难以捉摸,聚散无常。所以谚云:“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钱多了就有麻烦,不知放在哪里好。枕头底下没有多少空间,破鞋窠里面也塞不进多少。眼看着财源滚滚,求田问舍怕招物议,多财善贾又怕风波,无可奈何只好送进银行。我在杂誌上看到过一段趣谈:印第安人酋长某,平素聚敛不少,有一天带了一大口袋钞票存入银行,定期一年,期满之日他要求全部提出,行员把钞票一叠一叠地堆在柜檯上,有如山积。酋长看了一下,徐曰:“请再续存一年。”行员惊异,既要续存,何必提出?酋长说:“不先提出,我怎幺知道我的钱是否安然无恙地保存在这里?”这当然是笑话,不过我们从前也有金山银山之说,却是千真万确的。我们从前金融界执牛耳的大部分是山西人,票庄掌柜的几乎一律是老西儿。据说他们家里就有金山银山。赚了金银运回老家,溶为液体,泼在内室地上,积年累月一勺一勺地泼上去,就成了一座座亮晶晶的金山银山。要用钱的时候凿下一块就行,不虞盗贼光顾。没亲眼见过金山银山的人,至少总见过冥衣铺用纸糊成的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吧?从前好像还没有近代恶性通货膨胀的怪事,然而如何维护既得的资财,也已经是颇费心机了。如今有些大户把钱弄到某些外国去,因为那里的银行有政府担保,没有倒闭之虞,而且还为存户保密,真是服务周到极了。
善居积的陶朱公,人人羡慕,但是看他变姓名游江湖,其心理恐怕有几分像是挟巨资逃往国外做寓公,离乡背井的,多少有一点不自在。所以一个人儘管贪财,不可无厌。无冻馁之忧,有安全之感,能罢手时且罢手,大可不必“人为财死”而后已,陶朱公还算是聪明的。
钱,要花出去,才发生作用。穷人手头不裕,为了住顾不得衣,为了衣顾不得食,为了食谈不到娱乐,有时候几个孩子同时需要买新鞋,会把父母急得冒冷汗!贫窭到这个地步,一个钱也不能妄用,只有牛衣对泣的份儿。小康之家用钱大有伸缩余地,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準之全面提高,而在几点上稍稍突破,自得其乐。有人爱买书,有人爱买衣裳,有人爱度周末,各随所好。把钱集中用在一点上,便可比较容易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至于豪富之家,挥金如土,未必是福,穷奢极欲,乐极生悲,如果我们举例说明,则近似幸灾乐祸,不提也罢。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泰蒙,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也吃尽了世态炎凉的苦头,他最了解金钱的性质,他认识了金钱的本来面目,钱是人类的公娼!与其像泰蒙那样疯狂而死,不如早些疏散资财,做些有益之事,清清白白,赤裸裸来去无牵挂。
晒书记
《世说新语》:“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我曾想,这位郝先生直挺挺地躺在七月的骄阳之下,晒得浑身滚烫,两眼冒金星,所为何来?他当然不是在做日光浴,书上没有说他脱光了身子。他本不是刘伶那样的裸体主义者。我想他是故做惊人之状,好引起“人问其故”,他好说出他的那一句惊人之语“我晒书”。如果旁人视若无睹,见怪不怪,这位郝先生也只好站起来拍拍衣服上的灰尘而去。郝先生的意思只是要向侪辈夸示他的肚子里全是书。书既装在肚子里,其实就不必晒。
不过我还是很羡慕郝先生之能把书藏在肚里,至少没有晒书的麻烦。我很爱书,但不一定是爱读书。数十年来,书也收藏了一点,可是并没有能儘量地收藏到肚里去。到如今,腹笥还是很俭。所以读到《世说新语》这一则,便有一点惭愧。
先严在世的时候,每次出门回来必定买回一包包的书籍。他喜欢研究的主要是国小,旁及于金石之学,积年累月,收集渐多。我少时无形中亦感染了这个嗜好,见有合意的书即欲购来而后快。限于资力、学力,当然谈不到什幺藏书的规模。不过汗牛充栋的情形却是体会到了,搬书要爬梯子,晒一次书要出许多汗,只是出汗的是人,不是牛。每晒一次书,全家老小都累得气咻咻然,真是天翻地覆的一件大事。见有衣鱼蛀蚀,先严必定蹙额太息,感慨地说:“有书不读,叫蠹鱼去吃也罢。”刻了一枚小印,曰“饱蠹楼”,藏书所以饱蠹而已。我心里很难过,家有藏书而用以饱蠹,子女不肖,贻先人羞。
丧乱以来,所有的藏书都弃置在家乡,起先还叮嘱家人要按时晒书,后来音信断绝也就无法顾到了。仓皇南下之日,我只带了一箱书籍,辗转播迁,历尽艰苦。曾穷三年之力搜购杜诗六十余种版本,因体积过大亦留在大陆。从此不敢再做藏书之想。此间炎热,好像蠹鱼繁殖特快,随身带来的一些书籍竟被蛀蚀得体无完肤,情况之烈前所未有。日前放晴,运到阶前展晒,不禁想起从前在家乡晒书,往事历历,如在目前。南渡诸贤,新亭对泣,联想当时确有不得不如此的道理在。我正在佝偻着背,一册册地拂拭,有客适适然来,看见阶上阶下五色缤纷的群籍杂陈,再看到书上蛀蚀透背的惨状,对我发出轻微的嘲笑道:“读书人竟放任蠹虫猖狂乃尔?”我回答说:“书有未曾经我读,还需拿出曝晒,正有愧于郝隆;但是造物小儿对于人的身心之蛀蚀,年复一年,日益加深,使人意气消沉,使人形销骨毁,其惨烈恐有甚于蠹鱼之蛀书本者。人生贵适意,蠹鱼求一饱,两俱相忘,何必戚戚?”客嘿然退。乃收拾残卷,拖入室内。而内心激动,久久不平,想起饱蠹楼前趋庭之日,自惭老大,深愧未学,忧思百结,不得了脱,夜深人静,爰濡笔为之记。
让座
男女向例是不平等的,电车里只有男子让女子座,而没有女子让男子座的事。但是这一句话,语病也就不小。听说在日本国,有时候女子就让座给男子;在我们这个上海,有很多的时候男子并不让座给女子,这不单是听说,我并且曾经目睹了。
据说让座一举,创自西欧,我曾潜心考察,恐系不诬。因为电车上让座的先生们,从举止言谈方面观察,似乎都是出洋游历过的,至少也是有一点“未出先洋”的光景。所以电车上让座,乃欧风东渐以后的一点现象。又据说,让座之风在西欧现已不甚时髦,而在我们上海反倒时兴,盖亦“礼失而求诸野”乎?一个年逾半百而其外表又介乎老妈子与太太之间的女人,和一个豆蔻年华而其装束又介乎电影明星与大家闺秀的女人,这在男子的眼里,是有分别的。
对于前者,大半是不让座,即使是让,也只限于让座,在心灵上不起变化。
我们若把让座当作完全是礼貌,这便无谓;若把让座当作心灵上的慰藉,这便无聊。最好是看看有无让座的必要。譬如说,一位女郎上车了,她的小腿的粗细和你的肚子的粗细差不很多,你让座做甚?叫她站一会儿好了。又一位女郎上车了,足部占面积甚小,腰部占空间甚多,左手拉着孩子,右手提着一瓶酱油,你还不赶快让座?
健忘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準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餚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糊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骛,心不在焉而已。废寝忘餐的事例,古今中外尽多的是。真正患健忘症的,多半是上了年纪的人。小小的脑壳,里面能装进多少东西?从五六岁记事的时候起,脑子里就开始储藏这花花世界的种种印象,牙牙学语之后,不久又“念、背、打”,打进去无数的诗云、子曰,说不定还要硬塞进去一套ABCD,脑海已经填得差不多,大量的什幺三角儿、理化、中外史地之类又猛灌而入,一直到了成年,脑子还是不得清闲,做事上班、养家餬口,无穷无尽的阘茸事又需要记挂,脑子里挤得密不通风,天长日久,老态渐臻,脑子里怎能不生鏽发霉而记忆开始模糊?
人老了,常易忘记人的姓名。大概谁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蓦地途遇半生不熟的一个人,握手言欢老半天,就是想不起他的姓名,也不好意思问他尊姓大名,这情形好尴尬,也许事后于无意中他的姓名猛然间涌现出来,若不及时记载下来,恐怕随后又忘到九霄云外。人在尚未饮忘川之水的时候,脑子里就开始了清仓的活动。范成大诗:“僚旧姓名多健忘,家人长短总佯聋。”僚旧那幺多,有几个能令人长相忆?即使记得他相貌特徵,他的姓名也早已模糊了,倒是他的绰号有时可能还记得。
不过也有些事终生难忘的,白居易所谓:“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当然相思的对象可能因人而异。大概初恋的滋味是永远难忘的,两团爱凑在一起,迸然爆出了火花,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感受,任何人都会珍藏在他和她的记忆里,忘不了,忘不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得意事,不容易忘怀,而且唯恐大家不知道。沮丧、窝囊、羞耻、失败的不如意事也不容易忘,只是捂捂盖盖的,不愿意一再地抖搂出来。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常听人说,忘恩负义乃是最令人难堪的事之一。莎士比亚有这样的插曲——
吹,吹,冬天的风,
你不似人间的忘恩负义
那样的伤天害理;
你的牙不是那样的尖,
因为你本是没有形迹,
虽然你的呼吸甚厉……
冻,冻,严酷的天,
你不似人间的负义忘恩
那般的深刻伤人;
虽然你能改变水性,
你的尖刺却不够凶,
像那不念旧交的人……
其实施恩示义的一方,若是根本忘怀其事,不在心里留下任何痕迹,则对方根本也就像是无恩可忘无义可负了。所以崔瑗座右铭有“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之语。马可?奥勒留说:“我们遇到忘恩负义的人不要惊讶,因为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一种人。”这种见怪不怪的说法,虽然洒脱,仍嫌执着,不是最上乘义。《列子?周穆王》篇有一段较为透彻的见解: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巫医皆束手无策。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以所蓄资财之半求其治疗之方。儒生曰:“此非祈祷药石所能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日。”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尽除。
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蕩蕩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
然而健忘,自有诸多不便处。有人曾打电话给朋友,询问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也有人外出餐叙,餐毕回家而忘了自家的住址,在街头徘徊四顾,幸而遇到仁人君子送他回去。更严重的是有人忘记自己是谁,自己的姓名、住址一概不知,真所谓物我两忘,结果只好被人送进警局招领。像华子所嚮往的那种“蕩蕩然不觉天地之有无”的境界,我们若能偶然体验一下,未尝不可,若是长久地那样精进而不退转,则与植物无大差异,给人带来的烦恼未免太大了。
钱
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一说起阿堵物,就显着俗。其实钱本身是有用的东西,无所谓俗。或形如契刀,或外圆而孔方,样子都不难看。若是带有斑斑绿锈,就更古朴可爱。稍晚的“交子”、“钞引”以至于近代的纸币,也无不力求精美雅观,何俗之有?钱财的进出取捨之间诚然大有道理,不过贪者自贪,廉者自廉,关键在于人,与钱本身无涉。像和峤那样的爱钱如命,只可说是钱癖,不能斥之曰俗;像石崇那样的挥金似土,只可说是奢汰,不能算得上雅。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为,钱无雅俗可辨。
有人喜集邮,也有人喜集火柴盒,也有人喜集戏报子,也有人喜集鼻烟壶,也有人喜集砚、集墨、集字画古董,甚至集眼镜、集围裙、集三角裤。各有所好,没有什幺道理可讲。但是古今中外几乎人人都喜欢收集的却是通货。钱不嫌多,愈多愈好。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岂止贪者忧?不贪的人也一样想积财。
人在小的时候都玩过扑满,这玩意儿历史悠久,《西京杂记》:“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北平叫卖小贩,有喊“小盆儿小罐儿”的,担子上就有大大小小的扑满,全是陶土烧成的,“形状不雅,一碰就碎”。虽然里面容不下多少钱,可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储蓄的道理了。外国也有近似扑满的东西,不过通常不是颠扑得碎的,是用钥匙可以打开的,多半做猪形,名之为“猪银行”。不晓得为什幺选择猪形,也许是取其大肚能容吧?
我们的平民大部分是穷苦的,靠天吃饭,就怕乾旱水涝,所以养成一种饑荒心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储蓄的美德普遍存在于各阶层。我从前认识一位国小教员,别看她月薪只有区区三十余元,她省吃俭用,省俭到午餐常是一碗清汤挂麵洒上几滴香油,二十年下来,她拥有两栋小房(谁忍心说她是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我也知道一位人力车夫,劳其筋骨,为人做马牛,苦熬了半辈子,携带一笔小小的资财,回籍买田娶妻生子做了一个自耕的小地主。这些可敬的人,他们的钱是一文一文积攒起来的。而且他们常是量入为储,每有收入,不拘多寡,先扣一成两成作为储蓄,然后再安排支出。就这样,他们爬上了社会的阶梯。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话虽如此,横财逼人而来,不是人人唾手可得,也不是全然可能泰然接受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暴发之后,势难持久,君不见:显宦的孙子做了乞丐,巨商的儿子做了龟奴?及身而验的现世报,更是所在多有。钱财这个东西,真是难以捉摸,聚散无常。所以谚云:“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钱多了就有麻烦,不知放在哪里好。枕头底下没有多少空间,破鞋窠里面也塞不进多少。眼看着财源滚滚,求田问舍怕招物议,多财善贾又怕风波,无可奈何只好送进银行。我在杂誌上看到过一段趣谈:印第安人酋长某,平素聚敛不少,有一天带了一大口袋钞票存入银行,定期一年,期满之日他要求全部提出,行员把钞票一叠一叠地堆在柜檯上,有如山积。酋长看了一下,徐曰:“请再续存一年。”行员惊异,既要续存,何必提出?酋长说:“不先提出,我怎幺知道我的钱是否安然无恙地保存在这里?”这当然是笑话,不过我们从前也有金山银山之说,却是千真万确的。我们从前金融界执牛耳的大部分是山西人,票庄掌柜的几乎一律是老西儿。据说他们家里就有金山银山。赚了金银运回老家,溶为液体,泼在内室地上,积年累月一勺一勺地泼上去,就成了一座座亮晶晶的金山银山。要用钱的时候凿下一块就行,不虞盗贼光顾。没亲眼见过金山银山的人,至少总见过冥衣铺用纸糊成的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吧?从前好像还没有近代恶性通货膨胀的怪事,然而如何维护既得的资财,也已经是颇费心机了。如今有些大户把钱弄到某些外国去,因为那里的银行有政府担保,没有倒闭之虞,而且还为存户保密,真是服务周到极了。
善居积的陶朱公,人人羡慕,但是看他变姓名游江湖,其心理恐怕有几分像是挟巨资逃往国外做寓公,离乡背井的,多少有一点不自在。所以一个人儘管贪财,不可无厌。无冻馁之忧,有安全之感,能罢手时且罢手,大可不必“人为财死”而后已,陶朱公还算是聪明的。
钱,要花出去,才发生作用。穷人手头不裕,为了住顾不得衣,为了衣顾不得食,为了食谈不到娱乐,有时候几个孩子同时需要买新鞋,会把父母急得冒冷汗!贫窭到这个地步,一个钱也不能妄用,只有牛衣对泣的份儿。小康之家用钱大有伸缩余地,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準之全面提高,而在几点上稍稍突破,自得其乐。有人爱买书,有人爱买衣裳,有人爱度周末,各随所好。把钱集中用在一点上,便可比较容易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至于豪富之家,挥金如土,未必是福,穷奢极欲,乐极生悲,如果我们举例说明,则近似幸灾乐祸,不提也罢。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泰蒙,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也吃尽了世态炎凉的苦头,他最了解金钱的性质,他认识了金钱的本来面目,钱是人类的公娼!与其像泰蒙那样疯狂而死,不如早些疏散资财,做些有益之事,清清白白,赤裸裸来去无牵挂。
晒书记
《世说新语》:“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我曾想,这位郝先生直挺挺地躺在七月的骄阳之下,晒得浑身滚烫,两眼冒金星,所为何来?他当然不是在做日光浴,书上没有说他脱光了身子。他本不是刘伶那样的裸体主义者。我想他是故做惊人之状,好引起“人问其故”,他好说出他的那一句惊人之语“我晒书”。如果旁人视若无睹,见怪不怪,这位郝先生也只好站起来拍拍衣服上的灰尘而去。郝先生的意思只是要向侪辈夸示他的肚子里全是书。书既装在肚子里,其实就不必晒。
不过我还是很羡慕郝先生之能把书藏在肚里,至少没有晒书的麻烦。我很爱书,但不一定是爱读书。数十年来,书也收藏了一点,可是并没有能儘量地收藏到肚里去。到如今,腹笥还是很俭。所以读到《世说新语》这一则,便有一点惭愧。
先严在世的时候,每次出门回来必定买回一包包的书籍。他喜欢研究的主要是国小,旁及于金石之学,积年累月,收集渐多。我少时无形中亦感染了这个嗜好,见有合意的书即欲购来而后快。限于资力、学力,当然谈不到什幺藏书的规模。不过汗牛充栋的情形却是体会到了,搬书要爬梯子,晒一次书要出许多汗,只是出汗的是人,不是牛。每晒一次书,全家老小都累得气咻咻然,真是天翻地覆的一件大事。见有衣鱼蛀蚀,先严必定蹙额太息,感慨地说:“有书不读,叫蠹鱼去吃也罢。”刻了一枚小印,曰“饱蠹楼”,藏书所以饱蠹而已。我心里很难过,家有藏书而用以饱蠹,子女不肖,贻先人羞。
丧乱以来,所有的藏书都弃置在家乡,起先还叮嘱家人要按时晒书,后来音信断绝也就无法顾到了。仓皇南下之日,我只带了一箱书籍,辗转播迁,历尽艰苦。曾穷三年之力搜购杜诗六十余种版本,因体积过大亦留在大陆。从此不敢再做藏书之想。此间炎热,好像蠹鱼繁殖特快,随身带来的一些书籍竟被蛀蚀得体无完肤,情况之烈前所未有。日前放晴,运到阶前展晒,不禁想起从前在家乡晒书,往事历历,如在目前。南渡诸贤,新亭对泣,联想当时确有不得不如此的道理在。我正在佝偻着背,一册册地拂拭,有客适适然来,看见阶上阶下五色缤纷的群籍杂陈,再看到书上蛀蚀透背的惨状,对我发出轻微的嘲笑道:“读书人竟放任蠹虫猖狂乃尔?”我回答说:“书有未曾经我读,还需拿出曝晒,正有愧于郝隆;但是造物小儿对于人的身心之蛀蚀,年复一年,日益加深,使人意气消沉,使人形销骨毁,其惨烈恐有甚于蠹鱼之蛀书本者。人生贵适意,蠹鱼求一饱,两俱相忘,何必戚戚?”客嘿然退。乃收拾残卷,拖入室内。而内心激动,久久不平,想起饱蠹楼前趋庭之日,自惭老大,深愧未学,忧思百结,不得了脱,夜深人静,爰濡笔为之记。
让座
男女向例是不平等的,电车里只有男子让女子座,而没有女子让男子座的事。但是这一句话,语病也就不小。听说在日本国,有时候女子就让座给男子;在我们这个上海,有很多的时候男子并不让座给女子,这不单是听说,我并且曾经目睹了。
据说让座一举,创自西欧,我曾潜心考察,恐系不诬。因为电车上让座的先生们,从举止言谈方面观察,似乎都是出洋游历过的,至少也是有一点“未出先洋”的光景。所以电车上让座,乃欧风东渐以后的一点现象。又据说,让座之风在西欧现已不甚时髦,而在我们上海反倒时兴,盖亦“礼失而求诸野”乎?一个年逾半百而其外表又介乎老妈子与太太之间的女人,和一个豆蔻年华而其装束又介乎电影明星与大家闺秀的女人,这在男子的眼里,是有分别的。
对于前者,大半是不让座,即使是让,也只限于让座,在心灵上不起变化。
我们若把让座当作完全是礼貌,这便无谓;若把让座当作心灵上的慰藉,这便无聊。最好是看看有无让座的必要。譬如说,一位女郎上车了,她的小腿的粗细和你的肚子的粗细差不很多,你让座做甚?叫她站一会儿好了。又一位女郎上车了,足部占面积甚小,腰部占空间甚多,左手拉着孩子,右手提着一瓶酱油,你还不赶快让座?
健忘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準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餚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糊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骛,心不在焉而已。废寝忘餐的事例,古今中外尽多的是。真正患健忘症的,多半是上了年纪的人。小小的脑壳,里面能装进多少东西?从五六岁记事的时候起,脑子里就开始储藏这花花世界的种种印象,牙牙学语之后,不久又“念、背、打”,打进去无数的诗云、子曰,说不定还要硬塞进去一套ABCD,脑海已经填得差不多,大量的什幺三角儿、理化、中外史地之类又猛灌而入,一直到了成年,脑子还是不得清闲,做事上班、养家餬口,无穷无尽的阘茸事又需要记挂,脑子里挤得密不通风,天长日久,老态渐臻,脑子里怎能不生鏽发霉而记忆开始模糊?
人老了,常易忘记人的姓名。大概谁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蓦地途遇半生不熟的一个人,握手言欢老半天,就是想不起他的姓名,也不好意思问他尊姓大名,这情形好尴尬,也许事后于无意中他的姓名猛然间涌现出来,若不及时记载下来,恐怕随后又忘到九霄云外。人在尚未饮忘川之水的时候,脑子里就开始了清仓的活动。范成大诗:“僚旧姓名多健忘,家人长短总佯聋。”僚旧那幺多,有几个能令人长相忆?即使记得他相貌特徵,他的姓名也早已模糊了,倒是他的绰号有时可能还记得。
不过也有些事终生难忘的,白居易所谓:“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当然相思的对象可能因人而异。大概初恋的滋味是永远难忘的,两团爱凑在一起,迸然爆出了火花,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感受,任何人都会珍藏在他和她的记忆里,忘不了,忘不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得意事,不容易忘怀,而且唯恐大家不知道。沮丧、窝囊、羞耻、失败的不如意事也不容易忘,只是捂捂盖盖的,不愿意一再地抖搂出来。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常听人说,忘恩负义乃是最令人难堪的事之一。莎士比亚有这样的插曲——
吹,吹,冬天的风,
你不似人间的忘恩负义
那样的伤天害理;
你的牙不是那样的尖,
因为你本是没有形迹,
虽然你的呼吸甚厉……
冻,冻,严酷的天,
你不似人间的负义忘恩
那般的深刻伤人;
虽然你能改变水性,
你的尖刺却不够凶,
像那不念旧交的人……
其实施恩示义的一方,若是根本忘怀其事,不在心里留下任何痕迹,则对方根本也就像是无恩可忘无义可负了。所以崔瑗座右铭有“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之语。马可?奥勒留说:“我们遇到忘恩负义的人不要惊讶,因为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一种人。”这种见怪不怪的说法,虽然洒脱,仍嫌执着,不是最上乘义。《列子?周穆王》篇有一段较为透彻的见解: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巫医皆束手无策。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以所蓄资财之半求其治疗之方。儒生曰:“此非祈祷药石所能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日。”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尽除。
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蕩蕩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
然而健忘,自有诸多不便处。有人曾打电话给朋友,询问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也有人外出餐叙,餐毕回家而忘了自家的住址,在街头徘徊四顾,幸而遇到仁人君子送他回去。更严重的是有人忘记自己是谁,自己的姓名、住址一概不知,真所谓物我两忘,结果只好被人送进警局招领。像华子所嚮往的那种“蕩蕩然不觉天地之有无”的境界,我们若能偶然体验一下,未尝不可,若是长久地那样精进而不退转,则与植物无大差异,给人带来的烦恼未免太大了。
名人推荐
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来,下笔千言,谐而不俗。——冰心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幺异辞。——季羡林
文学批评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学事业之所在,其激荡之广,反应之烈,凡我国新文学史皆难忽视。——余光中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幺异辞。——季羡林
文学批评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学事业之所在,其激荡之广,反应之烈,凡我国新文学史皆难忽视。——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