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讲国学》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梁啓超着述中的相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来做解读。这些内容包括史学、文学、儒学、佛学、法学和教育、修养、伦理等诸方面。我们之所以採用这样的方式,是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初接触的读者一看就入门,让有基础的读者一看就能见微知着,从而更上一层楼。
基本介绍
- 书名:《梁啓超讲国学》
- 作者:季风
- ISBN:9787569904581
- 类别:国学历史
- 页数:224
- 定价:35
- 出版社: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时间:2015-10-0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作者简介
季风,主要从事国学类的研究与创作。先后出版过《北大国学课》《功臣的非正常死亡》《轻鬆学国学》等图书,深受读者喜爱。《北大国学课》自2013年3月出版以来,连续加印十余次,名列全国历史类畅销榜前五名,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畅销榜第3名,2013年度全国最畅销的历史读物之一,2014年最畅销的国学类图书。
目录
梁啓超讲国学 1
前 言 1
第一章 梁啓超谈史学: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3
1.梁啓超为什幺要发动史学革命? 3
2.为什幺说墨子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实行家? 5
3.中华民族是由不同的民族融合而来的吗? 8
4.中国为什幺会走向衰弱? 11
5.清朝时的读书人都忙些什幺? 14
6.为什幺说赵武灵王是天下第一雄主? 16
7.武士道起源于日本吗? 19
8.大同就是大一统吗? 22
9.什幺是正统与非正统的史观? 24
第二章 梁啓超谈文学:急难风义今人少,伤世文章古恨多。 27
1.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学是什幺样的局面? 28
2.为什幺说杜甫是情圣? 31
3.小说具有变易风俗的功效吗? 34
4.戏剧具有哪些现实功效? 36
5.为什幺要推崇少年? 39
6.为什幺说少年强则国强? 42
7.诗歌是怎样来托物言志的? 45
第三章 梁啓超谈儒学: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8
1.后世是否可以培养出“孔子魅力”? 49
2.为什幺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51
3.梁啓超眼中的君子 53
4.秦始皇为什幺要“焚书坑儒”? 56
5.何为“威武不能屈”? 59
6.什幺是浩然之气? 62
7.为什幺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66
第四章 梁啓超谈修养:淡看风云,毁誉不动 70
1.缺憾也是一种美 71
2.宽容是一种智慧的善行 73
3.淡定,停下来看看路边风景 76
4.怒对不公于事无补 79
5.懂得知足,生活就不苦 82
6.寻求淡然,在得与舍之间 85
7.如何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89
第五章 梁啓超谈佛学:静而能虑,定能生慧。 92
1.什幺是悲智双修? 92
2.什幺是佛教的因果报应? 95
3.什幺是佛教的入世和出世? 98
4.中国的佛学有什幺特色? 101
第六章 梁啓超谈法学: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104
1.不变法有哪些危害? 105
2.《拿破仑法典》是一部什幺样的法律典籍? 107
3.管子的法治思想是怎样的? 110
4.管子是怎样讲述法治与君主、人民的关係的? 113
5.法家为什幺最厌恶术治主义? 115
6.为什幺说国家的意志是立法? 118
7.如何处理权与法的关係? 121
第七章 梁啓超谈伦理:独立精神之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和文学美术 124
1.什幺是公德和私德? 125
2.为什幺要培育国家思想? 127
3.为什幺要倡导进取冒险的精神? 130
4.为什幺说享有权利是人的天性? 133
5.为什幺说自尊关係到国家的兴衰? 136
6.权利和义务是怎样的关係? 139
第八章 梁啓超谈教育:教育之成效在将来,不在当下 142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42
2.耕耘与收穫 145
3.教育是教人学做人 147
4.立志,更需养志 150
5.为什幺说“百善勤为先”? 153
6.自己的事自己乾 156
7.尽力而为,因材施教 158
前 言 1
第一章 梁啓超谈史学: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3
1.梁啓超为什幺要发动史学革命? 3
2.为什幺说墨子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实行家? 5
3.中华民族是由不同的民族融合而来的吗? 8
4.中国为什幺会走向衰弱? 11
5.清朝时的读书人都忙些什幺? 14
6.为什幺说赵武灵王是天下第一雄主? 16
7.武士道起源于日本吗? 19
8.大同就是大一统吗? 22
9.什幺是正统与非正统的史观? 24
第二章 梁啓超谈文学:急难风义今人少,伤世文章古恨多。 27
1.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学是什幺样的局面? 28
2.为什幺说杜甫是情圣? 31
3.小说具有变易风俗的功效吗? 34
4.戏剧具有哪些现实功效? 36
5.为什幺要推崇少年? 39
6.为什幺说少年强则国强? 42
7.诗歌是怎样来托物言志的? 45
第三章 梁啓超谈儒学: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8
1.后世是否可以培养出“孔子魅力”? 49
2.为什幺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51
3.梁啓超眼中的君子 53
4.秦始皇为什幺要“焚书坑儒”? 56
5.何为“威武不能屈”? 59
6.什幺是浩然之气? 62
7.为什幺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66
第四章 梁啓超谈修养:淡看风云,毁誉不动 70
1.缺憾也是一种美 71
2.宽容是一种智慧的善行 73
3.淡定,停下来看看路边风景 76
4.怒对不公于事无补 79
5.懂得知足,生活就不苦 82
6.寻求淡然,在得与舍之间 85
7.如何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89
第五章 梁啓超谈佛学:静而能虑,定能生慧。 92
1.什幺是悲智双修? 92
2.什幺是佛教的因果报应? 95
3.什幺是佛教的入世和出世? 98
4.中国的佛学有什幺特色? 101
第六章 梁啓超谈法学: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104
1.不变法有哪些危害? 105
2.《拿破仑法典》是一部什幺样的法律典籍? 107
3.管子的法治思想是怎样的? 110
4.管子是怎样讲述法治与君主、人民的关係的? 113
5.法家为什幺最厌恶术治主义? 115
6.为什幺说国家的意志是立法? 118
7.如何处理权与法的关係? 121
第七章 梁啓超谈伦理:独立精神之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和文学美术 124
1.什幺是公德和私德? 125
2.为什幺要培育国家思想? 127
3.为什幺要倡导进取冒险的精神? 130
4.为什幺说享有权利是人的天性? 133
5.为什幺说自尊关係到国家的兴衰? 136
6.权利和义务是怎样的关係? 139
第八章 梁啓超谈教育:教育之成效在将来,不在当下 142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42
2.耕耘与收穫 145
3.教育是教人学做人 147
4.立志,更需养志 150
5.为什幺说“百善勤为先”? 153
6.自己的事自己乾 156
7.尽力而为,因材施教 158
前言
岁月书写历史,众生融成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多的人都因主客观的原因而成为稍纵即逝的微小浪花。然而对有些人而言,他们虽然走不出人生的宿命,同样注定要成为历史的过客。但是,当时代的大潮奔涌而来时,他们能顺势而为,勇立潮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上举不胜举。在这里,我们把时空缩短,把眼光放近,从清末到民国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选取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啓超。
梁啓超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也许是受他力图变法的思想影响,他的一生也与“变”紧密相连,这既包括他个人的命运,也包括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
梁啓超于1873年(清朝同治十二年)出生于广东新会县的一个殷实之家。受家庭的薰陶,他自幼起就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并在6岁未满时,读完了儒家经典中的“五经”。缘于天姿聪颖,他为自己赢来了“神童”的讚誉。11岁时,他考中了秀才。16岁时,在广东省的乡试中,他考中举人,名列第八名。18岁那年,他赴北京成婚。由这些简历中可以看出,凭藉着自己的聪颖,梁啓超的成长之路非常顺利。所以,这期间他的“变”,是一种顺应成长的积极变化。
而之后,使他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他受到了一个人的影响,这个人就是康有为。梁啓超成为康有为的学生后,他的眼光开始由国内转向国外,尤其是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和政治学说。也可以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他的改良主义政治思想。在25岁那年,他和康有为一道,发动了戊戌变法;29岁那年,他主编了成为一代青年精神食粮的《新民丛报》;在五四运动期间,面对各种风云变幻,他都要评点一番……
不过,梁啓超的“变”既有让人眼花缭乱之处,也有让人匪夷所思之处,更有让人大跌眼镜之处。比如在政治主张上,他一时大力抨击专制制度,呼吁民主,一时又哀叹民智未开,为开明专制叫好。所以,在旁人看来,他一会儿是民主的代言人,一会儿又成了专制的捍卫者。在清朝灭亡后,他一改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大力拥护共和政体。武昌起义后,他去投靠袁世凯;和袁世凯闹翻后,他又去投靠段其瑞;在段其瑞那里待不下去后,他又转向从佛学中寻求解脱……
当然,我们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梁啓超的多“变”,更多是时势使然。但是,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梁啓超还有一个贯穿一生的“不变”,他的那些多“变”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这个“不变”而转的——这个“不变”就是浓浓的爱国情怀。他以一介书生之身,为了国家,积极奔走,几至被杀头;他长期流亡海外,辗转游离,但不改初衷。在他的学术作品中,所围绕的核心思想都是爱国。正是缘于他的这种爱国情怀,我们除了对其怀有一份崇敬之情的同时,愿意将他的研究成果做些普及性的推广工作,从而让我们鉴古知今,于社会和个人多增些裨益。
所以,上面对梁啓超人生际遇的一些介绍,无非是起个抛砖引玉——引出本书的作用,希望大家能从历史的角度,用一种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先贤,敬重先贤。
毫无疑问,梁啓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位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着述数量蔚为大观,各种着述达1400多万字,平均每年创作达39万字之多。并且,他的这些着述,在他的身前身后,都产生了巨大反响。比方说大家熟悉的《少年中国说》,其感情之深,着意之远,爱国之切,希望之挚,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读了这慷慨激昂,大气磅礴的词句,怎能不催人奋发,频频涌动爱国之心呢!又怎能不鼓舞人心,屡屡思施报国之志呢!
当然,仅靠一本书就想详尽了解梁啓超着述的所有内容和思想,是不太可能的事。为此,本书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梁啓超着述中的相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来做解读。这些内容包括史学、文学、儒学、佛学、法学和教育、修养、伦理等诸方面。我们之所以採用这样的方式,是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初接触的读者一看就入门,让有基础的读者一看就能见微知着,从而更上一层楼。
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关注梁啓超、关注国学的各方力量、各方人士,能够积极投身这一领域,为研究历史、发掘学问、尊重先贤、弘扬国学做出更大的贡献,也真诚希望有识之士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的建议。
梁啓超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也许是受他力图变法的思想影响,他的一生也与“变”紧密相连,这既包括他个人的命运,也包括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
梁啓超于1873年(清朝同治十二年)出生于广东新会县的一个殷实之家。受家庭的薰陶,他自幼起就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并在6岁未满时,读完了儒家经典中的“五经”。缘于天姿聪颖,他为自己赢来了“神童”的讚誉。11岁时,他考中了秀才。16岁时,在广东省的乡试中,他考中举人,名列第八名。18岁那年,他赴北京成婚。由这些简历中可以看出,凭藉着自己的聪颖,梁啓超的成长之路非常顺利。所以,这期间他的“变”,是一种顺应成长的积极变化。
而之后,使他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他受到了一个人的影响,这个人就是康有为。梁啓超成为康有为的学生后,他的眼光开始由国内转向国外,尤其是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和政治学说。也可以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他的改良主义政治思想。在25岁那年,他和康有为一道,发动了戊戌变法;29岁那年,他主编了成为一代青年精神食粮的《新民丛报》;在五四运动期间,面对各种风云变幻,他都要评点一番……
不过,梁啓超的“变”既有让人眼花缭乱之处,也有让人匪夷所思之处,更有让人大跌眼镜之处。比如在政治主张上,他一时大力抨击专制制度,呼吁民主,一时又哀叹民智未开,为开明专制叫好。所以,在旁人看来,他一会儿是民主的代言人,一会儿又成了专制的捍卫者。在清朝灭亡后,他一改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大力拥护共和政体。武昌起义后,他去投靠袁世凯;和袁世凯闹翻后,他又去投靠段其瑞;在段其瑞那里待不下去后,他又转向从佛学中寻求解脱……
当然,我们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梁啓超的多“变”,更多是时势使然。但是,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梁啓超还有一个贯穿一生的“不变”,他的那些多“变”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这个“不变”而转的——这个“不变”就是浓浓的爱国情怀。他以一介书生之身,为了国家,积极奔走,几至被杀头;他长期流亡海外,辗转游离,但不改初衷。在他的学术作品中,所围绕的核心思想都是爱国。正是缘于他的这种爱国情怀,我们除了对其怀有一份崇敬之情的同时,愿意将他的研究成果做些普及性的推广工作,从而让我们鉴古知今,于社会和个人多增些裨益。
所以,上面对梁啓超人生际遇的一些介绍,无非是起个抛砖引玉——引出本书的作用,希望大家能从历史的角度,用一种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先贤,敬重先贤。
毫无疑问,梁啓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位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着述数量蔚为大观,各种着述达1400多万字,平均每年创作达39万字之多。并且,他的这些着述,在他的身前身后,都产生了巨大反响。比方说大家熟悉的《少年中国说》,其感情之深,着意之远,爱国之切,希望之挚,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读了这慷慨激昂,大气磅礴的词句,怎能不催人奋发,频频涌动爱国之心呢!又怎能不鼓舞人心,屡屡思施报国之志呢!
当然,仅靠一本书就想详尽了解梁啓超着述的所有内容和思想,是不太可能的事。为此,本书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梁啓超着述中的相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来做解读。这些内容包括史学、文学、儒学、佛学、法学和教育、修养、伦理等诸方面。我们之所以採用这样的方式,是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初接触的读者一看就入门,让有基础的读者一看就能见微知着,从而更上一层楼。
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关注梁啓超、关注国学的各方力量、各方人士,能够积极投身这一领域,为研究历史、发掘学问、尊重先贤、弘扬国学做出更大的贡献,也真诚希望有识之士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