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网路文化与传播教研中心教师。网路系统与网路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网路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着2部,执行主编大学语文教材2部,参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十余部,曾获北京邮电大学教学成果教材类二等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梁刚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职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执行主编:网路文化丛书、新编大学语文
学术研究
主要从事网路文化与传播研究。
科研项目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文化局2009-2014北京市动漫游戏产业蓝皮书。
主要荣誉
执行主编:
《网路文化丛书》,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自2009年起陆续推出。
《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副主编:
《网路文化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网路文化多稜镜》,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编:
《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批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概论》,中央电大出版社2005年版。
《大学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新编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西方文论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专着:
《解读<谈美书简>》,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理想人格的追寻——论批评家李长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文章:
1999年1月22日,《回应与反思——读“娱乐文化研究丛书”》,《人民日报》。
1999年2期,《文化启蒙冲动的审美置换》,《浙江学刊》。
2001年6月7日,与人合写《辩证批判与对话——评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光明日报》。
2001年7月4日,《语言观与诗学观的革新》,《中华读书报》。
2001年9月8日,《互动中的对话》,《中国文化报》。
2001年6期,《李长之论语言与人格》,《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6期,《“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研讨会综述》,《文艺争鸣》。
2002年5月,译文《作为全球区域化的文学研究》,《文学理论学刊·第二辑》。
2002年5月,译文《作为分析工具的小说性》,《文学理论学刊·第二辑》。
2004年3期,《在游戏中改变世界——论网路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4年9期,《当代西方网路传播研究概观》,《国外理论动态》。
2005年6期,《论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徵》,《绥化学院学报》。
2007年1期,《网路鲁迅批评的意义与局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