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辕之役,又称三郤之难、三郤之乱,指前574年晋国郤氏家族被灭一事。
“车辕”一事来自《左传.成公17年》: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之,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既,矫亦嬖于厉公。
车辕之役之称来自《国语.晋语九》:夫郤氏有车辕之难,赵有孟姬之谗,栾有叔祁之诉,范、中行有亟治之难,皆主之所知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车辕之役
- 又称:三郤之难、三郤之乱
- 时间:前574年
- 国家:晋国
三郤
简介
郤锜(驹伯),郤克嫡子。
郤至(温季子、郤昭子),其身份比较模糊,按照《世本》说,他是郤豹的玄孙,也就是与郤锜同辈,为本家兄弟;一说其为郤步扬之孙,则也与郤锜同辈,不过脉系更清楚了;一说是郤溱之后,但辈分不明了。(按郤至之弟郤毅又称"步毅",因此两人应为郤步扬后代。)这里暂依前两说,以之为郤氏第五代传人。
郤犨(苦成叔、苦成叔子):步扬之子,郤克的堂兄弟,也是郤锜、郤至的叔叔辈。
以上三人合称"三郤",这里将其三人合传,一是因为三人的活动时间大体一致;二是三人关係密切而协调,人物性格多有一致处;三是三人的行为联繫紧密,同是郤氏的终结者,所谓同生共灭,在叙述上也难以分开。 一、郤锜
郤锜为郤克嫡子,身份上是郤氏家族的当家者。
前597年参加晋楚邲之战,服役于其父所在的上军。
前587年(冬之前),郤克去世,栾书执政,郤锜代替栾书将下军。
前585年,晋出全军救郑国,郤锜在其中。
前583年,郤氏帮助栾书谋害赵氏,赵同、赵括被杀;
约于此年,中军佐荀首死,郤锜佐上军。
前578年,晋国将攻秦国,郤锜往鲁国请求出兵相助;此年冬,晋伐秦,为麻隧之役,大败秦国,郤锜参战。
前577年左右,中军佐荀庚死,郤锜将上军。
前576年,"三郤"谮杀伯宗,并杀栾弗忌。
前575年,晋楚决战于鄢陵,楚师败绩,郤锜参战。
前574年6月,中军佐士燮死,郤锜佐中军,地位仅次于栾书;此年12月,"三郤"被灭。
二、郤犨
前580年春,出使鲁国,代表晋国与鲁结盟,并取鲁大臣公孙婴齐之妹;
此年冬,代表晋君出使秦国,在河西与秦君结盟。
前577年,送孙林父回国复位(卫国执政孙林父与卫定公不和,奔晋);
约于此年,郤犨将新军,并任公族大夫。
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前,出使卫、齐,请求援兵;
秋,郤犨受鲁国叔孙氏贿赂,助其打击季孙氏,拘捕季文子,但遭到栾书反对,晋国放回季文子;冬,与季文子在扈结盟。
前574年6月,中军佐士燮死,郤犨佐下军;
12月,"三郤"被灭。
三、郤至
前589年,楚国申公巫臣逃亡,通过郤至来晋,任邢大夫。
前583年,郤氏助栾书害赵氏,郤至佐新下军。
前580年,与周王争鄇(在今河南武陟县)田,被晋君制止。
前579年,晋楚第一次议和,到楚结盟。
前578年,参加晋秦麻隧之役。
前575年,参加晋楚鄢陵之战,有大功;冬,到周王朝献楚国战俘。
前574年6月,中军佐士燮死,郤至将新军;
12月,"三郤"被灭。
郤至(温季子、郤昭子),其身份比较模糊,按照《世本》说,他是郤豹的玄孙,也就是与郤锜同辈,为本家兄弟;一说其为郤步扬之孙,则也与郤锜同辈,不过脉系更清楚了;一说是郤溱之后,但辈分不明了。(按郤至之弟郤毅又称"步毅",因此两人应为郤步扬后代。)这里暂依前两说,以之为郤氏第五代传人。
郤犨(苦成叔、苦成叔子):步扬之子,郤克的堂兄弟,也是郤锜、郤至的叔叔辈。
以上三人合称"三郤",这里将其三人合传,一是因为三人的活动时间大体一致;二是三人关係密切而协调,人物性格多有一致处;三是三人的行为联繫紧密,同是郤氏的终结者,所谓同生共灭,在叙述上也难以分开。 一、郤锜
郤锜为郤克嫡子,身份上是郤氏家族的当家者。
前597年参加晋楚邲之战,服役于其父所在的上军。
前587年(冬之前),郤克去世,栾书执政,郤锜代替栾书将下军。
前585年,晋出全军救郑国,郤锜在其中。
前583年,郤氏帮助栾书谋害赵氏,赵同、赵括被杀;
约于此年,中军佐荀首死,郤锜佐上军。
前578年,晋国将攻秦国,郤锜往鲁国请求出兵相助;此年冬,晋伐秦,为麻隧之役,大败秦国,郤锜参战。
前577年左右,中军佐荀庚死,郤锜将上军。
前576年,"三郤"谮杀伯宗,并杀栾弗忌。
前575年,晋楚决战于鄢陵,楚师败绩,郤锜参战。
前574年6月,中军佐士燮死,郤锜佐中军,地位仅次于栾书;此年12月,"三郤"被灭。
二、郤犨
前580年春,出使鲁国,代表晋国与鲁结盟,并取鲁大臣公孙婴齐之妹;
此年冬,代表晋君出使秦国,在河西与秦君结盟。
前577年,送孙林父回国复位(卫国执政孙林父与卫定公不和,奔晋);
约于此年,郤犨将新军,并任公族大夫。
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前,出使卫、齐,请求援兵;
秋,郤犨受鲁国叔孙氏贿赂,助其打击季孙氏,拘捕季文子,但遭到栾书反对,晋国放回季文子;冬,与季文子在扈结盟。
前574年6月,中军佐士燮死,郤犨佐下军;
12月,"三郤"被灭。
三、郤至
前589年,楚国申公巫臣逃亡,通过郤至来晋,任邢大夫。
前583年,郤氏助栾书害赵氏,郤至佐新下军。
前580年,与周王争鄇(在今河南武陟县)田,被晋君制止。
前579年,晋楚第一次议和,到楚结盟。
前578年,参加晋秦麻隧之役。
前575年,参加晋楚鄢陵之战,有大功;冬,到周王朝献楚国战俘。
前574年6月,中军佐士燮死,郤至将新军;
12月,"三郤"被灭。
煊赫家族
郤氏在献公时期就是晋国一个庞大的家族,几十年来,郤芮、郤缺、郤克三代都曾执政于国家,这个家族的财富与权势经过长期积累,郤克之后,郤锜、郤犨、郤至占据了晋国八卿中的三席,真正达到了"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的程度。但由于"三郤"的贪婪和骄横,郤氏在错综複杂的晋国家族斗争中几乎成为公敌,最终导致了家族的毁灭。
一、"三郤"组合
前601年赵盾去世后,赵家出现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赵旃等同时走上政治舞台的局面,虽然排名都不靠前,也是一门三卿,风光无限。但出现了家族难以统一的情况,先是赵朔难以驾御两个叔叔赵同、赵括,赵朔死后,赵同、赵括又赶跑了弟弟赵婴齐,导致家族力量分散,为人所乘,几乎灭门。
现在,郤克之后的郤家也面临类似的情状,不同的是:
第一,"三郤"的关係几乎是铁板一快,十分融洽,始终没有给外人挑拨的缝隙。例如郤至在前583年就佐新下军,进入卿的行列,到前577年,郤犨为卿,将新军,排位挤在郤至前面,这个明显应是家族自己协调的结果--郤犨虽然出世晚(前580年才有活动记载,而且刚刚完婚,可能年纪还不如郤锜、郤至大),但在辈分上毕竟是他们的叔叔,郤至的礼让是自然的,而郤锜是家族代言人,自然要占据上位,不让也是自然的。
第二,不但关係紧密,而且三人均秉承了郤家人才能突出的特徵,一门三卿五大夫,不仅人多势重,而且分工明确清晰,渗透到晋国内政、外交、军事、司法领域。
第三,性情虽有区别但共性更加明显,都表现出贪婪、外露、傲慢和霸道的特徵,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此,"三郤"共同的弱点也就无法相互补救,造成了郤家最终几乎成为晋国公敌的局面。
一、"三郤"组合
前601年赵盾去世后,赵家出现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赵旃等同时走上政治舞台的局面,虽然排名都不靠前,也是一门三卿,风光无限。但出现了家族难以统一的情况,先是赵朔难以驾御两个叔叔赵同、赵括,赵朔死后,赵同、赵括又赶跑了弟弟赵婴齐,导致家族力量分散,为人所乘,几乎灭门。
现在,郤克之后的郤家也面临类似的情状,不同的是:
第一,"三郤"的关係几乎是铁板一快,十分融洽,始终没有给外人挑拨的缝隙。例如郤至在前583年就佐新下军,进入卿的行列,到前577年,郤犨为卿,将新军,排位挤在郤至前面,这个明显应是家族自己协调的结果--郤犨虽然出世晚(前580年才有活动记载,而且刚刚完婚,可能年纪还不如郤锜、郤至大),但在辈分上毕竟是他们的叔叔,郤至的礼让是自然的,而郤锜是家族代言人,自然要占据上位,不让也是自然的。
第二,不但关係紧密,而且三人均秉承了郤家人才能突出的特徵,一门三卿五大夫,不仅人多势重,而且分工明确清晰,渗透到晋国内政、外交、军事、司法领域。
第三,性情虽有区别但共性更加明显,都表现出贪婪、外露、傲慢和霸道的特徵,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此,"三郤"共同的弱点也就无法相互补救,造成了郤家最终几乎成为晋国公敌的局面。
二、军事
晋国的"六正"制度基本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政体,中军元帅即国家执政官。在军中地位的争夺上,"三郤"自然也不甘人后。
前587年(冬之前),郤克去世,栾书执政,郤锜代替栾书将下军。前583年,郤至佐新下军。前577年,郤犨将新军。到前574年6月,随着老干部的退休或者去世,"三郤"也逐步晋级,此时他们的军职应为:
郤锜佐中军,排名第二; 郤犨佐下军,排名第六; 郤至将新军,排名第七。
--当时晋国的军制是四军八卿,而郤家仅一门就占据三卿,此外还有五个大夫(例如郤至的弟弟郤毅,在前578年晋秦麻隧之役、前575年晋楚鄢陵决战中都是担任国君的御戎,即为国君驾战车,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而且表现优异),郤家在军中地位自然十分显赫,所谓"其家半三军",在这个意义上也不算夸张。
从郤家自身军事实力来看,早在前592年,郤克请求攻打齐国,晋景公不允,他又请求带自己家族武装(私属)去攻打,可见家族势力之大。现在又经过近20年的积累,自然更加惊人, "其家半三军",从这个意义上也不算过分。
三、外交
根据现有记载分析,郤家基本把持了晋国当时的外交部门,而分工主管的是郤犨和郤至。
(一)郤犨:东西部外交
1,东方外交
《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郤犨将新军,且为公族大夫,以主东诸侯(负责主管联络东方诸侯)"。将新军,与"主东诸侯"应在相同时间,大约是前577年左右,可能还更早。
(1)鲁国
前580年春,郤犨出使鲁国,代表晋国与鲁结盟。
这次出使,郤犨还有一个额外收穫:并向鲁大臣公孙婴齐(声伯)求婚,声伯为了联繫霸主,强使自己已经出嫁的同母异父妹妹离婚(鲁文公之孙,宣公侄),嫁给了郤犨。郤犨与鲁国关係更为紧密。
前575年秋,郤犨受鲁国叔孙氏贿赂,助其打击季孙氏,拘捕季文子,但遭到栾书反对,晋国放回季文子;冬,又与季文子在扈结盟。
(2)卫国
卫国执政孙林父与卫定公不和,奔晋。前577年春, 郤犨送孙林父回国复位。
(3)齐国
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前,出使卫、齐,请求援兵;
2,西方外交
前580年冬,秦、晋议和,準备将在令狐结盟。但秦桓公因缺乏诚意,不肯过河,只派大夫过来与晋厉公在河东结盟。而晋厉公也派郤犨过去,在河西与秦桓公会盟。
(二)郤至:南方外交
当时晋国最要紧的关係也就是晋楚关係,而郤至似乎是专门负责对楚国外交的。
前589年,楚国的申公巫臣逃亡,通过郤至的关係来晋,任邢大夫。当时的郤至在八卿中只是排名末尾,而郤家的宗主是郤锜,巫臣走郤至的路子,不大可能因为他的军职,而更大可能是,郤至当时专门负责对楚国外交,在以前的外交活动中与巫臣结识 。而郤至作为对楚特使,直接向国君汇报楚国的情况,引见、争取楚国的人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名正言顺。
前579年,晋楚第一次议和,秋,郤至到楚国访问,并负责结盟,楚王接见,司马子反做礼相。冬,楚国派公子罢来晋国访问和结盟,晋厉公接见。
前575年,郤至参加晋楚鄢陵之战,对楚国的情况如数家珍,立下大功;在战场上见到楚王也不忘礼节。可见是长期负责对楚工作。
鄢陵之战胜利,到周王那里觐见并献楚国俘虏,仍由其负责。
而郤锜参加外交活动较少,因此,可以推测,在晋国政治上,郤家内部的分工是:郤锜坐镇朝中,郤犨和郤至负责外交--这的确是个合理而又厉害的"政治三人团"。
前578年,晋国将讨伐秦国,郤锜也曾往鲁国请求出兵相助,但这个可以看成家族人员内部临时顶班。
四、人事
晋国的内政主要的是军事,但作为一个大国,自然还有複杂完备的政权体系,自然在各个领域中,都很容易发现郤家人的身影。
前577年左右,郤犨任公族大夫。晋国的公族与各国不同,它不仅限于国君的子弟,各大家族(卿)的嫡子,都属于公族行列。而公族大夫主要负责公族子弟的管理、教育、筛选和提拔,实在是要害部门。
例如"赵氏孤儿"赵武成年,行冠礼,依次拜访当时的八卿,拜见郤犨的时候,郤犨说:年轻人来这里求官的很多,我怎幺安排你呢?
--可见郤氏的确掌握着晋国的人事大权(至少是部分掌握)。
五、司法
晋国的司法长官叫司寇或"理"(理刑官),当时理刑官的人选没有明确记载,但似乎也是由郤氏担任的。
前575年,在郤犨的建议和负责下,晋国拘捕了鲁国执政季文子。即使他负责对鲁外交,如果没有司法权,也很难在执政栾书不支持的情况下有此权力。
《左传》记载:"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之,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也很象司法人员公报私仇的行为。
前574年,晋厉公谋划刺杀三郤,也是由长鱼矫和清沸魋两个人假装打架,找三郤评判("伪讼")。在三郤组成的"合议庭"合议的时候趁机刺杀了他们。
--通过以上郤氏在军事、外交、人事、司法领域中的地位分析,就很容易认识这个家族在晋国政权中的位置了。
晋国的"六正"制度基本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政体,中军元帅即国家执政官。在军中地位的争夺上,"三郤"自然也不甘人后。
前587年(冬之前),郤克去世,栾书执政,郤锜代替栾书将下军。前583年,郤至佐新下军。前577年,郤犨将新军。到前574年6月,随着老干部的退休或者去世,"三郤"也逐步晋级,此时他们的军职应为:
郤锜佐中军,排名第二; 郤犨佐下军,排名第六; 郤至将新军,排名第七。
--当时晋国的军制是四军八卿,而郤家仅一门就占据三卿,此外还有五个大夫(例如郤至的弟弟郤毅,在前578年晋秦麻隧之役、前575年晋楚鄢陵决战中都是担任国君的御戎,即为国君驾战车,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而且表现优异),郤家在军中地位自然十分显赫,所谓"其家半三军",在这个意义上也不算夸张。
从郤家自身军事实力来看,早在前592年,郤克请求攻打齐国,晋景公不允,他又请求带自己家族武装(私属)去攻打,可见家族势力之大。现在又经过近20年的积累,自然更加惊人, "其家半三军",从这个意义上也不算过分。
三、外交
根据现有记载分析,郤家基本把持了晋国当时的外交部门,而分工主管的是郤犨和郤至。
(一)郤犨:东西部外交
1,东方外交
《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郤犨将新军,且为公族大夫,以主东诸侯(负责主管联络东方诸侯)"。将新军,与"主东诸侯"应在相同时间,大约是前577年左右,可能还更早。
(1)鲁国
前580年春,郤犨出使鲁国,代表晋国与鲁结盟。
这次出使,郤犨还有一个额外收穫:并向鲁大臣公孙婴齐(声伯)求婚,声伯为了联繫霸主,强使自己已经出嫁的同母异父妹妹离婚(鲁文公之孙,宣公侄),嫁给了郤犨。郤犨与鲁国关係更为紧密。
前575年秋,郤犨受鲁国叔孙氏贿赂,助其打击季孙氏,拘捕季文子,但遭到栾书反对,晋国放回季文子;冬,又与季文子在扈结盟。
(2)卫国
卫国执政孙林父与卫定公不和,奔晋。前577年春, 郤犨送孙林父回国复位。
(3)齐国
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前,出使卫、齐,请求援兵;
2,西方外交
前580年冬,秦、晋议和,準备将在令狐结盟。但秦桓公因缺乏诚意,不肯过河,只派大夫过来与晋厉公在河东结盟。而晋厉公也派郤犨过去,在河西与秦桓公会盟。
(二)郤至:南方外交
当时晋国最要紧的关係也就是晋楚关係,而郤至似乎是专门负责对楚国外交的。
前589年,楚国的申公巫臣逃亡,通过郤至的关係来晋,任邢大夫。当时的郤至在八卿中只是排名末尾,而郤家的宗主是郤锜,巫臣走郤至的路子,不大可能因为他的军职,而更大可能是,郤至当时专门负责对楚国外交,在以前的外交活动中与巫臣结识 。而郤至作为对楚特使,直接向国君汇报楚国的情况,引见、争取楚国的人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名正言顺。
前579年,晋楚第一次议和,秋,郤至到楚国访问,并负责结盟,楚王接见,司马子反做礼相。冬,楚国派公子罢来晋国访问和结盟,晋厉公接见。
前575年,郤至参加晋楚鄢陵之战,对楚国的情况如数家珍,立下大功;在战场上见到楚王也不忘礼节。可见是长期负责对楚工作。
鄢陵之战胜利,到周王那里觐见并献楚国俘虏,仍由其负责。
而郤锜参加外交活动较少,因此,可以推测,在晋国政治上,郤家内部的分工是:郤锜坐镇朝中,郤犨和郤至负责外交--这的确是个合理而又厉害的"政治三人团"。
前578年,晋国将讨伐秦国,郤锜也曾往鲁国请求出兵相助,但这个可以看成家族人员内部临时顶班。
四、人事
晋国的内政主要的是军事,但作为一个大国,自然还有複杂完备的政权体系,自然在各个领域中,都很容易发现郤家人的身影。
前577年左右,郤犨任公族大夫。晋国的公族与各国不同,它不仅限于国君的子弟,各大家族(卿)的嫡子,都属于公族行列。而公族大夫主要负责公族子弟的管理、教育、筛选和提拔,实在是要害部门。
例如"赵氏孤儿"赵武成年,行冠礼,依次拜访当时的八卿,拜见郤犨的时候,郤犨说:年轻人来这里求官的很多,我怎幺安排你呢?
--可见郤氏的确掌握着晋国的人事大权(至少是部分掌握)。
五、司法
晋国的司法长官叫司寇或"理"(理刑官),当时理刑官的人选没有明确记载,但似乎也是由郤氏担任的。
前575年,在郤犨的建议和负责下,晋国拘捕了鲁国执政季文子。即使他负责对鲁外交,如果没有司法权,也很难在执政栾书不支持的情况下有此权力。
《左传》记载:"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之,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也很象司法人员公报私仇的行为。
前574年,晋厉公谋划刺杀三郤,也是由长鱼矫和清沸魋两个人假装打架,找三郤评判("伪讼")。在三郤组成的"合议庭"合议的时候趁机刺杀了他们。
--通过以上郤氏在军事、外交、人事、司法领域中的地位分析,就很容易认识这个家族在晋国政权中的位置了。
三郤的团队精神
"三郤"时期的郤氏家族在权力、财富、人力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这是郤家四代近百年经营积累的成绩,而"三郤"更加速了这一积累的步伐。就才干而言,"三郤"当仁不让地继承了祖先的优势,但他们共同的弱点,也在为自己的家族积累着敌视和仇恨。
总结三个人的团队精神,大致有:
第一,多才。就家族分工以及表现来看,"三郤"在工作能力上都是优秀的。尤其是郤至,外交和军事上都是好手。
第二,贪婪。一个大家族财富和势力的积累,一靠对民众的剥削;二靠对本阶级内部的争夺。《左传》的作者还没有学习到阶级剥削理论,只比较着重地讲述了"三郤"与他人争利的事迹。
(1)前580年秋,郤至与周王争鄇(在今河南省武陟县)附近的田地,原来这里和郤至的封地温接近,可能是温附近的别邑,起初疆界并不严格,随着开发的进行,土地越来越重要。周王觉得晋国大臣居然和天王争利,不合章法,自然不肯让步,派刘康公、单襄公到晋国打官司。郤至表示:"温,一直就是我的采邑,所以不敢丢掉!" 刘康公、单襄公则严正反驳:"早在周武王克商的时候,朝廷封土地给诸侯,温就是当时的司寇苏忿生的封地,与檀伯达一起被封在黄河边。后来苏氏投奔狄人,又投奔卫国,温地没了主人。周襄王为了犒劳晋文公而把温赐给晋国。即使在晋国,也是狐氏(狐溱)、阳氏(阳处父)先后占有了这里,后来才封给的你。要说"一直",温自古是王朝的地盘,怎幺会一直是你的呢?"晋厉公觉得作为霸主对周天王太刻薄了不好,也可能他本来对郤家没什幺好感,于是命令郤至不许再争。
(2)郤锜掠夺晋厉公宠臣夷阳五的田地。
(3)郤犨与长鱼矫争田,并且把人家抓起来,与其父母妻子拴在同一个车辕上示众。
除了争田,还有受贿。前575年,郤犨接受鲁国大臣叔孙侨如的贿赂,在晋厉公面前说鲁成公的坏话--跨国受贿,可以想像其在国内的作为。
第三,强横。上面羞辱长鱼矫就是一例。还有,大夫伯宗是当时晋国有名的智者和能臣,此人渊博、智慧而直爽,不知道怎幺得罪了郤家。前576年"三郤"将其诬陷杀害。当时引起晋国上下一片惊骇。韩厥当时就说:郤家恐怕要完了吧。善人,是天地的纲纪,他们如此杀害,不亡还等什幺!
伯宗的儿子伯州犁流亡楚国,伯州犁的儿子叫郤宛,似乎也是郤氏的成员,可能只是关係比较疏远?
这次遇害的还有一个栾弗忌,可能是伯宗的同党,但应该是栾家的人,恐怕免不了也得罪了栾书。
第四,狂傲。与争夺利益一样,"三郤"的狂傲也是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到处去表演。
578年,晋国将攻秦国,郤锜往鲁国请求出兵相助,态度极其不敬。鲁国的孟献子就气气愤地预言:"郤氏其亡乎!礼,身之乾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
前577年,郤犨送卫国执政孙林父回国复位,在卫侯的招待宴会上,郤犨态度十分傲慢,卫国贤臣,当时担任宴会礼相的宁殖(宁惠子)评价:"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前575年,晋楚在鄢陵决战,晋国获胜。郤至在此次战役中居功最着,被派到周王那里进献楚国俘虏。在与单襄公(5年前还与郤至打过官司)谈话中,老是强调自己的功绩。单襄公又对大家预言:温季其亡乎!位于七人之下(当时郤至佐新下军,排名第八),而求掩其上。怨之所聚,乱之本也。多怨而阶乱,何以在位?《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怨恨何止在明处,看不见的更要防範)。将慎其细也。今而明之,其可乎?
第五,无囊。"三郤"的才干、贪婪、骄横、狂傲,几乎都表现在明处,大家看得清清楚楚,类似于所谓的"有智无囊"。不象一些成熟的政客--比如栾书,表面只是一个形象问题,但决不让你了解他的全部底细。例如一个常用的比喻,政客象鸭子,在水面怡然自得,但两支掌却在水下不停地划拉着。三郤的这个特徵一方面是因为性格造成,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自我定位,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豪门,对君主并没有恶意,只是追求现有框架内的发泄和享受。所以总的来看,三郤有才而不阴鸷,蛮横而不狠毒。
第一,多才。就家族分工以及表现来看,"三郤"在工作能力上都是优秀的。尤其是郤至,外交和军事上都是好手。
第二,贪婪。一个大家族财富和势力的积累,一靠对民众的剥削;二靠对本阶级内部的争夺。《左传》的作者还没有学习到阶级剥削理论,只比较着重地讲述了"三郤"与他人争利的事迹。
(1)前580年秋,郤至与周王争鄇(在今河南省武陟县)附近的田地,原来这里和郤至的封地温接近,可能是温附近的别邑,起初疆界并不严格,随着开发的进行,土地越来越重要。周王觉得晋国大臣居然和天王争利,不合章法,自然不肯让步,派刘康公、单襄公到晋国打官司。郤至表示:"温,一直就是我的采邑,所以不敢丢掉!" 刘康公、单襄公则严正反驳:"早在周武王克商的时候,朝廷封土地给诸侯,温就是当时的司寇苏忿生的封地,与檀伯达一起被封在黄河边。后来苏氏投奔狄人,又投奔卫国,温地没了主人。周襄王为了犒劳晋文公而把温赐给晋国。即使在晋国,也是狐氏(狐溱)、阳氏(阳处父)先后占有了这里,后来才封给的你。要说"一直",温自古是王朝的地盘,怎幺会一直是你的呢?"晋厉公觉得作为霸主对周天王太刻薄了不好,也可能他本来对郤家没什幺好感,于是命令郤至不许再争。
(2)郤锜掠夺晋厉公宠臣夷阳五的田地。
(3)郤犨与长鱼矫争田,并且把人家抓起来,与其父母妻子拴在同一个车辕上示众。
除了争田,还有受贿。前575年,郤犨接受鲁国大臣叔孙侨如的贿赂,在晋厉公面前说鲁成公的坏话--跨国受贿,可以想像其在国内的作为。
第三,强横。上面羞辱长鱼矫就是一例。还有,大夫伯宗是当时晋国有名的智者和能臣,此人渊博、智慧而直爽,不知道怎幺得罪了郤家。前576年"三郤"将其诬陷杀害。当时引起晋国上下一片惊骇。韩厥当时就说:郤家恐怕要完了吧。善人,是天地的纲纪,他们如此杀害,不亡还等什幺!
伯宗的儿子伯州犁流亡楚国,伯州犁的儿子叫郤宛,似乎也是郤氏的成员,可能只是关係比较疏远?
这次遇害的还有一个栾弗忌,可能是伯宗的同党,但应该是栾家的人,恐怕免不了也得罪了栾书。
第四,狂傲。与争夺利益一样,"三郤"的狂傲也是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到处去表演。
578年,晋国将攻秦国,郤锜往鲁国请求出兵相助,态度极其不敬。鲁国的孟献子就气气愤地预言:"郤氏其亡乎!礼,身之乾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
前577年,郤犨送卫国执政孙林父回国复位,在卫侯的招待宴会上,郤犨态度十分傲慢,卫国贤臣,当时担任宴会礼相的宁殖(宁惠子)评价:"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前575年,晋楚在鄢陵决战,晋国获胜。郤至在此次战役中居功最着,被派到周王那里进献楚国俘虏。在与单襄公(5年前还与郤至打过官司)谈话中,老是强调自己的功绩。单襄公又对大家预言:温季其亡乎!位于七人之下(当时郤至佐新下军,排名第八),而求掩其上。怨之所聚,乱之本也。多怨而阶乱,何以在位?《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怨恨何止在明处,看不见的更要防範)。将慎其细也。今而明之,其可乎?
第五,无囊。"三郤"的才干、贪婪、骄横、狂傲,几乎都表现在明处,大家看得清清楚楚,类似于所谓的"有智无囊"。不象一些成熟的政客--比如栾书,表面只是一个形象问题,但决不让你了解他的全部底细。例如一个常用的比喻,政客象鸭子,在水面怡然自得,但两支掌却在水下不停地划拉着。三郤的这个特徵一方面是因为性格造成,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自我定位,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豪门,对君主并没有恶意,只是追求现有框架内的发泄和享受。所以总的来看,三郤有才而不阴鸷,蛮横而不狠毒。
敌对势力
由于"三郤"的作为和上述"团队精神",到了鄢陵决战后,外表强大的郤氏已经成为晋国上下共同痛恨或者讨厌的对象了,最终会聚成直接导致家族灭亡的两股势力:国君集团和执政集团。即使两个集团之外的势力,对郤氏也是绝无任何好感,最多不落井下石也就不错了。
国君集团
晋厉公名州蒲(《史记》作"寿曼"),景公之子,前581年即位,厉公在位期间,晋国在与楚国的争霸中逐渐占据优势。前575年,厉公亲自参加了晋楚之间的第三次大会战--鄢陵之战,晋国战胜,洗雪了22年前荀林父败给楚庄王的耻辱。但是战争过后,厉公又感觉到新的烦恼与日俱增:各个大家族、各个重臣权势太盛了,而且相互倾轧,混乱不堪。範文子就预言战胜之后肯定要出乱子。厉公是位能力不错又有头脑、敢想敢干的年轻君主。即位几年来,他已经深切感受到,众多家族对君权的压迫越来越让自己透不过气来。而自文、襄之后50年间各个豪族的逐步坐大,是一个複杂的历史问题,也是当前最紧迫的政治问题。应对这样一个重大複杂的问题,厉公的想法是:一次性解决问题,即把身边的权贵全部除掉,代之以自己身边的亲信。这个选择有点象1000多年后在宦官压抑下的唐文宗,冲动而冒险,但现实就是,自己的力量已经远远不如当前的各个大家族了,选择极端路线更多的是出于焦急和无奈。无论如何,国君的地位本身就代表着无可替代号召力,而且他也不是一个懦弱和无能的人。方针明确,他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计画,来解决关係晋国前途的大问题。
厉公着意培养"六正"之外的亲信,按照《史记》的说法,是"厉公多外嬖姬",而他喜欢和培养的还主要集中在姬姓人範围。厉公集团的主要成员:
(1)胥童。胥臣之后,其父胥克于前608年代替其祖父胥甲为下军佐,前601年,赵盾死,郤缺执政,马上废掉胥甲军权而安排了赵盾之子赵朔,胥家从此退出六正行列20余年。胥童因此卧薪尝胆,时时想着向郤家复仇;
(2)夷阳五。郤锜掠夺其田地。
(3)长鱼矫。与郤犨争田受到羞辱。
(4)清沸魋。厉公的亲信(应该是侍卫之类)。
(5)孟张。是一个"寺人",应为宦官。
但厉公的兵力相当薄弱,行事时,只能派出"甲八百"的可怜兵力。
厉公的目标倒不仅仅是郤家,而包括当时几乎所有的当权大臣--主要是当政的栾家及其盟友荀家。
厉公着意培养"六正"之外的亲信,按照《史记》的说法,是"厉公多外嬖姬",而他喜欢和培养的还主要集中在姬姓人範围。厉公集团的主要成员:
(1)胥童。胥臣之后,其父胥克于前608年代替其祖父胥甲为下军佐,前601年,赵盾死,郤缺执政,马上废掉胥甲军权而安排了赵盾之子赵朔,胥家从此退出六正行列20余年。胥童因此卧薪尝胆,时时想着向郤家复仇;
(2)夷阳五。郤锜掠夺其田地。
(3)长鱼矫。与郤犨争田受到羞辱。
(4)清沸魋。厉公的亲信(应该是侍卫之类)。
(5)孟张。是一个"寺人",应为宦官。
但厉公的兵力相当薄弱,行事时,只能派出"甲八百"的可怜兵力。
厉公的目标倒不仅仅是郤家,而包括当时几乎所有的当权大臣--主要是当政的栾家及其盟友荀家。
栾书集团
当时晋国军队的建制是三军外加一新军,共八卿,前574年八卿人选大致为:
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郤锜 上军将:荀偃 上军佐:韩厥 下军将:荀罃 下军佐:郤犨 新军将:郤至 新军佐:士匄
(一)栾氏
前587年(冬之前),郤克去世。超拔栾书作为接班人,条件是:栾书关照自己的儿子郤锜进入上层,顶替栾书原来的下军将职位--这样的推测虽然缺乏直接根据,但可以肯定的是,栾书执政初期,两家关係相当密切。如前583年陷害赵家,栾、郤两家就曾通力合作,诬陷赵家,并共同攻杀了赵同、赵括。但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依照"三郤"的性格和做派、栾书的性格和做派,两家产生矛盾、决裂乃至弄到你死我活,就是很合乎逻辑的过程了。
1,常规争夺的展开
如上所述,"三郤"时期的郤家在军事、内政、外交等方面越来越煊赫,而作为正卿的栾书就难免有无可奈何之感,两家的矛盾和斗争就不可避免了。《左传》记事简要,栾、郤两家联盟何时、如何分裂,已经难以準确考究。但是通过一些零碎的片段,仍然可以约略看出其中端倪。
军事方面,栾书虽然是元帅,但郤家在八卿中占据三席,难说孰优孰劣。因此,两家在军中其他显要位置的争夺自然会激烈起来。如郤至的弟弟郤毅,在前578年晋秦麻隧之役、前575年晋楚鄢陵决战中都是担任国君的御戎,而栾书之子栾(金鹹)则同时担任国君的车右。
外交方面,前575年晋楚鄢陵决战前,派员到各国搬援军,蹊跷的是,这次郤犨并没有被安排到自己一贯负责并有密切关係的鲁国,而是去了卫国、齐国,出使鲁国的是栾书的嫡子栾黡。如果说因为军情紧急不得不如此,那幺栾书的另一句话则难以作出解释--后来在与郤至争论是否应等待援军的时候,栾书说:"君使黡也兴齐、鲁之师,请俟之"(《国语》)
--只强调自己的儿子而绝口不提郤犨,仿佛援军来了也是自家的功劳。
2,鄢陵之战中的争端
关于鄢陵之战,将在介绍栾书的章节详细叙述,这里只涉及栾、郤关係。
(1)战、和之争
此次作战,楚国相当坚决,而晋国内部则产生了争论。
反战声音来自範文子(士燮)--当时的二把手,认为晋国的要害在于内部矛盾,而不在于与楚国争胜,因此主张退却。
栾书作为一把手,只说了两个字:不可!
两军对垒,士燮又主张撤退。
这时反驳他的是郤至:当初的韩之战,先君惠公溃败(并被俘);箕之役,先轸战死;邲之战,荀林父溃逃--这些都是我国的耻辱,您也都清楚。现在我们再迴避楚国军队,我国历史上就增添了一条耻辱了!
--此次争论, 栾、郤是同一方,郤至至少客观上支持了栾书的立场。
(2)战术之争
战斗前夕,面对楚军的强硬态势,而晋国援军未到,主战派内部又产生了争论。
栾书主张后发制人:"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左传)。"君使黡也兴齐、鲁之师,请俟之。"(国语)
郤至主张主动出击:楚军有六个缺点,我们不能错失良机:第一,楚国的两个大臣不和(司马子反与令尹子重);第二,楚王的亲兵都是自己的老卒;第三,郑国(当时从楚)的部伫列阵而不整齐;第四,蛮人的部队组不成阵势;第五,作战不避晦日(当时认为月底日不宜作战);第六,敌人士兵在军中喧譁,一开战就会更加喧闹。-- 虽然敌人是多国联军,但是一作战就会互相张望,缺乏斗志。现在马上出击,一定可以取胜!
最终,厉公选择了先发制人,并取得胜利。按说,作战期间,不同的意见相互碰撞,都是为了胜利。但栾书这样的主帅太难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了,难免怀恨在心。
(3)风头之争
这次作战的过程,晋军上下表现都很优异,包括栾书元帅。但他的风头似乎又被可恶的郤至给压抑了。
首先是行头:只见郤至身穿深红色皮甲,即使作战,同样风度翩翩。不仅有风度,表现更是不俗。战斗中,郤至三次追击楚王的亲兵,但是在击溃亲兵后,只要看见楚王,就马上后撤,表示对国君(即使是对方国君)的尊敬。楚王看得发獃,派工尹襄拿弓作礼物来问侯:红甲将军,您真是个君子,每次见到国君都退避,是不是受伤了?郤至答:"楚君的外臣郤至,因为随着我们的国君作战,托国君的福,参加披甲的行列,甲冑在身,因此不敢拜谢楚君的问候。谨向君王报告,我并没有受伤,感谢君王的问候,因为在战斗中,只好肃拜使者。"说完, 郤至向使者工尹襄肃拜三下,优雅退去。
当时作战的礼节,其实并没有因为宋襄公的失败而完全崩坏。 郤至的表现就被舆论评价为"勇以知礼"。
此次作战,郤至还有机会俘虏郑国的国君。但郤至认为"伤国君有刑",放过了。
3,对鲁外交的冲突
表面上看,晋国是霸主,是各箇中小诸侯国的靠山。而在晋国诸卿坐大的政治环境里,小国的靠山其实通常是晋国国内的一个或几个大家族。而小国内部的派系争斗,也往往通过各自与晋国的不同家族相联络。关係相当複杂。
此时的鲁国,"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已经驱逐了东门氏,牢牢控制了政权,而"三桓"之间的斗争又随之展开。当时的执政是季文子(季孙行父)。
叔孙侨如(宣伯)与鲁成公的母亲穆姜私通,两人谋划让鲁成公驱逐季孙氏、孟孙氏,进而由叔孙氏掌握鲁国。就在鲁国接到晋国参加鄢陵之战的请求,準备出兵时,穆姜对成公提出驱逐季孙氏、孟孙氏的要求,而鲁成公并不支持这一计画,穆姜发出政变威胁。成公小心防备,连发兵援助晋国的事情也耽搁了。
叔孙侨如与穆姜又生一计,行贿给当时主管东方诸侯的郤犨,请他对晋厉公报告:"鲁国之所以来晚,是因为鲁成公骑墙观望,不想帮助晋国"。于是,鲁成公就没有得到晋厉公的接见。
这年7月,晋国召集诸侯攻打郑国,季文子跟着鲁成公参加战斗。叔孙侨如再次派人告诉郤犨:"鲁国的季氏、孟氏就好比晋国的栾氏和范氏,他们掌握着国家大权。现在他们在谋划背叛晋国。晋国如果想让鲁国服从晋国,就请你们拘捕季孙行父(文子)并杀了他,我在国内杀了仲孙蔑(孟孙氏),这样鲁国问题就搞定了。不然,季孙回国就会背叛晋国的。"
郤犨自然乐意帮忙,不仅是因为自己拿了叔孙侨如的钱,并且可以顺便掌握鲁国,何乐不为?9月,晋国拘捕季文子。鲁成公派大夫子叔声伯来交涉。郤犨告诉他:除掉季孙、孟孙,鲁国由你来管!并且,让你们国君给你封地。但对方是季孙的人,不受诱惑。最终,範文子(士燮)和栾书决定,支持季文子。于是,季文子回国,叔孙侨如被驱逐到齐国。
而郤犨似乎并没有因为与叔孙侨如的计画流产而失去鲁国,12月,他仍代表晋国与季文子结盟,栾书与郤家争夺鲁国控制权的斗争似乎也没有胜利。但斗争无疑是更加激烈了。
(二)荀氏(中行氏、知氏)。荀林父当政后,其家族地位大有提高。上军将荀偃是荀林父之孙,下军将荀(知)罃是荀偃堂兄弟,荀氏与栾氏关係很不错,是忠实追随者。
荀偃自然支持栾氏灭郤氏--除掉郤锜,自己就成了二把手了。
(三)韩氏,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厥稳稳占据了八正席位,他的策略是忠于国家,远离斗争旋涡,但敢于仗义执言。韩厥虽然与郤氏没有直接冲突,但是对其持厌恶态度,曾预言过郤氏的灭亡。
(四)范氏。中军佐士燮刚刚去世,其子士匄出仕,但权势尚轻,其对郤氏的态度与韩氏相似。
(五)赵氏。前583年遭受沉重打击,尚未恢复元气,赵武还没有进入八正行列。并且赵武冠礼拜见三郤,对方很不礼貌,因此赵氏也基本是对立面。
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郤锜 上军将:荀偃 上军佐:韩厥 下军将:荀罃 下军佐:郤犨 新军将:郤至 新军佐:士匄
(一)栾氏
前587年(冬之前),郤克去世。超拔栾书作为接班人,条件是:栾书关照自己的儿子郤锜进入上层,顶替栾书原来的下军将职位--这样的推测虽然缺乏直接根据,但可以肯定的是,栾书执政初期,两家关係相当密切。如前583年陷害赵家,栾、郤两家就曾通力合作,诬陷赵家,并共同攻杀了赵同、赵括。但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依照"三郤"的性格和做派、栾书的性格和做派,两家产生矛盾、决裂乃至弄到你死我活,就是很合乎逻辑的过程了。
1,常规争夺的展开
如上所述,"三郤"时期的郤家在军事、内政、外交等方面越来越煊赫,而作为正卿的栾书就难免有无可奈何之感,两家的矛盾和斗争就不可避免了。《左传》记事简要,栾、郤两家联盟何时、如何分裂,已经难以準确考究。但是通过一些零碎的片段,仍然可以约略看出其中端倪。
军事方面,栾书虽然是元帅,但郤家在八卿中占据三席,难说孰优孰劣。因此,两家在军中其他显要位置的争夺自然会激烈起来。如郤至的弟弟郤毅,在前578年晋秦麻隧之役、前575年晋楚鄢陵决战中都是担任国君的御戎,而栾书之子栾(金鹹)则同时担任国君的车右。
外交方面,前575年晋楚鄢陵决战前,派员到各国搬援军,蹊跷的是,这次郤犨并没有被安排到自己一贯负责并有密切关係的鲁国,而是去了卫国、齐国,出使鲁国的是栾书的嫡子栾黡。如果说因为军情紧急不得不如此,那幺栾书的另一句话则难以作出解释--后来在与郤至争论是否应等待援军的时候,栾书说:"君使黡也兴齐、鲁之师,请俟之"(《国语》)
--只强调自己的儿子而绝口不提郤犨,仿佛援军来了也是自家的功劳。
2,鄢陵之战中的争端
关于鄢陵之战,将在介绍栾书的章节详细叙述,这里只涉及栾、郤关係。
(1)战、和之争
此次作战,楚国相当坚决,而晋国内部则产生了争论。
反战声音来自範文子(士燮)--当时的二把手,认为晋国的要害在于内部矛盾,而不在于与楚国争胜,因此主张退却。
栾书作为一把手,只说了两个字:不可!
两军对垒,士燮又主张撤退。
这时反驳他的是郤至:当初的韩之战,先君惠公溃败(并被俘);箕之役,先轸战死;邲之战,荀林父溃逃--这些都是我国的耻辱,您也都清楚。现在我们再迴避楚国军队,我国历史上就增添了一条耻辱了!
--此次争论, 栾、郤是同一方,郤至至少客观上支持了栾书的立场。
(2)战术之争
战斗前夕,面对楚军的强硬态势,而晋国援军未到,主战派内部又产生了争论。
栾书主张后发制人:"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左传)。"君使黡也兴齐、鲁之师,请俟之。"(国语)
郤至主张主动出击:楚军有六个缺点,我们不能错失良机:第一,楚国的两个大臣不和(司马子反与令尹子重);第二,楚王的亲兵都是自己的老卒;第三,郑国(当时从楚)的部伫列阵而不整齐;第四,蛮人的部队组不成阵势;第五,作战不避晦日(当时认为月底日不宜作战);第六,敌人士兵在军中喧譁,一开战就会更加喧闹。-- 虽然敌人是多国联军,但是一作战就会互相张望,缺乏斗志。现在马上出击,一定可以取胜!
最终,厉公选择了先发制人,并取得胜利。按说,作战期间,不同的意见相互碰撞,都是为了胜利。但栾书这样的主帅太难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了,难免怀恨在心。
(3)风头之争
这次作战的过程,晋军上下表现都很优异,包括栾书元帅。但他的风头似乎又被可恶的郤至给压抑了。
首先是行头:只见郤至身穿深红色皮甲,即使作战,同样风度翩翩。不仅有风度,表现更是不俗。战斗中,郤至三次追击楚王的亲兵,但是在击溃亲兵后,只要看见楚王,就马上后撤,表示对国君(即使是对方国君)的尊敬。楚王看得发獃,派工尹襄拿弓作礼物来问侯:红甲将军,您真是个君子,每次见到国君都退避,是不是受伤了?郤至答:"楚君的外臣郤至,因为随着我们的国君作战,托国君的福,参加披甲的行列,甲冑在身,因此不敢拜谢楚君的问候。谨向君王报告,我并没有受伤,感谢君王的问候,因为在战斗中,只好肃拜使者。"说完, 郤至向使者工尹襄肃拜三下,优雅退去。
当时作战的礼节,其实并没有因为宋襄公的失败而完全崩坏。 郤至的表现就被舆论评价为"勇以知礼"。
此次作战,郤至还有机会俘虏郑国的国君。但郤至认为"伤国君有刑",放过了。
3,对鲁外交的冲突
表面上看,晋国是霸主,是各箇中小诸侯国的靠山。而在晋国诸卿坐大的政治环境里,小国的靠山其实通常是晋国国内的一个或几个大家族。而小国内部的派系争斗,也往往通过各自与晋国的不同家族相联络。关係相当複杂。
此时的鲁国,"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已经驱逐了东门氏,牢牢控制了政权,而"三桓"之间的斗争又随之展开。当时的执政是季文子(季孙行父)。
叔孙侨如(宣伯)与鲁成公的母亲穆姜私通,两人谋划让鲁成公驱逐季孙氏、孟孙氏,进而由叔孙氏掌握鲁国。就在鲁国接到晋国参加鄢陵之战的请求,準备出兵时,穆姜对成公提出驱逐季孙氏、孟孙氏的要求,而鲁成公并不支持这一计画,穆姜发出政变威胁。成公小心防备,连发兵援助晋国的事情也耽搁了。
叔孙侨如与穆姜又生一计,行贿给当时主管东方诸侯的郤犨,请他对晋厉公报告:"鲁国之所以来晚,是因为鲁成公骑墙观望,不想帮助晋国"。于是,鲁成公就没有得到晋厉公的接见。
这年7月,晋国召集诸侯攻打郑国,季文子跟着鲁成公参加战斗。叔孙侨如再次派人告诉郤犨:"鲁国的季氏、孟氏就好比晋国的栾氏和范氏,他们掌握着国家大权。现在他们在谋划背叛晋国。晋国如果想让鲁国服从晋国,就请你们拘捕季孙行父(文子)并杀了他,我在国内杀了仲孙蔑(孟孙氏),这样鲁国问题就搞定了。不然,季孙回国就会背叛晋国的。"
郤犨自然乐意帮忙,不仅是因为自己拿了叔孙侨如的钱,并且可以顺便掌握鲁国,何乐不为?9月,晋国拘捕季文子。鲁成公派大夫子叔声伯来交涉。郤犨告诉他:除掉季孙、孟孙,鲁国由你来管!并且,让你们国君给你封地。但对方是季孙的人,不受诱惑。最终,範文子(士燮)和栾书决定,支持季文子。于是,季文子回国,叔孙侨如被驱逐到齐国。
而郤犨似乎并没有因为与叔孙侨如的计画流产而失去鲁国,12月,他仍代表晋国与季文子结盟,栾书与郤家争夺鲁国控制权的斗争似乎也没有胜利。但斗争无疑是更加激烈了。
(二)荀氏(中行氏、知氏)。荀林父当政后,其家族地位大有提高。上军将荀偃是荀林父之孙,下军将荀(知)罃是荀偃堂兄弟,荀氏与栾氏关係很不错,是忠实追随者。
荀偃自然支持栾氏灭郤氏--除掉郤锜,自己就成了二把手了。
(三)韩氏,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厥稳稳占据了八正席位,他的策略是忠于国家,远离斗争旋涡,但敢于仗义执言。韩厥虽然与郤氏没有直接冲突,但是对其持厌恶态度,曾预言过郤氏的灭亡。
(四)范氏。中军佐士燮刚刚去世,其子士匄出仕,但权势尚轻,其对郤氏的态度与韩氏相似。
(五)赵氏。前583年遭受沉重打击,尚未恢复元气,赵武还没有进入八正行列。并且赵武冠礼拜见三郤,对方很不礼貌,因此赵氏也基本是对立面。
郤氏覆灭
公元前574年,厉公集团与栾书集团终于合流,同时将矛头对準郤氏。三郤彻底败亡。
栾书陷害
栾书对"三郤"出手的根本原因自然是两家矛盾的逐步积累和激化,直接原因就是三郤在去年的鄢陵之战中风头完全盖过了自己,以及两家对鲁国外交的争夺。
栾书的出手方式,是阴谋--他最擅长的阴谋。
根据叔向的回忆,栾书执政期间相当简朴:"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这样的实力跟郤家明斗,应该没有希望。
阴谋的切入点,是去年鄢陵之战中楚国的俘虏--公子伐(《国语》称"王子发钩")。以把他释放为交换条件,栾书让公子伐向厉公告发:"战前,郤至派人给楚王送信,说是晋国的援军还没有来,趁机交战一定能打败晋国。郤至的目的就是想让晋国失败,自己迎接孙周(后来的晋悼公,流亡在周王朝)来做国君!况且,在战场上,郤至本来可以俘虏楚王的,但他有意把人放了。"对于一个国君来说,君位被威胁永远是最危险的,听到这样的诬告,所有的国君都会宁信其有。
厉公找栾书讨论这件事,栾书自然顺水推舟:这个事恐怕是真的,不然的话,他怎幺会在战场上冒死接待楚王的使者呢?至于篡位的事,您可以派他到周王朝去出使,看看他的行为。"厉公将信将疑,也就採纳了。
栾书赶紧给孙周送信:郤至来了,见他一下。--早早结交孙周的恰恰是栾书!
这样以来,一切罪行自然都"坐实"了。
在栾书,自己的行为无非是与郤家在斗争,而对厉公来说,处置三郤只是自己剪除权臣的一部分,下一步就是栾家了。栾书可能没有洞察厉公的意图,即使有所察觉,把国君的矛头对準郤家,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也是上好的选择。
栾书的出手方式,是阴谋--他最擅长的阴谋。
根据叔向的回忆,栾书执政期间相当简朴:"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这样的实力跟郤家明斗,应该没有希望。
阴谋的切入点,是去年鄢陵之战中楚国的俘虏--公子伐(《国语》称"王子发钩")。以把他释放为交换条件,栾书让公子伐向厉公告发:"战前,郤至派人给楚王送信,说是晋国的援军还没有来,趁机交战一定能打败晋国。郤至的目的就是想让晋国失败,自己迎接孙周(后来的晋悼公,流亡在周王朝)来做国君!况且,在战场上,郤至本来可以俘虏楚王的,但他有意把人放了。"对于一个国君来说,君位被威胁永远是最危险的,听到这样的诬告,所有的国君都会宁信其有。
厉公找栾书讨论这件事,栾书自然顺水推舟:这个事恐怕是真的,不然的话,他怎幺会在战场上冒死接待楚王的使者呢?至于篡位的事,您可以派他到周王朝去出使,看看他的行为。"厉公将信将疑,也就採纳了。
栾书赶紧给孙周送信:郤至来了,见他一下。--早早结交孙周的恰恰是栾书!
这样以来,一切罪行自然都"坐实"了。
在栾书,自己的行为无非是与郤家在斗争,而对厉公来说,处置三郤只是自己剪除权臣的一部分,下一步就是栾家了。栾书可能没有洞察厉公的意图,即使有所察觉,把国君的矛头对準郤家,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也是上好的选择。
厉公发难
也许厉公也早看穿了栾书的计谋只是一场权臣之间的斗争游戏,他先拿三郤开刀,主要还是基于自己的考虑。
首先是急于向郤家复仇的胥童向厉公建议:一定要先除掉三郤。他们家族强大,仇人众多。除掉大族,国君的权威就不会再受到逼迫;讨伐大家讨厌的人,也容易成功。
一个意外事件则使厉公最终下定了决心:一次厉公组织群臣打猎,郤至射杀一头野猪,準备献给国君,不想野猪被厉公的心腹寺人孟张抢了去。郤至哪受得了这个,乾脆顺手又一箭,射杀了孟张。
这下厉公真受了刺激:"季子欺余!"
首先是急于向郤家复仇的胥童向厉公建议:一定要先除掉三郤。他们家族强大,仇人众多。除掉大族,国君的权威就不会再受到逼迫;讨伐大家讨厌的人,也容易成功。
一个意外事件则使厉公最终下定了决心:一次厉公组织群臣打猎,郤至射杀一头野猪,準备献给国君,不想野猪被厉公的心腹寺人孟张抢了去。郤至哪受得了这个,乾脆顺手又一箭,射杀了孟张。
这下厉公真受了刺激:"季子欺余!"
三郤会议
厉公及其亲信的计画应该是加密的,但以郤氏的的触角,风声还是传到三郤的耳朵里,"三郤"马上召开紧急家庭会议,讨论对策。但由于关键时刻意见反而不能统一,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郤锜:国君要对我们不利了,我的意见是,马上召集我们全家族和同党的力量,群起而攻之。即使不能胜利,也要让国君面临危险,如何?
郤至:不同意!人所以立身世上,靠的是信、智、勇三条。有信者不会背叛国君,有智者不会不害民,有勇者不会作乱。抛弃了这三条,谁还会帮我们呢?臣子是国君的臣子,国君杀自己的臣子,有什幺不对的?如果现在作乱,必然连累更多无辜的人和我们一起丧命,即使想保全自己,可能吗?还是等待国君的处置吧。我们郤家是受到国君的恩惠才建立了党羽,有了党羽反过来又和国君拚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罪了!
--郤至的军事和外交才干是"三郤"中最突出的,但有时候真的是迂腐得可以。例如,前579年,晋楚第一次议和,郤至到楚结盟。楚国迎接他,用了诸侯相见规格的音乐,吓得郤至赶忙避让,不敢进门。而现在的严峻时刻,居然还是坚守传统贵族"伤国君有刑"的道德準则,不肯反抗。而他的意见也居然被通过了!
应该说,郤锜主动攻击的主张是下策,但郤至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引颈就戮了。按照郤家当时的实力,即使主动叛乱、即使不得人心,即使最终失败,也必然是一个很艰难、漫长的过程--总之绝不会死得这幺"乾脆"。
从后面所发生的事情分析,郤家在会议后基本没採取任何防範的措施,真的是等死了。《国语》称三郤"皆自杀",很中肯。
郤锜:国君要对我们不利了,我的意见是,马上召集我们全家族和同党的力量,群起而攻之。即使不能胜利,也要让国君面临危险,如何?
郤至:不同意!人所以立身世上,靠的是信、智、勇三条。有信者不会背叛国君,有智者不会不害民,有勇者不会作乱。抛弃了这三条,谁还会帮我们呢?臣子是国君的臣子,国君杀自己的臣子,有什幺不对的?如果现在作乱,必然连累更多无辜的人和我们一起丧命,即使想保全自己,可能吗?还是等待国君的处置吧。我们郤家是受到国君的恩惠才建立了党羽,有了党羽反过来又和国君拚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罪了!
--郤至的军事和外交才干是"三郤"中最突出的,但有时候真的是迂腐得可以。例如,前579年,晋楚第一次议和,郤至到楚结盟。楚国迎接他,用了诸侯相见规格的音乐,吓得郤至赶忙避让,不敢进门。而现在的严峻时刻,居然还是坚守传统贵族"伤国君有刑"的道德準则,不肯反抗。而他的意见也居然被通过了!
应该说,郤锜主动攻击的主张是下策,但郤至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引颈就戮了。按照郤家当时的实力,即使主动叛乱、即使不得人心,即使最终失败,也必然是一个很艰难、漫长的过程--总之绝不会死得这幺"乾脆"。
从后面所发生的事情分析,郤家在会议后基本没採取任何防範的措施,真的是等死了。《国语》称三郤"皆自杀",很中肯。
陈尸朝堂
前574年12月壬午日,胥童、夷羊五帅甲士八百,準备攻打郤氏。长鱼矫认为没有把握,请求用计谋解决。
长鱼矫与清沸魋拿着戈,作打斗状,边闹边来到郤府,假装要打官司。而三郤毫不防範,在家里组成临时和议庭,就地讨论"案件"。长鱼矫、清沸魋出其不意,一击致命,郤锜、郤犨登时身死。郤至一看不好,扭身奔走,嘴里说着:"逃威也(躲避国君的威严)!"-- 还在迂腐。长鱼矫与清沸魋追上,以戈杀之。
八百甲士随之掩杀,郤氏被灭。
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示众。
这次事变还没有终结,随后厉公因为优柔,反被栾书杀死--不过这些已经和郤家无干了......
长鱼矫与清沸魋拿着戈,作打斗状,边闹边来到郤府,假装要打官司。而三郤毫不防範,在家里组成临时和议庭,就地讨论"案件"。长鱼矫、清沸魋出其不意,一击致命,郤锜、郤犨登时身死。郤至一看不好,扭身奔走,嘴里说着:"逃威也(躲避国君的威严)!"-- 还在迂腐。长鱼矫与清沸魋追上,以戈杀之。
八百甲士随之掩杀,郤氏被灭。
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示众。
这次事变还没有终结,随后厉公因为优柔,反被栾书杀死--不过这些已经和郤家无干了......
郤氏飞灰
郤氏是一家繁衍兴盛百年的大族,此次清洗再彻底,似乎也不可能杀掉所有的郤姓。例如郤至,后人称为"郤昭子",有这幺好的谥号,说明他的后裔仍有留存。
郤至的弟弟郤毅(步毅),此后也没了音信,很可能是同时遇难了。
然而最悽惨的还是妇女。自古男人争斗,成则英雄,败则为鬼。女人这方面的风险要小得多,但如同财物,要随着男人们的成败而变换归属。蔡琰《悲愤诗》中描写:"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这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而郤氏的灭亡过程中,还有一位女士的命运更惨过了蔡琰--
前580年春,郤犨出使鲁国,代表晋国与鲁结盟,向鲁大臣公孙婴齐求亲。公孙婴齐有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外妹),但是已经嫁给一个叫施孝叔的男人。现在为了连结郤犨,婴齐决定把外妹从施氏那里夺回来,重新嫁给郤犨。女人对施孝叔说:"鸟兽还能保护自己的伉俪呢,现在你打算怎幺办"?丈夫:"和你一起死,或者一起流亡,我都做不到。"这样,女人也只有听从命运的安排了。嫁到晋国6年,为郤犨生下两个儿子。但上天依然不让她安生:现在郤家又破灭,郤犨被杀。考虑到女人是鲁国大臣的妹妹,晋国人决定把她送还给原来的丈夫。
施孝叔还想着她,在黄河边接她,但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和郤犨的两个儿子投进了黄河。
女人出离愤怒了:当初你不能保护自己的女人而让我流离,现在又不能爱护我的孩子而杀了他们,这样的人,我如何能和你白头到老!
女人发誓,与施氏决别了......
郤至的弟弟郤毅(步毅),此后也没了音信,很可能是同时遇难了。
然而最悽惨的还是妇女。自古男人争斗,成则英雄,败则为鬼。女人这方面的风险要小得多,但如同财物,要随着男人们的成败而变换归属。蔡琰《悲愤诗》中描写:"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这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而郤氏的灭亡过程中,还有一位女士的命运更惨过了蔡琰--
前580年春,郤犨出使鲁国,代表晋国与鲁结盟,向鲁大臣公孙婴齐求亲。公孙婴齐有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外妹),但是已经嫁给一个叫施孝叔的男人。现在为了连结郤犨,婴齐决定把外妹从施氏那里夺回来,重新嫁给郤犨。女人对施孝叔说:"鸟兽还能保护自己的伉俪呢,现在你打算怎幺办"?丈夫:"和你一起死,或者一起流亡,我都做不到。"这样,女人也只有听从命运的安排了。嫁到晋国6年,为郤犨生下两个儿子。但上天依然不让她安生:现在郤家又破灭,郤犨被杀。考虑到女人是鲁国大臣的妹妹,晋国人决定把她送还给原来的丈夫。
施孝叔还想着她,在黄河边接她,但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和郤犨的两个儿子投进了黄河。
女人出离愤怒了:当初你不能保护自己的女人而让我流离,现在又不能爱护我的孩子而杀了他们,这样的人,我如何能和你白头到老!
女人发誓,与施氏决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