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 [ān] [ㄢˉ]
郑码:EEWZ,U:978D,GBK:B0B0
部外笔画:6,,笔画数:15,部首:革,笔顺编号:122125112445531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鞍
- 郑码:EEWZ,U:978D,GBK:B0B0
- 发音:[ān] [ㄢˉ]
- 部首:革
基本信息
鞍: [ān] [ㄢˉ]
郑码:EEWZ,U:978D,GBK:B0B0
部外笔画:6,,笔画数:15,部首:革,笔顺编号:122125112445531
参考辞彙
pigskin saddle
详细释义
名词
部首:革,总笔画:15
五笔86&98:AFPV 仓颉:TJJV
四角号码:4354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78D
(形声。字从革,从安,安亦声。“安”意为“有着落”、“位置合适”。“革”指皮革製品。“革”与“安”联合起来表示“使人的臀部有合适着落点的皮革座位”。本义:设定在马背上的皮座位) 同本义,放在骡马等背上供人骑坐或载物的器具。
鞌,鞁具也。――东汉·许慎《说文》
令皆下马解鞍。――《汉书·李广传》
投鞌高如城者数所。――《汉书·韩安国传》
汉王下马踞鞍而问。――《史记·留侯世家》
又如:鞍桥(指马鞍。因马鞍的形状像桥而得名);鞍辔(骑马的用具。鞍为坐具,辔为控马的缰束)
地名
鞍山,鞍山市
马鞍山,马鞍山市
古代地名
位于今济南市西南。
癸酉,陈于鞍。——《史记.齐太公世家》【集解】:服虔曰:“鞍,齐地名也。
夏,公与晋郤克败齐顷公于鞍,齐复归我侵地。——《史记.鲁周公世家》
景公十一年,厥与郤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史记.韩世家》张守节【史记正义】:音安。括地誌云:“故鞍城今俗名马鞍城,在济州平阴县十里。”
常用词组
鞍韂
鞍鞯(anchan读音同“安颤”)马鞍子和垫在马鞍子下面的东西。
鞍鞯(anjian读音同“安坚”)意思同鞍韂
鞍马
鞍马:①鞍子和马,借指骑马或战斗的生活,~劳顿︱~生活。②男子竞技体操项目之一;体操器械的一种。
鞍马劳顿: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累。
鞍前马后:比喻跟随在别人身后,小心侍候。
鞍子:放在牲口背上驮运东西或人骑坐的器具,多用皮革或木头加棉垫製成。
古代俗名
鞍作子:贵族用马鞍上的组合装饰物。南宋《百宝总珍集》有“鞍作子”一项,述南宋时的马鞍装饰,十分奢侈。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戌集中】【革字部】鞍 ·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6
《韵会》同鞌。《前汉·李广传》令皆下马解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