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佤族传统体育

(2021-06-27 23:36:01) 百科

佤族传统体育

佤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佤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佤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準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繫在一起。既是佤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佤族传统体育

佤族概况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佤族人口为396610人。佤族有自己的语言,由于长期与汉族、傣族交往,其语言中也融入了不少这些民族的借调。1956年,语言工作者为佤族创製了一套拉丁字母文字,1957年后,开始试行推广。

佤族历史

佤族先民的族源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濮人族系。秦汉时期开发“西南夷”,中央王朝曾在佤族先民的居住地设定了益州郡、永昌郡,郡内“闽濮”“躶濮”等族群,即与今孟高棉语族民族有渊源关係。唐代以后,有关佤族的历史有了明确记载。明清时期,佤族先民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为“哈杜”“哈刺”“嘎喇”“古刺”“哈瓦”“卡瓦”等。历史上,佤族与汉族及周围的傣、拉祜等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影响。清乾隆年间,云南石屏人到“葫芦国”(今永邦、班洪、班老等地)开採茂隆银矿,矿工二三万人,内地前往经商者不绝于途。矿厂停办后,大批矿工流落当地,逐渐融合于佤族中。
历史上,佤族自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根据各地佤族的自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支系,即:勒佤、布侥、佤崩、佤固德、佤、腊人、恩人和宋人。1962年,根据本民族意愿,各地佤族统一称为“佤族”。

佤族传统体育

佤族主要聚居地被称之为阿佤山区。在历史大发展中,佤族人民利用山区的特点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如射弩、布隆(摔跤)、堵(顶槓)、卓威达威(拔腰力)、布球、莫海亚(鸡毛球)、布冷(陀螺)、重章撒(高跷)、舂米舞、木鼓舞、跺脚舞和牛角棋等,都是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尤其是每逢年节或旱谷金黄、玉米叶泛红之时,人们便在田边地头开展这些带有民间色彩的娱乐活动。

代表性体育项目

布隆(摔跤)

布隆,为佤族语,意即摔跤。是佤族民间常见的一项传统竞技活动。
佤族摔跤,属于预备式摔跤。竞技过程中,对抗双方要相互抱住对方的腰或是抓住腰带,然后头靠头、肩顶肩用力拚摔。有的可抱腿、绊腿,有的不準抱。佤族摔跤判定胜负有不同的标準,有的摔倒就算,有的摔倒肩背着地才算,更有的为两摔才算胜利。
佤族民间的摔跤开展普遍,多在秋季、初春或农闲时进行。比赛没有固定场地,就地而摔。由于佤族摔跤流行广泛,因而各地规矩不一,多因地而宜。

堵(顶槓)

堵,为佤族语,意即顶槓,是佤族民间流行的一种传统较力活动。
佤族顶槓比赛的器械,是一根长约3米,粗约10厘米左右的木槓。一般在二人之间对垒。比赛时,对抗双方将木槓顶在各自肚子上,然后用尽各种方式通过槓子顶击对方。以将对方顶出规定的位置为胜。
顶槓活动主要盛行在少年至青壮年间,是佤族人喜爱的活动之一,常在节日或田间地头进行。

莫海亚(鸡毛球)

莫海亚,为佤族语,意即鸡毛球,是盛行于瓦族民间的一项体育娱乐体育活动。
佤族的鸡毛球,顾名思义,球当是用鸡毛扎制而成。是佤族男女青少年经常参与的一项体育娱乐竞技活动。比赛一般分为两组,每组3~5人不等。比赛的场地中间划一中线为界。比赛开始后,双方用手击球来回打,也可用脚踢。最终以球在本方场内落地为负。

重章撒(高跷)

重章撒,为佤族语,又称为“竹脚”,意即高跷,是瓦族的一项民俗性体育体育活动。
传统的佤族高跷,多用树枝或竹竿绑成,脚蹬离地高约50厘米。过去,高跷主要作为佤族民间的一类交通工具而使用。尤其是在雨季泥泞遍地时,使用更为普遍。人们藉此在村寨中串门访友,可避泥陷之苦,男女老少皆可为之。
现在佤族的踩高跷,已经成为一项传统的竞技运动形式。佤族踩高跷比赛的方式,主要有高跷对打、踩高跷跳舞、踩高跷耍刀和高跷单脚跳等。主要以技巧和踢倒对方来决定胜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