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相对收入假说

(2021-06-27 23:35:58) 百科

相对收入假说

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S·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同年,莫迪利安尼在所着的《储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一文中,也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是早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间接的说明了消费对于经济周期稳定的作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相对收入假说
  • 提出时间:1949
  • 提出地方:《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 提出人:詹姆斯·S·杜森贝里(

相对收入假说内容

1、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于收入;
2、储蓄率要受到利率、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因素变动的影响;
攀比、示範效应攀比、示範效应
3、在经济周期的短期中,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率,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也要取决于这一比率,这也就是短期中消费会有波动的原因,但由于消费的棘轮作用,收入的减少对消费减少的作用并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增加作用较大;4、短期与长期的影响结合在一起。
棘轮效应棘轮效应
由于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示範效应。相对收入假说强调了人们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示範效应,这一点是十分有意义的。相对收入假说中关于棘轮效应的论述解释了消费的稳定性,说明了消费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但是,相对收入假说同样缺乏充分而有力的经验证明,弗里德曼认为可以把相对收入假说作为持久收入假说的一个特例。
示範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水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棘轮效应:家庭消费即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对消费之迷的解释

(1)如果各收入集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不变,那幺,平均消费倾向不变;如果份额改变,平均消费倾向递减。(份额提高者消费倾向下降,份额下降者消费货币提高)。
(2)如果收入连年增加,平均消费倾向不变;收入下降,平均消费货币递减规律出现(即随着收入下降,消费倾向提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