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太平龙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鉴,位于苍南云岩乡鲸头,影响範围跨越平阳、福鼎及浙闽边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苍南太平龙
- 起源时期:清朝康熙时期
- 地点:苍南云岩乡鲸头
- 形式:开门龙、净龙、关门龙、小船龙
简介
舞太平龙这一活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据当地人说,这与苍南等地地处沿海,民间敬奉船神“杨府老爷”有关。
苍南太平龙分开门龙、净龙、关门龙、小船龙四种形式。四种形式的龙各具造型,也各有其责:开门龙披鳞挂甲、张牙展爪,负责开道清障、除暴安良;净龙含口瘦腰,负责净化环境,清除人间污秽之气;开门龙全身披彩,长年固守、护佑四方平安;小船龙,是各家各户敬献杨府老爷、支持杨府老爷除暴安良的船队。
但不管哪种形式的龙,製作都非常讲究,均用纸和竹(柳)条等材料扎成,从眼、鼻、口到龙角、龙鬚等各部分,都配以精细的纸贴,龙身各部位都配有剪纸、民间绘画等精美图案和纸扎人物等,融竹(藤)编、纸扎、剪纸、书画、戏曲等艺术为一体,造型独特而华丽。开门龙、关门龙和净龙,全龙由龙头、龙档、龙月三大部分组成,龙长近数十米至上百米不等,龙头高2米余,长3米多,像一艘大龙船,其造型似龙更似船,是一种抽象化了的龙头。整个龙头插满了写有风调雨顺、生意兴旺等吉祥语的各式小鼓旗(约170多支),布有四方锤等纸扎兵器和三盖廊、龙梯、龙驳、八仙、三军统领等纸扎画廊与人物形象,额头装书有“吉庆太平龙”字样的5个大龙泡;龙月像一艘护卫船,亭台楼阁、彩伞,装饰得富丽堂皇。龙档由一条条长约90厘米的木板连线而成,每截为一档,每档上装一只红灯笼。龙头、龙月腹内和龙档上的红灯笼里,均点燃一支支红蜡烛,夜色里,全龙烛光透亮,宛如一条火龙,蔚为壮观。据当地人介绍,扎这样的一条龙工序十分複杂,全龙约有56样、2000多个部件,开门龙和净龙全身单鳞片就有1700多片。做这些部件的工夫不说,光扎竹条和装部件就要十五六个人忙上一整天。
苍南太平龙队共有两条开门龙、六条净龙、数千只小船龙和一条关门龙。表演自开门龙起殇拉开帷幕,至关门龙化龙降下尾声,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舞至正月十五方止。每条龙的开划都要提前一天杀大猪敬船神“杨府老爷”,有一个起殇仪式。仪式一般在早上六七点钟举行,先行祭龙、净龙程式,再行参龙和开龙眼程式。参龙程式可长可短,凭参龙手的水平和观众集中的情形而定,最长可持续两个多小时。由参龙手一边击鼓一边高唱七言一句的参龙辞,歌颂龙的英武、功德和盛世太平,祈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穀丰登、六畜兴旺、大众安康。参龙毕,龙头、龙档、龙月开始起舞,并做好连线。全龙先静声绕场转三圈,忽地昂然转头,场内鞭炮、火铳齐放,锣鼓、唢吶齐鸣,喝彩声、欢呼声迭起,龙在欢快的“将军令”乐声伴奏下翩翩起舞,时而盘旋,时而跳跃;忽而腾空跃飞、窜前扑后;忽而摆尾嬉戏、前滚后翻。表演者以强劲的伸、扭、屈、拧、倾、扑等主要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示神龙出海、速游、摆尾、龙头龙尾相互嬉戏、蛟龙翻身、翻江倒海、斩风劈浪等情景。
起殇后,龙队开始应邀到各家大院和各地巡演,可连续数天数夜不停歇(现每条龙一般仅舞一天一夜),最后均舞至杨府庙用火化掉。开门龙化龙后,意指龙门已开,各地的净龙便先后起殇开划,四面八方的乡亲也纷纷执着自做或专门订做的五颜六色的小船龙涌进杨府庙。杨府庙前不断“撑”来一对对小船龙,接连数天人声鼎沸、鼓乐不息。正月十三日,关门龙起殇开划,各地的大小龙便急急停划仙化,至十五日关门龙进庙仙化,整个划龙活动便完满降下帷幕。
划太平龙最为精彩和热闹的是龙队出乡巡演。届时,前有火铳、长号、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及乐队、戏装队等仪仗拥随。数百米长、异彩纷呈的队伍或在田野上奔走,或穿村走巷,蔚为壮观。尤其是夜晚,龙队烛光闪耀,龙船流光溢彩,龙队所到之处,鼓乐喧天,长号、火铳声撼山动地,观众如潮而至,整个乡村灯火辉煌,一片沸腾,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在这巨龙翻腾的时刻,在这处处的欢歌笑语中,无不让人感受到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起殇后,龙队开始应邀到各家大院和各地巡演,可连续数天数夜不停歇(现每条龙一般仅舞一天一夜),最后均舞至杨府庙用火化掉。开门龙化龙后,意指龙门已开,各地的净龙便先后起殇开划,四面八方的乡亲也纷纷执着自做或专门订做的五颜六色的小船龙涌进杨府庙。杨府庙前不断“撑”来一对对小船龙,接连数天人声鼎沸、鼓乐不息。正月十三日,关门龙起殇开划,各地的大小龙便急急停划仙化,至十五日关门龙进庙仙化,整个划龙活动便完满降下帷幕。
划太平龙最为精彩和热闹的是龙队出乡巡演。届时,前有火铳、长号、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及乐队、戏装队等仪仗拥随。数百米长、异彩纷呈的队伍或在田野上奔走,或穿村走巷,蔚为壮观。尤其是夜晚,龙队烛光闪耀,龙船流光溢彩,龙队所到之处,鼓乐喧天,长号、火铳声撼山动地,观众如潮而至,整个乡村灯火辉煌,一片沸腾,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在这巨龙翻腾的时刻,在这处处的欢歌笑语中,无不让人感受到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资料
以下资料来自杨思好
杨思好
在苍南县云岩乡山前村、灵溪镇红星村等村落,数百年来一直延承着划龙迎春庆太平的民俗活动。这个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式讲究,给当地的春节和元宵佳节增添了热闹和乐趣。 这个习俗起源于何时已无法确证,但据灵溪镇红星村的蒋姓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蒋姓始祖蒋应豪(1630年6月——)携侄蒋世英、蒋世雄从云岩乡鲸头迁至红星时,就有每年扎小彩龙到鲸头杨府爷庙还愿的习俗。家业日渐兴旺后,蒋应豪便开始请来大浃头、塔里等邻村的人来相帮,每年扎彩龙,划龙到鲸头还愿。后红星周边的大浃头、六板桥、塔里、浦横等村落也学着扎彩龙和划龙。 划龙的龙分开门龙、净龙、关门龙、小龙船四种形式,统称太平龙。开门龙原只一条,由云岩乡山前村和山门头村两村按年轮流负责製作与起划,后演化为两条,山前和山门头两村各负责一条,但要根据原定的值年,分清主次先后,谁值年谁为主,谁先杀猪、摆殿、祈禳、起划。净龙(这是鲸头人的称谓,起划村落的人称之为“花龙”。),每年有五条,红星、塔里、大浃头三个村各一条,六板桥村与百丈村隔年轮彩一条,横浦村与横东村隔年轮彩一条,其中,红星与塔里两地的两条龙的起划和停划仪式,与鲸头杨府爷庙的祈禳祭祀相连线,其余各村,当地建有“杨府爷”庙,龙的起划与化龙等仪式,均在当地的庙门举行。关门龙一条,由鲸头村诸姓轮值製作、祭祀与起划。小船龙每年有数千条,由各地信男信女订做。据鲸头村王子宝介绍,四种形式的龙各有造型,也各有其职责,开门龙披鳞挂甲、张牙展爪,负责开道清障、除暴安良;净龙含口瘦腰,负责净化环境,清除人间污秽之气;开门龙全身披彩,长年固守、护佑四方平安;小船龙,是各家各户敬献杨府老爷、支持杨府老爷除暴安良的船队。但不管哪种形式的龙,製作都非常讲究,均用纸和竹(柳)条等材料扎成,从眼、鼻、口到龙角、龙鬚等各部分,都配以精细的纸贴,龙身各部位都配有剪纸、民间绘画等精美图案和纸扎人物等,融竹(滕)编、纸扎、剪纸、书画、戏曲等艺术为一体,造型独特而华丽。开门龙、关门龙和净龙,全龙由龙头、龙档、龙月三大部分,龙长近数十米至上百米不等,龙头高2米余,长3米多,象一艘大龙船,其造型似龙更似船,是一种抽象化了的龙头,整个龙头插满了写有风调雨顺、生意兴旺等吉祥语的各式小鼓旗(约170多支),布有四方锤等纸扎兵器和三盖廊、龙梯、龙驳、八仙、三军统领等纸扎画廊与人物形象,额头装书有“吉庆太平龙”字样的五个大龙泡;龙月象一艘护卫船,亭台楼阁、彩伞,装饰得富丽堂皇。龙档由一条条长约90公分的木板连线而成,每载为一档,每档上装一只红灯笼。龙头、龙月腹内和龙档上的红灯笼里,均点燃着一支支红蜡烛,夜色里,全龙烛光透亮,宛如一条火龙,蔚为壮观。扎这样的一条龙工序十分複杂,全龙约有三十六样、两千多个部件,开门龙和净龙全身单鳞片就有1700多片,做龙身上的两千多个部件的工夫不说,光扎竹条和装部件就要十五六个人忙一整天。 云岩乡山前等地的划龙庆太平活动仪式与程式大同小异,均很讲究,仪式自开门龙祈禳拉开帷幕,至关门龙化龙降下尾声,以前,每年正月初一开始彩龙,正月初二开划,一直划至正月十八方止。近年由于壮年人大多在正十五之前就要出外做生意,一般只划至元宵节前即停划。 每条龙的开划都有一套必做的仪式: 杀“龙猪”。这是各条龙开划的第一个仪式,一般在龙开划前一天举行。“龙猪”,其实就是家养的白猪,由轮值的首事家负责饲养。每年二月二日做好“许龙福”,选出新一年的总首事,新选的总首事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选定必须是逢三、六、九的吉日去买小猪。所买的小猪必须是毛色纯正、在猪群中最为健壮的。主人对小猪的饲养也很讲究,一要勤理猪舍,不能让猪身体污垢;二要勤防猪病;三不能餵不洁净的食物;四不能对猪不敬,骂猪或说猪的不是。猪养至农曆十二月二十日许,总首事就要开始选定吉日,提前给屠手送去一个红请柬,约请屠手前来杀猪。杀猪前,总首事在家门口插上五色旗、焚香、面对着杨府庙祈祷,还要煎上四只荷包蛋、烧两份点心,一份请屠手吃,一份送给猪吃,并给猪拦腰扎上一条红布条,打开猪栏,执三支香将猪引出栏。屠手吃好点心,取一把水稻草,点燃后,在猪架、屠台、杀猪所用的用具和埕子上摇晃一圈,至埕前燃尽,说是净场。炮手鸣铳三声,开始杀猪。猪捕上屠台,锣、铳、百子鞭炮齐鸣。猪杀倒后,不放桶里脱毛,而是用勺子一勺一勺舀起开水倒在猪身上脱毛,脱毛不能通体脱光,要在猪后脑勺的脖子上留一撮一只巴掌大小的毛,也不能脱蹄。脱好毛,炮手要再次鸣铳三声,开始开膛,取出猪的五脏、清除了猪的肠胃、用乾净毛巾擦净猪体、把猪装上预先準备好的猪架、将猪五脏挂猪前胸下、将猪内脏的网纱油披猪背上、将杀猪尖刀插在猪脖子上的毛中、给猪结彩打扮。炮手又一次鸣铳三声,总首事请帮工和前来看杀猪的人吃红枣汤圆汤。打扮好龙猪,总首事开始準备牲礼。净龙和关门龙的龙猪结彩较简单,且要割下猪头,另装礼盒内送杨府爷庙摆殿。 摆殿。杀龙猪的次日约七时许,总首事鸣铳三响,各家各户就会有人前来帮忙。事先约请的乐师也陆续到齐了,炮手再次鸣铳三响,乐队击鼓奏乐,奏《福建头通》,毕,演奏《梵梨花》、《柳摇金》、《将军令》等乐曲,称之为吹龙。吹龙毕,大家打着彩旗、抬着龙猪、牲礼送到杨府爷庙中祭请,仪仗队伍排序为:火铳1人—鼓灯2盏—开道锣1对—杨府爷令旗1支—彩旗14面,大堂鼓—龙猪—乐队—持香随队的信男信女。龙猪起送时,乐队奏《将军令》,途中奏《什锦》。龙猪到殿后,开始做还单福。还单福由总首事事先约请来的师公(道士)主持,依次分摆福礼、请杨府爷圣位、交销、请求保佑四个程式,摆完福礼,师公拍戒方三下,向圣位摆拜三大拜,开始祭请,乐队在一边演奏《四禧八仙》。福毕,将香插神殿的大炉里,鸣铳、放鞭炮、乐队奏《过场》,从神殿上撤下福礼、龙猪,撤去龙猪身上和宫花、香、柚、红彩等装饰,杀猪的屠手取下猪脖子上的尖刀,割下猪头,取下猪内脏,用于祈禳仪式摆香案。各家开始分购猪肉。龙猪上殿后,各家各户便可开始洗刷、换新。 折龙,即扎龙。扎龙要先问佛采竹。农曆十二月下旬,总首事择一好日子来到下杨府爷庙,点香燃烛、打仙杯,问神要到哪个方向采扎龙用的竹。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依次而问,每问一方连打三次仙杯,若三仙杯均为一阴一阳,即为神示至哪一方采竹。问定方向,总首事沿着“神示”的方向去寻竹,一路过去,若发现有节高、透尾直长、有两年竹龄的篁竹,选择大竹1支、小竹2支(总重约120斤),在竹上扎上红绸布,算是选定了竹。选定扎龙的好日子,在扎龙前一天,总首事带人砍回选定的竹,不过秤,付给竹主一个红包(要高于竹的市价),扎上红彩,扛回,洗净,放洁净处待用。 折龙,一般在当地的祠堂或其名号的神庙里进行,以前开门龙在正月初一开扎,净龙和关门龙在开划前一天开扎,近年,为使竹片提前乾化,减轻重量便于舞动,提前至龙猪上殿后择好一个日子开扎,扎龙前,总首事要提前数天发请柬请定折龙师傅和划龙时的举龙师傅(举龙头和龙月的人)、占令(打大鼓的指挥)、头伸(拉龙档与龙头相连线的绳索的人)。折龙时,总首事要鸣铳三响,再擂鼓三通、鸣锣数响;再由折龙师傅擂鼓三通,取出上年留下的木质龙骨才正式开折。折龙主要有以下步骤:竖龙骨,将龙骨插在有一方形孔的板凳上,结上红彩布;切竹,将竹切成一条条宽0.5-2.5厘米,厚0.5-1厘米,长4.5米许的竹片条备用;做头圈,取一条宽2.5厘米厚0.5厘米的竹片,折成一个内径1.33米许的竹圈;折坯,取宽0.5厘米-1厘米厚1厘米长4.5米竹片,一一穿、拉过龙骨上预先设定的16个方形孔内,将自首至颈前8条竹片扎8个大小不一的圆圈,将中至尾8条竹片扎成8个上宽下窄的梯形;,用6条长竹片在上下左右,将竹圈和梯形固定住;在龙骨前部,扎上头圈,扎成船形的龙头和龙月的坯架(龙月的扎法与龙头的扎法相似)。在竹坯架上糊上白色底纸,将预先扎好的各类纸扎、剪纸等部件一一装在龙架上,在龙身贴上用大金纸做成的龙鳞。关门龙不贴鳞,则在龙体画上龙鳞和其它图案。在龙头和龙月的腹内点上蜡烛,烘乾竹片的水份和浆糊。龙扎完成。 请香信。请香信的一般在龙开划的前一天进行,也可根据问佛定下日子进行(开门龙每年于正月初一子时请香信)。在选定的日子上午9时许,总首事率仪仗队(吹打班10人、大旗8面,黄伞1把,鼓灯1对,铳炮手2人)吹吹打打到杨府爷庙请香信。乐声中,总首事先到顶殿烧香一圈,从中炉香灰一撮、取香3支,将香灰放在预备的一只炉内,插上香,另立一个新香炉,再吹吹打打至下殿,烧香一圈,从中炉取香灰一撮、香三支,放(插)新炉内,吹吹打打回家,设立供桌供奉。 祈禳。祈禳仪式一般于正月初二日上午六七点钟在总首事家大埕举行,先行祭龙、净龙仪式,再行唱龙和开龙眼仪式。祭龙、净龙由师公主持,先请十方,再净龙、安神位。唱龙由唱龙师主持,一打锣手和一唢吶手在一侧配合。仪式可长可短,凭唱龙手的水平和观众集中的情形而定,最长可持续两个多小时,唱龙手一边击鼓一边高唱七言一句的唱龙辞,锣手和唢吶手在一旁和着唱龙师敲打鼓点的节奏吹唢吶、敲锣增添气氛。唱龙先是唱《大开天》、《大开天》、《小八仙》等内容,颂盛世太平,祁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穀丰登、六畜兴旺、大众安康,后可唱《王宝钏》等小说故事。唱辞的节奏感强,主旋律明朗清晰,基本节奏为:咚咚哐咚咚哐咚哐咚哐咚咚哐。鸣锣击鼓响洋洋,总管出令点神仙,点起神仙三十六,家家户户保吉祥。咚咚哐咚咚哐咚哐咚哐咚咚哐。唱龙师唱毕《大开天》、《小八仙》,造龙师开始开龙眼,开龙眼时,唱龙师在一旁唱“天之清,地之灵,仙师擒笔开眼睛,开了龙眼光明亮,三把茶米退凶星,凶星赶退三千里,留转吉星保太平”。造龙师点香三支,口念“土生金,五行相生,一点阴阳二点灯”,毕生火点一支红蜡烛,左手执蜡烛,右手执香,靠近龙眼,念:“左眼清,右眼明”,用香在用大金纸遮着的龙眼上起(画)符头“ ”,再画一个“ ”字,用手揭开龙眼上的大金纸,主人送给红包(10至50元不定),开好龙眼唱龙手移座总首家中继续唱龙。龙档开始连线,龙头、龙档、龙月开始起舞,并做好三块之间的连线,全龙先静声绕场转三圈,忽得昂然转头,场内鞭炮、火铳齐放,锣鼓、唢吶齐鸣,喝彩声、欢呼声迭起,龙在欢快的“将军令”乐声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时而盘旋,时而跳跃,忽而腾空跃飞、窜前扑后,忽而摆尾嬉戏、前滚后翻,表演者以强劲的伸、扭、屈、拧、倾、扑等主要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示神龙出海、速游、摆尾、龙头龙尾相互嬉戏、蛟龙翻身、翻江倒海、斩风劈浪等情境。祈禳仪式后,龙队开始应邀到各家大院和各地巡演,可连续数天数夜不停歇(现每条龙一般仅舞一天一夜),最后均舞至杨府爷庙,在下庙(新庙)表演后,划向与下庙相距一箭之地的顶庙(老庙),途中越一小山岭后,要将龙头对着岭下的一个深水潭歇息一会,当地人说这是让龙喝水,毕,即快速送顶庙前埕,用砍刀砍下龙骨,留着下年再用,点火将龙烧掉,当地人说这叫做屠龙和化龙。开门龙化龙后,意指龙门已开,各地的净龙便可先后祈禳开划,四面八方的信众也可纷纷挚着自做或专门订做的五颜六色的小船龙涌进杨府爷庙用火化掉,杨府爷庙接连数天人声鼎沸、鼓乐不息。正月十三日,关门龙祈禳开划,各地的大小龙便急急停划仙化,元宵日,关门龙进庙仙化,整个划龙活动便完满降下帷幕。 划太平龙最为精彩和热闹的是龙队出乡巡演,龙队出乡巡演时,前有火铳、长号、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及乐队、戏装队等仪仗拥随,数百米长、异彩纷呈的队伍或在田野上奔走,或穿村走巷,蔚为壮观,特别是夜晚,龙队烛光闪耀,龙船流光溢彩,龙队所到之处,鼓乐喧天,长号、火铳声撼山动地,观众如潮而至,整个乡村灯火辉煌,一片沸腾,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与划龙有关的还有采灯球和三个“福”的仪式。 一是采灯球:有求子嗣的人家,在祈禳仪式时做好準备在一旁候着,待开好龙眼,即上前来採摘挂在龙角上的小灯球,摘下灯球后,与自家带来的生花生、糖果等一块用布巾包好,包一个红包给举龙头的师傅,象抱小孩一样把布包抱回家。至家,将花生与糖果分给左邻右舍的小孩吃,灯球挂求子嗣的夫妻睡房内。本年若生下一个男孩,要新一年划龙时,献一对大蜡烛,送一带红绸布箍龙身。 二是“许龙福”:二月二日在鲸头杨府爷庙进行。摆猪头、肝等牲礼,请师公祭祀,打爻推选出新一年划龙的总首事,讨论新一年划龙的有关事务及给总首事的补助等,总首事请回杨爷府的“香信”供于自家洁净处。 三是端午福:于小满后挑选一个好日子,在新选总首事家进行。由总首事承办福酒请信众,开支由吃福的人分派。福酒毕,打爻问早稻的的收成。一般从十分开问,一分一分往下问,每问一分,打爻杯三下,三次连打一阴一阳,却为神所预报的收成。 四是七月半福:于农曆六月下旬或七月上旬择一个好日子,在新选总首事家举行。形式与端午福相同,只是向神问得是晚稻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