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德街道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由沙河镇划出猎德村地区组成。面积3.1平方千米,总人口2.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万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猎德街道
- 行政区类别:街道
- 下辖地区:猎德中心、利民、远洋明珠、誉城苑、南国花园
- 电话区号:(+86)020
- 邮政区码:510000
- 地理位置:广州市
- 面积:3.1平方千米
- 人口:2.2万人
- 方言:粤语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火车站: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等
- 车牌代码:粤A
- 行政代码:440106013
- 人口密度:7097人/km2
- 办事处地址:天河区珠江新城猎德闸西巷四楼
地图
行政区划
猎德街道现辖5个社区(猎德中心、利民、远洋明珠、誉城苑、南国花园)。辖内3个撤村(管理区)改制公司:猎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原猎德行政村撤村改制)、农林实业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原农林管理区建制撤销改制。2003年12月,划入猎德街道管理)、寺右实业有限公司(1986年1月,原寺右管理建制撤销,组建寺右经济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12月,划入猎德街道管理)。

历史沿革
猎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网交错,土地肥沃。祖辈以农业耕种为主,少部分人经商,极少数人海外谋生。猎德盛产杨桃、甜橙等水果,是有名的水果产地和集散地。除了水果,还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建国前土地私有。 建国后,经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阶段,土地转为集体所有。计画经济时期,猎德人坚持为城市服务,为广州市提供了大量的蔬菜及农副产品。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猎德村经济发展不快,村民生活水平较低。80年代改革开放后,猎德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耕作自主权,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收入增加。90年代,随着土地大量被徵用,猎德村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1994年起,因建设珠江新城,猎德全部田地被徵用,村利用征地补偿款,在还是荒凉之地的珠江新城兴建“美居中心”。“美居中心”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利雅湾、高德中心大厦等项目的启动,继续推动猎德经济持续发展。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猎德村没有马路,没有电和自来水。从猎德到广州,靠走路或乘船。村民点的是煤油灯,吃的、用的全是猎德涌水。建国后,政府修建了猎德大道。尤其在90年代中叶珠江新城开发后,一批现代化宽阔的市政道路迅速修建起来。至2004年底,途经猎德的市政道路共有21条之多。捷运5号线猎德站正在兴建中。猎德村努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1961年猎德涌上架起了开村以来的第一座水泥桥。同年,通电、通自来水。80年代末至90年代有了村自建路。80年代先后划出空地给村民建房,90年代配合珠江新城规划建设及广州市“一年一小变”的城市整治需要,再次划地建拆迁安置房。90年代村建的房屋全部纳入城市规划,建成花园式的农民住宅小区。1990年将全村的明渠改成下水道。1999年8月到2003年先后两次整治猎德路,1996年到2003年先后三次共民出资过百万元对猎德涌进行整治。同时,加强环卫保洁,进一步加强治安保卫度,猎德村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居住、休憩之地。
建国前,猎德村缺医少教,文化卫生落后。没有医院,只有一间民集资办的国小。文体活动不多,只有龙舟、舞狮、粤剧等几项。建国后,村重视教育,对已改为办公的猎德国小每年都有教育投入,2003年投入达200多万年。村委会尊师重教,奖教奖学。1988年普及国中教育,次年普及了高中教育。1998年3月至2003年12月,对青年村民进行素质培训,开办了三期村民素质教育学习班,共有青年村民400人完成高中学业。
建国后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1958年猎德大队建立保健室,并设立专职卫生保健员。1968年培养了“赤脚医生”,大队办期合作医疗。90年代初成立卫生所,猎德卫生所现有医护人员21名,村每年支出药费过百万元。
建国后,特别是90年代至今,猎德村文化活动开展活跃,村委重视,民众踊跃参加。1994年成立村文化活动中心,活动项目近20个。1998年8月,村出资一万多元购置乐器,成立猎德乐社。猎德在市和区的体育、曲艺、歌咏等比赛中多次获奖。龙舟与舞狮更是村民的骄傲,在赛事中屡获殊荣。村委会破除旧习,锐意创新,率先成立猎德女子龙舟队。龙舟大旗捨弃姓氏,打起“猎德”大旗,可谓天河第一家。
猎德村现有900多年的历史,世代以农业为生。随着广州城区东扩,1994年6月30日广州市公布规划珠江新城建设后,村全部农田被国家徵用,猎德周边已城市化,自身成为“城中村”,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範围,村民成为城市居民,猎德村将成为历史。1997年4月,天河区开始撤村改制工作。2002年11月14日,天河区政府同意猎德村撤村改制。同年11月26日,猎德村成立猎德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实行撤村改制。从此,猎德人将沿着新的轨迹,再续辉煌!
2007年,猎德村作为广州第一条整体改造的城中村,进行旧村改造,原址复建村民回迁房共37栋,历时3年,在2010年9月,村民终于可以在亚运前入住新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