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七九年六月生,湖北利川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第十届签约作家、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恩施州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恩施州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巴文化研究会会员、利川市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利川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利川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利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利川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利川市诗歌协会主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何泽勛
- 外文名:He Zexun
- 别名:相君
- 国籍:中国
- 民族:土家族
- 出生地:湖北利川
- 出生日期:1979年6月29日
- 职业:自由作家
- 毕业院校:北京民族大学
- 信仰:无
- 主要成就:诗歌、摄影
- 代表作品:《最后的行者》、《行走在边缘》、《涅槃之歌》、《空村》
人物简介
何泽勛:土家族,七九年六月生,湖北利川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第十届签约作家、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恩施州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恩施州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巴文化研究会会员、利川市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利川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利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利川市诗歌协会主席。 着有诗集《何泽勛诗词选》《月明沙溪》《随意烟雨》《采一朵梦给你》《随风》《听雪如斯》《最后的行者》《行走在边缘》《涅槃之歌》《民俗恩施》,主编有书籍《风之痕》、《利川旅游诗词选》、《守望龙船调》、《利川旅游指南》、《土家族研究》。曾主编报纸《旅游·探险》、杂誌《儒商》。
何泽勛近照

诗坛关注
在偏远的地域风景和独特的文化影响下,何泽勛的创作,可以说是越来越自觉和成熟了。离诗坛很远,不受诗界各种流派和论争影响,忠实于自己脚下的土地和生存变迁,独树一帜,反而成就了自己的诗歌,这可以说也是一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
——着名诗歌评论家 朱先树
读这些颤慄、挺拔的诗句时,我们似乎感觉不到诗人的哀怨与悲情,读不到悲观厌世的消沉与儒弱。因为诗人只是真实、客观、诗艺的记述而已,而诗的背后或隐义则是强大无穷的。
——着名诗人 峭岩
何泽勛的诗歌,在主题上呈现出强烈的命运意识、浓厚的悲剧意识和荒凉意识。在他简约的文字中,总是蕴含着强烈的孤独感、生命的无助感和救赎意识。
——着名评论家 黄自华
我惊异于诗人超出常人的执着与追求,这无限地眷念着缪斯的青年诗人,默默地写诗、创作,在绵长的寂寞中面对自己的灵魂,寻求一种与心灵对话的方式,寄情于红枫梧桐、冷月星空。商品经济的大潮,社会围绕物质轴心的旋转,大众物质欲望的膨胀……给诗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压力和生存压力,不得不进行他孤独的精神历险,感受着情感的春夏秋冬,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喊出了这个时代许多苦闷、迷惘的青年的心声。他以其对生活的出色的洞察力,不断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诗的机缘。
——湖北作家 秦习山
何泽勛是一位乡村诗人,长年生活在乡村,他热爱乡村,能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境下,思考乡村的过去和未来,所以他的语言极具现代意识和节奏,能追溯到语言诞生的那最初一点感觉上去,恢复它与客体之间那种息息相通的生命联繫,展示它面向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湖北作家 田赤
他的诗,让我十分欣赏其灵光一现式的表达方式,但他面对的,远非灵光一现的低等趣味,他始终乐意把自己写进永生的桎梏,并企望以诗的雅致获得意识的自由。
——湖北作家 王月圣
记忆中的他确实是个“痴狂”的少年。那时,在乡村的他家门口,他挂出了一块口气不小的牌子:“中国巴山诗社”。品读手边这些诗行,印象中的诗人形象不觉悄然而至。这是他上个世纪最后四年之间的作品,记着梦、记着情,记着欢乐,记着哀伤。
——湖北作家 闻频
诗人善于构建微缩的心灵公园,而后带领游园者穿越时空的小径,去领略无尽的心灵风光。何泽勛也是这样,在他微缩的心灵里或描述或诉说、或感叹,那一行淌泪的诗句,敲击着美的键盘。
——湖北作家 陈明火
何泽勛深谙美学,在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意境美,带你进入如诗如画的心灵胜地;他的诗音乐美,一首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旋律;他的诗精神美,指引道德和良知的方向;他的诗超脱美,用道法和佛理修炼人生境界。
——湖北诗人 唐旭
读完一篇之后,你的心还会久久地沉醉在那里面,在他用文字创造的世界里久久地徜徉。那多情的故事、美丽清幽的意境、典雅的语言,定会让你的灵魂远离尘嚣,寻到一种全新的感觉的。
——湖北作家 陈建明
真正迷人的诗词作品,决不可能把广大读者阻挡在艺术技巧的栅栏和围墙之外,而是致力于不露痕迹和潜移默化地吸引读者。在这里,何泽勛的作品并不显得十分的雕琢和晦涩,最让人感到的是一种洁净与流畅的美质,这又能表现出何泽勛对人生、追求的孜孜砭砭,一种坚定正确的信念。
——贵州作家 杨敢
与其说何泽勛挥手道别了过去,完成从对意境的雕刻走向象徵主义,还不如他在体验意象的纷纭时,仍然努力融合旧体诗的长处。他的语言带着汉语特有的声律和意境之美:淳厚、充满弹性,传统的典故和意象在诗中纷至沓来,唐诗宋词的风韵仍在他的血液中流淌——
——湖北作家 田赤
何泽勛越来越将视角聚焦于自我,那些具有很高辨识度的、意蕴明确的象徵物像越来越少,个人心灵的痕迹,意蕴複杂微妙的因素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发展轨迹来看,何泽勛越来越自觉地立足于心灵和探索心灵的深邃之处,而这种对心灵深邃之处的探索,既是对心灵的不懈延展和提升,同时又与个体在当下的物质环境中的生存状况这一问题的複杂性相匹配。于是,那些由纤毫毕现的身外物像显现为“心电图”式笔触的诗歌作品,既开启、引发、延伸了读者的深层生命感受,也显现了他本人对作为生存世界综合体的图像的真切生命感受,并且成为何泽勛创作中最鲜明的个性符号。
——文学评论家 黄自华
主要作品
《空村》
图书信息:

书名:空村
作者:何泽勛
出版单位: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何泽勛以如刀诗笔,为我们刻画了今日乡村之实相。”利川籍着名作家野夫如此评价,他为利川涌现出来的一批年轻作家感到欣慰和骄傲,正是有了这一股新力量的注入,家乡的文脉得以传承,更多的人能够面对自己的土地,直面问题不逃避,并用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画村》
图书信息:

书名:画村
作者:何泽勛
出版单位: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何泽勛的散文具有泥土和石头的品质,沉重坚韧,哀而不怨,恰到好处地抒写了我们时代和底层的烙印与伤痕。并认为这些散文对认识恩施山区,特别是利川山区,或者说整个鄂西山区的生活,恩施这里的人民,认识泽勛作为一个作家的眼光、胆识、思想、立场、情感,都是很好的标本。(陈应松)
《月明沙溪》
图书信息

书名:月明沙溪
作者:何泽勛
出版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3月
何泽勛是一位乡村诗人,长年生活在乡村。他的诗中,没有“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但他热爱乡村,能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境下,思考乡村的过去和未来,所以他的语言极具现代意识和节奏,能追溯到语言诞生的那最初一点感觉上去,恢复它与客体之间那种息息相通的生命联繫,展示它面向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如《乡路随笔》组诗,写故乡的水简、吊脚楼、灶头、木盆、火钳、索桥……新颖别致,意象丛生,这一组诗就是一个个持续的、深邃的隐喻。它们不是陶渊明、王维的现代版,更不是古代“竹枝词”的翻译和重複,而达到与“与古不得不合,不得不异”的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场。(田赤)
《随意烟雨》
图书信息

书名:随意烟雨
作者:何泽勛
出版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4月
这是一部清新脱俗、秀颖生髮的诗集,它像一股从远古大漠绿洲吹来的清风,为我们传来诗人情感生活的律动和脉息;它又像一道高悬蓝天、斑斓绚丽的彩虹,折射出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它像注入我们眼前文学创作河流的一泓净泉,以其鲜洁的水色和优美的流韵,使人们醒目豁眸,并同诗人一道沉入情感的河流,感受波涛汹涌的感情世界。
厚积薄发。透过诗集,我们看到了诗人情感的波峰浪谷和笔底掀起的金色狂澜,穿越冰冻的河流,站在春的树梢,吟唱心灵的沧桑。从诗中闪动着诗人漂泊的身影和深沉的脚步里,从那颤动在近乎透明的纤细的笔触中的诗人的情思中,我们感受到独特的情味,使诗人自尊、倔强、多思的性格,在现实的前进和变化中发展着自己的品质和情态。盖因“缘”而生“情”,情起于缘,发乎心,凝诸笔端,化情感散之成烟,聚之成雨,遂成这本《随意烟雨》诗集,即是信手拈来,笔下生情,有慨叹人世烟雨之意。(秦习山)
《行走在边缘》
图书信息

书名:行走在边缘
作者:何泽勛
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5月
由于诗词创作是通过情感与形象的艺术途径,记载了人们生存与思维的方式。因此,就不能不具有普遍和重要的文化学的涵义,从而可以潜移默化地升华读者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审美水準。这样就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听雪如斯》是青年诗人何泽勛的第三部作品集,收入了许多意象精緻优美的诗词作品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视觉美感。“夜色将阑/让明月占取/梧桐深院”(《暗香》),“远山朦胧/山头驻/两三朵浮云/数缕炊烟脚底/流水绕孤村/阡陌鸡犬相闻/雕檐上/梁燕舞纷纷”(《南浦》),这些意象组合表现出表面“悖理”实则“有序”的特徵。何泽勛儘量在两个本质上不尽相同的事物间寻觅某一暂时的相同点,从而将逻辑上相隔甚远的意象出人意料的焊接在一起。因此,作为读者必须首先调整自己的视角才能真正进入诗词的意象世界。
《最后的行者》
图书信息

书名:最后的行者
作者:何泽勛
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5月
“求佛”是何泽勛近期诗作中的一个新意象。三十而立,他们这一代人在社会转型的夹缝中兜兜转转,不红不黑,再浪漫的人,都不可能无视社会现实,无视生存的压力。于是,有的人“觉悟”了,争先恐后地挤上唯利是图的独木桥;有的人幻灭了,以醇酒女人自娱。这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但对真正的诗人来说,这又是一个极其珍贵的年代,这个转型的时代,蕴藏着真正的诗歌。众所周知,每次社会变革、每一次集体的独立思考都会带来诗风的转折。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新诗的基础;七十年代,苦闷的知青们在山雨欲来的“文革”末期,确立了朦胧诗的江湖地位。现在重读早期的朦胧诗,我们不仅惊叹他们诗歌技术的娴熟,更佩服他们思想深度。
所幸,何泽勛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有着传统时代的诗人,因此他虽然知道“觉悟”了有更好的“钱途”,但他仍保持着诗人的良知;虽然他有一些幻灭,但他仍坚持着用诗人的眼睛去追求真理。正如他宣称“当一切幻灭,我不会徘徊在你的城市”,他在历史转折时期,重走当年北岛们的探索之路,以求禅悟道的姿态,完成了诗风的转折。
《涅槃之歌》
图书信息
涅槃之歌

书名:涅槃之歌
作者:何泽勛
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采一朵梦给你这句诗,出自集中那首《情殇》:情冢中/我羽化成蝶/破土而出/巴山雨来时/采一朵梦给你。从诗题和内容看,情绪有点儿低沉,或者说是哀怨。这与作者(这里暂且不称他诗人)后记中所述有些合拍。为一个曾经令人心痛的她“结束”一段故事,也算是给仍在心中已有归宿的她的一个诚挚的祝福!该诗结尾说:有风的夜/我扑向燃烧的烛/那一滴泪珠滚下/血红血红的。这可不是“却话巴山夜雨时”的那支烛了:刻骨铭心的情感,真的就是这样让人超越时空、不惧生死?
《何泽勛诗词选》,1998

《月明沙溪》2000
《随意烟雨》2005
《西部名城—利川旅游诗词选》2005
《云庐诗笺》2005.10
《利川旅游指南》2006
《守望龙船调》2006
《土家族研究》2008
《行走在边缘》2012
《最后的行者》2012
《风之痕》2012

职务荣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作家
湖北省作家协会苏马荡作家生活创作基地副秘书长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清江流域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恩施州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恩施州摄影家协会会员
巴文化研究会会员
恩施州作家协副秘书长
恩施州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
利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
利川市诗歌协会主席
利川市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
利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新闻传递
诗路上的行者
——记土家青年诗人何泽勛
年33岁的何泽勛毕业于北京民族大学,在十多年的诗歌创作中,他一直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在他饱观人间万态而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以智者的方式,崇尚与弘扬人类社会本应必须具备的善与诚。
在路上的何泽勛

见到何泽勛,他刚从武汉参加网路文化论坛回来,风尘僕僕的样子带着几分沧桑。记得前几年写过他的一篇专访,那时的他才20多岁,热衷社会活动和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的他在哪里都激情四射。如今,已过而立的他平淡了许多,眉宇间多了几分成熟,却依然带着那份倔强与执着行走在诗歌的路上。
诗路上艰难探索
何泽勛出版第一本诗集《何泽勛诗词选》时刚满18岁,虽然这本诗集只是一种尝试,但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通过这样的学习,让他发现了中国诗歌语言的流变,掌握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联繫和发展,对于他独立语言场和诗歌风格的建立都有着重要作用。
“朔风流霙,雨雪未歇。斗寒姿,腊梅独秀,谁与争烈。星斗山前千丈练,九重天外朦胧月,深更里忽闻悲猿泣,声声切。”
——《满江红·楚天冬景》
这首曾获全国“诗神杯”优秀诗歌奖的词作品,创作时何泽勛刚满16岁,《诗神》杂誌社的编辑刘松林认为他在诗歌语言方面有独到之处,对他的语言天赋给予充分肯定。
随后不到两年,何泽勛又推出了他的第一本新诗集《月明沙溪》。这本诗集是何泽勛从古体诗词学习中转型到新诗创作尝试的过程,也是新诗继承与发展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种大胆的探索。
作家田赤先生认为他的诗歌不是陶渊明、王维的现代版,更不是古代“竹枝词”的翻译和重複,而达到“与古不得不合,不得不异”的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场。
收入这本诗集的诗歌作品《吊脚楼》获得了2000年《诗刊》“新世纪杯”诗歌大赛优秀作品奖。另外两篇诗歌作品还获得了“潇湘杯”诗歌大赛三等奖和《河北文学》“华文杯”诗歌大赛优秀奖。
在这本诗集里,何泽勛深切地表现了对乡村的情感,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思考乡村的过去和未来。
探索是艰难的,每走一步都是一次博弈,胜负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有无新的收穫。在诗歌中,何泽勛要解决的不仅是别人对他诗歌唐诗宋词化的指责,更要解决另一个困惑:在饕餮的年代,我们能否自省自律,并由此完成诗歌的自我救赎。
诗海里奋力游弋
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何泽勛又相继推出了《采一朵梦给你》、《随意烟雨》两本诗集。这些诗歌作品引起了诗坛的广泛关注。省内外诗人、作家纷纷作评,《当代青年爱情诗选》、《南吟北唱》、《中国当代诗人自选代表作》等选本都选了他的诗歌作品,他的个人词条也被收录入《中国诗人大辞典》。
乘一匹老马,梦回我的大唐
在月落无声的长安,建一座诗歌的城堡
墙上挂满李白的倒影和杜甫的沧桑
映照水里的芙蓉老了岁月
点几盏风灯,照亮李贺幽怨的长廊
——《梦回大唐》
从古体诗词的学习到新诗、散文诗的创作,在近几年的诗歌创作中,何泽勛越来越将视角聚焦于自我,个人心灵的痕迹、意蕴複杂微妙的因素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着名文学评论家黄自华先生对他的诗歌作品评价甚高,认为从发展轨迹来看,何泽勛越来越自觉地立足于心灵和探索心灵的深邃之处,而这种对心灵深邃之处的探索,既是对心灵的不懈延展和提升,同时又与个体在当下的物质环境中的生存状况这一问题的複杂性相匹配。
尤其在今年,何泽勛在潜心多年后,一次性推出了他的3本诗歌作品《最后的行者》、《行走在边缘》和《涅槃之歌》,在省内受到了好评。湖北省作家协会在利川採风座谈时,着名文学评论家蔚蓝现场朗诵了其诗歌作品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诗坛上沸腾清江
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管走出多远,何泽勛都没有离开他的故土。他生在清江的源头,吮吸清江的乳汁长大,作为诗人的他只能用诗歌的方式来回馈和报答他的清江母亲。
2012年8月,由何泽勛倡议发起的清江诗会在利川召开,全国数十名着名诗人聚集在这里,以诗歌的名义倡导清江流域环境的保护。
这次活动在国内诗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环境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数家权威媒体都发布了此次诗会的讯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珠海特区报等媒体都派出了记者到现场採访。
这对于何泽勛来说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创作诗歌的同时,利用诗歌作为载体,来倡导对清江的环境保护,来宣传家乡的旅游资源,促进家乡文化、旅游的发展。无疑这次活动也取得了成功,不仅让中国诗坛对于清江流域诗歌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利川旅游资源的推介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自清江诗会的讯息发布以来,百度收录最高达到80万条,长江网、荆楚网等论坛发帖点击量超过1万条,点击率超过10万人次,全国新闻媒体转载超过1000家。武汉电视台连续3天推出了以诗歌的名义保护清江的专题后,让诗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这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宣传保护清江和利川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更是确立了清江文化新的地位,提升了清江文化的品牌价值。何泽勛还表示,2013年将与国际诗人笔会合作继续办好清江诗会,届时将会有10个国家13个地区的着名华人诗人参加诗会,将清江的文化地位提升到新的档次。在办好诗会的同时将编辑《清江诗歌年鉴》,推出清江流域诗人档案作品,并继续编辑出版《清江诗丛》,推出本土诗人专辑。他希望有更多的诗歌爱好者能够通过这些平台走出大山,为本土文化事业鼓与呼。
感动武陵人物
“感动武陵人物”评选网路投票结束我州何泽勛票数第一
晚报讯(记者胡俊杰)第二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组委会组织的“感动武陵人物”评选活动的网路投票昨日结束,我州入选候选人利川市创业青年何泽勛网路得票15350,名列第一,我州另一名入选候选人鹤峯县燕子乡司法所所长易满成网路得票185票。
据了解,这次入选的19名“感动武陵人物”候选人是经过武陵山区各地推荐和初评产生的。重庆市黔江区组织方将根据读者投票(占60%)和评选委员会投票(占40%),最后评出11名“感动武陵人物”,并将于10月20日在第二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闭幕式上颁奖。
今年30岁的何泽勛是恩施州博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土家族青年诗人。一直致力于家乡民族文化原始资料的蒐集,编撰出版了《西部名城——利川旅游诗词选》、《守望龙船调》等书籍,先后出版了《何泽勛诗词选》、《月明沙溪》、《随意烟雨》、《云庐诗笺》等诗集。出资开办了公益性龙船调网站。据统计,他将自己赚的50多万元钱全部花在了社会事业上,蒐集整理民间手抄本、基础资料100余册,编辑印行图书8千余册。赞助召开文化和文学艺术研讨会、座谈会10余次。而他自己生活简朴,日子过得紧张,之前一直靠租房度日。其事迹被本报报导后,相继在《武陵都市报》、《民族大家庭》、《中新网》等媒体推出,这次参加评选也在州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畅游诗海
记者 朱海剑 通讯员 利文
何泽勛,一位年轻的土家族汉子,14岁开始在《作文周刊》发表诗歌,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迄今为止,已经出版诗集5部,主编民族研究论文集1部、文学作品集1部、诗歌作品集2部、编辑摄影作品集多部。
今年8月,他被评选为“恩施州首届杰出文化新人”称号。
回归乡土,大力开展文化工作
2004年,何泽勛从北京学成归来。热爱文学艺术的他深知,要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土文学艺术事业,光靠一个人的力量还不够,所以他就想到了以个人影响力来团结一帮人,利用文学艺术推动本地旅游文化事业发展。为此,他率先发起编辑了《利川旅游诗词选》,还于2005年发起成立了利川市旅游探险研究协会,并于同年创办了地方内部刊物《旅游探险》和地方入口网站龙船调网站。
随后,他又发起成立了利川市民族文化研究所。在他的带领下,很多对民俗有研究的民俗专家和研究人员都加入了研究所。他们多次进行田野调查,形成了饮食文化调查、宗教信仰调查等多项研究成果。研究所还与周边地区3所大学和11个研究所建立了联繫。
笔耕不辍,创作成果丰硕
何泽勛自1994年发表诗歌以来,已创作诗歌2万多行,其他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在《诗神》《散文诗》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诗歌1000多行、其他文学作品20多万字。其散文诗在《参花》作为“大家推荐”头条推出,诗歌作品曾获《延河》《诗神》等杂誌社举办的诗歌大赛的奖励。出版个人诗集《月明沙溪》《随意烟雨》《行走在边缘》《最后的行者》《涅槃之歌》。主编了诗集《风之痕》、《利川旅游诗词选》,文集《守望龙船调》等。其个人诗集还被中国当代作家文献馆等机构收藏。
在创作诗歌之余,爱好摄影的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等国家级重点摄影期刊都有发表,还被收入多种摄影作品集。同时,由他主持编辑的摄影画册和图集《走进毛滩河》《利川旅游指南》(2006)《神奇鱼木寨》《印象苏马荡》等也已公开出版发行。
与此同时,何泽勛还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其撰写发表多篇论文。他还主编了《土家族研究》第一辑“土家文化论丛”。
举办活动,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何泽勛担任诗歌协会主席以来,一直致力于本土文化品牌的打造,主要体现在举办全国“清江诗会”和编辑《清江诗丛》上。
2012年8月,由何泽勛倡议发起的全国“清江诗会”在利川举行,全国数十名着名诗人聚集在这里,以诗歌的名义倡导清江流域环境的保护。
这次活动在国内诗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环境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数家权威媒体都发布了此次诗会的讯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等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等媒体都派出了记者到现场採访。百度收录最高达到80万条,长江网、荆楚网等论坛发帖点击量超过1万条,点击率超过10万人次,全国新闻媒体转载超过1000家。武汉电视台连续3天推出了以诗歌的名义保护清江的专题后,让诗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清江诗丛》已连续出版两辑,第三辑即将出版,既推出了本地诗歌作者,也对本土文学创作起到了很好的推荐作用,还促进了“利川诗歌群”的建立和发展。
何泽勛还成立了龙船调爱心基金会,为留守的贫困儿童募捐,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他的事迹多次被州级、省级、国家级的媒体报导。2010年,他被推荐为“感动武陵”候选人。
签约作家
晚报讯(记者曾维明)记者昨日获悉,利川青年诗人何泽勛成为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第十届签约作家,成为利川市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省文学院签约的作家。何泽勛表示,下一步他将更专心于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力争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何泽勛自幼喜欢诗歌,从14岁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以来,他一直坚持诗歌社会活动和创作。截至目前,何泽勛已累计在《参花》、《散文诗》、《华夏诗报》、《芳草潮》等国家公开刊物发表诗歌作品1000余行,已出版《最后的行者》、《行走在边缘》、《涅槃之歌》等5本诗集。湖北作家田赤评价说,何泽勛是一位乡村诗人,长年生活在乡村,他热爱乡村,能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思考乡村的过去和未来,所以他的语言极具现代意识和节奏,能追溯到语言诞生的那最初一点感觉上去,恢复它与客体之间那种息息相通的生命联繫,展示它面向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昨日,何泽勛说,这次签约表明他的作品获得了省作协的肯定,从业余走向了专业。下一步,他将更深入地思考,辛勤耕耘,力争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何泽勛作品研讨会召开
晚报讯(记者 胡俊杰)4月13日,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第十届签约作家何泽勛诗集《空村》、散文集《画村》研讨会在利川举行。来自省、州、市作协的领导与《诗刊》、《十月》、《南方文学》等全国各地的文学刊物编辑与着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汇聚一堂,借研讨会契机,增进乡土文学交流。
近年来,何泽勛一直关注村庄的现状,通过行走与抒写,完成了诗集《空村》、散文集《画村》的创作。这些诗歌和散文作品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着名评论家朱先树、黄自华、李俊国、张无为、刘波,着名作家诗人陈应松、野夫、峭岩等人都纷纷作评和推荐,相关评论文章在《文艺报》等媒体发表。同时这两部书也是何泽勛作为湖北省签约作家的签约期创作作品,受到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的重视和支持。
《空村》是近年来何泽勛创作的关于“空村”现象的诗歌作品集,诗集分为3个部分,共收录诗歌80首,诗集创作完成后,得到了国内评论界一致关注,《文艺报》、《文艺新观察》等相关媒体进行了推介,诗集内的诗歌作品也在《诗刊》等国内相关刊物发表。《画村》是何泽勛以自己的乡村作为背景创作出的散文作品集,集子共收录散文作品15篇,有对乡村的回忆,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抒写。收录集子内的作品已在《南方文学》、《新作家》等相关刊物发表。
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院院长陈应松认为,何泽勛的散文具有泥土和石头的品质,沉重坚韧,哀而不怨,恰到好处地抒写了我们时代和底层的烙印与伤痕。并认为这些散文对认识恩施山区,特别是利川山区,或者说整个鄂西山区的生活,恩施这里的人民,认识泽勛作为一个作家的眼光、胆识、思想、立场、情感,都是很好的标本。
《诗刊》编辑、着名诗人刘年评价说:何泽勛的一些作品多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不是华丽的铺陈,也不堆砌典故,用简单的线条来写景叙事,所以他的作品读起来很自然,清晰、易读、好懂,虽然朴实无华,但画面感很强。
“何泽勛以如刀诗笔,为我们刻画了今日乡村之实相。”利川籍着名作家野夫如此评价,他为利川涌现出来的一批年轻作家感到欣慰和骄傲,正是有了这一股新力量的注入,家乡的文脉得以传承,更多的人能够面对自己的土地,直面问题不逃避,并用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程良胜:(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更主张宣传自己身边生活的人和事”
何泽勛是我们省作协比较年轻的签约作家,应该说这些年的创作势头比较强劲,也比较勤奋,这次同步推出一本诗集,一本散文集,我觉得他有这幺几个特点。一个是丰富也是比较艰辛的生活经历,给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第二个就是我们鄂西边城——利川特定的巴文化、清江的地域文化塑造了他作品的一些特质;第三个就是他这幺些年来对文学的孜孜追求成为他创作的不懈动力。我粗粗看了他这两本集子,应该说装帧比较精美、内容比较丰富,而且突显了我们鄂西地域文化的特点,特别是故乡、故土、故人,对乡土的感伤与怀念,另外对现代化进程的冲突也有自己的一些理性的思考,应该说还是有分量的两本集子。
野夫:(利川籍着名自由作家、诗人)
“我觉得眼睛一亮”
何泽勛也是我在网路时代认识的小兄弟,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要小20岁,一代人了。我是在利川众多的写作者中发现这个小兄弟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不是唯一,是其中之一,写诗、写散文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至少是我觉得眼睛一亮。我希望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一点这样的写作者。我喜欢的文人不仅是写那些无关痛痒的文字,而是要面向自己的土地,面对自己的故乡,能够不逃避,能够直面一些问题。
我非常高兴泽勛兄能够在这些年收穫这两部作品,我更高兴的是全国各地来了这幺多好朋友,都是大刊编辑,着名诗人、作家,多数都是我的老朋友,在当年是难以想像的,当年进入利川是非常艰难的,现在能够来我们这样一个偏僻的、给一个还不算有大名的作家捧场,我代表利川这些前前后后的利川文学圈的朋友感谢各地的你们,非常感谢。
刘年:(《诗刊》编辑、着名诗人)
“细节準确而又独特”
何泽勛的很多作品都写得很真,《冷心》、《思念》,还有《关于世界末日的道歉》,《近在咫尺的相思》、《纷飞》、《伤逝》、《行走如棋》、《荒祭》、《猎人》等等这些篇章,就让我看到了何泽勛的内心。
何泽勛的一些作品多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不是华丽的铺陈,也不堆砌典故,用简单的线条来写景叙事,所以他的作品读起来很自然,清晰、易读、好懂,虽然朴实无华,但画面感很强。
谷禾:(《十月》编辑、着名诗人)
“写什幺比怎幺写更重要”
波兰大诗人米沃什说“诗是对真理的热情追求”,我们可以稍微降降,说诗是对真诚、对真实的热情追求。当然我所讲的这种真实不是说你写利川的山、利川的水、利川的人它就是真实的,我觉得不是。一个作家你所要描写的,你所要呈现在纸上的,在我看来是被种种喧嚣的、浮华的、每个人都能看到的所谓的现实所遮蔽的那一份真实,那才是真正的现实。我从泽勛的诗里面、散文里面看到了这种现实,所以我觉得这些散文、这些诗它是好的东西,好的东西首先是真诚的,其次是朴素的,那幺这两本书我觉得它具备了这两种特质,所以这是值得一读的两本书。
黄土路:(《南方文学》主编、着名诗人)
“诗歌是人和世界的相遇”
我觉得《空村》这个书名很有象徵的意义,他的写作带有一定的抒情性,但他处理的是一个很沉重的农村的现实问题,所以这两种东西在拉扯着他,使他这部诗集有点少年老成的味道。我个人觉得诗歌是“人和世界的相遇”,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可能是很多很多年前一个前辈诗人说的,但是我最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