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古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紧靠澱山湖风景区。东临西大盈与环城分界,西濒澱山湖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南与沈巷镇为邻(2001年与之合併),北与江苏省崑山市澱山湖镇接壤。朱家角镇东距青浦镇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国道贯穿镇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朱家角阿婆粽
- 主要食材:糯米
- 产地:上海朱家角古镇
- 类型:小吃
朱家角阿婆粽
朱家角阿婆粽繫上海朱家角古镇的特色小吃.朱家角阿婆粽、大闸蟹、扎肉,肉馅烧卖,炙毛豆,红烧蹄髈,麦芽糖,臭豆腐等共同构成了古镇朱家角小吃特色,历史悠久。精选新鲜原料加以秘制配方,所产的阿婆鲜肉粽,阿婆蛋黄粽等系列,味道独特,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朱家角阿婆粽在粽子界的名气不亚于五芳斋、王家沙 等传统老字号,大多数游客都专程从市区赶来“批发”,如果你也想大量採购,必须提前预定。朱家角的 粽子大多都採用前店后作坊的形式,每家都有一位正宗的阿婆在包粽子,用祖传的手艺祖传的配料,演变成了朱家角 有名的阿婆粽。
阿婆粽由来和发展
朱家角的“阿婆”数量之多,行业之广,令人咋舌。井亭港的“阿婆茶楼”因为曾做过迟浩田将军解放上海的作战指挥部,因为江泽民同志曾小坐喝过茶,因为李敖、连战等社会名流曾经参观访问过,因为江南数一数二的匾额博物馆入住在茶楼,故茶楼名声大振,但真正寻找阿婆,恐怕从名到实都无从考证。
位于上海西郊的澱山湖之滨朱家角,最惹眼的是一面面杏黄色店招旗幡,随风飘动,古色古香,如同走进“老城隍庙”。最有趣的是那“阿婆粽”旗幡,就有数十幅之多,店堂里阿婆一坐,阿婆配料阿婆包,阿婆们成了朱家角粽子的“形象代言人”,她们包的蛋黄粽、黄栗肉粽十分抢手,同时卖的黄松糕、笋烧黄豆也透着古镇的气氛。而诸如2元一个的扎肉、10元一斤的蜜汁豆腐乾、8元一斤的熏豆和10元一盒的小虾等,味道都相当不错。
但朱家角旅游与朱家角的阿婆确是关係密切,这话一点也不夸张。阿婆茶、阿婆粽、阿婆糕、阿婆豆,到处都见“阿婆”品牌在张扬。“阿婆粽”的由来,可能有这几个因素:粽子由阿婆配料,可保证粽子品质纯正;粽子由阿婆包扎,可保证粽叶缠绕鬆紧适度;粽子煨得火候到家,可保证粽子软糯适口;粽子旗号老陈耐看,可保证粽子品牌历史悠久。徜行从美周弄到北大街,一路上以“阿婆”命名的粽子、扎肉、豆腐乾店恐怕不下十余家。
别处的阿婆到了晚年,都在家白相闲聊,唯有朱家角的阿婆,都十分忙碌。清晨起来,淘米、切肉、烫粽叶、扎柴,忙个不停。到上午八九点钟往店面上一坐,一边包粽子一边看店铺,南来北往的游客,只要看看专心致志在裹粽的阿婆,似乎已看到了一张“信得过”的名片,无需招徕就会毫不迟疑地买上一袋。
这几年,媒体对朱家角的“阿婆粽”特别关注,阿婆裹粽子的画面不时在报纸、画报、电视、网路上亮相。阿婆食品一下子从粽子延伸到熏豆、豆腐乾、酱菜,有的连商店招牌也响亮地打出了“阿婆”的名号。这面孔、这架势、这旗号随着朱家角的清香,传遍五湖四海,随着阿婆粽子的“动姿”传遍了万户千家。
听上了岁数的老人讲,朱家角的粽子一年四季都有得吃,怪不得朱家角的旅游食品,排名第一位就是粽子。以前,朱家角的粽子除了吃,还可以做游戏。在古书上,就看到过关于粽子游戏的记载:古人“把粽子当作各种有趣又富有吉祥口彩的游戏,称作射粽、巧粽、健粽”。朱家角的粽子花样很多,有三角形、船形、枕头形,毫无疑问这是和水乡人的生活分不开的。朱家角的粽子还大小不等,大的可以一只吃饱,小的可以一口吃掉,这种迷你型的“一口粽”,如今已成为阿婆茶楼招待游客的“点心”,创出了品牌。走遍朱家角,打阿婆旗号的粽子有鹹肉、大肉,排骨、蛋黄、栗子等多达十余个品种,搭配上曲纤食品去除油腻,粽子好吃又不会让人胖。2013年阿婆粽虽然已经不全是由朱家角阿婆亲手手工製作,而更多的融入了商业化运营的模式,但是以朱家角为商标或者以阿婆粽为产品契机的企业却不断涌现,这些正是阿婆粽的魅力所在,从而也促进了阿婆粽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可和喜爱~
相关事迹
在朱家角古镇,粽子是主要特产之一。这里的粽子与别处不同,都是细长的个头,周身用稻草綑扎起来。在古镇刚开放不久,许多游客便发现了古镇上的一位阿婆和她包扎的特色粽子,一时间“朱家角阿婆粽子”名声大噪。如今,这位阿婆已经去世,但“阿婆粽子”却留了下来,古镇上甚至还崛起了18家特色“阿婆粽子”店。其中一家店铺,不仅销量是别家的十倍以上,甚至还进行错位竞争,在“阿婆粽子”基础上创出了自家品牌,进一步延续了那位老阿婆的传奇。
40多岁的盛玲芳,虽然年纪还不算大,但也是一位“老朱家角人”了。这位从小就生在朱家角、长在朱家角的“古镇女儿”几乎熟悉朱家角的每一个角落。成年后,盛玲芳也没有离开过朱家角。可以说,从朱家角石街中学毕业,到成为北大街上“银杏树阿婆老太粽”的业主,盛玲芳见证了古镇10多年来保护、开发的历程以及随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背靠着古镇,她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粽子”事业。
其实,10多年来,盛玲芳也历经了起起伏伏。她国中毕业后,先是到了朱家角微型电机厂当了四年的学徒工,后来又到朱家角淀湖招待所打工,十年后又到沈巷金湖酒店做了两年领班。1999年,古镇的开发激起了她的创业热情,她于当年春天在古镇那两棵古银杏树下租了店面,开了一家点心店。两年后,她的点心店开始专做粽子。
当时,她把她姐姐的婆婆请进了店里。一开始,她只是想让这位包裹了大半辈子粽子的老人为她的“阿婆粽”当代言人,充充门面。但没想到,老人的手艺惊人。她是朱家角南巷村人,叫吴阿婆,到店里时已经70岁出头了,可身板还很硬朗。从粽子的包、烧,到用料、配方,吴阿婆都有自己的一套。很快,吴阿婆製作的粽子让消费者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朱家角粽子的 “纯真”:那幺的香、那幺的糯,又那幺的可口。
在吴阿婆配方的基础上,盛玲芳还大胆创新。她根据现代人的口味,适时地进行修改,严格控制粽馅中瘦肉和膘的比例,烧煮时,为了让粽子真正糯而不烂,坚持从冷水烧起,且每一锅粽子必须烧煮满8小时。她还坚持在品牌上注入自家特色,打出了“银杏树阿婆老太粽”的品牌,而且名气越来越响。2004年,市区一位粽子商找到了盛玲芳,要批发她的粽子,先是一夹(每夹80只)、两夹地进,后来竟然一天一万只地进。因为进的量大了,这位商人萌生了肥水不外流、自己开厂裹粽的念头,这念头也很快被付诸行动。在自己开厂裹粽一年多的时间后,这家厂最后还是关掉了,因为厂里製作出来的粽子失却了“银杏树阿婆老太粽”的那股独特风味。他终于又一次找到了盛玲芳,要求再次进她的粽子。从开业之初每天只卖出几只,到如今高峰时一天能够卖掉数千只,小小的粽子让古镇女儿盛玲芳收穫到了一份成功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