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舞是一种民俗表演艺术形式,主要活动区域在山西临汾地区的乡宁县境内,这种舞蹈,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在清代末年时已经十分盛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龙舟舞
- 盛行时代:清末
- 人数:十几或二十余人
- 主要区域:山西临汾地区的乡宁县境内
起源
据当地民间艺人说,该舞最早起源于江苏南部。龙舟原为船灯,每逢元宵节,当 地不少乡民都做船灯参加灯会。后因乾隆皇帝坐船游江南,乡民为了纪念,便把船灯改为龙舟。因为龙喻皇帝,由是船头船尾也成龙头龙尾状。每逢元宵佳节或喜庆丰收以及寄寓来年风调雨顺时,当地人都要舞龙舟。舞龙舟动作经过不断加工,再配上唱腔、锣鼓,逐步形成了丰富的表演形式。
龙舟舞

龙舟舞是乡宁县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舞蹈形式,清末时十分盛行。每年农曆正月十 五左右,在街头或广场活动,表演者少则十几人,多则20余人,除8位舞龙者和1名指挥者外,还有荷花仙子、鱼精、蚌精等角色若干人。
舟舞是乡宁县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舞蹈形式,清末时十分盛行。每年农曆正月十五左右,上下挥舞,左右扭摆,时而像在汹涌的浪涛中追波逐浪,时而似在平静的水面上嬉戏飘游,荷花仙子、鱼精、蚌精则在龙舟四周随“波”伴舞。舞蹈步法均为平稳的“圆场步”和略带弹性的“小颤步”。伴奏为打击乐,乐器有锣、鼓、鑔、钹等。鼓谱很简单,只有两个乐名反覆演奏。
这种龙舟舞的伴奏,由打击乐器锣、鼓、鑔、钹等担任,只有两个乐句,反覆演奏,随着舞蹈的表演反覆敲打,形成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
主要形式
伴奏为打击乐,乐器有锣、鼓、鑔、钹等。鼓谱很简单,只有两个乐名反覆 演奏。
龙舟舞是流传在宁波沿海一带的民间舞蹈。舞蹈富有激情,节奏明快,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龙舟舞据说开始一舟多人,后逐步发展为多舟多人。一舟多人的龙舟舞,是一只龙 舟在船两旁配上二至四人,并以龙舟的动作幅度节奏为倚托,各自表演“风平浪静”、“乘凤破浪”等情景。龙舟舞队,多则二十余人,少则十余人。龙舟舞有单独的乐队和助唱者。乐器有笛子、二胡等丝竹乐,以及堂鼓、高鼓、小锣、碰铃、闹钹和大苏锣等打击乐。龙舟舞一般农曆正月为多。有的单独出舞,有的配合龙灯舞。龙舟舞表演粗犷,气氛热烈,舞蹈动作与锣鼓节奏都很明快,每一个动作都以形象表述。舞蹈有一定的情节性:先是风平浪静、顺水推舟,以突出平稳;然后作大海颠簸前行状,突出“乘风破浪”;最后安全返航,表示“转危为安”,突出“一帆风顺”。龙舟本是在水上划的,可在桥头村,龙舟不是划而是被村民舞着,穿街过巷,此端午舞龙舟之表现形式,除桥头外中国亦未尝见过。
龙舟舞

主要意义
时值五月初四日。村民奔走相庆,万分感激,为纪念琴轩功德,村民将琴轩设坛求雨
之小山取名为求雨山。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该山包成为桥头村的一个小公园。
龙舟舞

为酬谢神龙普降甘霖,也祈求风调雨顺,村民请来能工巧匠,连夜赶製神龙。端午之夜,村民砍树枝作桨,排成两行。一人举龙于伫列端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仿神龙盘旋往复之状。举树作桨者,则用力摇动,激昂呼喊。锣鼓齐奏,声若震天,远观如真龙下界,非常壮观。此后,每年端午之夜,村民皆舞龙舟于村上,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康。久而久之,遂成习俗,为桥头之一大特色。据说舞龙舟之习俗,除桥头外,中国至今尚未发现其他地方有。厚街镇桥头乃东莞一大村落,人口众多,由七条自然村组成。每年端午,陈姓村皆各组一龙船队。夜幕降临,七条龙舟舞于村上,邻近村民,扶幼携老、呼朋唤友、相约而至观看。桥头舞龙舟已成厚街民俗文化活动的一大特色。
在现代社会,龙舟舞依然深受集美民众的喜爱,异彩纷呈的龙舟舞竞赛,一直是集美社会民间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说明,即使在现代工业经济的环境中,在现代城市化的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集美人依恋龙舟舞,正是希望展示和弘扬一种不应消逝的精神力量,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给自己给社会带来鼓舞。集美的龙舟精神,不仅从历史延伸到现代,而且还从本地出发,走出大陆,延伸到海外。2014年6月,将有还会有台湾代表队参加,美丽的龙舟池,激起了两岸统一欣喜的浪花。龙舟精神再一次让集美人在世界舞台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展现了神奇的风采。
历史传说
桥头狮头在贵州台江县地处清水江边的施洞一带,每年都要举行。相传,2000多年 前,一位叫够抱(苗名)的带着小孩下河打鱼。正在撒网时,他的小孩被一条龙咬住拖入水里。当他找到龙巢时,看到孩子已被咬死并当成龙枕垫睡。为了替孩子报仇,他砍了两个月的柴,堆到龙的洞门口,烧了三天三夜,天也黑了九天九夜。第九天,有一位妇女点起火把,带着小孩去洗菜、挑水,小孩无意把扁担放在水上玩,并有节奏地喊着“咚咚哆、咚咚哆”,随着小孩的喊声天却渐渐地亮起来。天亮后,人们发现江边躺着一条死龙。讯息传开后,周边村子的人都来分龙肉吃。晚上,龙託梦给各寨老说:“我杀了够抱的小孩,够抱把我烧死,我罪有应得。但愿各村寨老少行好,用树木做成我的样子,每年在江上划几天,我愿为大家兴云作雨,保你们风调雨顺、五穀丰登。”后来,寨老们商定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船,后由于此时正处农忙,又商定于五月二十五日举行。
龙舟舞

桥头居望族相传明景泰年间,旱魔肆虐,连续数月滴雨未下,田畴龟裂,莳下之秧苗都枯了。眼看收成无望,且赋税不能少交,百姓叫苦连天。村中长者商议:琴轩是文曲星下凡,他辞官回来后居于莞城的同德街,不如请他回乡商议抗旱之事,救民于水火。于是村民推举其兄弟梅轩、桂轩及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到莞城找陈琏。听村民陈述灾情之后,陈琏潸然泪下,他不顾年高体衰,立刻回乡。琴轩回乡后绕村巡视一番,嘱咐村民于村后任江边小山设坛求雨。他沐浴更衣,亲祭于坛上,凝神静思,秉笔挥就《祈雨遍告诸神文》并虔诚念道:治民事神乃吏之职,弥灾悍患非神之力欤?今夏五月不雨,民心忧惶,惧禾稻之不成,虑赋税无所出。某等难避不职之罚,神当以恤民为念,伏愿乾旋造化,大阐神通,起潜龙之力渊,沛甘霖于下土,百穀用成,大尉民望,则神弥灾之功着,庙食之无穷矣。念毕,焚香拜伏于祭坛上。村民见状,亦伏地祈祷。未几,四周浓云密布,甘霖倾泻,好雨连宵,将枯之禾苗遇甘霖长出新叶。
龙舟舞

表演内容
独木龙舟古朴、独特,舟身用三根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间一根独木为母舟,两边各置一根小于母舟的为子舟,下水时将母舟和两根子舟并列扎成一排,装上精雕细刻的五彩龙头,划船前将亲朋好友馈赠的鸭、鹅挂在龙颈上。每条船载三四十人都是青年男子。母舟前方坐着四个人,最前一个背朝前方,负责吶喊助威;第二个背朝前方,负责鸣放铳炮;第三个一般是寨老,称为鼓主,穿戴特别,负责敲鼓;第四个是十来岁的男孩,身穿银饰服装,负责敲锣;母舟尾部还有三位老人,负责掌握龙舟的方向。其余的水手分站两排手拿桡桨负责划船,他们一律穿着紫色土布衣服和蓝色布裤,腰扎一条织花钉上银泡的腰带,头戴插着三根如凤冠银片的马尾斗笠,古朴而整洁.竞赛时炮声隆隆、锣鼓喧天、气势磅礴、热闹非凡。
龙舟舞-龙舟舞精神 龙舟舞集美文化内涵丰富,龙舟精神是其中精华。龙舟精神依託于集美的水乡地域特徵,同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紧密相关,同长久沿袭的历史风俗习惯紧紧相连。它诞生于民间,积聚于民间,作用于民间。龙舟精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广泛的民众性,深深地影响着集人,塑造了集美人独特的灵魂和性格。龙舟精神是赛龙夺锦的龙舟竞赛活动的体现,充满活力与激情,它象徵着持久爆发的力量,象徵着奋勇争先的意志,象徵着团结协作的胸怀,象徵着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象徵着灵活配合的智慧。龙舟精神是集美人风骨,是集美性格的鲜明标誌。千百年来,集美人依赖这样的精神,创造了水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和谐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民风。
发展历程
龙舟舞赛龙舟舞,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捨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蹤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穀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来源
粽子龙舟舞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大多数人只知道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而源远流长的民众性娱乐活动。其实,其起因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阳》)吴越交战,勾践败而被俘,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终于在数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了昭彰勾践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三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这种说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梁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这些说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没有说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管是为了纪念某某人,还是为了“迎夏至”、“避恶日”,为什幺偏偏要举办“龙舟”竞渡呢?也就是说,为什幺要赛“龙舟”而不赛其它什幺“舟”呢。 龙舟舞健美操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龙的基本神性入手。我们说过,龙有喜水、好飞、善变、征瑞等神性和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既然有这样的神性和神职,被生活在江渎四流、湖泊星罗的水乡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崇拜意识必然要外化为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祭神,将人间美味敬献给神灵,并伴之以香火,让其款款享用;娱神,歌唱、舞蹈,想着法儿让神快乐;拟神,模仿神的举止形态,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关係,自己身上已秉赋了“神性”,从而能够“神灵活现”。这大概是“龙舟竞渡”的深层动因。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竞赛龙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克尽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稼渔丰成。同时,也使人们自身秉赋龙性,像龙那样强悍矫健,进而怯邪弥难。至于纪念某某人云云,只不过是一种附会。原因大概在于,这些人杰的“人性”和龙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处,又多少分担了龙的一部分“神职”。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为长江水域的“水仙”、“涛神”、“潮神”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为“广源顺济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