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秋夜(宋代陈与义诗作)

(2021-06-27 23:33:55) 百科

秋夜(宋代陈与义诗作)

《秋夜》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把几般景色组合在一起,在造句上很见工巧,把秋夜天空的爽朗形象地描绘出来,道前人所未道。三、四句拗折,不但不写悲秋,反说请凌厉的秋风不要把树叶都吹尽,使得耳中缺少了沙沙的秋声。诗通过故意违反常情的豁达语来达到更深层次抒情的目的。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秋夜》
  • 创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处:《简斋集》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陈与义

作品原文

秋夜
中庭淡月照三更,
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
却愁无处着秋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庭院;庭院之中。
② 河汉:银河。
③着:附着,承受。

白话译文

夜深了,淡淡的月光洒满了中庭;露水下降,乾坤清澄,银河耿耿。请不要让西风吹尽了沙沙作响的树叶,我恐怕没了它们,到哪里去聆听阵阵秋声。

作品赏析

凡是写秋夜的诗,都是在月,在露,在星空上作文章,创造一个幽清寂静的世界。如唐顾非熊《月夜登王屋仙台》:“月临峰顶坛,气爽觉天宽。身去银河静,衣沾玉露寒。”就是如此。陈与义这首《秋夜》诗的前两句,也是把几般景色组合在一起,在内容上没有创新,在造句上很见工巧。如“白露洗空”着一“洗”字,把秋夜天空的爽朗形象地描绘出来,道前人所未道。同时,露在半夜后始降,降露的天必定是晴天,又与“三更”、“河汉明”的背景相吻合,足见诗人观察得很细緻。
秋天是肃杀的季节,宋玉的《九辩》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列举了种种秋天带给人的悲伤。从此,悲秋成为文人诗文创作的永恆主题之一,而萧瑟秋声,就成为悲秋的媒介。陈与义这首诗,前两句虽然纯粹是写景,但首句说“中庭淡月照三更”,表明了他半夜三更还在庭院中徘徊不睡,预伏下诗人是因秋而有感,难以入寐,三、四句就理应写情,表示悲秋情怀。然而诗人又偏作拗折,不但不写悲秋,反说请凌厉的秋风不要把树叶都吹尽,使得耳中缺少了沙沙的秋声。这样写,表面上是说自己不会发愁,有意寻觅秋声,唯恐缺少了引起愁思的秋声,是豁达语,实际上是作者在故作旷放,藉以抒发牢愁。
中国古代诗歌,常常通过故意违反常情的豁达语来达到更深层次抒情的目的,如这首诗,明明是悲秋,阵阵凄凉秋声扰得他不能入睡,却正话反说,把不堪写成有趣,更突出了愁的深度。这样写法,常见不鲜,如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云:“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也是有意斡旋,寄託秋思。被称为薄命诗人的清人黄仲则,尤多此类语。如古诗有“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句,黄仲则偏说“愁多思买白杨栽”,又如重阳风雨,添人愁思,他偏说:“有花有酒翻寂寞,无风无雨倍凄凉”,都翻进一层,令人感慨。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公元1113年(政和三年)进士及第,累迁太常博士。绍兴(1131—1162)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137年(绍兴七年),拜参知政事,次年以疾卒,年四十九。《宋史》有传。长于诗,创简斋体。方回认为陈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诗派”之三宗。有《简斋集》十卷,《无住词》一卷。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