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港城市即国际化的航空港枢纽城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国际空港城市
- 背景:由于原始交通方式的限制
- 特徵:产业结构高端化
- 相关书籍:《在大空间中构建未来》
大空间时代
在农耕时代,由于原始交通方式的限制,人类的生产生活始终在一个较小的範围内,这时的人类,处于“点空间”时代。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现代船舶、铁路和汽车等交通工具产生,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和海路交通网路使人类经济活动的範围大大扩张,人类进入了“面空间”时代。飞行器和航空运输的出现,把过去平面交通网路变成了在立体空间中直接进行点对点的沟通方式。
这时的人类,进入了“多空间”时代。随着更加先进的航空器的产生和航线网路的形成和完善,便捷的航空客货运输在全球广泛使用,并逐渐成为首选交通方式,航空时代逐渐来临;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移动终端和移动网际网路的飞速发展,人类实现了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多元化信息在全球範围内的实时化交流,标誌着资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现代物联网的发展,把信息交流与物质交换高度融合,实现了立体综合交通网路和信息网际网路的互联互通,人类的活动空间无论是从深度上、广度上和维度上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拓展,人类进入了“大空间”时代。
所谓大空间时代就是航空时代与资讯时代的高度融合,是以空港为主要节点的全球物流网和以移动网际网路为重要载体的全球信息网的互联互通,是经济、生活和信息全方位全球化的时代。
特徵
大空间时代与以往的时代相比,体现出四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是资源流动快速化。
依託航空运输形成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物质交换的速度大大加快,基本实现洲际间一日即达;依託全球网际网路特别是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交流在全球範围内实现了即时性,人们之间的距离不再变得遥远。产品与市场之间反馈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商品的生命周期将会越来越短、产品的改进升级将会越来越频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敏感係数将会把人类的消费生活体验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是产业结构高端化。
随着大空间中快速流通网路的不断完善和提升,随着全球共同市场的形成,经济组织的时间成本和交流成本将会越来越低,促使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经济占据越来越高的份额,虚拟化的知识产品和创意商品将会不断扩大规模,人类将彻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三是生活消费个性化。
在大空间时代,人类将真正实现全球化的生活,将更加方便地接触全球多元化信息和文化,以及丰富多样的商品,促使消费需求趋向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丰富化。适应这一消费趋势,产业组织也将呈现出生产小型化、智慧型化、专业化的特徵。
四是全球发展均衡化。
在大空间时代,任何一个具有空港功能和信息节点功能的区域都能够充分参与世界分工。高端产业呈现出依託空港功能,点对点、跨洲际网状布局的大空间格局,颠覆了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正在使广袤的内陆地区摆脱以往的区位劣势,与沿海地区站在同一起点上,世界经济版图将更加均衡。同时,全球产业分工更加趋于细腻化和专业化,空港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核心。
国际空港城市
从世界範围来看,空港城市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1959年,爱尔兰成立了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标誌着全球第一个空港经济区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大型空港所在地区规划、开发作为对外开放的核心地区,以此来争取区域和全球化竞争的主动权。在我国,近几年已有57个城市规划了58个临空经济区。以空港城市为战略支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
不同学者对空港城市的内涵界定不尽相同。在MckinleyConway(1965)首次提出临空经济的概念后,学界对此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JohnKasard(1992a)在研究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运输方式基础上,提出了第五波理论,认为航空运输是继海运、天然运河、铁路和公路运输之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五冲击波,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观点已为学术界广为接受。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对空港城市的含义也趋于明晰,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认识:
第一种认识认为临空经济是后工业时代的新型经济模式。这种观点认为临空经济是依託大型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从而对机场周边地区的产业产生直接、间接的经济影响,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集聚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一种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徵与新经济时代特徵的新型产业。
第二种认识认为空港经济区(或临空经济区)是一个临空产业集聚空间。这种观点认为临空经济是以机场为核心、依託机场对经济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效应,在机场周边地区形成的以航空物流、人流所衍生的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功能区,该区域正逐步演化成圈层分布的空港运营区、空港紧邻区、沿空港交通走廊地区和空港辐射区的综合性经济区域。
第三种认识认为空港城市是空港经济区的高级阶段发展形式。空港城市是空港经济区发展到高级阶段形成的航空城市,并逐步发展成为航空大都市。空港城市是一种以国际枢纽机场为依託,通过空中通道和信息化通道与世界重要经济区取得密切联繫,重点发展以客货运输、仓储加工、综合贸易、商业服务、会议展览等临空产业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型门户城市。空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範围内的资源,使机场周边发展成为本地经济的核心,成为全球经济产业链的一个重要节点,并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电子信息革命背景下,经济空间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速度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大力推进临空经济发展和发展空港城市的必要性,将它作为提升国家、区域、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
由以上可以看出,空港经济区的概念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它具有经济的概念,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由于机场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出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聚集,从而产生了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新经济形态;第二,它具有产业的概念,涉及到一系列相关产业。空港经济区以发展临空产业为核心,包括先导产业(运输业、民航综合服务业)和相关产业(配套服务、传统的製造业、物流配送、商务餐饮、住宅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第三,它具有地理的概念,空港经济区以机场为地理中心,沿交通沿线向外发散式扩张。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空港经济区的概念是建立在枢纽机场和新城规划的基础之上。
第四代空港城
从1959年爱尔兰设立世界上第一个空港自贸区开始,全球经济逐步进入“临空时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已开发国家相继把大型空港作为对外开放的核心区域,以此争夺全球化竞争的主动权,美国孟菲斯机场、荷兰史基浦机场、韩国仁川机场均是典型代表。在国内,各地已规划了58个临空经济区,今后2—3年将是临空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门户机场航空货运已经饱和,航空货运资源正在向其他机场转移。另一方面,成都、重庆、郑州等周边地区航空物流业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
以国际枢纽机场为依託,通过空中交通网路、信息网路与世界重要经济区取得密切联繫,为人才、商品、资本和技术在更大空间流动的综合性新型门户城市——国际空港城市正在兴起。根据研究,从世界範围内看,空港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四代演进”:即第一代是单纯的机场,以客运为主;第二代是客运+货运;第三代是机场+临空经济区;第四代是航空大都市。国际上许多先进的空港城市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向第四代过渡的阶段。比如,美国孟菲斯机场被认为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空港城市,其经济影响力占到孟菲斯整个经济和就业的94%。荷兰基浦机场坚持“都市有什幺,机场就有什幺”的理念,成为欧洲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被誉为“欧洲门户、世界跳板”。
相关书籍
《国际空港城市:在大空间中构建未来》
本书以世界範围内临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背景,系统地分析了空港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归纳总结了空港城市的演进规律,创新性地提出了全球高端产业将依託国际空港城市进行点对点布局的“大空间”概念,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关于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并结合西鹹新区空港新城的建设实践,就如何在“大空间”中构建国际空港城市进行了系统、详尽的阐述,为广大读者勾勒出一幅正在崛起的国际空港城市的宏伟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