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汉原陵

(2021-06-27 23:31:08) 百科

汉原陵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谷称汉陵,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陵园,始建于公元50年,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归葬于此。该陵由神道,陵园和光武祠三部分组成。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蓊肃穆,阙门巍峨,神道宽阔,石刻林立。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光武祠面积2万平方米,由阙门,碑廊、二十八宿馆,光武殿等组成,构成一鳞次栉比的汉代建筑群落。

光武帝陵除四绝处,另有三大景观。一为奇特的鸟鸣柏,二为两情依依苦恋柏,三为宏伟逼真的汉皇仰卧。陵内古柏因年代久远,还形成了巨龙盘柏、惊鹿探头、仙鹤浮云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的奇妙景观,千百年来为观者称奇而乐道。陵园内的“光武帝刘秀生平事迹展”、“邙山出土石刻展”等展览,充分体现汉代历史文化的厚重,对研究陵寝文化有着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汉光武帝陵现已成为洛阳北线旅游胜地,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一九六三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〇〇一年六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汉原陵
  • 面积:6.6万平方米
  • :17.83米
  • 周长:487米
  • 俗称:汉陵
  • 位置结构:夯土丘状
  • 时间:汉代
  • 相关人物:刘秀

简介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俗称汉陵,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陵园,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基本情况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合葬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附近。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哮东去。这里风景秀丽,是引人注目的形胜之地。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俗称汉陵,刘秀坟,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陵园位于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该陵南依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陵园呈长方形,由陵园、祠院两部分组成,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园内现存千年古柏1500多株,总面积达6.6万平方米,整个陵园,郁郁苍苍,肃穆壮观,山门巍峨,红墙绿瓦,气势壮观。原陵西侧光武祠前大道两侧原有巨柏28株,象徵辅佐刘秀打天下的28名将领。陵内遍植隋唐古柏1485株,为国内少有的陵墓园林,同其它地方的皇帝陵寝相比独具其绝,游人络绎不绝。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当地百姓称之为“刘秀坟”。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兴世祖”四字尤为明亮。传说过去老百姓多到这里抚碑择吉问凶:人离碑十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去,能摸到这四个字就是吉兆。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象、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现在柏树犹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徵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

祭祀地点

陵园西侧,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积2万平方米,由阙门、碑廊、二十八宿馆、光武殿等组成,构成一鳞次栉比的汉代建筑群落。它位于邙山脚下,黄河岸边,呈“枕河蹬山”之势,一反帝王选陵常规,为2000年封建历史之殊例,寓意何属,至今仍是一个谜。
园中至今保存有1500棵隋唐古柏,拔地通天、蓊蔚肃穆,它们巨大的轮廓形成了清晰可辨的人形卧像,俗称“汉皇仰卧”。每当汉陵晓烟出现时,陵园之中紫烟袅袅、宛如仙境。当你在鸟柏下拍手时,柏树间会发出“啁啾”的鸟鸣声,令无数游人倍感神奇。

位置结构

汉光武帝陵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俗称汉陵,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园,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光武祠,位于陵园西侧,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积2万平方米,由阙门、碑廊、二十八宿馆、光武殿等组成,构成一鳞次栉比的汉代建筑群落。
光武帝陵为国内少有的陵墓园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寝相比,独具四绝:其一,帝王选陵,特殊一例。历代皇帝选择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徵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
山”,一反常规。其二,一园千柏,国内仅有。陵内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园,拔地通天,蓊然肃穆。其三,柏体杏质,乔木佳品。
陵园古柏为国内少有乔木树种,其木色金黄,质坚性柔,柏体杏香,剖面色美,俗称“杏柏”。其四,汉陵晓烟,奇妙景观。阳春三春,清明前后,逢天朗气清、晨曦初现之时,古柏枝隙间紫烟瀰漫,笼罩陵园,状若轻烟,飘似浮云,烟凝云聚,滚腾滴坠,置身园中,如登凌霄,似游仙界。陵内古柏因年代久远,还形成了“苦恋(楝)柏”、“鸟鸣柏”、“汉皇仰卧”等奇特景象。光武帝陵千百年来为观者称奇而乐道,对研究我国帝王陵寝有着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一九六三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一年六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陵七奇

第一奇
帝王选陵,特殊一例。我国历代皇帝选择寝葬所,皆是“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徵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唯独光武帝陵,系“枕河登山”,一反常规。众多皇陵都在邙山之巅,唯原陵座落在黄河之滩,为二千年封建社会史上之孤例,至今还是一个谜。
第二奇
“一园千柏,国内罕见”。现园内古柏共1458棵,这幺多的千年古柏聚植一园,在全国其它地方的皇帝园陵中并不多见。整座陵内一种奇香,由满园翠柏发出,这是汉陵第三奇"翠柏杏香,奇木佳品"。汉陵古柏殊异,是国内仅有的乔木树种,这种柏质坚性柔、剖面色美,香味浓郁。因它木色金黄,柏体杏黄,又称“杏柏”,“血柏”,千百年来,为人称奇。如雨过天晴,这种余香感觉更深,风过处,满园古柏清香,可传10里之遥。
第三奇
"柏楝同根,至爱体现"。此奇妙就在于柏楝同根,于植物生态方面实属罕见,至今也是一个迷。在距地面3。5米的柏树主干上,生长着一棵直径为15厘米的苦楝树,根据谐音把"苦楝柏"理解为"苦恋柏",传说这是皇后丽华一直苦苦眷恋着刘秀帝的缘故,象徵了忠贞不渝的爱情。树下的连心锁,是现代青年男女对爱情表达的一种方式。据说俩人同心合一把锁,表示海枯石烂不变心。
第四奇
“神柏各异,形如众物”。陵园古柏,有龙腾凤舞,轩气昂宇,有苍劲挺拔,碧翠妍丽;有千姿百态,相偎相
依。
这一棵古柏,人称"巨龙盘柏"。那两条弯曲的虬枝,似腾飞的两条巨龙,那龙的气势,龙的风骨,巨龙隆突的肌健,蕴藏着一种即将暴发的力,大有扶摇而上直冲云宵之势。
这株柏树暇"猴柏",树腰处隆突的地方,像一个机灵顽皮的猴子,调皮的眼睛,欲张未张的嘴巴,稍稍翘起的耳朵,抓耳挠腮、呲牙咧嘴的样子,真是维妙维肖。
这棵柏树暇“开胸见佛”。它把整个胸腔里的五脏六腑掏了出来,表示自己的诚意。佛教里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认为"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所以这棵树应该属于佛教中夸张的艺术形象。
这棵柏树人称“鹿回头”,那向外伸展的树杈像一只小鹿,惹人喜爱地站在那里,向我们留恋地张望。而在它的
上空有一枝桠,仿佛卧着的鹰,不怀好意地窥视着这只小鹿,可这小鹿全然不觉,仍旧善良地仰着脑袋,或许是对我们的到来感到稀奇吧!一鹿一鹰,两种神态,形成明显的反差。
第五奇
鸟柏树"双手击掌,鸟柏叫唤"。用两掌拍一下,或着对着柏树轻轻抚摸一下,如大家一齐拍掌抚树,会出现百鸟合鸣的场景。鸟柏树被锯开时发现木纹有清淅的小鸟图案,为这些柏树增水添了新的谜团,这些现象何种原因所致,有待人们进一步地去考察论证。
第六奇
汉陵晓烟 "清明穀雨,汉陵晓烟",每年的清明至穀雨前后,在天朗气清云起霞蔚、晨曦初现之时,大约在清晨7时到上午10时之间,汉陵园内古柏枝干间会平空生出团团烟雾,飘如浮云,自西北向东南姗姗移动,至一定高度即缓缓下降,降至地面2---3米高度即迅速扩散而去。人们置身园中,如入仙境虚无缥纱,似在蓬莱。当地农民也曾流传道:"汉陵晓烟,预兆丰年"。每当阳春三月,清明穀雨将临之时,近者朝朝注目,远者日日探听,企盼晓烟,祈祷"祥瑞"。
第七奇
汉皇仰卧,园外东边200米处远瞻汉陵,仰观整座皇陵,那郁郁葱葱的满院翠柏会构成一幅图案:东汉世祖皇帝头戴皇冠,身穿龙袍,头枕黄河,足蹬邙山。这就是汉陵第七奇,"汉皇仰卧,活灵活现"。

关于汉光武帝

刘秀本是西汉皇族,九岁时死了父亲,就跟着叔父刘良过活,早年曾从事农业生产。王莽篡汉后,他跑到长安求
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后来穷苦不已无法维持生活就又回到家乡。王莽在回归传统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愚,导致了农民大暴乱。22年,刘秀的兄长刘演率领宾客七八千人在枣阳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军编为六部,击杀王莽南阳守将,又击败王莽大将严尤、陈茂,进军围宛,声势大振。第二年,刘演做上了皇帝。刘秀也进入了权力最高层。王莽围攻昆阳城。刘秀恰好守城,城中将士见王莽兵多如牛毛,都很害怕。刘秀却从容自若,说:"今莽军多,我军少。如果我们拉力抗争,尚可取胜,如果望风解散,必至玉碎,万难瓦全。"
他趁着夜晚潜出南门,疾奔郾城和定陵发两邑守兵数千人进援。又率敢死兵三千人直冲莽军中坚,击杀王莽大将王寻,莽军大乱。昆阳城守军乘胜出战,内外合攻,莽军大溃。这就是有名的"昆阳之战",此战后,王莽的主力丧失殆尽,汉室中兴近在眼前。
但是,不久后,新市、平林诸将和一部分南阳豪强妒忌刘演、刘秀的威名,就阴谋杀掉了刘演。刘秀在这自身危急之际,表现出异常的智力和忍耐力。他先投靠了杀兄仇人,然后,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悌"来:不替刘演服丧,不提昆阳战功,饮食言笑如常,终于免遭杀身之祸。
不久,刘秀被任命为行大司马事,持节渡河,镇抚诸州郡。他到河北,巡行各州郡,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西汉官名,官民大悦。于是,他趁机杀掉了自称天子的邯郸割据者王朗,又击败和收编农民起义军的铜马、青犊诸部,扩展了自己的势力。25年六月,刘秀称帝,史称东汉光武帝,改元建武,定都洛阳。
27年,刘秀消灭了所有农民暴动武装。36年,削平了青州张步、渔阳彭宠、天水隗嚣、益州公孙述等豪强割据武装,中国再次统一。
刘秀是一名优秀的帝王,不但善于打仗善于治国,而且宅心仁厚,温文尔雅。对百姓更是体贴有加。他在位期间,多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同时限制豪强霸占土地,减轻赋税,免除部分县的徭役,兴修水利。对各级官吏实行考察黜陟,罢免贪官,改任良吏,精减官员,裁併四百余县。在即位之后,他时常不忘故乡土地,曾多次回故乡。至今他的故乡枣阳还有许多与他有关的名胜古蹟:有祭祀光武帝的白水寺,有出征誓师的点将台,有屯聚人
马的八万山,有起兵竖旗的旗桿山,有旧宅故居白水村(皇村)。另外,还有报恩寺、无蚊桥、扳倒井等有趣的民间传说,至今仍在广大民众中流传。
扳倒井位于方城县县城东北十五公里处。这里井泉从平地涌出,清澈甘甜。据说,刘秀北击新莽时,军士们曾路经此地,因时值盛夏,乾渴难耐。刘秀见柳林间乱石中有泉水溢出,就命士兵掘石。只几锹下去,一股泉水喷涌而出。军士们饮过此水后士气倍增,北上后连连获捷。当地人得知这一讯息后,便于此处掘井饮水。
刘秀称帝后御驾亲征,经过此地时,时夏四月,天气炎热。士兵皆汲水于井,但井水源源不断。刘秀称讚道:"井水如此清澈如涌,如井扳倒矣!"于是,后人借光武帝之言,将此处更名为扳倒井,同时建了光武帝庙。关于刘秀的传说数不胜数,就如他的陵墓一样总被诸多传说所环绕一样。他给百姓带来了洁净的泉水,百姓回报给他的是美丽动人的传说。刘秀三十一岁称帝,在位三十三年,于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崩,时年六十三岁。

历史评价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在昆阳之战中,他知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
光武在战争中所以能够克敌制胜,还在于他注意讲求策略,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在统一战争中,善于採用政治攻势,如宣布释放奴婢、刑徒,减免赋税刑法,用以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还注意整饬军纪。早在他担任更始政权的将军时就注意约束部下遵守军纪,这就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汉书》作者范晔论曰:“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
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对于光武帝在统一全国后的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虽因迷信图谶,宣布图谶于天下;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这些评论,对于评价汉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世着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光武帝陵千百年来为观者称奇而乐道,对研究我国帝王陵寝有着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一九六三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一年六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3、
4、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