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阳兵工厂,1921年由奉系军阀张作霖建立,正式名称为奉天军械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造兵所及兵工署第90工厂。1921年,张作霖设立修械及製造枪弹工厂,称为奉天军械厂。
瀋阳兵工厂1928年扩建完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1946年11月9日,成立兵工署第90工厂。 瀋阳兵工厂为1946年3月至11月间短暂名称,以此为通称。1947年成立辽阳、文官屯、抚顺三个分厂。位于大东区长安路,产权归黎明机械製造厂所有。
基本介绍
- 公司名称:瀋阳兵工厂
- 总部地点:瀋阳
- 成立时间:1921年
- 经营範围:军工
- 公司类型:公立
- 创始人:张作霖
相关人物
1875年年3月19日, 张作霖生于辽宁海城县驾掌寺村。 幼时家中贫困, 曾卖过包子, 学过兽医, 在清军中当过兵, 参加甲午战事, 后来落草为寇, 又经收编为团练, 辛亥革命时, 升到左路巡防队统领, 驻郑家屯, 后又将他调到洪南, 离瀋阳只有数百里。
1897年8月3日吉林将军延茂函户部, 不能为奉天製造军火。 11月29日户部拟準奉天设局自造军火。 12月5日奉旨依议。
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奉旨成立奉天机器局, 1899年六月开工, 并未製造军火。 只是铸造银元。
张作霖由于得到了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的信任, 不断攀升。 在袁世凯死后, 张作霖就把袁世凯所任命的奉天督军兼节制吉黑两省军务的段芝贵逼出东北, 获得了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的职务。 随后, 他又以武力迫使吉林督军孟恩远下台, 黑龙江的督军也由他的亲信担任, 终于把东三省的军政大权抓到手。
1918年9月7日,徐世昌总统特任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1921年5月30日,北京政府任命张作霖兼任蒙疆经略使,节制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特区都统。1922年6月8日,东三省议会联合推举张作霖为东三省保全总司令。1922年7月22日,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实行整军经武。同时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1924年9月,孙中山派孙科到奉。张作霖提出盼望孙先生早日北上。12月4日孙中山抵达天津,张作霖、冯玉祥、段祺瑞各派代表迎接孙中山。12月5日,孙中山到曹家花园访张作霖。张作霖父子迎候。1925年春,段祺瑞任命张作霖为东北边防督办。1926年11月29日,张作霖被拥戴为安国军总司令。1927年6月18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国家元首。1928年6月4日,在返回奉天途中,被日本关东军製造的皇姑屯炸车案中以身殉职。终年54岁。孙中山说:“雨亭(张作霖)把东三省治理得很好,不过外有日本掣肘,处境也很难。如果国家统一了,建立革命的中央政府,地方的事就好办多了。”
工厂历史
1921年左右, 张作霖在造币厂(原奉天机器局)内设立修械及製造枪弹工厂。 称为奉天军械厂。 由丁超任厂长。1922年奉天军械厂改为东三省兵工厂。 重新闢建筑枪, 炮弹, 炮等三厂, 由丹麦商家文德(Winther)公司承建。1923年韩麟春任总办, 增加会办一职, 由翁之麟担任。 增建枪弹, 炮弹二厂。 所有机器购自日本, 并聘请日本技师, 担任设计指导。 并增建炼钢厂, 机器厂, 锅炉房, 水塔, 蒸气及水道等设备。
1925年杨宇霆升任督办。 又派德藉技师赴德採购大量机器, 于冬季运到, 开始安装。 枪, 炮, 钢及机器等厂, 亦相继增筑, 添购机器, 所具规模加倍于前。 并设立兵工国小及兵工学校。1926年至1928年, 完全为扩充时期, 增建枪厂及轻机枪厂。 有机器8千余部, 枪, 炮两厂, 为初建时之7至8倍, 扩建完成, 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之兵工厂。
1928年厂内成立科学研究会, 集中研究兵工科学技术。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与常荫槐为张学良所杀, 兵工厂督办为臧式毅接任。 臧曾任保全司令, 辽宁省省长等职, 满州国成立后, 出任奉天省省长、 民政部总长、 参议府议长等职。 兵工署资料称为辽宁兵工厂。
1935年兵工署记录, 参造辽造98步枪之工作图纸, 将巩县兵工厂所造元年式步枪改为发射尖弹。 可能在918事件之前, 东三省兵工厂已将工作图交与中央, 或在事变之后, 工作人员带了图纸逃到关内。
1937年满洲政府投资二千万元, 全资本额二千五百万元, 改为理事制, 扩充为八课及六个製造所。 全厂机器已逾万部。 由三村友茂任理事长。 增建高射炮厂。 最盛时期有职员1,200余人, 工人30,000余人。
1944年12月7日及21日, 美军两度空袭兵工厂, 将杂品库, 锅炉房, 车辆厂, 填药厂等处全毁, 旧重炮厂及新大口径炮厂大部分炸毁, 信管厂及枪厂木工部之一角被炸破坏。 生产大受影响, 步枪产量降至每月1,000枝, 轻机枪产量降至每月60挺。 有着手疏散之计画。
1945年春, 移枪厂之一部于宁安县, 为101製造所。 移枪弹厂之一部于汪清县, 为105製造所。 7月复将枪厂之全部机器设备, 移于铁岭之乱石山山洞中, 正值施行, 日本即投降。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苏军进入兵工厂, 将最优良机器运走两千四百部, 后又将厂交给东北人民解放军, 我军运走六七十部机械,材料亦被搬运一空。 苏军并将孤家子无烟药厂炸毁, 20余年建设, 几近毁于一旦。
1946年3月18日, 兵工署东北区接收委员会接收, 赶製械弹, 招集旧有员工, 整理机器, 逐步复工。 7月7日全厂各部, 全部复工。 11月9日, 成立兵工署第90工厂。 由陈修和担任总厂长。
1948年9月12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瀋战役。 11月2日完全占领瀋阳。 90厂所有设备未及撤出。 据说蒋军事后曾派飞机轰炸兵工厂, 但无甚损失。同年12月之后, 90厂不再出现于南京政府兵工署生产报告中。

铸造兵器
捷克98/22式步枪
1924年改总办为督办, 由杨宇霆兼任, 一直至1929年杨被张学良所杀为止。 开始生产13式79步枪, 主要仿造自捷克毛瑟98/22式步枪。 但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最大的差异是枪栓的构造。
上为13式的枪栓与撞针,下为中正式的枪栓与撞针
主要差别是橄榄状的拉柄头, 枪栓内的撞针部, 採用内部弹簧的设计, 这个设计最有名的是日制38步枪, 定型于1906年。 中国很早就採购日本的38步枪。
1922年时, 张作霖曾以一百万元的代价买下日本在海参崴的一个军火库, 其中包括了步枪, 弹药, 炸弹等。 因此设计上受到日本的影响并不奇怪。 当时枪厂的外籍技师为日本人佐藤勇之助, 是日本士官学校及炮工学校毕业。 另外有人指出, 奥地利在1917年曾设计过一模一样枪栓, 后来经过改进, 在1931年生产称为M31a, 也有防尘盖。 因此这个设计到底是谁抄谁, 没有定论。 另一方面, 东三省兵工厂中的其它外籍技师很多, 各国都有, 大家各自贡献一些所学也有可能。 例如总顾问白兴就是奥国人, 毕业于奥国格兰斯工科大学。 其它13式的特徵, 像使用两段式枪托, 枪匣上的两个减压孔, 就完全是日式步枪的设计了。 13式在国内又称为辽造98步枪。 起初月产400枝。
造13式毛瑟98步枪
全长:1,240mm
枪重为4.27kg
枪管长为740mm
口径7.92mm
膛线右旋4条
初速859公尺/秒
表尺射程2,000公尺
装弹具式样桥夹
装弹具装弹数5发
辽
造17式轻机枪
1930年, 由于张学良号召弭兵, 而且兵工厂欠款甚巨, 因此利用兵工厂机器开始生产民间物资。 多使用厂剩余的脚料, 如枪托木剩余的脚料製成家具等。 在瀋阳大西关成立东生源售品处, 凡属五金材料、 锅炉暖汽片、 水泵机器、 工具家具等, 都可透过东生源向兵工厂订购。 并有样品目录陈列, 供人选购。 张学良并计画将兵工厂改为民用工厂, 派王卓然、 叶弼亮二人出国考察, 接洽外国专家来改建东三厂兵工厂, 準备製造汽车和拖拉机。 并成立了一个经济委员会, 由省长臧式毅为主任委员, 与美国一个工程公司斯通与阜伯斯特签定契约, 该公司并派一名技师胡欣至兵工厂了解情况, 后因918事起而未果。
1931年, 试製10发自动步枪, 已生产样枪, 试验成功。 9月18日, 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铁路, 诬指是附近北大营中的中国士兵所破坏。 引发918事变。 中国方面并无有组织的抵抗, 只指望国际联盟调解。 日军在4个月内占领东北三省。 占领瀋阳后, 改东三省兵工厂为关东军野战兵器厂。
1932年3月1日满洲国成立, 10月由满州国政府(50%)、 日本财阀大仓(Okura Trading Co., 25%)、 三井物产(Mitsui Bussan K.K., 25%)投资, 改为奉天造兵所株式会社(Hoten Zohei-sho Kabushiki Kaishe, Hoten Arsenal Co. Ltd.)。 由陆军中将黑崎岩次郎任社长。 Mukden为俄人名称, 一般英文数据通用。
生产38式65步骑枪, 后改制99式77步骑枪, 月产量最高达6000枝。 并製造11式65轻机枪, 1936年后製造96式65轻机枪, 后改制96式77轻机枪, 月产量最高达80挺。 92式77重机枪月产量最高达50挺。
日本92式重机枪
日式92重机枪诸元:
全长:1156mm
枪重为55.3kg
枪管长为698mm
口径7.7mm
初速为732m/s
膛线右旋4条
自动方式为气退式(Gas Operated)
射速450发/分
30发保弹板(Strip)上弹
有效射距:1000m
92(1932)式重机枪是改进的3(1914)式机枪, 是日军在二次大战中使用的最广泛的机枪。 原由南部骐次郎仿造自法国的1914式哈乞开斯(Hotchkiss)机枪, 其特徵是使用30发保弹板上弹, 枪匣内有油槽, 在子弹上膛之前, 有一个油刷润滑子弹, 否则无法顺利退壳。
在此时期製造的枪械, 枪管内膛, 机枪活塞及沖具均镀铬, 并多改用板金机件。
改制日式步枪
90厂枪匣铭记
日本投降后, 国军从驻华日军手中接收了为数不少的轻重武器, 1946年就处理了40余万件轻武器。 由兵工署的档案来看, 许多武器经整理后, 直接交给警卫部队, 守备队等二线部队。 其它的重新改制为79口径, 供战列部队使用, 包括38式步枪, 99式步枪, 92重机枪等。 步枪改制主要由21厂及90厂负责。
1947年成立辽阳, 文官屯及抚顺三个分厂。 试製成功美式M1四五冲锋鎗, 又试造M3四五冲锋鎗。 上半年, 生产步枪8,500枝, 改制步枪为79口径9,000枝, 轻机枪300梃, 65枪弹680万发, 77枪弹170万发, 79枪弹350万发, 45枪弹1,250万发,装甲车7辆等。
下半年预计生产步枪15,500枝, 36式冲锋鎗6,000枝, 并开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 每月100梃。
联勤三六式冲锋鎗
全长:757mm (连枪托,枪托折迭时579mm)
枪重为3.47kg
枪管长为203mm
口径11.4mm
初速为280m/s
膛线右旋4条
瞄準基线长为254mm
自动方式为反冲式(Blow Back)
射速450发/分
30发弹匣上弹
有效射距: 50m
M3冲锋鎗是美国在二次大战中用两个月时间研发成功, 在1942年12月定型。 其肇因是为了要代替昂贵而又不易生产的M1(汤姆生Thompson)冲锋鎗。 设计上着重于量产容易, 构造简单可靠, 价格低廉, 大量使用板金零件。 在美国是由通用汽车等擅于板金技术的民间公司投入生产, 在1944年时, 每周可以生产8,000枝。 90厂对于生产板金零件已有经验及设备, 因此适于生产此种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