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慢教育

(2021-06-27 23:26:48) 百科
慢教育

慢教育

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改变主要考知识为主要考见识,不要追求一节课里让学生强制性地记忆多少东西,而是启发他们的思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慢教育
  • 时间:1979年6月
  • 地点:美国
  • 目的: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

快慢对比

1979年6月,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的报告中说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踌躇满志;国小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也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着手指头算,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最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同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也写了一份报告: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右手,否则不轻易改变;中国学生有“家庭作业”,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优秀的学生,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相比较而言,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有了快慢之分。然而,从1979年算起的30多年过程中,美国的“慢教育”共培养出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的“快教育”至今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

专家分析

王久辛认为,提倡“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改变主要考知识为主要考见识,不要追求一节课里让学生强制性地记忆多少东西,而是启发他们的思维。具体执行层面,就应该用法律法规或者行政手段大规模缩减现在教材容量,尤其是缩减各种辅导材料,不然的话没办法慢下来,因为只有足够快才能够把满满一书包的东西在一个学期塞进孩子的脑袋,还必须通过反覆考试强化记忆。必须改革高考在内的所有考试以考死知识为主的愚蠢方法。把考试内容改成考思维、考素养、考想像、考能力、考品质等等,让死记硬背彻底没市场,让孩子们从学习做人开始学习文化知识。

社会共识

过多地把成人世界里的东西强加给孩子,不仅剥夺了他们童年的快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来的孩子甚至可能在人格上存在缺陷。
近日,《重庆南开中学2015年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火了。这封信引用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观点来谈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提醒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期末成绩单,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摒弃过度关注分数和结果,家长应该陪伴成长。”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也是“蛮拼的”,让孩子三岁学舞蹈,四岁学钢琴,五岁学绘画……家长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制定了孩子的成长路线,逼着孩子去承受很多成人世界里的东西。这封信正是戳到了超前教育、速成教育等教育理念的痛处。
过多地把成人世界里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童年的快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来的孩子甚至可能在人格上存在缺陷。比如,受到广泛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曾在法庭上喊出:“我没什幺价值观。”一个国小一年级学生被问及:“你的梦想是什幺?”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将来想当官。”当问及是什幺样的官时,他不假思索地说:“贪官!因为可以捞很多好处啊。”
功利化的教育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和名次,但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孩子美好心灵的滋养,违背教育的规律,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也是需要时间的,倘若忽略了这些,教育的本质也就异化了。
慢教育的改变慢教育的改变
可见,在应试教育屡受诟病的语境下,重新审视当下的教育理念尤为必要。为什幺很多人有知识与技术,却没有良知?为什幺那幺多高学历的人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显然,过于看重分数和名次,直接导致了人文教育的缺乏。人文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会在孩子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架起一座有效交流的桥樑。但要让他们成长为具有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人,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在“慢生活”成为时尚的今天,我们也应让“慢教育”成为新的教育价值观念。而要让慢教育沁入生活,成为社会共识,需要家长拥有一种慢慢地呵护、静静地等待的心态。着名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卖花小男孩的故事:当这个五岁的小男孩笨拙地包扎一束玫瑰,一遍遍重来的时候,小男孩的老祖母说:“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不能着急,更无法代劳,我们能做的就是静心等候,因为这是生命的过程。而父母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享受这个生命的过程,这也是为了让孩子科学健康地成长。
当前,鼓励创新正在成为时代潮流,倡导“慢教育”对培育创新能力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激励意义。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孩子抓起,这就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摆脱分数和名次的束缚,培养孩子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更有用的创新型人才。这也就是“无用方为大用”的价值旨归。

专家评价

“快跑者”的“慢教育”
“‘快教育’反映了当下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其中不乏追求‘速度’‘效率’的功利主义成分。”邱广东经过反覆的思考与探索,提出了“慢教育”,倡导教学要把握“慢”要义、追求“真”效益。简单讲,就是在课堂中“有意”拉长过程,把握好“快”与“慢”的分寸,“快”到事半功倍,“慢”到恰如其分,快慢张弛有度。
邱广东一直坚信,教师站得越高,学生才会走得越远。“发展是教师永恆的主题。以前我关注的是‘怎幺教’,如今我在探寻‘教什幺’。我觉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放慢节奏、拉长过程,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在‘慢’中体验教学思维的精巧、领悟教学思想的精深、欣赏文化的美妙。”邱广东说。
为了实现“慢教育”这个想法,邱广东坚持在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苦旅上潜心探索、用心感悟教育教学规律,先后主持多项省级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等国家级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此外,他还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新时代数学》(数学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
为了实现“慢教育”这个想法,邱广东认真学习学校管理理论,运用民主管理理念,制定了更为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他倡导教学要寓教于乐,全体师生要快乐学习、快乐工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