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逛荡灯

(2021-06-27 23:23:14) 百科
逛荡灯

逛荡灯

逛荡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山东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主要分布于新泰市谷里、羊流等乡镇。 逛荡灯的形成、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息息相关。逛荡灯作为一种祭祀类的傩舞,其舞蹈的渊源可追溯到原始图腾崇拜。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以舞娱神的“巫”。普遍的对“神、鬼”信奉和崇拜,为民间的傩舞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逛荡灯
  • 外文名:A wandering lamp                 
  • 分类:民间舞蹈
  • 地区:山东
  • 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
  • 时间: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十五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逛荡灯
所属地区: 山东 · 泰安 · 新泰市
遗产编号:Ⅲ-47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新泰市文化馆
遗产级别: 市

追溯历史

逛荡灯,是如今山东境内唯一的傩舞艺术,最早为祭祀类舞蹈。这是一种巨大的人偶舞蹈,人偶高度在3.6米以上,头戴乌纱,手捧朝笏,是一位封建时期朝廷命官的形象。人偶的头部用陶罐做成,其上凿有两孔为双目,罐内点灯,远观“目光如炬”。由于人偶形体巨大,表演粗犷,行走起来“逛逛蕩蕩”,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逛荡灯”。
为什幺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会产生这种独特的舞蹈?据说,当地流传着这幺一个传说。 隋唐时期,南谷里村迁来一户人家,他们一路从南方而来,发现当地土质别具特色,便在此建窑制陶。后来制陶老人谢世了,儿孙们为祈求他灵魂安宁,特地烧制了一个大水罐和八个小水罐,并把它们製成大大小小的罐子灯人偶。每盏灯都由一人顶起,在送葬的仪仗队中打头阵,以驱恶鬼、避瘟疫,为老人亡故的灵魂开道。从此,这种舞蹈在周边村镇传播开来,并在千余年的时间里不断传承演变。
逛荡灯
2、驱鬼避疫之神“方相氏
为何丧葬需要一位朝廷命官形象打头阵呢?这位官员的原型又是谁?据传承人李天顺介绍,这要从更古老的传说说起。
在远古传说中,有一位名为方相氏的神,如今已不大被人提起。《搜神记·卷十六》记载:“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傩以驱疫鬼。”在古代,方相氏是民间重要的崇拜偶像,是驱鬼避疫之神。
另一版本的说法认为,方相氏原为驱鬼的巫师,后演变成古代官名。汉画像石中的方相氏,通常是这样一种形象:人身兽足,似熊非熊,瞠目结舌,赤身裸体,下蹲,作奔走捉拿状,是墓室中打鬼头目的象徵。
民间关于鬼神的传说口口相传,随着时间的演变,今天在逛荡灯中看到的方相氏已与古书上的描述相去甚远。没有分歧的一点是:这一定不是一位模样俊美、慈眉善目的神。可以想像,古代人为了驱赶疫疠之鬼,一定会製作出比想像中的鬼的面目还要狰狞的偶像。他们是把追求平安的愿望,寄托在这位粗犷却正义的“方相氏”身上。据记载,逛荡灯流传到清朝时,已形成完整套路,与今天看到的形象一般无二。
3、从娱神到娱民的流传
以方相氏打头阵的傩舞,不只在新泰存在,也流传于各地。
在山东,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以舞娱神的“巫”,后成为大户人家丧葬时跳的假面舞蹈。《论语》有云:“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所以逐疫周礼,方相氏掌之。”意思是说,在民间举行傩礼时,孔子也着盛装肃立于路边台阶上,以表示尊敬。
除了新泰地区的逛荡灯,在日照、潍坊诸城等地,类似的舞蹈也有流传,被称为“活大人”或“晃大汉”。
在新泰地区,逛荡灯人偶头戴乌纱,身穿朝服,手捧朝笏,后逐渐演变为年节的民俗舞蹈,在寄託美好愿望的同时,娱乐民众。从人偶官帽和朝服的模样来看,逛荡灯中的“大人”,是明朝时期官员的装束。
据传承人李天顺解释,其高大威猛的外形是民众对朝廷、对官员敬畏之心的体现。但在节庆表演的环节,亲民的理念又融入其中。
在从大年初三到正月十五的春节欢庆活动中,外貌高大威严的“大人”,置于欢庆队伍之首,与百姓同舞同乐,憨态可掬。其行动举止谦恭,每逢商家店铺,便躬身礼拜。“大人”所拜之处,人们欢笑打趣,视为吉祥,意为“天官赐福”,必焚纸鸣炮以谢。此独人舞场面宏伟,气氛热烈,参与性强,在古代社会大胆体现亲民理念,开放地展现出官民同乐、祈福求祥的和谐景象。
4、陶瓷业兴盛的历史符号
逛荡灯的亲民理念,不仅来自其表演环节,揭开“大人”的长袍,观察逛荡灯的内部构造,更惊讶于百姓的生活智慧。
李天顺介绍,往年舞逛荡灯之前,都要去村里的百姓人家搜罗“家伙什儿”。别看“大人”是个庞然大物,其製作器具却完全来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圈椅、圆杌叠在一起,组合成高大的人体;头部是一普通陶罐,倒扣固定在圆杌上,做成巨人头颅;镂空五官在罐内蜡烛的映衬下,在夜间表演起来形神兼备;“大人”头上的官帽,则是以粮升为模型,予以了“步步高升”之意。所有的材料都从百姓生活中信手拈来,就地取材,又从中赋予了美好的寓义。
人偶的关键部位头部由陶罐製作,不仅隐含了“天罐(官)赐福”的寓意,也是当地历史经济文化的标记。
隋唐时期,这里和邻近的窑沟村、碗窑头村烧窑业已颇为发达,至今仍有窑址保存。至宋朝时,属京东路沂州的新泰,陶瓷製造业已十分兴盛。此时,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也日趋活跃,当地人借逛荡灯表演,展示制陶工艺,以起到“广告效应”,与时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似有异曲同工之处。

製作工艺

“逛荡灯”为一巨大人偶,头戴乌纱,手捧朝笏,为典型朝廷命官形象,其製作就地取材,以民间最普通的器具——圈椅、圆杌、陶罐、升为製作材料,并充分发挥想像,按其形状,组合成人体,其关键部位头部为一普通陶罐,罐子外形酷似巨人头颅,镂空五官便形神俱备,罐内点燃蜡烛,夜晚表演更是活灵活现。
“逛荡灯”的製作过程包容了木艺、雕塑、脸谱、灯光、服装等多门艺术手法,表演粗犷,以形体动作为主,兼容杂技和戏剧技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民俗价值

省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经来新泰考察“逛荡灯”这一民俗文化,对其开发保护产生浓厚兴趣。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民间舞蹈艺术的独门绝技,“逛荡灯”的发扬光大,将会丰富山东民间艺术的宝库,为绚丽多彩的齐鲁民间文化增添一枝奇葩。

传承保护

原汁原味

“逛荡灯”流传数百年,仍然保持原汁原味,且为南谷里村独创,为稀有民间艺术形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理念。“逛荡灯”的发源与流传,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表现了较强的经济意识。作为关键製作材料的陶罐,为当地所产,当时当地制陶业已经十分兴盛,借文化表演,展制陶工艺,应该是在当时经济社会人们广告意识的一种淋漓发挥,与当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异曲同工。
“逛荡灯”可谓物尽其用,尽善尽美。顶灯人顶扛起“逛荡灯”,虽然只有左右前后跪拜等动作。在封建时代,“逛荡灯”以极富舞台戏剧的形式大胆体现了封建君王亲民理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官民同乐、祈福求祥的盛世景象。它的外貌高大威严而又谦恭礼下,将其置入欢庆节日的百姓行列之中,每逢商家店铺,便躬身礼拜,百姓亦焚纸燃炮,共同欢庆丰年,祈求来年平安祥和。

后继乏人

“逛荡灯”一般在春节前开始筹备、扎制和排练,春节过后初三开始表演,直到过了正月十五赶了当地大集才告结束。开始表演时,都要烧纸请灯,由组织者拜祭一番,祈求平安。
与其它民间艺术同时表演,“逛荡灯”多在队伍之首,以示官尊,同时还有开道打场之作用,因此在表演中,“逛荡灯”所拜之处,人们视为吉祥,意为“天罐赐福”,必焚纸鸣炮以谢。但它同其它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现象一样,“逛荡灯”也几经兴衰,特别是文革期间,“逛荡灯”几乎绝迹。改革开放以来,谷里镇和南谷里村开始重新挖掘和开发这一传统艺术,1981开始恢复表演。但其製作和表演后继乏人。正宗传人大都在80岁上下,有的已经去世,有的也明显体力不济;如今在南谷里,能够独立製作“逛荡灯”的艺人张淑礼已经60多岁,最年轻的顶灯传人李天顺也已经50多岁。此外“逛荡灯”的原始製作材料——圈椅、陶罐和升,在民间已难寻觅,替代器具将破坏“逛荡灯”的原始韵味和传统色彩。仅存的部分实物,也急需修复保护。

再放光彩

针对“逛荡灯”面临困境以及实际现状,新泰市人民政府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提出针对性的保护计画:将谷里镇南谷里村列为“逛荡灯”艺术保护村,对所有“逛荡灯”艺人进行深层次的普查、记录、拍摄、收集相关资料,鼓励“逛荡灯”老艺人带传承人的做法,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作为保护对象。录製、整理“逛荡灯”製作、表演全过程资料,修复和保存“逛荡灯”製作材料、伴奏乐器、造型、扎制各种工艺,以进行深入研究,培养“逛荡灯”艺术新生力量,组织老艺人对本村年轻人进行艺术传承工作。以通过抢救、保护、表演、展示、研究、培养、出版、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多功能、全方位保护措施,让“逛荡灯”这一传统艺术再次绽放光彩,全面打造“逛荡灯”文化品牌。2006年,新泰市人民政府行文发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对“逛荡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措施。并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安排具体人员、具体从事“逛荡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