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军,又名:路霖君,男 ,研究生学历,山东师範大学毕业 、留学俄罗斯国立工业大学、2005年中央党校毕业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盆景协会书画院副院长, 齐鲁书画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卫生系统书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名流网常务理事 。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路军
- 国籍:中国
- 职业:画家
- 毕业院校:山东师範大学
- 性别:男
艺术之路
2009年至2010年中国国家画院刘牧老师指导。
2010年至2011年中国国家画院黄格胜工作室深造。

2011年开始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班长。
2006年“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品获优秀奖。
200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获优秀奖。
2006年“走进郑州”第五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其作品“梦回故乡”荣获山水百强奖。并被组委会收藏。
2006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组委会举办的“走进洛阳”其作品荣获优秀奖。
2007年山东美协第四届写生展获优秀奖。
2007年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十五周年,作品“春泽山韵”获优秀奖。
2008年在警魂颂书画大展中获优秀奖。
2009年中国文学第十一期刊登其作品。
2010年纪念十大元帅授勋5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作品集”收藏。
2011年“世界书画名家作品交流展”在台湾展出并被收藏。
2011年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省文化厅举办的“书情画意献给党名人名家书画作品展览”获优秀奖,并捐献给了老区。
2011年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省文化厅举办的“书情画意献给党名人名家书画作品展览”获优秀奖,并捐献给了老区。
2011年齐鲁颂山水画晋京展获创作奖山东美协永久收藏。
2012年情系沂蒙中国国家画院展优秀奖。
2013年1月《山东新农村》刊登其作品,3月《法制经济观察》刊登其作品,4月《旅游与文化》刊登其作品,4月收入山东双年展官方网站。
画家感言
格物与境
现代人绘画把禅随时挂到了嘴边,然而却很少到大自然中写生,一年中去不了一两次。也许是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身不由己。古人早有“外师造化,终得心源”之说,但真正把这一点做得好的人并不多。黄宾虹语录中曾讲:“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象者,往往託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我曾经从山东跑到广西拜山水画大师黄格胜为师,学习黄老师的绘画精神、技法、理念。然后又拜山水画大师张志民为师研习山东人对山水画的独特视角。综观大师对国画山水的理解,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思想:重视写生,重视到大自然中通过切身体会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同时,也十分重视看书学习、钻研理论。中国的山水绘画和西方风景画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山水画是托物而写意,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学习中国山水画唯读老庄之类是远远不够用的,还要把中国文化中所包涵的更广泛的哲思与知识学好。我平时好买书看书,空闲时间常去图书馆看书。我也喜欢游历,喜爱写生。每次出去写生我习惯带着问题进入自然。虽然有时感觉自己运笔不畅,但眼有所观心有所感,收穫是无法当场就体会深切的。我喜欢追求与别的画家不一样的东西,哪怕显得不那幺潮流。我认为,一个山水画家,其纵的知识要向上学到夏、商、周。横向的则是週游各地,踏足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学过俄语、英语,自学过日语;学过经济学、医学。所以我对山水画的感觉可能更特殊,更超越绘画本身。黄老师讲:“道法自然,以形媚道,无形而形。”张老师讲:“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两位老师的教诲我会深深去冥想。学到大师的思想和对世界对山水画的认识。画道论:技艺之法,如近乎道;则浓、淡、虚、实之沖盈。也就不在乎外界的评头论足,而畅叙自己心中的大鹏之气、天地之气,宜静为上。神、妙、逸品乃是人之定也。画贵高,乃脱胎换骨,有帝王之气吞山河之概。方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现代人绘画把禅随时挂到了嘴边,然而却很少到大自然中写生,一年中去不了一两次。也许是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身不由己。古人早有“外师造化,终得心源”之说,但真正把这一点做得好的人并不多。黄宾虹语录中曾讲:“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象者,往往託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我曾经从山东跑到广西拜山水画大师黄格胜为师,学习黄老师的绘画精神、技法、理念。然后又拜山水画大师张志民为师研习山东人对山水画的独特视角。综观大师对国画山水的理解,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思想:重视写生,重视到大自然中通过切身体会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同时,也十分重视看书学习、钻研理论。中国的山水绘画和西方风景画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山水画是托物而写意,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学习中国山水画唯读老庄之类是远远不够用的,还要把中国文化中所包涵的更广泛的哲思与知识学好。我平时好买书看书,空闲时间常去图书馆看书。我也喜欢游历,喜爱写生。每次出去写生我习惯带着问题进入自然。虽然有时感觉自己运笔不畅,但眼有所观心有所感,收穫是无法当场就体会深切的。我喜欢追求与别的画家不一样的东西,哪怕显得不那幺潮流。我认为,一个山水画家,其纵的知识要向上学到夏、商、周。横向的则是週游各地,踏足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学过俄语、英语,自学过日语;学过经济学、医学。所以我对山水画的感觉可能更特殊,更超越绘画本身。黄老师讲:“道法自然,以形媚道,无形而形。”张老师讲:“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两位老师的教诲我会深深去冥想。学到大师的思想和对世界对山水画的认识。画道论:技艺之法,如近乎道;则浓、淡、虚、实之沖盈。也就不在乎外界的评头论足,而畅叙自己心中的大鹏之气、天地之气,宜静为上。神、妙、逸品乃是人之定也。画贵高,乃脱胎换骨,有帝王之气吞山河之概。方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笔写墨染山川秀
笔写墨染山川秀
----略谈路军的山水画艺术
作者:靳鹤亭
画友路军,是活跃在当今画坛前沿的画家。他勤奋好学,经常写生,其创作精神,十分可佳。由于他谦恭好客,朋友较多,远近多知他是山水画家。其学画之路,历尽甘苦。在学画路上,踏过无数名山,细观奇峰,心得颇丰,由此创作了一些得意之作。其画雄姿壮观,让人讚叹!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余在此只谈,路军的绘画构图、用笔特点、用色技法及其创作风格。余皆略之。
凡绘画作品,形似神似,能神形具佳,乃为上品。一般而言,先求形似,后得神似,若神形共鸣,乃写生之要也。特别是山水画写生,应抓其根本特点,例如,画泰山就得象泰山,突出其雄;画黄山就得象黄山,突出其秀。此乃山水画写生之重点。画家路军,立志山水,为此奋斗。几十年来,风餐露宿,为山川写照,创作构思,积累素材,为绘画之基础。凡山水画,先取其势,再取其貌,为创新之意也。
(一)路军的山水画构图
山水画家路军,深知绘画构图,是创作的关键,如构图不理想,作品是无论如何,也没法补救。特别是山水画,应先取其势。唐·王维《画诀》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寸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树,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596页)此诀比例明确,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法不可违矣。凡山水画,表现祖国大好河山,应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若做到如此,须深入生活,用心构思,才有奇焉。
余见路军所作《山乡清幽图》构图(见附图),对于三远在透视角度上的处理,把握分寸。例如,他对于平远做到了:视野开阔,意境远大,借远景群山取势。山路景物,设在近处;左边密林深处,通一条大路,使整个画面显得活泼。远景只做陪衬,但不可少。如果没有远景的衬托,便没法表现其势,近远之间的虚实构成关係,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比关係,把近处强烈的感染力,释放到远处,并由近及远。平远的章法格式,其景在近,而意则远矣。再如,路军对高远、深远的把握关係,亦恰到分寸,深远的模糊不清,使之如隔烟雾,景物不清,如深山的云,大海的雾,以无代有,以半代全,通过高运透视关係,感觉绘画的完美性。路军作品《泰岱尽染》(见附图),近景、中景、远景明确,气势磅礴,水势滔滔。观其山水画作品,构思有变,能取得如此效果,主要是由于构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在几十年的风晨岁月中,跋山涉水,深思瞑想,勤于创作,才取得如此成果,实非易也。
(二)路军的山水画用笔
路军用笔,刚劲有力,画石刚毅,画树挺拔,为山水骨矣。骨力壮者,显山水之神也。凡画山者,应把握皴法,併兼用点线面结合,看似纹理乱法,能给画面带来生机。凡看似有线,而又不成线者,是没有条理造型,若二次补笔,轮廓雏形就比较突出了,显示用笔,强劲有力,繁杂中略显舒朗,拙中有巧,用笔酣畅,待画三遍之后,便使青山绿水,画面生辉。所有线条,隐隐约约。皴法虽各有别,加工几遍之后,就越来越显清晰。例如:路军作《泰岱尽染》,使用皴法,山石裂缝,青绿山水,多用荷叶皴法,笔法多有变化。画面用枯树配之,更显壮观。再如:路军创作的《古朴的村庄》(见附图),画山使用披麻皴法,其线条长短不一,其笔多用中锋,兼用偏侧,相互补充,显示其用笔稳健。
路军绘画用笔,有骨有肉,知其骨气取势,是其智也。五代荆浩《笔法记》曰:“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见《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606页)路军知其用笔之理,画而用之。从《古朴的村庄》看,所画山村房舎,用笔纵放,断连有之。笔从左起,转向右而收笔,起笔略重,行笔稍轻。悠扬辗转,收笔复重。笔笔圆润,显其力量。画石多如园形。此不见皴法,多见苔点碎整,有大有小,随其意者为佳也。还使用乱麻皴法。给青山以灵魂,还绿水以生命,使之有动有静,在互动中表达出美的境界。例如:他创作的《唐人诗意图》、《云涌千峰奇》、《崂山北九水》等,给赏者一种清幽的感觉,所见巍巍群山,皆云雾缭绕,显烟雨濛濛,呈云雾腾腾,使群山沐浴在云雾之中,显得更加壮丽,使赏者心情舒展,如临其境,甚感其山水之美也。
(三)路军的山水画用墨
路军的山水画,用墨较为和谐,其浓淡乾湿,自有特色。在山水画中,水墨占据很重要位置。画家利用笔墨的无穷变化,描绘大自然的景观,给人一种美感,是其艺术之佳也。
凡画山水画,“略用赭石、花青等颜料烘染的,称为‘浅降’山水;以墨为主,略使皱擦,而照以石绿、石青等不透明颜色的,称为‘小青绿’山水;只用墨线构轮廓,纯以石缘、石青表现树木山石的,称为‘大青绿’山水;若在大青绿的山水基础上,再沿山之结构勾以金线者,外称为‘金碧山水’。”(见《怎样画山水》前言/弭菊田着,山东美术出版社1987年)此乃山水画的一般知识常识,路军画的山水画,若以墨线勾画,应视墨为珍者为上,绝不可失其墨也。“墨有六彩,黑白乾燥浓淡是已,六彩俱而山之气韵全。若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乾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变,是无凸凹远近。凡画山石树木,六字不可缺一。”(见《三希堂画宝》九思斋主辑选第12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由此可见作画用墨的重要性。我见路军作画,例如:《泰岱尽染》(见:附图)其底色是用清淡墨,然后用较浓墨略罩一遍,等半乾之后,再分层次上色,如此反覆,以达到满意为止。虽然都是墨色,分层上色可达到不同的效果。“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今人不解此意,色自为色,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骨,惟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惟不重取色,专重取气,于阴阳向背处,逐渐醒出,则色由气发,不浮不滞,自然成文,非可以躁心从事也。”(见《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第171页)此处所云,说色不可过矣。对于用色,应融为一体,层层着色,要簿而清,求其柔和,且不能匆忙从事。从路军《山乡清幽图》、《泰岱尽染》画面看,设色清淡,墨色层次分明,山石配有赭色,并用水墨勾勒,在皴染山石的基础上,敷设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使画面带有水晕墨胀之感,使墨生五色,观有韵味。此乃用色之明也。
路军画山水画,其用色调和,墨匀色亮,色墨混用。只有如此,才能做到自然流畅,少留痕迹。应特别做到,“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藉树而为衣,树藉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见《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597页)此语,乃为唐代王维《山水论》画名言。从路军的山水画看,色少墨多,淡雅清幽。例如:《泰岱尽染》画面,近景多树,配有亭楼;远为群山,雄姿高耸。若保持和谐,中间须有过渡。路军的用色之处,在于用了一片宽阔的云带,使之画面,融会贯通,前后呼应;融为一体,色调清新。
凡作画者,其要领层次清明。细观路军的山水画,山石壮观,水若有声。笔动如龙,泼墨如云,笔快如风,寥寥数笔,高山流水,千姿百态,活而传神。把山石云雾,村寨树景,展现于画面之中。吾见路军作画,看似随意,实则胸中有数,特别是画巨幅山水,他用笔简洁,用墨张扬,富有质感,对高山流水中的飞动之态,刻画入微,活龙活现,似有倾山倒海之势。如《云涌千峰奇》、《泰岱尽染》、《清幽山岚》等,这些作品,均显示路军的用墨艺术功力。
(四)路军的山水画艺意境
路军的画风,质朴厚道,意境深邃,观之清新。余从他诸多的画中,看到他绘画的功夫,看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心与大自然融合,才能感到画的美观,这从他的艺术创作之中,展现出他的精神世界。曾有多位明家,对他的山水画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可贺;有些作品,在报刊选登,可喜;有些作品,被馆堂收藏,可赞。所有画作,皆是路军笔墨功夫的一种展现,是他绘画艺术的一种标誌,他几十年来,勤于笔墨,所有作品,是他从事丹青艺术的荣耀与自豪。
余近所知,省展、国展、行业展,展现出他的艺术魅力,朋辈多人向他求画,难以应酬,但他乐此不疲,这是对他山水画的肯定。足见他绘画事业的成功,亦是山水画界的骄傲。
路军的山水画,内容广泛,画面石桥仙界,草木丰盛;村庄人物,庙宇亭台,把山水融为一体,山动水流,画意不拘一格,生动祥和。如宋.郭熙所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髮,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花,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智,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而布置也。”(《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638页)由此可见,山水画内容丰富,其意更为深远,赏之更有韵味,是其画之美也。
概之,路军作画,尊重传统,学习传统,旷野浑然,并不僵化。而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坦诚涂抹,走自己的路,别管对错,任其评说,坚持自我,其精神可佳。纵观路军的山水画作品,成绩可观,若以高标準严要求论之,还有一段差距。关键的问题是与谁比?但不其美,因其美多矣。
画家路军,奋进多年,卓有成绩,感触甚深,知其难哉。
画学无止境,山高水更长;深山不可测,神秘藏无量。
松柏如云海,苍劲满山冈;山水皴法多,气势分阴阳。
画家路军,能知其画理,又勇于实践,只要加倍努力,坚持不懈,技艺逐渐提高,作品明快亮丽,在前进的道路上,定会做出更大成绩。余之翘首以待,为期不远矣。
凡绘画作品,形似神似,能神形具佳,乃为上品。一般而言,先求形似,后得神似,若神形共鸣,乃写生之要也。特别是山水画写生,应抓其根本特点,例如,画泰山就得象泰山,突出其雄;画黄山就得象黄山,突出其秀。此乃山水画写生之重点。画家路军,立志山水,为此奋斗。几十年来,风餐露宿,为山川写照,创作构思,积累素材,为绘画之基础。凡山水画,先取其势,再取其貌,为创新之意也。
(一)路军的山水画构图
山水画家路军,深知绘画构图,是创作的关键,如构图不理想,作品是无论如何,也没法补救。特别是山水画,应先取其势。唐·王维《画诀》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寸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树,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596页)此诀比例明确,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法不可违矣。凡山水画,表现祖国大好河山,应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若做到如此,须深入生活,用心构思,才有奇焉。
余见路军所作《山乡清幽图》构图(见附图),对于三远在透视角度上的处理,把握分寸。例如,他对于平远做到了:视野开阔,意境远大,借远景群山取势。山路景物,设在近处;左边密林深处,通一条大路,使整个画面显得活泼。远景只做陪衬,但不可少。如果没有远景的衬托,便没法表现其势,近远之间的虚实构成关係,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比关係,把近处强烈的感染力,释放到远处,并由近及远。平远的章法格式,其景在近,而意则远矣。再如,路军对高远、深远的把握关係,亦恰到分寸,深远的模糊不清,使之如隔烟雾,景物不清,如深山的云,大海的雾,以无代有,以半代全,通过高运透视关係,感觉绘画的完美性。路军作品《泰岱尽染》(见附图),近景、中景、远景明确,气势磅礴,水势滔滔。观其山水画作品,构思有变,能取得如此效果,主要是由于构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在几十年的风晨岁月中,跋山涉水,深思瞑想,勤于创作,才取得如此成果,实非易也。
(二)路军的山水画用笔
路军用笔,刚劲有力,画石刚毅,画树挺拔,为山水骨矣。骨力壮者,显山水之神也。凡画山者,应把握皴法,併兼用点线面结合,看似纹理乱法,能给画面带来生机。凡看似有线,而又不成线者,是没有条理造型,若二次补笔,轮廓雏形就比较突出了,显示用笔,强劲有力,繁杂中略显舒朗,拙中有巧,用笔酣畅,待画三遍之后,便使青山绿水,画面生辉。所有线条,隐隐约约。皴法虽各有别,加工几遍之后,就越来越显清晰。例如:路军作《泰岱尽染》,使用皴法,山石裂缝,青绿山水,多用荷叶皴法,笔法多有变化。画面用枯树配之,更显壮观。再如:路军创作的《古朴的村庄》(见附图),画山使用披麻皴法,其线条长短不一,其笔多用中锋,兼用偏侧,相互补充,显示其用笔稳健。
路军绘画用笔,有骨有肉,知其骨气取势,是其智也。五代荆浩《笔法记》曰:“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见《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606页)路军知其用笔之理,画而用之。从《古朴的村庄》看,所画山村房舎,用笔纵放,断连有之。笔从左起,转向右而收笔,起笔略重,行笔稍轻。悠扬辗转,收笔复重。笔笔圆润,显其力量。画石多如园形。此不见皴法,多见苔点碎整,有大有小,随其意者为佳也。还使用乱麻皴法。给青山以灵魂,还绿水以生命,使之有动有静,在互动中表达出美的境界。例如:他创作的《唐人诗意图》、《云涌千峰奇》、《崂山北九水》等,给赏者一种清幽的感觉,所见巍巍群山,皆云雾缭绕,显烟雨濛濛,呈云雾腾腾,使群山沐浴在云雾之中,显得更加壮丽,使赏者心情舒展,如临其境,甚感其山水之美也。
(三)路军的山水画用墨
路军的山水画,用墨较为和谐,其浓淡乾湿,自有特色。在山水画中,水墨占据很重要位置。画家利用笔墨的无穷变化,描绘大自然的景观,给人一种美感,是其艺术之佳也。
凡画山水画,“略用赭石、花青等颜料烘染的,称为‘浅降’山水;以墨为主,略使皱擦,而照以石绿、石青等不透明颜色的,称为‘小青绿’山水;只用墨线构轮廓,纯以石缘、石青表现树木山石的,称为‘大青绿’山水;若在大青绿的山水基础上,再沿山之结构勾以金线者,外称为‘金碧山水’。”(见《怎样画山水》前言/弭菊田着,山东美术出版社1987年)此乃山水画的一般知识常识,路军画的山水画,若以墨线勾画,应视墨为珍者为上,绝不可失其墨也。“墨有六彩,黑白乾燥浓淡是已,六彩俱而山之气韵全。若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乾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变,是无凸凹远近。凡画山石树木,六字不可缺一。”(见《三希堂画宝》九思斋主辑选第12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由此可见作画用墨的重要性。我见路军作画,例如:《泰岱尽染》(见:附图)其底色是用清淡墨,然后用较浓墨略罩一遍,等半乾之后,再分层次上色,如此反覆,以达到满意为止。虽然都是墨色,分层上色可达到不同的效果。“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今人不解此意,色自为色,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骨,惟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惟不重取色,专重取气,于阴阳向背处,逐渐醒出,则色由气发,不浮不滞,自然成文,非可以躁心从事也。”(见《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第171页)此处所云,说色不可过矣。对于用色,应融为一体,层层着色,要簿而清,求其柔和,且不能匆忙从事。从路军《山乡清幽图》、《泰岱尽染》画面看,设色清淡,墨色层次分明,山石配有赭色,并用水墨勾勒,在皴染山石的基础上,敷设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使画面带有水晕墨胀之感,使墨生五色,观有韵味。此乃用色之明也。
路军画山水画,其用色调和,墨匀色亮,色墨混用。只有如此,才能做到自然流畅,少留痕迹。应特别做到,“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藉树而为衣,树藉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见《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597页)此语,乃为唐代王维《山水论》画名言。从路军的山水画看,色少墨多,淡雅清幽。例如:《泰岱尽染》画面,近景多树,配有亭楼;远为群山,雄姿高耸。若保持和谐,中间须有过渡。路军的用色之处,在于用了一片宽阔的云带,使之画面,融会贯通,前后呼应;融为一体,色调清新。
凡作画者,其要领层次清明。细观路军的山水画,山石壮观,水若有声。笔动如龙,泼墨如云,笔快如风,寥寥数笔,高山流水,千姿百态,活而传神。把山石云雾,村寨树景,展现于画面之中。吾见路军作画,看似随意,实则胸中有数,特别是画巨幅山水,他用笔简洁,用墨张扬,富有质感,对高山流水中的飞动之态,刻画入微,活龙活现,似有倾山倒海之势。如《云涌千峰奇》、《泰岱尽染》、《清幽山岚》等,这些作品,均显示路军的用墨艺术功力。
(四)路军的山水画艺意境
路军的画风,质朴厚道,意境深邃,观之清新。余从他诸多的画中,看到他绘画的功夫,看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心与大自然融合,才能感到画的美观,这从他的艺术创作之中,展现出他的精神世界。曾有多位明家,对他的山水画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可贺;有些作品,在报刊选登,可喜;有些作品,被馆堂收藏,可赞。所有画作,皆是路军笔墨功夫的一种展现,是他绘画艺术的一种标誌,他几十年来,勤于笔墨,所有作品,是他从事丹青艺术的荣耀与自豪。
余近所知,省展、国展、行业展,展现出他的艺术魅力,朋辈多人向他求画,难以应酬,但他乐此不疲,这是对他山水画的肯定。足见他绘画事业的成功,亦是山水画界的骄傲。
路军的山水画,内容广泛,画面石桥仙界,草木丰盛;村庄人物,庙宇亭台,把山水融为一体,山动水流,画意不拘一格,生动祥和。如宋.郭熙所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髮,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花,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智,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而布置也。”(《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638页)由此可见,山水画内容丰富,其意更为深远,赏之更有韵味,是其画之美也。
概之,路军作画,尊重传统,学习传统,旷野浑然,并不僵化。而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坦诚涂抹,走自己的路,别管对错,任其评说,坚持自我,其精神可佳。纵观路军的山水画作品,成绩可观,若以高标準严要求论之,还有一段差距。关键的问题是与谁比?但不其美,因其美多矣。
画家路军,奋进多年,卓有成绩,感触甚深,知其难哉。
画学无止境,山高水更长;深山不可测,神秘藏无量。
松柏如云海,苍劲满山冈;山水皴法多,气势分阴阳。
画家路军,能知其画理,又勇于实践,只要加倍努力,坚持不懈,技艺逐渐提高,作品明快亮丽,在前进的道路上,定会做出更大成绩。余之翘首以待,为期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