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广东省戏剧之乡

(2021-06-27 23:18:36) 百科
广东省戏剧之乡

广东省戏剧之乡

“广东省戏剧之乡”,是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剧协会共同批准命名并进行监督、指导的特色文艺品牌,每三年对授牌地区进行一次複评。2016年10月,吴川市、阳春市、大埔县、饶平县获颁首批“广东省戏剧之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广东省戏剧之乡
  • 批准命名单位:广东省文联、广东省剧协
  • 首批市(县):吴川市、阳春市、大埔县、饶平县
  • 首批获颁日期:2016年10月

简介

2016年10月3日晚,“广东省戏剧之乡”命名授牌仪式暨“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举行,吴川市、阳春市、大埔县、饶平县等四个市(县)获颁首批“广东省戏剧之乡”。

首批“广东省戏剧之乡”

吴川市

吴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众历来有喜爱看粤剧的传统和习惯,从明朝以来,城乡年例期长,演出点多,逢年过节,年例习俗,喜庆佳期,请粤剧唱大戏成了最常见最隆重的节目,据统计,每年约有200多个文艺团体进入吴川城乡售票或包场演出,演出15000多场次,观众5000多万人次,演出总收入过亿元。吴川成了“两广”粤剧团体生存发展的“根据地”和“主战场”。
吴川市从事粤剧行业的人有2500多人,其中担当主角文武生、花旦200多人,省一团、二团、广州团、青年团、深圳团、佛山团等团中层主要骨干大多由吴川籍演员担当。吴川粤剧市场火爆,养活了两广粤剧团,被誉为远近闻名的“粤剧之乡”。
吴川素有一年一度的“春班”订戏会的传统习惯,至今已举办了28届,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开始,为了擦亮粤剧品牌,增强省内外的影响力,已连续举办三届粤剧文化艺术节,每届连续办7天,包括丁凡、倪惠英、蒋文端、欧凯明、冯刚毅、彭炽权、梁素梅、黎骏声、陈韵红、曾小敏、孙叶鸿、黄伟坤等一批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以及香港着名表演艺术家白雪仙等海内外100多名文武生、花旦同台献艺,有100多个文艺团体参加粤剧曲艺表演。粤剧艺术节反映热烈,每晚观众爆满,均在10000人以上,其中开、闭幕式晚会的观众超过2万人,新加坡、香港及周邻县市的戏迷专程到场观看,据统计,艺术节期间,100多个文艺团体与吴川城乡订戏4600场,达成意向2500多场,戏金近千万元。艺术节的举办,打响了吴川文化艺术品牌,增添了吴川的文化内涵,壮大粤剧产业,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戏剧艺术是源于崇神祭祀、宗教信仰的一种表现人物与故事的演绎文化。历千载而形成风格各异的戏曲剧种及演艺流派。据《吴川县誌》记曰:“明朝万曆年间,黄坡,梅菉生意大盛,中逢元宵、中秋、重阳或种种神会,张灯结彩,还神演戏... ...”。 粤剧是以广东方言演唱的地方传统戏剧,明未清初流行两广、港澳及东南地区,俗称“广班戏”、“红船班”及“广府大戏”,分“南北”两大流派,吴川地处“下四府”,属“南派”。吴川市南派艺术是粤剧的重要组成部份,融合少林禅武与民间搏击而形成适用于戏剧舞台表演的程式流派,在早期民间艺人中,武彪、吴灿、武元、武水几位演艺俱佳。各怀绝技,尊称“南派四大金刚。”
一九五三年,由着名南派艺人老天寿(又名刘家荣)和张瑞棠等人发起组建了吴川粤剧团,逐渐成为饮誉两广、扬名港澳的粤剧南派艺术特色团队,其演出剧目多以行侠除恶、彰显正义的武戏为主,唱功高亢、鼓乐激扬、武技险难、基功扎实。主要有《忠孝义》、《搜宝镜》、《三取珍珠旗》、《杀歧关》、《罗通扫北》、《双雄闹殿》、《草莽英风》等传统及新编的南派艺术剧目一百多个。还有闹殿、过山、乱府、收妖、教子、写表、困谷、击掌、结义等和扇子、翎子、水袖、须口、罗伞、车桥、罗汉、七仙、七星等传统南派程式与排场;以及各类空翻、高台跟斗与十字、佩剑、勾的、手桥、双拆、等基功靶子。尤为突出的是散发、喷火、吐血、殭尸、铲台、跳椅、吊辫、耍猪牙、三上吊、过三山、溜大索、双照镜等南派武功绝技。唱腔以梆黄、霸腔、韵白为主,配以高锣、大钹、硬弓。短筒、唢吶等乐器、塑造出忠奸、善恶、神妖、等个性各异的人物彩绘脸谱,形成生、旦、净、末、杂的戏剧行当。
吴川市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演出市场十分红火,广大乡村都有做“年例”的习惯,每逢年例必演大戏,一演就是数天,有的村庄还演“双拍台”戏、“天光”戏,甚至请几个剧团演,一个接一个,连演整月。每年进入吴川演出的团体有100多个,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一个吴川盘活了两广众多剧团,包括省一团、省二团、省青年团、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南宁、梧州、柳州、北海等地市级以上剧团经常在吴川演出。
在这众多的粤剧团中,萌生于这块沃土的吴川市粤剧团是最具特色的一个,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团传承下来的南派艺术一直为当地甚至省内外、海内外广大粤剧观众所津津乐道、啧啧称奇。“南派”艺术已成为吴川粤剧团的看家本领,“镇团之宝”,“南派”艺术是历经数百年延续流传下来的精品,我们应当去继承、发展和弘扬。“南派”艺术还是吴川市一个声名远播的文化品牌,受到海内外戏剧专家的瞩目和深入的研讨。
吴川粤剧团有“宝地钢团”之称,是省内唯一保留较完整的下四府“南派”艺术团体。
吴川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和弘扬这一独特的粤剧南派艺术,近年来先后给予大力支持。2004年5月25日至27日,由吴川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文广新局、市粤剧团承办的“粤剧南派艺术研讨会”在吴川隆重举行。文化部艺术局、中央戏剧研究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化厅、省文联、广东粤剧院以及香港、澳门和广西的专家、学者前来参加。吴川财政每年拨款30万元用作支付吴川粤剧团演职员工资,该款项列入当地财政每年预算。一直以来,我市每年都举办粤剧文化艺术节,吴川市委、市政府对粤剧文化高度重视,把举办粤剧文化艺术节写上政府工作报告,每年的“春班订戏会”(粤剧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下投入100多万元。2015年9月18日至19日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省艺术研究所和湛江市文广新局承办,湛江市艺术研究所及吴川市文新局协办的粤剧艺术瑰宝-粤剧南派艺术折子戏展演塈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这是充分体现上级及当地党政部门对粤剧南派艺术的高度重视。

饶平县

饶平县潮剧团成立于1956年6月,每年深入农村基层演出超200场次,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享有较高的艺术声誉,在潮剧流行地区深受欢迎。
2016年9月饶平县首批获授“广东省戏剧之乡”称号。饶平县有县潮剧团一个专业剧团,霞西、沈厝、灰寨、高堂、大澳等多个民营潮剧团及乡镇文化站部分村级潮乐队,另有县民间潮剧文化协会、青少年艺术协会和县民族乐团等社会组织。全县潮剧、潮乐文艺骨干2000多人,队伍专业素质较高。

大埔县

大埔是着名的“汉乐之乡”。据不完全统计,该县约有40个汉乐队,13个汉乐后继人才培训基地,汉乐演奏点遍布城乡,各镇均成立了广东汉乐研究会分会。从2001年起,该县汉乐研究会开始举办暑期青少年广东汉乐培训班,免费培训喜爱汉乐的青少年,并不定期举办汉乐知识讲座。除了汉乐、汉剧外,该县一些学校还将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艺术融入课堂。

阳春市

阳春,意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地处广东省西南部、漠阳江中上游,属于阳江管辖的县级市。全市总面积4037.8平方公里,总人口120.9万人,常住人口88.7万人;下辖15个镇、2个街道,309个行政村、40个社区。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马水桔之乡、中国春砂仁之乡、全国科普示範市、全国政务公开示範点、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等20多项荣誉称号。
历史底蕴深厚。自战国时期为百越地,至今已有1774年历史,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置莫阳县,为阳春地建县之始;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撤销莫阳县,改设阳春郡并置阳春县;1994年5月撤县设市(县级)。阳春是广东古来文明之地,留下不少古蹟和文物,有独石仔洞穴遗址、崆峒岩摩崖石刻、春湾通真岩摩崖石刻等,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阳春民俗文化丰富,有历史悠久的阳春根雕、陂面镇重阳古墟、合水镇高流河墟、石望镇梁镇南将军府炮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