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在文献回顾与评述基础上,从影响因素、发展动力等维度阐述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内生机制。构建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基準问题并进行实证套用。在个案研究上以成都市为例。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基本介绍
- 书名: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页数:203页
- 开本:16
- 作者:刘晓博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晓博,男,2006级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师从李一鸣教授。
1995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四川师範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成都大学、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青羊区政府办公室、锦江区政府工作。现任锦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2001-2004年在北京师範大学管理学院在职学习,获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开始攻读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和关注的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发展研究,楼宇经济,商圈及特色街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业创新平台与园区建设。先后参加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四川‘四个跨越’系列研究”、“十二五时期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研究”和“我国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研究”等省、市课题研究。在《人民日报》、《成都日报》、《成都政府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
1995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四川师範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成都大学、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青羊区政府办公室、锦江区政府工作。现任锦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2001-2004年在北京师範大学管理学院在职学习,获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开始攻读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和关注的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发展研究,楼宇经济,商圈及特色街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业创新平台与园区建设。先后参加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四川‘四个跨越’系列研究”、“十二五时期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研究”和“我国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研究”等省、市课题研究。在《人民日报》、《成都日报》、《成都政府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图书目录
1 导论/1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1
1.1.1 理论背景/1
1.1.2 现实背景/2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3
1.2.1 研究思路/3
1.2.2 研究方法/5
1.3 创新点/6
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文献回顾/8
2.1 概念界定/8
2.1.1 都市经济/8
2.1.2 服务业/11
2.1.3 现代服务业/12
2.1.4 生产性服务业/13
2.2 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研究/16
2.2.1 分工理论角度的研究/16
2.2.2 企业竞争角度的研究/17
2.2.3 外向发展研究/18
2.3 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研究/21
2.3.1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布局的影响因素/21
2.3.2 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的态势/22
2.3.3 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的成因/23
2.3.4 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内的空间布局研究/25
2.3.5 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内的分散化研究/26
2.4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研究/29
2.4.1 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的总体研究/29
2.4.2 生产性服务业对製造业的带动作用/32
2.4.3 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作用/34
2.4.4 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的作用/36
2.4.5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郊一体化发展的带动作用/37
2.4.6 生产性服务业对分工和创新的影响/37
2.5 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理论研究的简单评述/39
3 国内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40
3.1 国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40
3.1.1 国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历史考察/40
3.1.2 已开发国家或地区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41
3.2 国外典型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空间布局/44
3.2.1 美国纽约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特点/44
3.2.2 英国伦敦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特点/46
3.2.3 日本东京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特点/48
3.2.4 韩国首尔金融业和研发产业空间布局特点/49
3.3 国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动态演进/50
3.3.1 已开发国家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国外转移/50
3.3.2 生产性服务业和製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态势明显/52
3.3.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集群化趋势/54
3.4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54
3.4.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分类/54
3.4.2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演变/57
3.4.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62
3.4.4 我国副省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71
3.4.5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79
3.4.6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89
4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制/96
4.1 影响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96
4.1.1 经济因素/96
4.1.2 空间因素/97
4.1.3 科技因素/98
4.1.4 人文制度因素/98
4.1.5 高附加值特性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98
4.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99
4.2.1 市场需求的增加是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源动力/100
4.2.2 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100
4.2.3 政府部门的支持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01
4.3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係/102
4.3.1 三大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102
4.3.2 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係/103
4.4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选择/103
4.4.1 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徵/103
4.4.2 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準/104
5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发展模式及区位选择/125
5.1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领域/125
5.1.1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125
5.1.2 金融业/126
5.1.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6
5.1.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体业/127
5.1.5 商务服务业/128
5.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129
5.2.1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製造业关係的角度分析/129
5.2.2 基于生产性服务需求来源的角度分析/130
5.2.3 基于空间组织状况的角度分析/132
5.2.4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主体的角度分析/133
5.3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134
5.3.1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134
5.3.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布局/141
5.3.3 生产性服务业的郊区化发展/144
5.3.4 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区位布局差异/147
6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模型构建与实证/149
6.1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子/149
6.1.1 市场需求/149
6.1.2 投资额度/150
6.1.3 城市化水平/151
6.1.4 专业化/151
6.1.5 经济发展水平/151
6.1.6 制度因素/152
6.2 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模型构建与实证/153
6.2.1 模型设计/153
6.2.2 数据选取/155
6.2.3 模型修正与数据回归/155
6.2.4 结果分析/157
6.3 政策建议/159
6.3.1 最佳化生产性服务业外部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度/159
6.3.2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布局/161
6.3.3 促进第二次产业的服务外包及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性服务流向其他服务部门的比例/162
6.3.4 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投资,最佳化服务业内部结构/164
6.3.5 深化专业化与分工水平,提高竞争力/164
……
7 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个案分析/167
参考文献/194
后记/202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1
1.1.1 理论背景/1
1.1.2 现实背景/2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3
1.2.1 研究思路/3
1.2.2 研究方法/5
1.3 创新点/6
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文献回顾/8
2.1 概念界定/8
2.1.1 都市经济/8
2.1.2 服务业/11
2.1.3 现代服务业/12
2.1.4 生产性服务业/13
2.2 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研究/16
2.2.1 分工理论角度的研究/16
2.2.2 企业竞争角度的研究/17
2.2.3 外向发展研究/18
2.3 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研究/21
2.3.1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布局的影响因素/21
2.3.2 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的态势/22
2.3.3 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的成因/23
2.3.4 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内的空间布局研究/25
2.3.5 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内的分散化研究/26
2.4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研究/29
2.4.1 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的总体研究/29
2.4.2 生产性服务业对製造业的带动作用/32
2.4.3 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作用/34
2.4.4 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的作用/36
2.4.5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郊一体化发展的带动作用/37
2.4.6 生产性服务业对分工和创新的影响/37
2.5 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理论研究的简单评述/39
3 国内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40
3.1 国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40
3.1.1 国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历史考察/40
3.1.2 已开发国家或地区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41
3.2 国外典型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空间布局/44
3.2.1 美国纽约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特点/44
3.2.2 英国伦敦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特点/46
3.2.3 日本东京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特点/48
3.2.4 韩国首尔金融业和研发产业空间布局特点/49
3.3 国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动态演进/50
3.3.1 已开发国家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国外转移/50
3.3.2 生产性服务业和製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态势明显/52
3.3.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集群化趋势/54
3.4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54
3.4.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分类/54
3.4.2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演变/57
3.4.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62
3.4.4 我国副省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71
3.4.5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79
3.4.6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89
4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制/96
4.1 影响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96
4.1.1 经济因素/96
4.1.2 空间因素/97
4.1.3 科技因素/98
4.1.4 人文制度因素/98
4.1.5 高附加值特性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98
4.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99
4.2.1 市场需求的增加是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源动力/100
4.2.2 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100
4.2.3 政府部门的支持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01
4.3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係/102
4.3.1 三大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102
4.3.2 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係/103
4.4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选择/103
4.4.1 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徵/103
4.4.2 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準/104
5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发展模式及区位选择/125
5.1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领域/125
5.1.1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125
5.1.2 金融业/126
5.1.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6
5.1.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体业/127
5.1.5 商务服务业/128
5.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129
5.2.1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製造业关係的角度分析/129
5.2.2 基于生产性服务需求来源的角度分析/130
5.2.3 基于空间组织状况的角度分析/132
5.2.4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主体的角度分析/133
5.3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134
5.3.1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134
5.3.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布局/141
5.3.3 生产性服务业的郊区化发展/144
5.3.4 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区位布局差异/147
6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模型构建与实证/149
6.1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子/149
6.1.1 市场需求/149
6.1.2 投资额度/150
6.1.3 城市化水平/151
6.1.4 专业化/151
6.1.5 经济发展水平/151
6.1.6 制度因素/152
6.2 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模型构建与实证/153
6.2.1 模型设计/153
6.2.2 数据选取/155
6.2.3 模型修正与数据回归/155
6.2.4 结果分析/157
6.3 政策建议/159
6.3.1 最佳化生产性服务业外部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度/159
6.3.2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布局/161
6.3.3 促进第二次产业的服务外包及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性服务流向其他服务部门的比例/162
6.3.4 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投资,最佳化服务业内部结构/164
6.3.5 深化专业化与分工水平,提高竞争力/164
……
7 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个案分析/167
参考文献/194
后记/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