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中药名。为鳢科鳢属动物乌鳢Channa argus (Cantor) [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的肉。动物乌鳢,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具有补脾益胃,利水消肿之功效。主治身面浮肿,妊娠水肿,湿痹,脚气,产后乳少,习惯性流产,肺痨体虚,胃脘胀满,肠风及痔疮下血,疥癣。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乌鳢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鱼纲
- 目:鲈形目
- 科:鳢科
- 属:鳢属
- 种:乌鳢
- 分布区域: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
- 採收时间:常年
- 毒性:无毒《别录》
别名
鳢鱼、蠡鱼、鲖鱼《本经》,鲡《广雅》,黑鳢鱼《本草图经》,玄鳢、文鱼《埤雅》,黑鲤鱼《本草衍义》,黑鱼《日用本草》,乌鱼《滇南本草》,黑火柴头鱼《医林集要》,蛇皮鱼《医林纂要▪药性》,乌棒、活头才鱼《中国动物图谱▪鱼类》。
入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凉。
归经
入脾、胃、肺、肾经。
功效
补脾益胃,利水消肿。
主治
身面浮肿,妊娠水肿,湿痹,脚气,产后乳少,习惯性流产,肺痨体虚,胃脘胀满,肠风及痔疮下血,疥癣。
相关配伍
1、治十种水气病,鳢鱼一头,重一斤以上,熟取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食医心镜》)
2、治水肿腹大,活鳢鱼去腹垢,入独颗蒜令满,外涂湿黄泥,炭火炙食。(《本经逢原》)
3、治肾脏病及心脏病性水肿,营养障碍性水肿,孕妇水肿,脚气浮肿,大黑鱼去肠留鳞,洗,冬瓜等量,再加少许葱白、大蒜同煮,不加盐,喝汤吃鱼,每日1剂,连吃3-7d。(《食物中药与便方》)
4、治下肢肿、尿少、腰痛,乌鱼1条(500g左右)去内脏,芒硝30g。共煮熟,3次吃下。或乌鱼用草纸包,浸湿,放灰火中烧枯研末,分作6包,每日3次,1次1包,用葱白煎水送下。(江西《草药手册》)
5、治小便不利,乌鳢250g,蝼蛄5g,肉苁蓉3g。煮汤服。(《常见药用动物》)
6、治产妇乳汁少,乌鳢1条,去内脏洗净,将洗净捣烂的蚯蚓肉泥10g,装入鱼腹,隔水蒸熟食用。(《常见药用动物》)
7、催乳补血,治产后体虚,乌鳢去内脏,洗净,放入调料,隔水清蒸,供产妇常食用。(《水产品营养与药用手册》)
8、安胎,治惯小产者,黑鱼四两,取肉,酒洗过,同母鸡1只,炒煮一起吃下。惯小产者,服数次可保无虑。兼进磐石散。(《医方一盘珠》熊氏黑鱼汤)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火上烤熟食,250-500g;研末,每次10-15g。
外用:适量,捣敷。
药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
使用注意
有疮者不可食。
炮製
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乾。
形态特徵
体圆呈棒状。体长为头长的3.2-3.7倍;为体高的4.5-4.8倍。头略扁平,其背部有许多小感觉孔。吻长圆形。口裂大。两颌、犁骨及齶骨均有细齿,有时还间杂大型牙齿。鳃裂大,鳃耙10-13。背鳍47-52,臀鳍31-33,侧线鳞60-61。尾鳍圆形。体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八字形排列的黑色条纹。头侧有两条纵行黑条纹。
生长环境
栖息于水草茂盛处泥底的水域,对水质适应性强。
相关论述
1、《本经》:“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
2、《别录》:“疗五痔。”
3、《食疗本草》:“下大小便拥塞气。又作脍与脚气、风气人食之。”
附注
同属动物斑鳢Ophiocephalus maculatus(Lacepede)也同等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