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刘照雄

(2021-06-27 23:13:25) 百科
刘照雄

刘照雄

刘照雄,1932年7月15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汉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语言文学套用研究所学术委员。曾任民族语文杂誌副主编,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秘书长;现任国家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国语推广司司长。主要论着《东乡语概况》、《东乡语简志》、《保全语简志》、《我国蒙古语族语言的语音对应》、《浅谈蒙古语族语言的动词的特点与功能》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刘照雄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
  • 出生日期:1932年7月15日
  • 性别:男

人物介绍

个人简介

刘照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语言文学套用研究所学术委员。1957年以来开始考察国外研究阿尔泰语言的进展情况。主要论着《东乡语概况》,《中国语文》1965年10月《东乡语简志》,民族出版社,北京,1981年《保全语简志》,与布和合作,民族出版社,北京,1982年1月《我国蒙古语族语言的语音对应》,《民族语文》1984年第6期《浅谈蒙古语族语言的动词的特点与功能》,《语言研究》总第3期。

人物年表

1932年7月15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汉族。
1954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修科,随即分配到原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
1955年参加中国蒙古语族语言和方言调查队。
1957年以来开始考察国外研究阿尔泰语言的进展情况。
1958至1959年,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从着名学者佩奇教授进修民族学和语言学,因提前奉调回国未能完成博士论文。回国后,长期从事我国蒙古语族语言调查研究工作。
1980年评为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曾任民族语文杂誌副主编,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秘书长;现任国家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国语推广司司长。
刘照雄刘照雄
1986年以后,刘照雄先生受国家语委的指派,主管这个班并主讲“普通语言学及国际音标”课;在刘先生指导下,宋欣桥、魏丹开始分工合作讲授“国语语音”课。
1994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立国语培训测试中心,刘照雄先生担任第一任主任。
2008年1月14日,1月14日,刘照雄教授应邀到北京师範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刘照雄教授受聘为北京师範大学国语研究与发展中心名誉主任。

成就

主要贡献

中心在继续举办“中央国语进修班”的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为教育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现为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开展国语水平测试的决定》,在1994年12月举办了第一期国家级国语水平测试员资格考核培训班,到2003年共举办36期,培训3572名国家级测试员。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前后,港澳教师学习国语形成热潮,国家语委国语培训测试中心积极开办港澳国语教师培训班,至今有1500多名教师在北京接受了培训测试。
20世纪50年代,国语语音研究班使用的教材是讲授该课程的刘照雄先生亲自编写的,大多是油印本。当时正式出版的国语教材中徐世荣先生编着的系列教材颇丰。这些教材深入浅出,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在国语教育教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其中《国语语音知识》《国语正音手册》等影响很大,多次再版。
为了加强教材建设,任国语推广司司长的刘照雄先生亲自布置,编印了厉兵先生的《方言与音韵学》(1987年)供内部教学使用。接着,刘照雄先生在《汉语拼音报》(现名《语言文字报》)连载《语音分析和发音练习》(1991年)共10讲,作为“普通语言学及国际音标”课的辅助材料。《国语语音训练教程》是中央国语进修班教材建设的重点项目,1991年开始筹划,并列入了国家语委国语推广司1992年的工作计画。本书编者参考了徐世荣先生编着的《国语语音知识》的体系,结合编者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注意参考语言学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努力吸取各种国语教材的编写经验。本书的编写大纲由王均先生、刘照雄先生审阅。刘照雄先生还逐章逐句审阅了书稿,并亲自动笔修改有关章节。王均先生在原版序中指出,“本书无论在基础知识的介绍,还是在语音的分析描写方面,都提供了比较全面、丰富、细緻、準确的材料。”“这本书在科学性方面,是经得起考验的。”本教程于1993年正式出版。1992年,在刘照雄先生主持下,以当时国语推广司的业务人员为基本力量,延聘全国语言学和方言学知名学者共同合作,研製《国语水平测试大纲》。历时两年,于1994年10月正式出版。这个项目不仅是国家语委的重点研究课题,同时也被列为(93BYY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刘照雄先生在《推广国语的重要举措——国语水平测试简论》(《语言文字套用》1994年第4期)一文中是这样表述的:“国语水平测试的性质是对说汉语方言的人学习和使用国语(标準语)所达到的标準程度的检测和评定。”此说法除了对“标準程度”的内涵进行解释以外,还对测试对象进行了限制。仲哲明先生在《国语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一文中认为“国语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国语所达到的规範程度的检测。”这一表述将“标準程度”改述为“规範程
度”,是一个明确化的提法。 1994年,刘照雄先生在《推广国语的重要举措——国语水平测试简论》一文中明确指出:“这种测试的设计包含着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作品作品
1.应试人的母语(第一语言)是汉语;
2.应试人一般通晓汉语书面语;
3.应试人不仅能听、会说国语,而且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要求他们必须能说标準的或比较标準的国语。
因此,这种测试跟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的测试有明显的不同。
刘照雄先生在《推广国语的重要举措——国语水平测试简论》一文中继续强调:“开展国语水平测试,一定要跟工作的实际需要联繫起来,先在急需开展的行业、部门或系统中进行,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扩大範围,工作要适度。”
1996年,刘照雄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国语水平测试的构想与实施》中重新强调了这一观点,并且作了进一步阐述:“国语水平测试的最初构想,曾经把这种测试设计为对一切社会成员的测试。这种构想不但在操作上不分急缓、轻重,而且也难以实现普遍的效用。从我国推广国语的进程来看,广大操方言的人还处在普及国语的阶段,只是在一些行业的层面上具备了提高的条件。现阶段还不可能也不必要对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普遍进行国语水平测试。”
2003年10月公布的《国语水平测试大纲》明确提出:“国语水平测试测查应试人的国语规範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国语水平等级,属于标準参照性考试。”
将PSC定性为“标準参照性考试”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的,早在1994年,仲哲明先生就在《国语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一文中,对PSC的性质进行了专门的论证与分析:“国语水平测试基本上属于目前比较通行的所谓标準参照性或者说达标性测试的範围,而不是选拔性的常模参照性测试。”刘照雄先生认为,确定PSC为“标準参照性考试”的依据是十分明确的:(1)参照标準明确;(2)测试是达标性的;(3)标準是统一的、唯一的。这一点,在03版《大纲》中有了明确的结论。

主要论着

《东乡语概况》, 《中国语文》1965年10月
《东乡语简志》,民族出版社,北京,
作品作品
《保全语简志》,1981年与布和合作,民族出版社,北京,
《我国蒙古语族语言的语音对应》, 《民族语文》1984年第6期
《浅谈蒙古语族语言的动词的特点与功能》,《语言研究》总第3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