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近代云南彝族社会经济变迁

(2021-06-27 23:12:05) 百科

近代云南彝族社会经济变迁

《近代云南彝族社会经济变迁》是一篇论文,作者是王水乔,由林文勛指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近代云南彝族社会经济变迁
  • 学位级别:博士论文
  • 论文作者:王水乔着
  • 导师:林文勛指导

基本信息

副题名
外文题名
学科专业
专门史(经济史)
学位授予单位
云南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07
关键字
彝族 经济发展 云南
馆藏号
F127.74
馆藏目录
2009\F127.74\1

中文摘要

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除了大小凉山成为大片聚居区外,其余则小聚居、大分散,与其它各民族共同居住。 彝族是云南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不仅盛产煤、铁,历史上就是有色金属的主要产区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原始公社、奴隶占有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以至官僚资本主义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程。彝族社会发展极其不平衡,直到解放前夕,彝族地区同时存在着原始公社制残余、完整的奴隶占有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以至官僚资本主义诸种社会形态。 清代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对近代云南彝族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土归流期间鄂尔泰採取了一系列奖励垦荒、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使封建地主制经济逐渐占统治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彝族地区农业生产和包括铜矿业、银矿业等在内的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鹹丰、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极大地推动了彝族地区反土司的斗争。当时彝族地区土地典当现象屡见不鲜,至1949年以前,红河、新平等彝族地区的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彝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彝族地区保留着领主制的残余。至于奴隶占有制占主要地位的小凉山彝族地区的土地关係则较为複杂,不到总人口4%的黑彝即占了总耕地面积的70%。 近代以来,云南彝族贫苦农民所受封建剥削极为残酷,实物地租的租率高达收穫量的60%至70%。尤其是随着洋货的不断倾销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租率不断提高,并且出现了货币地租。此外,彝族地区的农民还要交纳各种赋税,承担各种劳役。除租佃剥削外,还有高利贷剥削。这种高利贷剥削在一些地区内成为一种较主要的剥削方式。随着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发展,使地租、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导致彝族农村的土地更加集中。 近代云南彝族地区,大部分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导致粮食产量低下。尤其是鸦片的种植,侵占了大片农田,形成鸦片种植多于粮食种植的局面,致粮食紧张,粮价上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成为大后方,对粮食需求增加,云南地方政府採取了积极措施,扩大耕地面积,粮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彝族地区的铜矿生产,到清代中叶由盛转衰。而锡矿生产,由于国际市场对大锡原料的需要,尤其是滇越铁路通车,出口值占全省出口商品之首。近代以来,云南彝区的矿业生产与以前相比,在性质上呈现出二大特点,一是开始採用机器生产,二是封建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兴办冶金企业。民国年间,矿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由于国际市场铜、铅、锌、锡等矿产品价格高涨,推动了云南冶金工业的发展,冶金工业中的民族资本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总体而言,云南彝区矿业生产,仍以土法开採为主。 鸦片战争后,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云南彝族地区的商品经济成分不断增长。这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商业城镇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因手工业、商业发展或因地处交通要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镇。随着箇旧锡矿业的发展,箇旧不但成为一个锡矿生产中心,同时也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市场;蒙自开关后,商业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城市和滇南区域中心市场、云南对外贸易的中心市场。民国年间,云南彝区以商业着称的城镇,滇东北地区有昭通、巧家、镇雄、盐津、绥江等,滇南地区有箇旧、蒙自、石屏、建水、泸西等。二是集市贸易的发展。作为初级市场的集市贸易是近代云南彝区最普遍的基层市场形式。此外,由于矿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些集市。民国年间,集市不但在数量上有增加,且出现了专业性集市如米市、杂粮市、牛马市等。在广大彝族地区还继续保留有传统的集会集市。三是经济作物的种植。滇越铁路通车后,铁路沿线的建水、蒙自、开远等中小城镇,大批洋货充斥市场,至民国年间,这些地区的甘蔗、菸草、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四是省际贸易的发展。民国年间,省际贸易日渐频繁,蒙自口岸贸易,外以越南、香港为主要销场,内则转运全省及川、滇、黔地区,成为云南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五是国际贸易的发展。蒙自关由于交通便利,又接近箇旧大锡产地,进出口总值占全省80%以上,出口商品以大锡占首位,进口商品以棉货占首位。进出口贸易发展加快,出现了进口生产性商品的倾向。以矿产和农副产品作为交换物的云南对外贸易,既反映了当时生产落后的状况,又说明了云南是英法两国工业品的倾销地和原料供给地。六是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云南彝族地区的商人势力逐渐膨胀,商业资本有所积累和增长。新兴的商业资本在积累的同时,开始向产业领域渗透。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云南彝族地区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清代后期,云南棉纺织业遭到了洋纱的冲击。但由于用洋纱所织之布较土布价高,故在广大彝族地区仍然以土布为主。入民国后,彝族地区织布业仍继续发展。麻织业则是彝族地区最普遍的手工业。此外,丝织业、毛纺织业、五金製造业、陶瓷业、製糖等手工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畜牧业是彝族人民一项重要的副业。牛在彝族农业生产中使用比较普遍。牛羊不但用作肉食,而且是土地肥料的基本来源。羊皮褂、羊毛製作的披毡和裙子,更是人们御寒的基本衣着。 彝族人民自古利用马帮驮运铜矿、盐矿、茶叶及其他日用物资。从1903年到1937年,云南的马帮运输形成四大干线。而自1910年开通的滇越铁路,则标誌着云南现代交通的开始。滇越铁路的开通,极大地冲击了沿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沿线彝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箇旧锡矿业的发展。 自清代至民国年间,云南彝族地区都有鸦片种植,尤其是小凉山地区,种植尤为普遍。据统计,解放前小凉山地区年产鸦片至少在一万两以上。鸦片的种植,对彝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破坏了农村经济结构,导致农业经济对鸦片依赖性越来越大;二是时而禁种,给农民带来了不少损失,加重了农民负担;三是鸦片种植占去了大量农田,使粮食种植面积锐减,导致彝区粮食短缺,粮价上涨;四是小凉山地区的奴隶主用鸦片去换取大量枪枝,壮大了奴隶主势力,巩固了落后的奴隶制度;五是鸦片贸易使工商业资本正常流向发生变化,大量社会资金流向鸦片经营。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鸦片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货币关係的发展。 近代彝族地区先后爆发了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李文学领导的农民起义,制定了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土地纲领和盐铁等经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起义地区的生产力。武定彝族农民的反土司斗争,极大地打击了土司腐朽统治,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通过对近代云南彝族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得出的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近代彝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既包括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包括同一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这种不平衡性,既有其历史渊源,也是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所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