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青铜器修复及複製技艺

(2021-06-27 23:08:57) 百科
青铜器修复及複製技艺

青铜器修复及複製技艺

青铜器修复及複製技艺,北京故宫博物院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整形、拼接、补配、粘接(焊接)、加固、做旧等工序,有时还会涉及去锈、烫蜡(表面封护)等工作。複製技术包括製作模具、翻模铸造、錾刻花纹、打磨做旧等工序。

2011年,青铜器修复及複製技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197。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青铜器修复及複製技艺
  • 批准时间:2011年
  • 非遗级别:国家级
  • 遗产编号:Ⅷ-197
  •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 申报单位:故宫博物院

历史渊源

(2图片)贾文忠先生(2图片)贾文忠先生
中国青铜器的修复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该说从青铜器一经问世,就有相应的修复技术产生。
春秋战国时就有赝鼎的故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日赝也,鲁人日真也,……(《韩非子》)可证在春秋战国就有青铜器伪造之说。
宋时则有“肇新宋器”之说:”上仿製以崇古,下伪造以图利”说明了宋代也有仿製、伪造之例。
铸造複製以及其它工艺的发展与修复技术工艺有着密切的关係,随这些手工艺技术的发展并用于古董鉴赏收藏保存的需要,也就开始产生了修复技术。
近代的修复技术由官坊走上社会,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专门技术,一套完整的综合技术体系。
1952年,以京派赵振茂为首的青铜器修复专家进入故宫博物院开始利用传统工艺修复、複製青铜器文物。这些专家还包括长期从事青铜器修复、複製的京派传人赵同仁、李会生、孟海泉及景德泉、古德旺、张聚如等人。几十年来,这些专家修复、複製各类青铜器文物上千件。

工艺特徵

青铜器修复及複製技艺,不论是拼接碎片,还是錾刻花纹、铭文,不论是做各色漆皮地子,还是喷、点鏽蚀,不论是鎏金, 还是金银错,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传统工艺。
青铜器修复及複製技艺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针对不同的器形和破损的程度,使用的焊接方法焊接工艺不尽相同,有时还要交替使用,但一定要遵循修旧如旧、儘量不破坏原器物的原则。

工艺流程

整形

赵振茂修复“马踏飞燕”的青铜器赵振茂修复“马踏飞燕”的青铜器
当青铜器整体变形时,可以根据变形的程度及不同部位利用不同的工装、夹具,採用支撑、顶压、撬搬、扭等方法,进行校正。不管使用什幺手法,都要看文物的应力变化及承受能力,一般根据经验及对文物性能的了解,量力较正。青铜文物大都是铸造而成,经历长期腐蚀后,其延展性、弹性都有一定的降低。因此,对于变形严重的器物只能锯解、组焊才能达到最后整形的目的。

补配

补配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相似于打料铜器的製作工艺在补配上的套用;另一类以铜器的铸造工艺为基础的补配方法。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打料铜器是利用铜的延展性,经过打、抛、收、闷、錾、组焊等工艺而成器,在修复技术上也是一样。
拓样
青铜器缺块了,先用纸托在缺块的里面(后面)画上缺块的形状大小纸样,把纸样贴在厚薄与原器相仿的紫铜板上,用钢錾切割下来。
钣金
拓样铜板,经过打、抛、收等工艺处理成为一个定形的补块。打,是利用平锤将一块铜板打薄以达到合适的厚度;抛,是将切割下来的平面铜板补块用圆头凸面锤打出鼓形,以符合原器物的形状要求;如果抛得太鼓了也可以在圆头铁棍拐砧子上收,一抛一收以使适合原器形要求为止。
錾花
是一种用钢錾在铜板上雕刻花纹的技术。古代青铜器上多有纹饰,有的还有铭文,对于破残青铜器的缺块补配仅仅镶上花面铜板还不理想,还应该雕刻出同原件风格统一的纹饰、铭文,这就要錾花。錾花工艺除了要掌握雕刻技术外,重要的是要熟悉和掌握古代各个不同时期铜器纹饰的风格,同时还必须会根据花纹的深浅、宽窄、变化形式,自己打制各种直刃、弯刃、铲、沟、平、踩、挑、抹、眼等钢錾。两只手,一把锤,加上几根钢錾要刻出多种多样的流畅的花纹,这是一门技术。
青铜器修复前青铜器修复前
錾花的过程是:先在素麵铜板的补块上,根据原来的纹样将需要补雕的花纹延续描绘出来,然后用錾花胶将要錾花的补块或成件在胶板_上粘结实;如果是瓶、壶等中空器物錾花就可以在器内灌满胶。等胶冷却变硬就可以用錾子錾刻纹饰了。纹饰雕刻后稜角、边沿都较锋利,必须磨光,最后用磨炭蹭圆滑。完成后加热,取出錾花胶,一个青铜器的补块就完成了。
补配的另一种方法是翻模铸造。当器物的缺块在原器上还能找出它的相对应的形状和纹饰部分时,那幺,可以在原件上进行翻模铸造。以前传统的工艺是用土模搬砂披砂造型,后来改为用石膏和红砖粉翻造模具。用石膏和红砖粉及耐火材料的混合料在原件相应部分翻模,风千再在烤炉中烧红,取出后浇注铜水成形。形块再按照原件上短缺的大小锉好,花纹经过雕刻整理能与原器对接,成为一个完整的青铜器补块。

焊接

焊接在传统的技术中有两类,一类是“铜焊”,一类是“锡焊”。“铜焊”比较牢固,古代有熟红、黄、白铜等,锻打製成的铜器衔接处都用铜焊,铜焊就是熔焊,需预先準备好铜焊料,焊接时需要以硼砂熔焊,技术上主要掌握火候。古青铜器都不採用这种工艺,一般用锡焊接,它能焊铜、铁、金、银,焊接温度比较低,对原件的破损伤可以控制在最小限度内。所以,在对古代青铜器的修复技术中,包括补配、组焊,基本上是锡焊。锡焊技术主要是运用焊接工具焊烫、拉、挂,其技术都集中在烙铁尖上。
对块
根据破碎铜器的形状、纹饰茬口找块拼对,并划上记号。
锉口
一般是选择没有花纹的背面锉成坡口,锉断面的三分之二,保留靠花纹面的茬口,这样能保证在焊接后的花纹面严丝合缝。对于铜镜来讲,镜面(光洁面)应该光滑平整,所以在焊接时不能焊在光滑面上,应在纹面和边沿焊接。在铜镜的花纹面用刀刻成棱形口对好进行跳焊,也就是间隔焊接。
焊接
铜器由于受到腐蚀,铜性差别很大,铜性好的能焊,铜性差的难焊。茬口为红砖色的还可以沾锡焊,但是要多烫口;青砖色或浅绿色的茬口则已无法焊接,只能用粘合剂粘接。对于铜镜,由于是在花纹面焊接,所以只能用点焊。对于鎏金件的补块必须用铜焊,否则无法鎏金。经过焊接的青铜器应该在蒸馏水中浸泡一天,以清除焊锡带来的有害物质。
加固
破碎青铜器焊接成型后,对焊缝还要加固,就是在焊缝中填加粘合剂,使焊缝结合牢固。

作锈

一般在铜器表面最底层的光滑层,在传统修复技术上习惯称地子,在它的上面为锈块。青铜器的表面修饰,首先是从作地子开始,而后一层层往外做锈块。
铜器的地子实际上是铜器经过埋藏或受到环境气体侵蚀而形成的紧密地附着在铜质表面的腐蚀膜。青铜器的地子有黑漆古地、绿漆古地、灰漆古地、黄漆古地、枣皮红地、水银浸地、翻铜地等等。古代铜器经过使用收藏,有摸有擦,因而,铜器的地子、花纹色调柔和。在做地子时,对于新配的补块,要用腐蚀材料腐蚀成旧色,然后用粘合剂及各种矿物颜料涂抹在表面,乾后再用粗布擦,使其形成同原件地子一样的颜色及质感。地子如果用瓷漆来做更好,然后再用抹、刷、描、画、拓、喷、点、磨、蹭等办法,粘合剂和矿物颜料来做成锈块,直到与原件协调-致为止,至此一件青铜器的修复工作才算完成。.

去锈

青铜器的锈,按其形态来分大致有发锈、釉锈、贴骨锈和浮锈数种。发锈膨胀,釉锈硬脆,贴骨锈依附地子,浮锈鬆散,对于青铜有害锈一般都用錾子或刻刀剔净,然后用粘合剂调颜料封密起来。其它的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方法,一般胎身已经膨胀起的发锈不能除去,铜器上的锈一般先用刻刀小点锤敲敲、震震、拨拨、刻刻来剔落,而后可用酸梅泥、红果泥糊敷,用以使锈鬆散,再用刻刀拨剔以去锈,这样去锈不伤地子,铜器纹饰清楚。对于商周青铜器,除去水银浸地和翻铜地的青铜器,可以用碳酸铵来除锈,醋酸水涂液也可以去锈,但是一定要严格控制。对于商周春秋的铜器不能泡,否则会使铜器失去美丽的外观都变成红砖色了。这种方法适用于硬质铜锈的器物,如水银浸地、黑漆地、绿漆地等铜器。此外,还可以利用化学试剂除锈,化学试剂要根据铜器鏽蚀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最后, 为了保护青铜器,可使用蜡封。
(3图片)青铜器修复及複製技艺工具(3图片)青铜器修复及複製技艺工具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几千年前的历史遗物,经过地下理藏,遭到自然界的腐蚀破坏,出土的铜器往往是破碎和残缺不全的。因而大多数的青铜器都经过番修复工作,以利于它们的长期保存,更好发挥它们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修复后修复后
一个完整的文物修复过程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研究器物的时代特点、造型艺术、铸造工艺,成为近代铸造工艺的重要借鉴,因而修复工作是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传承现状

从事传统青铜器修复的专业人员呈老龄化趋势,进一步传承面临困难。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包括青铜器传统修复、複製技术在内的传统工艺进行科学化总结势在必行。

传承人物

王有亮,男,汉族,1964年4月生,北京市人。2012年12月,王有亮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故宫博物院申报。

保护措施

1952年,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古铜张派”第三代传人赵振茂来到故宫博物院,带回青铜器修复技艺。故宫通过“师承制”方式培养了一批掌握传统修复和複製技术的专家。先后修复了包括立鹤方壶、马踏飞燕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

社会影响

展示活动

周的班簋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具有极高史学和术价值的重要文物,经青铜器修复大师赵振茂修复后独具风采。郭沫若先生见后写了《班簋发现》,后被拍成纪录片《莫让瑰宝再沉》,片中展示了赵振茂的高超修复技艺。
从赵振茂开始,故宫科技部铜器室修复了大量故宫博物院内及全国各博物馆的青铜重器及重要文物,其中包括班簋、齐史祖辛觯、司母辛鼎、二祀邲其卣、马踏飞燕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複製了莲鹤方壶、格伯鬲、兽面纹觚、兽面纹瓿、鸢祖辛卣、西周牛尊、西周荣簋等一系列重要文物。

修复案例

20世纪70年代,传承人赵振茂与徒弟曹静楼複製莲鹤方壶。
2005年,传承人吕团结为首都博物馆複製西周班簋。
2006年,传承人王五胜修复河南上蔡出土升鼎。
2007年,传承人王有亮、吕团结、郑坤、高飞修复春秋四龙耳铜鑒。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