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志·地震志》是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记述了福建省的地震活动史以及邻近地区大地震对福建的影响,同时详尽地记述了福建省地震工作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1970年以来地震事业发展变化过程。
基本介绍
- 书名:福建省志·地震志
- ISBN:750042945
- 定价:77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1-3-1
- 开本:大16开
简介
编辑说明:
一、《福建省志·地震志》由福建省地震局承编。遵循详今略古的原则,重点记述1970年以来防震事业发展变化过程,力求揭示福建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孕育、发展规律,对历次地震、震灾情况只作简要追溯。时间下限为1998年6月。
二、本志引用的资料,一般来自档案、文史资料或公开发行的论着。1970年以前的地震活动、震害资料主要引自《福建省地震历史资料彙编》、《中国地震目录》、《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其中选摘的古代、近代资料均保持原文的内容与格式。1970年以后的地震活动、震害资料主要出自福建省地震研究所和分析预报中心彙编出版的《福建地震台网地震目录》、《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及其年度会商研究报告。所有资料均有出处,经过核实,因此不再注释,不录来源。
三、所有地震术语均为标準专业用语,计量单位用法定计量单位,一般採用汉字表述。1900年以前史籍记载的地震震级用分数表示,1900年以后仪器记录的地震震级用小数表示。
四、地震参数遵循以下原则:发震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採用朝代纪年括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用公元纪年,仪器记录均採用台北时间;震中位置,史籍记载的地震一般以史料中震害最严重的地方作为参考震中位置,仪器记录地震按记录数据确定震中;震级,史籍记载的地震根据地震史料分析确定震级,较强地震按巨观破坏程度及範围,用烈度公式推算震级,仪器记录地震以测震计算结果为準。根据(GB17740-1999)档案规定,地震震级用地震面波M测定,近震或小震震级用ML表示。
二、本志引用的资料,一般来自档案、文史资料或公开发行的论着。1970年以前的地震活动、震害资料主要引自《福建省地震历史资料彙编》、《中国地震目录》、《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其中选摘的古代、近代资料均保持原文的内容与格式。1970年以后的地震活动、震害资料主要出自福建省地震研究所和分析预报中心彙编出版的《福建地震台网地震目录》、《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及其年度会商研究报告。所有资料均有出处,经过核实,因此不再注释,不录来源。
三、所有地震术语均为标準专业用语,计量单位用法定计量单位,一般採用汉字表述。1900年以前史籍记载的地震震级用分数表示,1900年以后仪器记录的地震震级用小数表示。
四、地震参数遵循以下原则:发震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採用朝代纪年括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用公元纪年,仪器记录均採用台北时间;震中位置,史籍记载的地震一般以史料中震害最严重的地方作为参考震中位置,仪器记录地震按记录数据确定震中;震级,史籍记载的地震根据地震史料分析确定震级,较强地震按巨观破坏程度及範围,用烈度公式推算震级,仪器记录地震以测震计算结果为準。根据(GB17740-1999)档案规定,地震震级用地震面波M测定,近震或小震震级用ML表示。
目 录
概述
第一章地震构造背景
第一节地壳深部结构
一、分层结构
二、重力场
三、磁场
第二节活动断裂
一、北东(北北东)向断裂
二、北西向断裂
三、东西向断裂
四、断陷盆地
第三节新构造运动
一、地壳运动与断裂活动
二、分区
第四节地震构造带
一、泉州—汕头地震构造带
二、政和—海丰地震构造带
三、邵武—河源地震构造带
第五节现代构造应力场
一、活动断裂分析
二、形变分析
三、地震破裂特徵分析
四、震源应力场分析
第二章地震活动
第一节分布
一、空间与强度
二、空区与条带
三、轮迴划分
第二节大地震
一、南澳—诏安海外7级地震
二、泉州海外71/2级地震
三、南澳—诏安海外7.3级地震
四、台湾海峡南部7.3级地震
第三节中强地震
一、宋至清年间
二、中华民国时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四节弱震
一、频次、强度
二、空间分布
三、活动时段
第五节震群
一、时空分布
二、序列特徵
第六节水库地震
第七节邻区地震
一、台湾地震
二、广东、江西地震
第三章地震监测
第一节定点监测
一、台站
二、监测
第二节流动监测
一、几何测量
二、物理测量
三、天文测量
第三节加密监测
一、水口库区
二、厦门地区
第四章地震预报
第一节监测资料传输
一、报送
二、设施
第二节监测资料处理
一、测震资料
二、前兆资料
第三节震情分析
一、分析技术
二、前兆异常识别
第四节会商与预报
一、震情会商
二、综合预报
三、预报程式
附:预报震例
(一)1992年2月18日南日岛东南M5.2级地震
(二)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M7.3级地震
(三)1995年2月25日晋江东南M5.3级地震
(四)1997年5月31日永安西南M5.2级地震
第五章震害防御
第一节工程震害防御
一、地震区划
二、工程地震评价
三、工程场地测试
第二节社会综合防御
一、地震宣传
二、民众测报
三、政府防御措施
四、协作与联防
五、平息地震谣传
六、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範工程
七、水口库区综合防震减灾工程
第六章地震应急
第一节震前準备
一、地震应急预案
二、震害预测
三、应急指挥系统
第二节震后应急
一、震情监视与判断
二、现场科学考察
三、协助地方政府救灾
四、震害损失评估
第七章地震科研
第一节课题研究
一、历史地震研究
二、地震地质研究
三、深部探测研究
四、地震学研究
五、现代地壳形变研究
六、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七、地震前兆研究
八、台湾地震研究
九、工程地震研究
第二节学术活动
一、学会活动
二、学术交流
三、学术刊物
第八章机构与队伍
第一节机构
一、省级
二、省局直属事业机构
三、地(市)、县级
第二节队伍
一、编制
二、人员结构
第九章地震工作管理
第一节台站管理
一、质量管理
二、技术管理
第二节科研管理
第三节地震工程管理
一、法制建设
二、质量管理
第四节人员管理
一、教育培训
二、职称评聘
第五节财务与物资管理
一、事业经费
二、基本建设
三、物资装备
第六节档案资料管理
一、收集保管
二、整理
三、分析套用
附录
大事年表
重要档案
编后记
第一章地震构造背景
第一节地壳深部结构
一、分层结构
二、重力场
三、磁场
第二节活动断裂
一、北东(北北东)向断裂
二、北西向断裂
三、东西向断裂
四、断陷盆地
第三节新构造运动
一、地壳运动与断裂活动
二、分区
第四节地震构造带
一、泉州—汕头地震构造带
二、政和—海丰地震构造带
三、邵武—河源地震构造带
第五节现代构造应力场
一、活动断裂分析
二、形变分析
三、地震破裂特徵分析
四、震源应力场分析
第二章地震活动
第一节分布
一、空间与强度
二、空区与条带
三、轮迴划分
第二节大地震
一、南澳—诏安海外7级地震
二、泉州海外71/2级地震
三、南澳—诏安海外7.3级地震
四、台湾海峡南部7.3级地震
第三节中强地震
一、宋至清年间
二、中华民国时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四节弱震
一、频次、强度
二、空间分布
三、活动时段
第五节震群
一、时空分布
二、序列特徵
第六节水库地震
第七节邻区地震
一、台湾地震
二、广东、江西地震
第三章地震监测
第一节定点监测
一、台站
二、监测
第二节流动监测
一、几何测量
二、物理测量
三、天文测量
第三节加密监测
一、水口库区
二、厦门地区
第四章地震预报
第一节监测资料传输
一、报送
二、设施
第二节监测资料处理
一、测震资料
二、前兆资料
第三节震情分析
一、分析技术
二、前兆异常识别
第四节会商与预报
一、震情会商
二、综合预报
三、预报程式
附:预报震例
(一)1992年2月18日南日岛东南M5.2级地震
(二)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M7.3级地震
(三)1995年2月25日晋江东南M5.3级地震
(四)1997年5月31日永安西南M5.2级地震
第五章震害防御
第一节工程震害防御
一、地震区划
二、工程地震评价
三、工程场地测试
第二节社会综合防御
一、地震宣传
二、民众测报
三、政府防御措施
四、协作与联防
五、平息地震谣传
六、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範工程
七、水口库区综合防震减灾工程
第六章地震应急
第一节震前準备
一、地震应急预案
二、震害预测
三、应急指挥系统
第二节震后应急
一、震情监视与判断
二、现场科学考察
三、协助地方政府救灾
四、震害损失评估
第七章地震科研
第一节课题研究
一、历史地震研究
二、地震地质研究
三、深部探测研究
四、地震学研究
五、现代地壳形变研究
六、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七、地震前兆研究
八、台湾地震研究
九、工程地震研究
第二节学术活动
一、学会活动
二、学术交流
三、学术刊物
第八章机构与队伍
第一节机构
一、省级
二、省局直属事业机构
三、地(市)、县级
第二节队伍
一、编制
二、人员结构
第九章地震工作管理
第一节台站管理
一、质量管理
二、技术管理
第二节科研管理
第三节地震工程管理
一、法制建设
二、质量管理
第四节人员管理
一、教育培训
二、职称评聘
第五节财务与物资管理
一、事业经费
二、基本建设
三、物资装备
第六节档案资料管理
一、收集保管
二、整理
三、分析套用
附录
大事年表
重要档案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