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观测实验室以增强地震监测能力为目标,促进技术与研究的结合,提升地震观测仪器技术性能,推进测震、前兆、可控震源等地震观测设备研发和数字地震学资料处理和套用工作。目前中心在职职工23名,其中研究员(含正研级高工)6名,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6名,主要开展地震观测技术,前兆观测技术和数字地震学资料套用研究。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观测技术实验室介绍:
地震观测实验室以增强地震监测能力为目标,促进技术与研究的结合,提升地震观测仪器技术性能,推进测震、前兆、可控震源等地震观测设备研发和数字地震学资料处理和套用工作。目前中心在职职工23名,其中研究员(含正研级高工)6名,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6名,主要开展地震观测技术,前兆观测技术和数字地震学资料套用研究。
地震观测技术研究方面主要开展地震监测新技术研究。完成了宽频带地震计、高分辨24位数据採集器、精密可控震源和测震数据处理软体等高水平的观测仪器与软体,其中BBVS系列的宽频带地震计和EDAS系列24位数据採集器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测震观测网路中得到了广泛套用;同时参与了测震仪器国家标準及测震设备质量检测相关规程的制定工作。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低噪声、大动态、高解析度测震仪器研究、测震仪器标定和校準技术研究、以及主动探测技术研究。
前兆观测技术方面主要开展地电场观测仪器及流体氡汞观测仪器的研发工作,完成了“ZD9A-2B”地电场仪和新型 “WD-1”型温的研製,参与制定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地电方法标準”。目前开展全国地电台站典型干扰分析与试验研究,精密可控交变源地电阻率观测技术研究、全国流体台网氡观测仪器标定装置的研究、以及地下流体氡汞观测台站技术跟蹤与仪器维护。
数字地震学资料套用研究方面主要开展地震震源和地壳介质参数精确测定、基于地震和背景噪声的壳幔三维精细速度和衰减结构研究等,同时开展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承担并完成了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水库地震发生条件的探测技术研究”课题、中国地震局行业专项“地震目录新参数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套用研究”课题;承担了中国地震局监测司大震应急产出任务,对中强地震启动应急回响,开展震源破裂过程、震源机制解、地震定位等应急产出工作。承担了水库地震监测管理和专家技术协调组的任务,起草了国家标準“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要求”,开展了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筹建“中国水库地震监测数据共享和处理系统”。
近年来,地震观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国家自然基金,中国地震局行业专项等在内重大项目,在测震、前兆仪器研发和地震学研究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多项成果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奖,其中由地震观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研製、生产、集成和推广套用”项目于200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宽频带地震计测试技术研究方面,与浙江大学合作,牵头完成的“甚低频振动测试系统”项目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