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两淛 ”。 浙东和浙西的合称。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 , 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 、以北简称浙西 。
宋代有两浙路 ,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
今浙江省以 富春江 等为界分为浙东、浙西。 两浙指浙江省 。 郁达夫 《两浙漫游后记》:“统观两浙的山,当以自黄山西来的昱岭山脉莫乾山脉天目山脉为主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两浙
- 别称: 两淛
- 意思: 浙东 和 浙西 的合称
- 地辖: 江苏省 长江 以南及 浙江 全境
唐代行政区
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东道为浙江东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浙江西道领长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的原江南东道地,包括今天的苏南、上海和浙北和徽州,即润、常、苏、湖、杭、歙六州。浙江东道领新安江以南、福建道以北的原江南东道地,包括今天的浙江省除浙北之外的所有地方,即睦、越、衢、婺、台、明、处、温八州。
两浙

浙江西道政区
州郡 | 治所 | 辖境 | 备注 |
苏州吴郡 | 今江苏苏州 | 今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和上海 |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
润州丹阳郡 | 今江苏镇江润州区 | 今江苏镇江、南京 | 浙江西道治所;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
常州晋陵郡 | 今江苏常州丹徒镇 | 今江苏常州、无锡 |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
湖州吴兴郡 | 今浙江湖州 | 今浙江湖州 |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
杭州余杭郡 | 今浙江杭州 | 今浙江杭州市的除建德市,桐庐、淳安和萧山、滨江之外的所有区县加嘉兴海宁 | 昭宗乾宁五年 (898),钱镠自润州移镇海军治于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为都督府。光化三年,复改临水县为临安县,桐庐县由睦州划属杭州。至唐末,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于潜、盐官、新城、临安、唐山、桐庐9县。 |
歙州新安郡 | 今安徽歙县 | 即徽州,今安徽黄山市和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 |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12年),隶歙州总管府,七年(624年),隶歙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罢歙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
后来宣州、明州、衢州、处州也曾经先后隶属浙江西道,如衢州,乾元元年(758),衢州隶浙江东道;大曆十四年(779年),改隶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复隶浙江东道;二年(781),又改隶浙江西道;贞元三年(787),复隶浙江东道;于是浙江西道的行政辖区也断变动,这核心六州不曾变动。光化元年(898年),钱镠将浙江西道治所由润州(一直被杨行密占据)迁到杭州
浙江西道的治所随着行政辖区的变动也不断变动,治所先后为苏州、昇州、宣州、润州、杭州。
浙江东道政区
州郡 | 治所 | 辖境 | 备注 |
越州会稽郡 | 今浙江绍兴越城区 | 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今浙江绍兴市及杭州市萧山区、滨江区 | 浙江东道治所;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
睦州新定郡 | 今浙江建德梅城镇 | 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今浙江建德市、淳安县和桐庐县及富阳市的新登镇、万市镇、绿渚镇 |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12年),隶歙州总管府,七年(624年),隶歙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罢歙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
衢州信安郡 | 今浙江衢州市区 | 信安、龙丘、须江、盈川、常山5县,今浙江衢州市 |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
明州余姚郡 | 今浙江宁波市区 | 慈谿、翁山、奉化、鄮县、象山5县.今浙江宁波(除宁海县外),舟山市 |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
婺州东阳郡 | 今浙江金华婺城区 | 长山、乌伤、永康、吴宁、丰安5县,今浙江金华市 |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12年),隶歙州总管府,七年(624年),隶歙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罢歙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
处州缙云郡 | 今浙江丽水莲都区 | 今浙江丽水市 |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
温州永嘉郡 | 今浙江温州鹿城区 | 永宁、安固、横阳、松阳4县。今浙江温州市 |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
台州临海郡 | 今浙江临海市 | 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今浙江台州及宁波市宁海县 |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
浙江东西二道也成为今浙江省省名的早期由来。
唐后期,浙江西道与浙江东道合併称两浙道,直到钱缪兼任浙江两道的节度使,两道才统一起来,建立吴越国,但早期的七州并不都属于吴越国,如歙州已属于南唐国。
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九霄难就日,两浙仅容舠。"《宋史.太宗纪二》:"﹝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禁两浙诸州巫师。"《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世世靴从不断,子孙出入金门。他是两浙钱王子,吴越国王孙。"《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至正末年,张士诚气概弄得大了,自江南江北﹑三吴﹑两浙直拓至两广益州,尽归掌握。"
得名探源
在江南东道北部地区,有一条拥有独立入海口的河流,上游为新安江,中游为富春江,下游为着名的钱塘江,全流域通称“浙水”,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和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流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2万千瓦特。发源于徽州休宁县境内的浙岭六股尖,在徽州婺源县北部还有浙源乡,浙源,以浙源山(浙岭)而名,《婺源县誌》载:“婺诸水俱入鄱湖,惟此山水东派入休达浙,故名浙源”。

在古代,河流命名并非今日这般随意,“河”一般指黄河,“江”指浙江或长江,其他一切河流都只能用“水”或者“溪”命名,如淮河则为“淮水”,兰江则为“兰溪”,那幺这条河流则称为“浙水”,在徽州歙县境内的一段新安江,当地人称为“渐江”,而在当地方言中,“浙”与“渐”发音完全相同,《辞海》中说,“浙”与“渐”系本字,笔误所致。
由于乾元元年(758年)拆分江南东道时,浙江东西二道在这片区域在浙水西北和东南方向,所以命名为浙江西道和浙江东道。
宋代行政区
北宋至道三年(997),置两浙路,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领14州::苏、常、润、杭、湖、秀、越、明、台、婺、衢、睦、温、处,和江阴、顺安二军。
府州军 | 治所 | 属县 | 辖境 | 备注 |
越州 | 今浙江绍兴越城区 | 会稽县:望,倚。 山阴县:望,倚。 嵊 县:望。初为剡县,宣和三年(1121)更名为嵊县。 诸暨县:望。有龙泉银冶。 余姚县:望。 上虞县:望。 萧山县:紧。 新昌县:紧。 | 今浙江绍兴市及杭州市萧山区、滨江区 | 大都督府,会稽郡,镇东军节度。 |
杭州 | 今浙江杭州 | 钱塘县:望,倚。有盐监。 仁和县:望,倚。初为钱江县,太平兴国四年(979)更名为仁和县。 余杭县:望。 临安县:望。初为安国县,为衣锦军"倚郭";太平兴国三年(978)更名为临安县,五年(980)来属杭州。 富阳县:紧。 于潜县:紧。 新城县:上。初为新登县,太平兴国四年(979)更名为新城县。 盐官县:上。 昌化县:中。初为横山县,太平兴国四年(979)更名为昌化县。有紫溪盐场。 昭德县:淳化五年(994)于新城县南新场置昭德县,来属杭州;熙宁五年(1072)省入新城县为南新镇。 | 今浙江杭州市 | 大都督府,余杭郡,宁海军节度。初为镇海军节度,太平兴国三年(978)归宋,淳化五年(994)更州格名为宁海军节度。 |
苏州 | 今江苏苏州 | 吴 县:望,倚。 长洲县:望,倚。 崑山县:望。 常郭县:望。 吴江县:紧。 | 今江苏苏州 | 平江府:望,吴郡,平江军节度。初为苏州、中吴军节度,太平兴国三年(978)更州格名为平江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升为平江府。 |
润州 | 今江苏镇江润州区 | 丹徒县:紧,倚。有圌山寨。 丹阳县:紧。 金坛县:紧。 延陵县:熙宁五年(1072)省入丹阳县。 | 今江苏镇江、南京 | 望,丹阳郡,镇江军节度。初为润州、镇海军节度,开宝八年(975)更州格名为镇江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升为镇江府。 |
湖州 | 今浙江湖州 | 乌程县:望,倚。 归安县:望,倚。太平兴国七年(982)析乌程县置归安县,来属湖州。 安吉县:望。 长兴县:望。 德清县:紧。 武康县:上。初属杭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来属湖州。 | 今浙江湖州 | 上,吴兴郡,昭庆军节度。初为宣德军节度,景佑元年(1034)更州格名为昭庆军节度。 |
婺州 | 今浙江金华婺城区 | 金华县:望,倚。 义乌县:望。 永康县:紧。 武义县:上。 浦江县:上。 兰溪县:望。 东阳县:望。 | 今浙江金华市 | 上,东阳郡,保宁军节度。初为武胜军节度,淳化元年(990)更州格名为保宁军节度。 |
明州 | 今浙江宁波市区 | 鄞 县:望,倚。 奉化县:望。 慈谿县:上。 定海县:上。 象山县:下。 昌国县:下。熙宁六年(1073)析鄞县置昌国县,来属明州。有盐监。 | 今浙江宁波(除宁海县外),舟山市 | 望,奉化郡,奉国军节度。初为"上州"、望海军节度,建隆元年(960)更州格名为奉国军节度,大观元年(1107)升为"望州"。 |
常州 | 今江苏常州丹徒镇 | 晋陵县:望,倚。 武进县:望,倚。 宜兴县:望。初为义兴县,太平兴国元年(976)更名为宜兴县。 无锡县:望。 江阴县:望。初属江阴军为"倚郭",淳化元年(990)来属常州,三年(992)复改属江阴县为"倚郭",熙宁四年(1071) 仍属常州。 | 今江苏常州、无锡 | 望,毗陵郡,军事。 |
温州 | 今浙江温州鹿城区 | 永嘉县:紧,倚。有永嘉盐场。 平阳县:望。有天富盐场。 瑞安县:紧。有双穗盐场。 乐清县:上。 | 今浙江温州市 | 上,永嘉郡,应道军节度。初为静海军节度,太平兴国三年(978)降州格为"军事州",政和七年(1117)升格为应道军节度。 |
台州 | 今浙江临海市 | 临海县:望,倚。 黄巖县:望。有于浦、杜渎二盐场。 宁海县:紧。 天台县:上。初为台兴县,建隆元年(960)更名为天台县。 仙居县:上。初为永安县,景德四年(1007)更名为仙居县。 | 今浙江台州及宁波市宁海县 | 上,临海郡,军事。 |
处州 | 今浙江丽水莲都区 | 丽水县:望,倚。 剑川县:望。初为龙泉县,宣和三年(1121)更名为剑川县。有高亭银场。 松阳县:上。初为白龙县,鹹平二年(999)更名为松阳县。 遂昌县:上。有永丰银场。 缙云县:上。 青田县:中。 | 今浙江丽水市 | 上,缙云郡,军事。 |
衢州 | 今浙江衢州市区 | 西安县:望,倚。 江山县:紧。 盈川县:上。初为龙丘县,宣和三年(1121)更名为盈川县。 常山县:中。 开化县:中。乾德四年(966)置常山县开化场,太平兴国六年(981)置开化县,来属衢州。 | 今浙江衢州市 | 上,信安郡,军事。 |
睦州 | 今浙江建德梅城镇 | 建德县:望,倚。 淳化县,望。初为青溪县,宣和元年(1119)更名为淳化县。 桐庐县:上。初属杭州,太平兴国三年(968)来属睦州。 分水县:中。 遂安县:中。 寿昌县:中。 神泉监:熙宁七年(1074)置神泉监,负责铸铜钱,后废。 | 今浙江建德市、淳安县和桐庐县 | 上,新定郡,遂安军节度。初为睦州、"军事州",宣和元年(1119)昇州格为建德军节度,三年(1121)更名为严州、遂安军节度。 |
秀州 | 今浙江嘉兴 | 嘉兴县:望,倚。 华亭县:紧。 海盐县:上。有盐监,有沙腰、芦沥二盐场。 崇德县:中。 | 今浙江嘉兴 | 上,嘉禾郡,军事。政和七年(1117)定郡名为嘉禾郡。 |
江阴军 | 治江阴县 | 辖江阴县 | 淳化元年(990)省入常州,三年(992)复置江阴军,熙宁四年(1071)仍省入常州。 | |
顺安军 | 治安国县 | 辖安国县 | 初为衣锦军,治安国县,辖安国县;太平兴国三年(978)更军名为顺安军,更县名为临安县,五年(980)省入杭州。 |
南宋建炎南渡后,分为两浙东路与两浙西路。

两浙路範围基本继承了唐代的两浙道(原浙江西道歙州此时已划属江南东路),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苏省的镇江,苏锡常地区和上海市(不含崇明岛)、福建省闽东地区。
南宋建炎南渡后,两浙路分为两浙西路与两浙东路。
现代地理概念
今浙江省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界分为浙东﹑浙西。两浙指浙江省。
浙江省

也有人分为浙东、浙西、浙南、浙北。
郁达夫《两浙漫游后记》:"统观两浙的山,当以自黄山西来的昱岭山脉、莫乾山脉、天目山脉为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