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频CDMA》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由 [T.奥扬佩雷]Tero Ojanpera等编着。《宽频CDMA》本书从系统的要求、套用和无线环境开始,结合扩频码、编码、调製、RAKE接收机和软切换等技术解决方案的详细介绍,提供了了解宽频CDMA空中接口设计所必须的技术背景。
基本介绍
- 书名:宽频CDMA
- 作者:[T.奥扬佩雷]Tero Ojanpera等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0
图片信息
宽频CDMA
文献类型:专着
责任者:[T.奥扬佩雷]Tero Ojanpera等
出版、发行者: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发行时间:2000
来源资料库:馆藏中文资源
所有责任者: ()[T.奥扬佩雷]Tero Ojanpera,()[R.普拉萨德]Ramjee Prasad着朱旭红等译
所有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并列正题名:Wideband CDMA for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标识号:ISBN:7-115-08515-3
出版、发行地: 北京
关键字: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码分多址移动通信
语种: Chinese 汉语
分类: 中图分类:TN929.533
载体形态: 11,374页
图书内容
本书从系统的要求、套用和无线环境开始,结合扩频码、编码、调製、RAKE接收机和软切换等技术解决方案的详细介绍,提供了了解宽频CDMA空中接口设计所必须的技术背景。
图书目录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址接入
1.1.1 CDMA的分类
1.2 CDMA:过去、现在和将来
1.3 移动蜂窝时代
1.3.1 GSM
1.3.2 US-TDMA(IS-54/IS-136)
1.3.3 IS-95
1.3.4 个人数字蜂窝
1.4 第三代系统
1.4.1 目标和要求
1.4.2 IMT-2000空中接口的选择
1.4.3 欧洲
1.4.4 日本
1.4.5 美国
1.4.6 韩国
1.5 第三代系统的频率分配
1.6 第三代空中接口技术
1.6.1 宽频CDMA
1.6.2 TDMA
1.6.3 混合CDMA/TDMA
1.6.4 正交频率分割复用
1.7 本书预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DMA的基本原理
2.1 概述
2.2 CDMA定义
2.2.1 扩频多路接入
2.3 基本的DS-CDMA组成要素
2.3.1 RAKE接收机
2.3.2 功率控制
2.3.3 软切换
2.3.4 频率间切换
2.3.5 多用户检测
2.4 IS-95 CDMA
2.4.1 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
2.4.2 上行链路的信道结构
2.4.3 功率控制
2.4.4 语音编码和不连续传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IMT-2000的套用
3.1 概述
3.2 第三代的套用实例
3.3 国际网际网路
3.4 无线视频
3.5 多媒体业务
3.6 IMT-2000承载业务
3.7 业务模型
3.7.1 实时服务
3.7.2 非实时服务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无线传播环境及其对系统设计的影响
4.1 概述
4.2 多径信道
4.3 无线环境
4.3.1 车载无线环境
4.3.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4.3.3 室内无线环境
4.4 分布函式
4.5 路径损耗和展开模型
4.5.1 车载无线环境
4.5.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4.5.3 室内无线环境
4.6 小幅度模型
4.6.1 车载无线环境
4.6.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4.6.3 室内无线环境
4.6.4 空间信道模型
4.7 移动性模型
4.7.1 车载无线环境
4.7.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4.7.3 室内无线环境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DMA空中接口的设计
5.1 概述
5.2 需求的定义及总的设计处理
5.3 分层的空中接口结构
5.4 逻辑信道
5.5 物理信道
5.5.1 帧长度的设计
5.5.2 测量信令
5.5.3 导频信号
5.6 扩展码
5.6.1 扩展码的基本特性
5.6.2 伪随机噪声序列
5.6.3 正交码
5.6.4 选择準则
5.7 调製
5.7.1 数据调製
5.7.2 扩展电路
5.7.3 扩展调製
5.8 差错控制方案
5.8.1 差错控制方案的选择
5.8.2 卷积码
5.8.3 瑞德-所罗门连线/卷积编码
5.8.4 Turbo码
5.8.5 混合ARQ方案
5.8.6 交织方案
5.8.7 组合的信道编码和扩展
5.9 多速率方案
5.9.1 高数据速率的提供
5.9.2 数据速率的颗粒度
5.9.3 控制信息的传输
5.10 分组数据
5.10.1 分组接入程式
5.10.2 MAC协定
5.10.3 分组数据的切换
5.11 收发信机
5.11.1 接收机
5.11.2 发射机
5.12 多用户检测
5.12.1 容量和覆盖的改进
5.12.2 多用户检测的发展
5.12.3 多用户检测算法
5.12.4 系统模型和MUD算法公式
5.12.5 多用户检测的设计方面
5.12.6 多用户检测算法的选择
5.13 随机接入程式
5.14 切换
5.14.1 定义
5.14.2 切换程式
5.14.3 软切换
5.14.4 更软切换
5.14.5 频率间切换
5.15 功率控制
5.15.1 功率控制準则
5.15.2 功率控制的步长大小
5.15.3 动态範围的需求
5.15.4 功率控制命令的速率
5.15.5 功率控制和多用户检测
5.16 许可与负载控制
5.16.1 负载因子
5.16.2 许可控制的原理
5.16.3 负载控制的原理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宽频CDMA方案
6.1 概述
6.2 技术手段
6.3 WCDMA
6.3.1 载频间隔及部署
6.3.2 逻辑信道
6.3.3 物理信道
6.3.4 扩展
6.3.5 多速率
6.3.6 分组数据
6.3.7 切换
6.3.8 GSM和WCDMA之间的互操作
6.4 Cdma2000
6.4.1 载频间隔及部署
6.4.2 逻辑信道
6.4.3 物理信道
6.4.4 扩展
6.4.5 多速率
6.4.6 分组数据
6.4.7 切换
6.4.8 发射分集
6.5 韩国的空中接口
6.5.1 TTA Ⅰ与cdma2000的区别
6.5.2 TTA Ⅱ与WCDMA的区别
6.6 CODIT
6.6.1 调製
6.6.2 扩展
6.6.3 多速率
6.6.4 切换
6.7 IS-665 WCDMA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性能分析
7.1 概述
7.2 分集
7.2.1 多径分集增益
7.2.2 不同无线环境中的多径分集
7.2.3 天线分集
7.2.4 极化分集
7.2.5 宏分集
7.2.6 时间分集
7.3 WCDMA仿真器
7.3.1 链路级仿真
7.3.2 系统级仿真
7.3.3 仿真参数
7.4 快速功率控制
7.4.1 快速功率控制对Eb/No的影响
7.4.2 採用了上行链路快速功率控制时的小区间干扰
7.4.3 非理想的功率控制导致容量下降
7.5 频谱效率
7.5.1 WCDMA上行链路的链路级性能
7.5.2 WCDMA上行链路的频谱效率
7.5.3 WCDMA下行链路的链路级性能
7.5.4 WCDMA下行链路的频谱效率
7.5.5 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频谱效率的比较
7.6 覆盖
7.6.1 範围计算
7.6.2 无负荷和有负荷网路的範围
7.6.3 在有负荷网路中採用基站MUD时的範围扩展
7.6.4 利用基站MUD节约移动台发射功率
7.6.5 用户比特率对範围的影响
7.6.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分层的小区结构
8.1 概述
8.2 非线性功率放大器
8.2.1 功率放大器特性
8.2.2 功率放大器效率
8.3 微小区和宏小区在同一频率上
8.4 微小区和宏小区在不同频率上
8.4.1 部信道干扰和链路级性能
8.4.2 HCS网路的系统级仿真
8.4.3 频谱效率结果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时分双工DS-CDMA
9.1 概述
9.2 第二代TDD系统
9.3 使用TDD的原因
9.3.1 频谱分配
9.3.2 不对称业务
9.3.3 上下行链路中的对应(reciprocal)信道
9.4 TDD-CDMA的问题
9.4.1 来自TDD功率脉动的干扰
9.4.2 上下行链路之间的小区内干扰和小区间干扰
9.4.3 连续覆盖时运营者间的干扰
9.4.4 基站的同步
9.5 TDD-CDMA空中接口设计
9.5.1 TDD帧长
9.5.2 硬体要求
9.6 FDD-CDMA系统的TDD-CDMA扩展
9.6.1 TDD-CDMA系统描述
9.6.2 採用TDD扩展的WWW浏览会话性能
9.7 宽频TDD-CDMA系统
9.7.1 用于PCS的Cylink S-CDMA TDD
9.7.2 第三代宽频CDMA TDD方案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实现方面
10.1 概述
10.2 最佳化标準
10.2.1 功耗、成本和尺寸
10.2.2 评估方法
10.3 模组化的考虑
10.4 基带部分
10.4.1 基带接收机
10.4.2 基带发射机
10.5 RF部分
10.5.1 线性和功耗的考虑
10.5.2 接收机结构
10.5.3 发射机结构
10.6 可软体配置的无线电
10.7 典型的宽频CDMA移动终端的结构
10.8 多模终端
10.8.1 非扩频系统和扩频系统
10.8.2 时隙系统和连续系统
10.8.3 FDD系统和TDD系统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网路规划
11.1 概述
11.2 业务量强度
11.3 性能测量
11.4 无线网路规划过程
11.4.1 準备阶段
11.4.2 小区估算
11.4.3 详细的网路规划
11.5 CDMA中的微小区网路规划
11.5.1 拐角效应
11.5.2 微小区/宏小区在同一频率上
11.6 室内规划
11.7 分区和智慧型天线
11.8 网路策划
11.8.1 BTS信道单元规划
11.8.2 BSC和交换机数目、HLR和VLR信令业务量
11.8.3 传输容量
11.8.4 传输网路最佳化
11.9 共存
11.9.1 互调(IM)
11.9.2 保护频段和保护带
11.10 频率共享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网路方面
12.1 概述
12.2 设计方法
12.2.1 OSI和ISDN参考模型
12.2.2 参考结构
12.2.3 网路单元
12.2.4 功能平面
12.2.5 栈和协定结构
12.3 核心网和接入网
12.3.1 通用无线接入网的概念
12.3.2 ITU的家族系统
12.4 网路技术
12.4.1 智慧型网
12.4.2 异步转移模式
12.4.3 7号信令
12.4.4 移动套用部分
12.4.5 移动网际网路协定
12.5 第二代网路的演化
12.5.1 第三代系统的新能力
12.6 GSM向UMTS的演化
12.6.1 参考结构
12.6.2 协定栈
12.6.3 GSM结构的演化
12.6.4 协定方面
12.7 IS-41/IS-95的演化
12.7.1 IS-41/IS-95标準的概况
12.7.2 参考结构
12.7.3 协定栈
12.7.4 IS-41/IS-95向第三代的演化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系统比较
13.1 概述
13.2 第二代系统空中接口的比较
13.3 RACE Ⅱ与SIG5的比较
13.4 TDMA与CDMA在2Mbit/s业务上的比较
13.5 宽频CDMA与GSM的比较
13.6 FRAMES多接入的比较
13.7 ARIB的比较
13.8 ETSI空中接口的比较
13.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标準化工作及发展方向
14.1 概述
14.2 标準组织和工业组织
14.2.1 ITU
14.2.2 欧洲
14.2.3 美国
14.2.4 日本
14.2.5 韩国
14.2.6 中国
14.2.7 其他组织
14.3 无线接入网路的标準
14.3.1 ITU评估组
14.3.2 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的建议
14.4 核心网的标準
14.5 法规
14.6 市场考虑
14.7 无线宽频网路
14.8 卫星
14.9 允许的技术
14.10 无线的世界
14.11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址接入
1.1.1 CDMA的分类
1.2 CDMA:过去、现在和将来
1.3 移动蜂窝时代
1.3.1 GSM
1.3.2 US-TDMA(IS-54/IS-136)
1.3.3 IS-95
1.3.4 个人数字蜂窝
1.4 第三代系统
1.4.1 目标和要求
1.4.2 IMT-2000空中接口的选择
1.4.3 欧洲
1.4.4 日本
1.4.5 美国
1.4.6 韩国
1.5 第三代系统的频率分配
1.6 第三代空中接口技术
1.6.1 宽频CDMA
1.6.2 TDMA
1.6.3 混合CDMA/TDMA
1.6.4 正交频率分割复用
1.7 本书预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DMA的基本原理
2.1 概述
2.2 CDMA定义
2.2.1 扩频多路接入
2.3 基本的DS-CDMA组成要素
2.3.1 RAKE接收机
2.3.2 功率控制
2.3.3 软切换
2.3.4 频率间切换
2.3.5 多用户检测
2.4 IS-95 CDMA
2.4.1 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
2.4.2 上行链路的信道结构
2.4.3 功率控制
2.4.4 语音编码和不连续传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IMT-2000的套用
3.1 概述
3.2 第三代的套用实例
3.3 国际网际网路
3.4 无线视频
3.5 多媒体业务
3.6 IMT-2000承载业务
3.7 业务模型
3.7.1 实时服务
3.7.2 非实时服务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无线传播环境及其对系统设计的影响
4.1 概述
4.2 多径信道
4.3 无线环境
4.3.1 车载无线环境
4.3.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4.3.3 室内无线环境
4.4 分布函式
4.5 路径损耗和展开模型
4.5.1 车载无线环境
4.5.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4.5.3 室内无线环境
4.6 小幅度模型
4.6.1 车载无线环境
4.6.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4.6.3 室内无线环境
4.6.4 空间信道模型
4.7 移动性模型
4.7.1 车载无线环境
4.7.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4.7.3 室内无线环境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DMA空中接口的设计
5.1 概述
5.2 需求的定义及总的设计处理
5.3 分层的空中接口结构
5.4 逻辑信道
5.5 物理信道
5.5.1 帧长度的设计
5.5.2 测量信令
5.5.3 导频信号
5.6 扩展码
5.6.1 扩展码的基本特性
5.6.2 伪随机噪声序列
5.6.3 正交码
5.6.4 选择準则
5.7 调製
5.7.1 数据调製
5.7.2 扩展电路
5.7.3 扩展调製
5.8 差错控制方案
5.8.1 差错控制方案的选择
5.8.2 卷积码
5.8.3 瑞德-所罗门连线/卷积编码
5.8.4 Turbo码
5.8.5 混合ARQ方案
5.8.6 交织方案
5.8.7 组合的信道编码和扩展
5.9 多速率方案
5.9.1 高数据速率的提供
5.9.2 数据速率的颗粒度
5.9.3 控制信息的传输
5.10 分组数据
5.10.1 分组接入程式
5.10.2 MAC协定
5.10.3 分组数据的切换
5.11 收发信机
5.11.1 接收机
5.11.2 发射机
5.12 多用户检测
5.12.1 容量和覆盖的改进
5.12.2 多用户检测的发展
5.12.3 多用户检测算法
5.12.4 系统模型和MUD算法公式
5.12.5 多用户检测的设计方面
5.12.6 多用户检测算法的选择
5.13 随机接入程式
5.14 切换
5.14.1 定义
5.14.2 切换程式
5.14.3 软切换
5.14.4 更软切换
5.14.5 频率间切换
5.15 功率控制
5.15.1 功率控制準则
5.15.2 功率控制的步长大小
5.15.3 动态範围的需求
5.15.4 功率控制命令的速率
5.15.5 功率控制和多用户检测
5.16 许可与负载控制
5.16.1 负载因子
5.16.2 许可控制的原理
5.16.3 负载控制的原理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宽频CDMA方案
6.1 概述
6.2 技术手段
6.3 WCDMA
6.3.1 载频间隔及部署
6.3.2 逻辑信道
6.3.3 物理信道
6.3.4 扩展
6.3.5 多速率
6.3.6 分组数据
6.3.7 切换
6.3.8 GSM和WCDMA之间的互操作
6.4 Cdma2000
6.4.1 载频间隔及部署
6.4.2 逻辑信道
6.4.3 物理信道
6.4.4 扩展
6.4.5 多速率
6.4.6 分组数据
6.4.7 切换
6.4.8 发射分集
6.5 韩国的空中接口
6.5.1 TTA Ⅰ与cdma2000的区别
6.5.2 TTA Ⅱ与WCDMA的区别
6.6 CODIT
6.6.1 调製
6.6.2 扩展
6.6.3 多速率
6.6.4 切换
6.7 IS-665 WCDMA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性能分析
7.1 概述
7.2 分集
7.2.1 多径分集增益
7.2.2 不同无线环境中的多径分集
7.2.3 天线分集
7.2.4 极化分集
7.2.5 宏分集
7.2.6 时间分集
7.3 WCDMA仿真器
7.3.1 链路级仿真
7.3.2 系统级仿真
7.3.3 仿真参数
7.4 快速功率控制
7.4.1 快速功率控制对Eb/No的影响
7.4.2 採用了上行链路快速功率控制时的小区间干扰
7.4.3 非理想的功率控制导致容量下降
7.5 频谱效率
7.5.1 WCDMA上行链路的链路级性能
7.5.2 WCDMA上行链路的频谱效率
7.5.3 WCDMA下行链路的链路级性能
7.5.4 WCDMA下行链路的频谱效率
7.5.5 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频谱效率的比较
7.6 覆盖
7.6.1 範围计算
7.6.2 无负荷和有负荷网路的範围
7.6.3 在有负荷网路中採用基站MUD时的範围扩展
7.6.4 利用基站MUD节约移动台发射功率
7.6.5 用户比特率对範围的影响
7.6.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分层的小区结构
8.1 概述
8.2 非线性功率放大器
8.2.1 功率放大器特性
8.2.2 功率放大器效率
8.3 微小区和宏小区在同一频率上
8.4 微小区和宏小区在不同频率上
8.4.1 部信道干扰和链路级性能
8.4.2 HCS网路的系统级仿真
8.4.3 频谱效率结果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时分双工DS-CDMA
9.1 概述
9.2 第二代TDD系统
9.3 使用TDD的原因
9.3.1 频谱分配
9.3.2 不对称业务
9.3.3 上下行链路中的对应(reciprocal)信道
9.4 TDD-CDMA的问题
9.4.1 来自TDD功率脉动的干扰
9.4.2 上下行链路之间的小区内干扰和小区间干扰
9.4.3 连续覆盖时运营者间的干扰
9.4.4 基站的同步
9.5 TDD-CDMA空中接口设计
9.5.1 TDD帧长
9.5.2 硬体要求
9.6 FDD-CDMA系统的TDD-CDMA扩展
9.6.1 TDD-CDMA系统描述
9.6.2 採用TDD扩展的WWW浏览会话性能
9.7 宽频TDD-CDMA系统
9.7.1 用于PCS的Cylink S-CDMA TDD
9.7.2 第三代宽频CDMA TDD方案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实现方面
10.1 概述
10.2 最佳化标準
10.2.1 功耗、成本和尺寸
10.2.2 评估方法
10.3 模组化的考虑
10.4 基带部分
10.4.1 基带接收机
10.4.2 基带发射机
10.5 RF部分
10.5.1 线性和功耗的考虑
10.5.2 接收机结构
10.5.3 发射机结构
10.6 可软体配置的无线电
10.7 典型的宽频CDMA移动终端的结构
10.8 多模终端
10.8.1 非扩频系统和扩频系统
10.8.2 时隙系统和连续系统
10.8.3 FDD系统和TDD系统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网路规划
11.1 概述
11.2 业务量强度
11.3 性能测量
11.4 无线网路规划过程
11.4.1 準备阶段
11.4.2 小区估算
11.4.3 详细的网路规划
11.5 CDMA中的微小区网路规划
11.5.1 拐角效应
11.5.2 微小区/宏小区在同一频率上
11.6 室内规划
11.7 分区和智慧型天线
11.8 网路策划
11.8.1 BTS信道单元规划
11.8.2 BSC和交换机数目、HLR和VLR信令业务量
11.8.3 传输容量
11.8.4 传输网路最佳化
11.9 共存
11.9.1 互调(IM)
11.9.2 保护频段和保护带
11.10 频率共享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网路方面
12.1 概述
12.2 设计方法
12.2.1 OSI和ISDN参考模型
12.2.2 参考结构
12.2.3 网路单元
12.2.4 功能平面
12.2.5 栈和协定结构
12.3 核心网和接入网
12.3.1 通用无线接入网的概念
12.3.2 ITU的家族系统
12.4 网路技术
12.4.1 智慧型网
12.4.2 异步转移模式
12.4.3 7号信令
12.4.4 移动套用部分
12.4.5 移动网际网路协定
12.5 第二代网路的演化
12.5.1 第三代系统的新能力
12.6 GSM向UMTS的演化
12.6.1 参考结构
12.6.2 协定栈
12.6.3 GSM结构的演化
12.6.4 协定方面
12.7 IS-41/IS-95的演化
12.7.1 IS-41/IS-95标準的概况
12.7.2 参考结构
12.7.3 协定栈
12.7.4 IS-41/IS-95向第三代的演化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系统比较
13.1 概述
13.2 第二代系统空中接口的比较
13.3 RACE Ⅱ与SIG5的比较
13.4 TDMA与CDMA在2Mbit/s业务上的比较
13.5 宽频CDMA与GSM的比较
13.6 FRAMES多接入的比较
13.7 ARIB的比较
13.8 ETSI空中接口的比较
13.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标準化工作及发展方向
14.1 概述
14.2 标準组织和工业组织
14.2.1 ITU
14.2.2 欧洲
14.2.3 美国
14.2.4 日本
14.2.5 韩国
14.2.6 中国
14.2.7 其他组织
14.3 无线接入网路的标準
14.3.1 ITU评估组
14.3.2 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的建议
14.4 核心网的标準
14.5 法规
14.6 市场考虑
14.7 无线宽频网路
14.8 卫星
14.9 允许的技术
14.10 无线的世界
14.11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