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自动化技术》是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国凯。
基本介绍
- 书名:电子与自动化技术
- 作者:徐国凯
- ISBN:9787561144510
-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基本信息
作 者:徐国凯编 丛 书 名: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系列教材
出 版 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144510
出版时间:2008-07-01
版 次:1
页 数:247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教材教辅 > 大学教材
内容简介
《电子与自动化技术》是部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教材。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及主要的专业课,全书含电子技术、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共29门课程。课程对应的中文教材均採用近几年出版的优秀教材,原版教材选自具有较大影响且为知名大学所採用的教材。
本教材以中英文形式印刷,每门课程按中文教材章节顺序给出英文专业辞彙及短语、重点概念和例题。本教材可用两种方法进行查阅。一种是按照课程的章节顺序进行查阅。另一种是索引法,索引是按照汉语词条拼音首字母以英文字母顺序编排的,根据汉语词条查其出处,再查阅正文。
目录
第1章 通信原理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随机信号分析
第三节 信道
第四节 模拟调製系统
第五节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第六节 正弦载波数字调製系统
第七节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八节 数位讯号的最佳接收
第九节 差错控制编码
第十节 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第十一节 同步原理
第2章 电磁场理论
第一节 矢量分析
第二节 电磁场中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实验定律
第三节 静电场分析
第四节 静态场边值问题的解法
第五节 恆定磁场分析
第六节 时变电磁场
第七节 正弦平面电磁波
第3章 光纤通信系统
第一节 光纤的传输理论
第二节 光源和光调製
第三节 光接收机
第四节 光纤通信系统和通信网
第五节 光纤通信新技术
第4章 移动通信技术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与分集接收
第三节 噪声与干扰
第四节 组网技术
第五节 无线寻呼系统
第六节 无绳电话系统
第七节 频分多址模拟蜂窝网
第八节 时分多址数字蜂窝网
第九节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
第十节 个人通信
第5章 微波技术
第一节 传输线
第二节 波导与谐振腔
第三节 微波元件
第四节 天线
第6章 计算机原理及接口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微处理器及其结构
第三节 指令系统
第四节 8086/8088程式设计
第五节 8086/8088硬体详述及存储器接口
第六节 基本I/O接口
第七节 硬体概述
第八节 中断系统
第九节 定时器与计数器
第十节 串列接口
第十一节 存储器扩展设计
第十二节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第十三节 输入输出技术与设备
第7章 通信电子线路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高频电路基础
第三节 高频谐振放大器
第四节 正弦波振荡器
第五节 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
第六节 振幅调製、解调及混频
第七节 频率调製与解调
第八节 反馈控制电路
第8章 感测器与检测技术
第一节 感测器概述
第二节 应力感测器
第三节 数字感测器
第四节 热敏感测器
第五节 固态感测器
第六节 光纤感测器
第9章 数据通信与网路技术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数据通信基础
第三节 数据链路层
第四节 区域网路和城域网
第五节 网路层
第六节 网路互连
第七节 高速网路技术
第八节 运输层和高层协定
第九节 Internet/Internet原理和套用简介
第十节 网路管理基础和网路安全性
第10章 模拟电子技术
第一节 常用半导体器件
第二节 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
第三节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第四节 放大电路的频率回响
第五节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第六节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第七节 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
第八节 功率放大电路
第九节 直流电路
第11章 数字电子技术
第一节 数字逻辑基础
第二节 逻辑门电路
第三节 组合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第四节 常见组合逻辑功能器件
第五节 触发器
第六节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第七节 常用时序逻辑功能器件
第八节 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程式逻辑器件
第九节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
第十节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第12章 数位讯号处理
第一节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第二节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第三节 离散傅立叶变换
第四节 快速傅立叶变换(FFT)
第五节 时域离散系统的基本网路结构与状态变数分析法
第六节 无限脉冲回响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第七节 有限脉冲回响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第13章 随机信号分析
第一节 随机信号基础
第二节 随机过程和随机序列
第三节 系统对随机信号的反应
第四节 窄带随机过程
第14章 数字语音处理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语音信号处理基础
第三节 语音信号的时域分析
第四节 语音信号的变换域分析
第五节 语音信号线性预测分析
第六节 矢量量化
第七节 语音编码
第八节 语音识别
第九节 语音合成
第十节 语音增强
第十一节 语音通信套用中的关键技术
第十二节 语音处理的实时实现
第15章 信号与系统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三节 傅立叶变换
第四节 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
第五节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六节 Z变换、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第七节 系统的状态变数分析
第16章 EDA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EDA设计流程及其工具
第三节 原理图输入设计方法
第四节 VHDL设计初步
第五节 VHDL设计进阶
第六节 有限状态机设计
第七节 电子系统设计实践
第17章 自动控制理论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四节 根轨迹方法
第五节 频率回响法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七节 PID控制与鲁棒控制
第八节 离散时间控制系统
第九节 状态空间分析法
第十节 非线性控制系统
第18章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一节 微机控制系统概述
第二节 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接口技术
第三节 人机接口技术
第四节 通用的控制程式设计
第五节 汇流排接口技术
第六节 过程控制的数据处理
第七节 数字PID算法
第八节 直接数字控制算法
第九节 模糊控制技术
第十节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第19章 电机与拖动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电力拖动系统动力学
第三节 直流电机原理
第四节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运行
第五节 变压器
第六节 交流电机电枢绕组的电动势与磁通势
第七节 异步电动机原理
第八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与制动
第九节 微控电机
第20章 电力电子技术
第一节 电力电子器件
第二节 整流电路
第三节 直流斩波电路
第四节 交流电力控制电路和交交变频电路
第五节 逆变电路
第六节 PwM控制技术
第七节 软开关技术
第八节 组合变流电路
第21章 电路原理
第一节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第二节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三节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第四节 电路定理
第五节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第六节 一阶电路
第七节 二阶电路
第八节 相量法
第九节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第十节 含有磁耦合电感的电路
第十一节 三相电路
第十二节 拉普拉斯变换
第十三节 二连线埠网路
第22章 过程控制系统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过程建模和过程检测控制仪表
第三节 简单过程控制系统:单迴路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第四节 複杂过程控制系统
第23章 自动控制系统
第一节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第二节 双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第三节 可逆调速系统
第四节 脉宽调製的直流调速系统
第五节 交流调压调速系统
第六节 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转差功率不变型的调速系统
第七节 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转差功率回馈型的调速系统
第24章 数字图像处理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图像的变换
第三节 图像的增强
第四节 图像的复原
第五节 图像的压缩编码
第六节 图像的分割与特徵分析
第25章 数据通信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现代通信网基础技术及其发展
第三节 电话通信网
第四节 数据通信网
第五节 宽频综合业务数字网
第六节 接入网
第七节 支撑网
第八节 下一代通信网路
第26章 程控交换技术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交换单元与交换网路
第三节 电路交换技术及接口电路
第四节 存储程式控制原理
第五节 分组交换与帧中继技术
第六节 信令系统
第七节 ATM交换技术
第27章 扩频通信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扩频技术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节 扩频系统的伪随机序列
第四节 扩频信号的相关接收
第五节 扩频系统的同步
第六节 特殊器件在扩频系统中的套用
第七节 扩频多址技术
第八节 扩展频谱技术的套用
第28章 楼宇自动化系统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楼宇自动化控制技术基础
第三节 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
第四节 火灾自动报警与控制
第五节 楼宇安全防範技术
第六节 综合布线技术
第29章 现代电动汽车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动汽车的构造与原理
第三节 电动汽车的动力蓄电池及储能装置
第四节 燃料电池
第五节 电动汽车的电动机及驱动系统
第六节 电动汽车的能源管理与供给系统
第30章 实验室实用英语
第一节 实验室常用设备及元器件
第二节 数字存储示波器
第三节 多功能频率计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