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9(英文:HAMC Z-9/Harbin Z-9)直升机,是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製造公司(简称:哈飞,代号:122厂)1980年10月正式引进法国SA-365N“海豚”直升机专利、研製生产的双发轻型多用途直升机。
直-9直升机,配备适当设备,可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空中摄影、海上巡逻、观测鱼群、护林防火、海上石油开採,也可改装为专机型、反坦克型、海上搜寻救护型、反潜型、侦察校炮型、通信型等各种军用型直升机。
直-9于1982年完成了首架装配。1988年起,开始实施中国国产化。1992年1月16日,直-9(直-9A-100)首飞。1992年底直-9中国国产化整机技术鉴定显示国产化率已达72%,并投入批生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直-9
- 英文名称:HAMC Z-9/Harbin Z-9
- 前型/级:直-8
- 次型/级:直-19
- 研製时间:1982年至1992年
- 服役时间:1992年
- 研製国家:中国
- 研製单位:哈尔滨飞机製造厂(哈飞)
- 飞机类型:双发轻型多用途直升机
- 出口国家:巴基斯坦、茅利塔尼亚、寮国等
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访华后,美中关係开始缓和,美国逐步放宽对华出口控制政策,欧盟国家也紧随其后。1972年“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也同意改变中国的出口许可地位,允许中国获得与苏联同等的待遇。到1981年中国才可以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得到较为先进的技术。虽然太迟,但毕竟为中欧军事技术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中国随即与法国、义大利等国进行磋商,开始引进部分军事装备和技术,与欧盟国家建立起军售关係。1985年12月后“巴统”对中国採取更为宽鬆的“绿线”政策,中国与欧盟国家的军事技术合作得到发展,与中国进行军事技术合作的西欧国家主要是法国、义大利等国。
法国SA365“海豚”直升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自行研製直-6、直-7等型直升机因性能落后而下马,当时海军又急需一种性能较先进的中型直升机完成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配套任务。此时中国和法国经过协商,从法国引进了“超黄蜂”中型直升机。随后,为满足对轻型直升机的需要,中国又再次引进法国的“海豚”SA365N/N1直升机及透博梅卡公司的“阿赫耶”涡轴发动机,并签订了转让生产许可权契约,由法国提供技术开始在国内生产该型直升机,国内代号为直-9。
直-9,是根据1980年7月2日中法两国签订的契约,于1980年10月10日经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引进专利,在哈尔滨飞机製造厂(代号122厂)生产的一种轻型直升机。
1979年由三机部(即航空工业部)组织的考察组赴美考察了美国贝尔212/412直升机。1980年初,法国航空业界派人来华,要求以他们的“海豚”直升机参加与贝尔直升机的竞争。1980年3月3日,拟生产新型直升机的哈尔滨飞机製造厂向三机部提出报告,认为引进贝尔直升机比较现实,更适应当时该厂的工艺技术水平,能较快实现生产。三机部经过对贝尔212/412直升机与“海豚”SA365N/N1型直升机的全面考察和对比分析,确定技术较先进、性能优良、价格更便宜的法国“海豚”直升机作为引进机种。
引进“海豚”
1980年8月28日,三机部同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国防工办联合上报了《关于引进法国“海豚”SA365N/N1型直升机製造技术的请示报告》。国务院1980年10月10日正式批准,至此契约生效。12月1日,三机部发文确定“海豚”直升机国内的正式命名为直-9。
直-9三视图

“海豚”直升机引进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技术转让;另一部分是购买直升机整机、发动机整机、零部件和原材料共50架份。技术转让费总计5950万法郎,其中包括直升机技术转让费4580万法郎,发动机技术转让费1100万法郎。50架直升机整机和发动机整机、零部件、原材料费2.5385亿法郎。引进总费用为3.1335亿法郎,按当时的总汇率折合为7460万美元。
合作生产
根据中法两国签订的契约规定,合作生产50架整机分6个阶段进行。
直-9W挂载天燕-90空空飞弹

第一阶段:第一架SA365N型6013号机在法国试飞后分解,于1982年1月29日由法国空运到北京,122厂组织人员在民航101厂组装,2月4日组装完毕。2月6日在北京首都机场进行了首飞表演。1982年6月,第二架6012号机也运到北京,6月10日组装完毕,8月31日试飞。9月21日,两架直-9交付给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广州管理局投入使用,用于海上石油服务作业。
第二阶段:法方提供8架份SA365N型机的机体和总装零部件,中方总装试飞。本阶段于1985年6月完成。1982年12月16日,直-9型6031号机(第二阶段第三架)在验收试飞中坠毁于机场东部,机上3人遇难。
第三阶段:法方提供10架份SA365N型机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中方製造驾驶员座舱罩和6个舱门。
直9A,直9W对比

第四阶段:法方提供8架份SA365N型机的尾梁、垂尾、侧垂尾、水平安定面及传动系统(不包括主轴和尾传动轴)和部分原材料,其余部分中方製造。本阶段于1987年12月完成。
第五阶段:法方提供7架份SA365N1型机的传动件、旋翼桨叶和原材料。1989年12月完成。
第六阶段:法方提供15架份SA365N1型原材料和标準件。1990年12月完成。
1983年10月,总参谋部下达(83)参装字第666号文,通知航空工业部,直-9直升机及其涡轴发动机列入中国军队装备系列。
1988年5月,直-9国产化总指挥部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承包契约,其中哈尔滨飞机製造厂是总承包单位。1990年底,与法国协定引进组装的50架直升机已全部生产完毕,其中28架为基本型直-9,另外还有20架为直-9A。
技术特点
旋翼尾桨
直-9的旋翼直径为11.93米,包括一个星形柔性旋翼毂和4片複合材料桨叶,桨叶由玻璃纤维预浸带製成的大梁、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的蒙皮及泡沫填料组成。採用涵道式尾桨是直-9飞机特色设计之一,尾桨由一个桨毂和13片模锻的轻合金桨叶组成,与传统尾桨相比,增加了飞机低空机动性和着陆时尾桨的安全性,也消除了尾桨碰伤地勤人员的可能性,提高了地勤维护工作的安全性。在高速飞行时,非对称翼型大垂尾可提供大部分或全部反扭矩,涵道尾桨基本上卸载,消耗功率较小,从而也提高了寿命,还可以提高巡航速度。但在悬停或低速飞行的状态下,涵道尾桨消耗的功率则要比普通尾桨大得多。
动力装置
直-9的动力装置採用2台透博梅卡公司“阿赫耶”1C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522千瓦。机械轴和齿轮转动。发动机的输出轴向外伸出,经过自由轮,到主减速器的伞形和行星齿轮减速。旋翼轴转速为350转/分,涵道尾桨转速为3665转/分。国产化型直-9上使用涡轴-8甲(涡轴-8A,阿赫耶1C的国产化型号)涡轮轴发动机,单台最大应急功率734轴马力,起飞功率710轴马力,在最大飞行重量时可单发飞行。

机体机舱
直-9的机身为半硬壳金属蜂窝夹层结构,活动口盖和整流罩均使用複合材料。机身由带地板的座舱、行李舱、尾梁和垂尾等部分组成。前排右侧为驾驶员座椅,左侧为副驾驶员座椅或乘客座椅。着陆装置为可收放的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自动定向,向后收入机身。主起落架为单轮,向后内侧收入机身。
直-9涵道式尾桨

操纵航电
操纵系统是由驾驶桿、总距桿、脚蹬、自动倾斜器、3个操纵自动倾斜器的双腔助力器、一个操纵尾桨的单腔助力器(直-9A型改为双腔助力器)及操纵拉桿、摇臂等部件组成(副驾驶属于选装设备)。该机机载主要电子设备包括甚高频和高频通信/导航设备、甚高频全向信标、仪表着陆系统、无线电罗盘、应答机、测距设备、雷达和自足式导航系统。
直-9

性能数据
直-9直升机参考数据:
乘员 | 机组2名,载员12人 |
旋翼直径 | 11.93米 |
尾桨直径 | 0.90米 |
机长 | 13.46米(旋翼旋转) |
机身宽 | 2.03米(带短翼) |
机高 | 4.01米 |
最大起飞重量 | 3,850千克 |
空机重量 | 1,975千克 |
有效载荷 | 1,863千克 |
最大吊挂载荷 | 1,600千克 |
燃油重量 | 1,830千克 |
动力装置 | 2台阿赫耶1C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710轴马力 |
最大速度 | 324千米/小时 |
巡航速度 | 250~260千米/小时 |
爬升率 | 7.7米/秒 |
最大航程 | 1,000千米 |
实用升限 | 6,780米 |
悬停升限 | 2,200米(有地效),1,050米(无地效) |
动升限 | 6,000米 |
最长续航时间 | 5小时 |
衍生型号
根据解放军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需要,直-9又衍生出多种新的军用、出口改进型号。
直-9A
直-9A,是以“海豚”SA365N1直升机为原準机仿製的型号。该机与直-9的最大不同是採用了2台透博梅卡公司阿赫耶1C1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734轴马力。该发动机的功率比直-9採用的阿赫耶1C涡轴发动机的大了24轴马力,因此使直-9A的有效载荷、最大起飞重量等性能参数比直-9大100千克左右。此外,法方在设计SA365N1直升机时,将部分为美国海岸警卫队SA366G(HH-65A)开发的技术进行了移植,採用更大尺寸的尾桨替换原有尾桨。综合来看,SA365N1直升机与SA365N直升机相比,在不少细节上有进步。根据中法双方协定,122厂共组装了20架直-9A型机。直-9和直-9A为基本运输型。中国飞龙专业航空公司曾运营过3架直-9A型机,但B-7108号机于1991年8月11日在哈尔滨发生事故报废;B-7109号机随“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完成科考任务后,于2009年4月12日,在上海港準备返回陆地机场时坠毁;现仅B-7110号机尚存。
直-9A

直-9B
直-9B,是国产化直-9。在1988~1990年近3年时间里,122厂和其他90余家厂所协力攻关,于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国产化率达到72.2%的国产化直-9A-100首飞。随即122厂全面转向国产型直-9生产,1994年交付首批8架直-9国产化型给陆航使用。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生产了12架直-9国产化型给空军驻港部队使用,该型号定名直-9B。
直-9C

直-9鱼叉着舰型
直-9系列直升机列装海军部队后,如何保障该机在舰艇上安全降落成为摆在海军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直-9鱼叉着舰系统训练型

20世纪80年代中国从法国进口了3套“鱼叉”着舰锁定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摸底研究,已经在部分舰艇上装用。“鱼叉”装置是为提高舰载直升机在舰面降落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研製的专门设备。该设备是在停机坪上装一个几平方米宽的格栅,直升机降落时,由飞行员放下直升机腹部的锁钩,插入格栅,锁定后直升机在舰艇上就能随舰一起运动。
1987年1月8日,海军批覆了改装直-9鱼叉着舰系统训练机的任务。增装“鱼叉”系统和动力剎车装置之后,直-9型机可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舰上的安全起降。直-9“鱼叉”着舰系统训练机并没有用新机製造,而是採用海航6团现役6071号直升机进行改装,由602所负责改装作业。1989年2月26日,直-9“鱼叉”着舰系统训练机通过设计定型,已经广泛採用,除改装部分早期生产的海军直升机之外,也作为标準配备安装在新製造的海军型直升机上。
直-9通信型
1986年,随着直-9多用途型直升机批量装备部队,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批覆同意直-9通信型直升机的改装任务。改装后的通信直升机不仅可以为直升机机群提供伴随空中移动通信平台,还可以作为地面部队行进间的空中移动平台,在地面指定区域快速机动开设应急通信枢纽,必要时可运输人员和器材。
直-9通信型

直-9通信型直升机与直-9A在外形上区别不大,仅增加了部分天线,其中加装在发动机舱前部的马刀形天线最为明显。直-9通信型直升机在直-9A型机的基础上增装了TKR-123甚高频电台、150型短波单边带电台、WL-9无线电罗盘、BG0.6无线电高度表、GPST 610应答机等无线电设备,并解决了全机电磁兼容问题。直-9通信直升机1987年开始研製,1989年5月通过直-9通信型直升机科研改装鉴定,已经交付2架直-9通信型直升机给陆航部队使用。
直-9炮兵校射型
1986年,随着直-9多用途型直升机批量装备部队,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批覆同意直-9炮兵校射型直升机的改装任务。改装后的炮兵校射直升机可以为己方火炮部队提供敌人纵深30千米区域内的空中侦察、目标识别和定位;能对火炮和火箭炮进行射击校正。
直-9炮兵校射型

直-9炮兵校射型直升机与直-9A在外形上区别不大,仅增加了黑白电视摄像转台Z-9TVB和彩色电视摄像转台Z-9TVC;以及有关电视侦察系统、通信电台设备和天线装置,并解决了振动问题。此外,还增加了航甲12-75A型航空相机。为执行摄像任务,将侧面的铰链门改为固定蒙皮,将航空有机玻璃改为钢化玻璃,并将视窗尺寸增大。
1991年1月直-9炮兵校射型直升机通过了科研改装鉴定;1991年6月获得定型证书,型号定为JZP-9A,已经交付2架直-9炮兵校射型直升机给陆航部队使用。
直-9BZK-101
为提高对战场纵深区域内敌方地面、水面军事目标的侦察监视能力,并为己方打击火力提供目标诸元,1999年5月,总装备部批准研製直-9BZK-101雷达侦察型直升机。
直-9BZK-101雷达侦察型直升机是在直-9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外形上与直-9A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大型机头雷达罩,机身、尾部和旋翼部分与直-9A相同。为适应新增加的新型侦察雷达和大型雷达天线罩,对机体部分结构进行了加强,并修改了空速管系统的位置。机内也增加了雷达控制台,并相应修改了仪表布置。
直-9BZK-101
直-9BZK-101雷达侦察型直升机是在直-9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外形上与直-9A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大型机头雷达罩,机身、尾部和旋翼部分与直-9A相同。为适应新增加的新型侦察雷达和大型雷达天线罩,对机体部分结构进行了加强,并修改了空速管系统的位置。机内也增加了雷达控制台,并相应修改了仪表布置。

2005年3月,直-9BZK-101雷达侦察型直升机通过设计定型审核。
直-9C
直-9C舰载型是以直-9A为基础自行研究改进的舰载反潜和搜救直升机。1994年12月26日,直-9C舰载直升机首飞成功;1999年12月30日,批准设计定型;2004年6月,开始交付海军部队使用。
直-9C

与直-9A相比,直-9C换装了涡轴-8F发动机,该发动机比涡轴-8A增加了部分功率和悬停使用时间,同时提高了“三防”能力。直-9C机腹安装了“鱼叉”着舰辅助装置以保障直升机在恶劣海况下安全着舰。增装了悬停压力加油系统,使直-9C具有不着舰加油能力。为适应舰艇起降要求,对起落架进行了加强。
直-9C型装备KLC-1型X波段水面搜寻雷达、605型投吊式声吶(仿美国AN/AQS-13型)、12具被动声吶浮标、4具主动声吶浮标、1具海水温度浮标和1具海洋环境浮标。为配合浮标使用,直-9C型装备1部无线电接收器,允许在10千米範围以120千米/小时速度飞行时接收声吶浮标信号。
直-9G

执行反潜任务时,直-9C可挂载2枚採用主动/被动音响引导、最大射程9.5千米的324毫米ET52反潜鱼雷(义大利“白头”A.244S鱼雷的仿製型)或“鱼”-7反潜鱼雷(美制MK.46的仿製型)执行反潜任务。“鱼”-7仿自中国渔民在海南岛捞获的美制MK.46鱼雷,性能接近于MK.46。2008年起,中国海军开始派出舰艇前往亚丁湾水域护航,为适应护航任务需求,部分直-9C加装了搜寻/瞄準设备和航炮吊舱。
此外,直-9C还可以执行目标探测和数据中继任务。直-9C能使用它的KLC-1水面搜寻雷达在“超视距”距离定位敌方水面舰艇,并在鹰击-83反舰飞弹中段飞行期间,通过数据链天线嚮导弹传输目标信息。一些直-9C为搜救任务配置一台250千克绞车、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和探照灯。
“黑豹”直升机

中国国产的直-9C和进口的“黑豹”共同装备海军航空兵部队,两型直升机出自同一家族,外观区别不大,只能从部分细节予以区分:直-9C的机头雷达罩比“黑豹”的尺寸大;直-9C的2套空速管位于机头雷达罩下方,而“黑豹”的空速管分别安装在机头左右两侧;直-9C雷达罩后方的驾驶员观察窗较小,两侧尺寸相同,而“黑豹”是右大左小;直-9C可挂2枚鱼雷, 其挂架是从机身下伸出的,而“黑豹”仅可挂1枚,挂架在机身左侧;直-9C的后机舱门比“黑豹”小,玻璃窗稜角方形,“黑豹”呈圆角;直-9C的后机身上没有“黑豹”的线状天线。直-9C已经批量装备海军航空兵部队。
直-9D
直-9D舰载型直升机是在直-9C舰载直升机基础上改进的,该机在外形上与直-9C区别不大,但对航电进行了整体性能提升,增加发射飞龙-10反舰飞弹能力。飞龙-10飞弹採用主动雷达制导模式。最大射程15千米,最大飞行马赫数0.85。
直-9D

直-9EA
直-9国产化之后,不少友好国家向中国提出购买要求。1999年,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简称:中航技)首先和马里签订了2架直-9契约,中航技根据契约向马里提供2架运输型直-9直升机。后续出口的运输型直升机换装了法国透博梅卡公司的阿赫耶2C型发动机,并且对一些导航、通信设备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出口型直升机被称为直-9EA。
直-9EA

首批出口的这2架直-9EA型直升机于2000年交付马里空军。同年,中航技再获得茅利塔尼亚2架直-9EA订货。2007年6月14日,出口寮国的2架直-9EA直升机从云南西双版纳机场起飞,于当天下午降落在寮国首都万象,系中国直升机第一次空中出口转场飞行。
直-9EC
2005年4月4日,中国在与巴基斯坦海军签订F-22P型护卫舰的出口契约时,还一併签订了出口首批6架直-9EC型舰载反潜直升机的契约。
直-9EC

直-9EC舰载反潜直升机的主要用途是探测并摧毁敌方潜艇,直-9EC装备有水面搜寻雷达、低频投吊式声吶、雷达告警装置和都卜勒导航系统。
2009年4月5日,这批直升机装备交付巴基斯坦海军第222飞行中队,经过适应训练之后,该中队于2009年9月18日正式形成作战能力。
直-9F
警用直升机具有速度快、机动灵活性强的特点和独特的空中优势,对于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震慑犯罪分子等,具有其他公安装备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1993年,武汉市公安局在国内率先装备警用直升机。同时,由于“东突”等国际恐怖主义组织不断製造事端,研製一种能完成反恐、安保和正常巡逻任务的直升机的需求愈发强烈。
直-9F

直-9F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由122厂于2001年根据武警部队的要求而研製的,主要用于武警执行平暴任务,也可以执行兵力输送、通信联络、指挥、侦察、救援等任务。直-9F警用型直升机是在直-9A基础上改进而来,主要增加抗坠毁驾驶员座椅、RDR-1400型气象雷达、SX-5型搜寻灯、KBJ-3型空中广播告警系统、电动绞车、12.7毫米机枪瞄準系统等。在机身左侧增加一个弯梁并对结构进行了加强,以便安装机枪吊舱。
2001年7月31日直-9F警用型直升机首飞成功。2001年9月25日,122厂交付4架直-9F警用直升机给武警新疆总队。
直-9G
中国陆航部队成立之后,长期没有专用武装直升机,只能通过在中型运输直升机上加挂武器的方式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但中型直升机尺寸较大,灵活性不足。在直-9A列装之后,总参陆航局经过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对该机进行简单加改装,就能使该机有伴随火力支援功能。于是1998年开始了加装无制导火箭发射器的改装试验。其主要任务是以火箭、航炮等武器在俯冲状态下对目标进行攻击。直-9G的挂架横樑穿透了后座舱门,虽然简单,但却占用了机内空间,降低了机身强度。该机于1998年8月4日首飞,同年进行武器兼容试验,10月14日通过技术鉴定交付部队使用。
直-9G

直-9G武装直升机在直-9基型上加强了装甲防护,驾驶舱顶部安装有红箭-8反坦克飞弹的观瞄制导装置。机身内取消后排座位,改为武器挂架的承力结构,机身两侧挂架共可挂载4枚红箭-8反坦克飞弹,或火箭弹发射器(57-1型57mm火箭弹、90-1型90mm火箭弹),或23mm机炮等武器。该机用于执行反坦克、压制地面火力、突袭地面零散目标等火力支援任务。也可以用于运输、兵力机动、直升机空战、通信和救护等任务。
直-9G武装直升机

该机1995年12月通过设计定型审查,1996年5月批准设计定型。中国发展直-9武装型,很明显是为了弥补陆军武装反坦克直升机严重不足的局面。以往中国曾在直-5(苏联米-4)型直升机上加装机枪和火箭发射器,后来在引进的米-17上加装了火箭发射器,属于客串性质的武装直升机。直-9G则是中国军队拥有专用武装直升机前的一个过渡,能提早培养陆军航空兵武装直升机队伍,待武直-10研製成功即可大展拳脚。
直-9G挂载武器弹药展示

由于红箭-8飞弹最初设计时并未考虑机载发射,因此对于发射时产生的冲击波、后坐力,以及尾喷的火焰高温等等问题并无特别处理。对于一架结构单薄、在空中飞行无依无靠的直升机来说,这些问题的影响就十分明显。直-9G的机体承受不了这种飞弹发射产生的冲击波和后坐力引起的剧烈振动;机体蒙皮也因是複合材料製造,耐受不了飞弹发射时尾喷火焰的高温。
第一次使用模拟直升机发射飞弹试验,以及之后的一次真实的直升机飞弹发射试验,均对载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飞弹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进行了上百次反覆试验,终于解决了红箭-8的兼容问题。
直-9D舰载直升机

最初,直-9G挂架横樑穿透了后座舱门,虽然简单,但却占用了机内空间,降低了机身强度。在设计直-9G非穿透式挂架横樑的过程中,要解决机弹相容问题,并要考虑工艺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因此设计、製造难度非常大。经过查阅大最资料,并借鉴原法国外挂弯梁结构,最后确定了中国的直-9W非穿透式挂架横樑方案。
直-9G挂载武器:包括红箭-8、57mm火箭弹、12.7mm机枪吊舱、23mm机炮吊舱(参考配图)。
H410
直-9A型的民用型号被称为H410直升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根据CCAR-29部适航规章的要求对直-9A/H410进行型号合格证审查,于2001年4月16日向直-9A、直-11直升机和涡轴8A发动机颁发了型号合格证。2001年12月17日,122厂取得了直-9A的生产许可证。为了区别于军用型,2002年8月19日将取证后的直-9A型机改称为H410直升机。
H410

2002年,国家海洋局订购了1架H410直升机,122厂于2004年8月交付给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使用,该机又被称为H410海监型,该机注册号为B-7112。为执行海洋监视任务,该机增加了部分任务设备,同时强化了部分通信导航设备。其中任务设备有:陀螺稳定光电平台、电动绞车、空中广播告警器、搜寻灯、气象雷达等;通信导航设备有:全球定位系统、甚高频海事电话、高频电台、仪表着陆系统、超短波定向仪、空管应答机和无线电罗盘。此外,为了能在舰艇甲板上起降,该机还增加了“鱼叉”着舰系统。2008年4月,中国海监增订了1架H410型直升机,已经投入使用,注册号为B-7115。
H410

中国海监的2架H410平时由中信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託管。除此之外,2010年6月,中国飞龙专业航空公司也运营着1架H410型直升机,注册号为B-7108。
H410A
为了提高直-9A民用型H410的高空性能,并使其具有在高原、多沙地区执行任务的能力。122厂启动了H410A直升机项目,为H410换装功率更大、高温高原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的法国透博梅卡公司阿赫耶2C发动机。该型号可为西北地区提供一种高原型直升机。该机于2001年9月12日首飞,2002年7月10日取得中国民航当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H410A

H410G
H410G直升机,公安警用型直升机是在直-9A基本型的基础上加装任务设备而成的,主要为满足公安部门的需要。
2004年9月22日,122厂与南京市公安局签订了1架H410G公安警用型直升机的购销契约。2005年7月26日,122厂正式向南京市公安局交付H410G型GA-3201号公安警用直升机。这是中国国产直升机首次进入公安警用航空市场,南京市公安局也因此成为国内首家装备国产警用直升机的公安部门。该机已经完成楼顶停机坪起降、夜航、直升机输送、空中救援、反恐和外挂等飞行训练,并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期间执行开幕式的交通疏导工作,得到了南京警方的高度讚誉。
H410G型公安警用直升机是在直-9A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主要改进为增加了抗坠毁驾驶员座椅、RDR-2000型气象雷达、SX-5型搜寻灯、KBJ-3型空中广播告警系统、电动绞车等。
H425
H425直升机,是在研製H410A的同时,针对用户提出的该机有效载荷不足的问题,122厂自行改进研製的改型民用直升机,同时H425也是国内贯彻2002版CCAR-29部适航规章设计的第一型号,中国民航的审查代表广泛而深入地介入设计工作,参与了各阶段的评审,为型号的顺利研製奠定了基础。
H425

与H410相比,H425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250千克,航程800千米。与法国AERAZUR公司合作,加装抗坠毁燃油系统,提高整机生存力。与美国柯林斯公司合作,研製通信导航设备和数字式玻璃座舱系统,提高直升机的操纵性。与飞行安全相关的发动机、传动系统、操纵系统、电气系统、燃油系统、液压系统、滑油系统等重要系统和部件均配有智慧型化监控系统,使故障和危险能够被早期预报并得到及时排除,为可靠、安全飞行奠定基础。
H425的主旋翼桨叶换装前缘为抛物线形的桨尖, 尾桨桨叶也採用了新翼型。
为适应民航使用要求,还可以选装第二部甚高频电台、空管应答机、伏尔盲降系统、超短波定向仪、无线电测距机、彩色气象雷达、三轴或四轴自动驾驶仪、控制增稳系统、电子地图、都卜勒雷达、惯导系统、豪华内设、抗坠毁燃油系统。为满足执行特殊任务需要还可选装电动绞车、外部吊挂、应急浮筒、辅助油箱、搜寻灯、告警装置、红外光电吊舱、夜视头盔,并可根据任务需要安装救生设备(如救生筏、救生衣)、医疗救护设备(如担架、氧气、心电仪)等特殊选装设备。
H425

122厂还与义大利BONANSEA公司联合研製豪华内设,H425的内饰颜色、风格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 分为经济型与高级豪华型两种配置。经济型有8~12个座椅,高级豪华型有4~6个座椅。机内设有地毯、窗帘、衣柜、饮料柜、储物柜、多媒体设施、隔声装置以及按客户需求选装雷达、告警、救生等装置,无不体现着时尚的人性化关怀。
H425

同时,122厂与法国BONNANS公司联合研製舱门锁;与美国TELEPHONICS公司合作研製彩色气象雷达。
2003年12月30日,H425首飞成功。2004年12月30日,H425取得了中国民航的型号合格证。2009年,H425原型机改装增加了灭火设备,并在演练中公开表演。中国海监部门已经表达了购买意向。
直-9W
1984年10月20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直升机系列规划会。1985年5月10日,国家计委、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请示,提出“七五”期间先用直升机改装成挂反坦克飞弹的武装直升机,并力争1990年前装备部队。
直-9W

1985年7月19日,空军上报《关于直九武装直升机的主要战术技术要求》。1985年8月3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覆同意,确定第一代武装直升机以直-9为基础进行改装设计。
1986年3月,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批准了直-9武装直升机战术技术指标,代号直-9W,并列为“七五”重点型号,于1986年11月开始设计。陆航成立之后,研製工作转由陆航负责组织。
直-9机舱内景

直-9W武装直升机由122厂负责基本型生产和结构改装,602所负责第二次改装,加装武器和火控系统。1987年12月,122厂完成了第一架样机(35号机)的改装工作,并交付602所进行二次改装,加装10项电子设备。改装后的原型机于1988年10月31日完成首飞。1989年12月9日,飞弹靶试首发中靶。
直-9W是在直-9A基础上研製的,主要改进有:将单驾驶体制改为双驾驶体制并对仪錶板、中控台进行了相应改装;採用抗坠毁吸能座椅;将后舱门改为滑动式;机身内取消后排座位,机身中段安装了可快速拆卸的“扁担”式挂梁;将侧垂尾的材料更换为碳纤维複合材料。
直-9W的驾驶舱顶部安装有红箭-8反坦克飞弹的观瞄制导装置。武器系统由反坦克飞弹、稳瞄红外装置、制导箱、检测箱、发射控制装置、发射装置等组成。可以发射4枚红箭-8反坦克飞弹;或挂2具HF-25型57毫米火箭发射器,配装2×18枚57-1型火箭;或挂2具HF-7D型90毫米火箭发射器,配装2×7枚90-1型火箭;也可以挂载12.7毫米、23毫米航炮吊舱。直-9W可用于执行反坦克、压制地面火力、突袭地面零散目标等火力支援任务。也可以用于运输、兵力机动、直升机空战、通信和救护等任务。
直-9W发射红箭-8反坦克飞弹

经过定型试飞,1995年6月19日,总参陆航局向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上报调整部分战术技术指标,提出由于国内科技水平等多种原因,部分指标难以达到最初要求,对重量、飞行性能等机型调整。直到1995年12月15日才通过设计定型审查;1996年5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直-9W设计定型,随后陆续装备部队。
直-9WA
直-9WA,是直-9武装型的最新改进型之一,已经装备了军和空军航空兵。直-9W装备部队之后,解决了我军长期没有武装直升机的问题,但由于该机不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且存在航程有限、航电系统相对落后、人机界面不够友好、载弹量有限且武器射程有限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部队整体作战性能的发挥。因此,研製性能更好的武装直升机迫在眉睫。
直-9WA

2001年11月30日,总装备部批准直-9W改进型直升机立项。2002年1月,总参陆航局与122厂签订直-9WA战术攻击武装直升机的研製契约。
直-9WA战术攻击武装直升机换装了不穿透机舱的弯梁式武器挂梁,与老型号的扁担式相比,具有挂弹多、拆卸方便的优点。直-9WA具有夜战能力,驾驶员配备有夜视头盔。直-9WA的武器选择範围较大,可以挂载8枚天燕-90空空飞弹或8枚红箭-8/E空地飞弹(反装甲),挂2门23毫米航炮时每门航炮备弹240发,挂2具12.7毫米机枪吊舱时每舱备弹1000发,挂HF-25型57毫米火箭发射器时备弹36枚,挂HF-7D型90毫米火箭发射器时备弹14枚。
直9WA

机头下部转塔中安装了新的探测器转塔,配有白光、热成像、雷射等多个探测设备,可以实现昼夜观瞄,可测距6千米目标、电视摄像机测距7千米,精确锁定攻击4千米目标。机头罩採用新颖的滑道式开启方式代替传统的铰链式,使机头罩打开角度更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在机头罩气动、结构刚度、驾驶员视界等的限制範围内满足昼夜观瞄装置的转动範围要求。直-9WA战术攻击武装直升机装有雷达告警装置,并有干扰物投放器,提高自身生存能力。2004年10月12日,直-9WA战术攻击武装直升机通过设计定型并转入批量生产。
直-9WA型机採用新型的武器挂梁(弯梁)替代直九武管梁。与直-9G管梁相比,弯梁式悬挂装置具有挂弹多、拆卸方便的优点。大大提高了武装直升机的火控能力及维护性。机头罩採用新颖的滑道式代替传统的铰链式开启方式,使机头罩打开角度更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并在机头罩气动、结构、钢度、驾驶员视界等的限制範围内满足昼夜观瞄装置的转动範围要求;前中机身结构的改进设计目的是为提高直升机的整体刚度,将直-9WA武装直升机结构系统中的座舱罩、舱门结构均设计成全複合材料结构形式,採用符合材料薄壁空心管梁结构,外表面为无阶差流线形式。
陆航直-9WA战术攻击武装直升机在军演中

直-9WZ
直-9WZ,武装侦察直升机是在直-9WA基础上研製的武装侦察型,已装备陆军航空兵。
2002年10月24日,总装备部批覆直-9战术侦察直升机立项研製,并定名为直-9WZ。
直-9WZ与直-9WA的最大区别是换装了2台透博梅卡公司阿赫耶2C涡轴发动机,提高了整体功率和高温、高原性能。由于是侦察改型,所以直-9WZ大大提高了侦察、照射、目标识别、图像传输和数据传输能力。
2004年12月29日,直-9WZ首飞成功,2006年设计定型并开始交付部队使用。
直-9WE
直-9WE型武装直升机为122厂研製的出口型武装直升机,是在国产H425型民用直升机基本平台上进行改装而成。
直-9WE保留了H425型民用直升机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通信系统、升力系统、操纵系统、着陆系统和全部机体结构,加装了自卫电子对抗系统、综合火控系统及武器系统等,同时新增电缆切割器、抗坠毁防弹座椅、抗坠毁自密封油箱燃油系统、应答机系统。直-9WE可选装辅助油箱。
直-19E
直-19E是中国最新研製的4吨级串列窄机身专用武装直升机,能携带蓝箭-9空地飞弹、天燕-90空空飞弹、57毫米航空火箭、12.7毫米机枪吊舱等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坦克、装甲车辆、坚固工事等地面目标,为地面部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它还可用于攻击敌方直升机等低空飞行目标,参与夺取超低空制空权。
直-19E首飞成功

2017年5月18日上午,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研製的直-19E(代号:Z-19E)出口型武装直升机在哈尔滨哈飞机场首飞成功。
直-19E是中国航空工业哈飞生产的一款针对出口市场的轻型专用武装直升机,2015年9月8日首次公开亮相。该型机对标国际先进,具有在全天候、複杂战场环境和野战保障条件下遂行对地攻击、对地火力支援和对空作战等多种任务能力,具备良好的作战性能。近年来,相继在第3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第14届杜拜国际航展、第11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直-19E首飞成功

直-19E中文别名“鸢 ”,是取其“巡弋之鸟”之意,以“弋”昭示该型机的本质特徵。英文全名为“Z-19E Yuan Dedicated Attack Helicopter”,其中,“Yuan”代表“Yours Useful Available Necessities”,意为“于您有用且可得之必需装备!”寓意直-19E将在军贸市场赢得良好口碑,拥有广阔市场前景。
直-19E採用单旋翼、涵道尾桨,窄机身构型、串列式座舱布局和后三点不可收放式起落架形式。空机重量较小,有效任务载荷大,最大起飞重量4250千克。与国外同型级别武装直升机相比,具有体积小、灵活度高等特点,在巡航速度、爬升率、使用升限和航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直-19E配备了小型化、综合化的航电武器系统,具有多机空地信息化协同,连续、快速攻击多目标的能力,可选择多种攻击方式,火力强大,打击目标精确,对地面目标和低空目标有较大杀伤力。该型机可携带空地飞弹、空空飞弹、航空火箭弹、机枪吊舱等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敌方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车辆、坚固工事等重要地面目标,可压制敌地面火力,打击敌地面兵力,迟滞敌方行动,为我方地面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此外,还可用于攻击直升机等低空飞行目标,参与夺取超低空制空权,为直升机护航。
直-19E武装直升机

直-19E具有良好的高温、高原性能以及防砂能力,可在湿热、盐雾和霉菌等恶劣条件以及野外临时场地起降,可在昼夜间複杂气象下执行各种任务。该型机装备的数字式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提高了驾驶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完备的生存力体系大幅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
直-19E是在直-9出口型直升机平台上进行最佳化研发的,综合保障能力与后者相当,与现行高效的保障体系相融合。在国产直升机中,直-9出口型是装备量、出口量和出勤率最好的一款直升机,具有完备的售后服务体系和可靠的备件保障能力。与国内外批量生产交付的产品保障状态对比,在可靠性、维护性和保障性方面都具有显着优势。
直-19配毫米波雷达挂载16枚空地飞弹

据业内人士预测,直-19E型机在未来10年内,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00至150架机。
服役事件
列装受阅
1999年10月1日,作为中国空军第一代国产武装直升机,直-9W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直-9G与直-9武装直升机也一起参加了国庆50周年阅兵。
直-9机舱内景

2005年起,直-9WA开始装备部队。2009年国庆阅兵时,直-9WA和直-9WZ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
南京市公安局于2004年9月22日向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订购了一架直九警务直升机,该机于2005年7月25日在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正式交付,双方为首架国产公安警务直升机举行了交付仪式。警用型号直-9G交付,警用型加装了搜寻雷达、GPS、探照灯、警报器、电动绞车和相关通信设备,飞行性能较直-9其他型号有较大调整。
出口外销
直-9于1999年获出口马里的定单,2000年交付。2000年又获得茅利塔尼亚和马里续购的意向订货。
直-9挂载武器

2007年6月14日,首批出口寮国的两架直-9A(Z-9A)直升机从云南西双版纳机场起飞成功降落在寮国首都万象。这次转场是出口的直-9直升机首次採用空转方式,并由中外双方飞行员共同完成。
2010年1月,肯亚国防部发言人宣布接收首批2架直-9WE型武装直升机,第二批2架在2010年中交付。直-9WE直升机的交付,增强了肯亚的武装直升机战斗力。肯亚空军装备有12架1980年採购的MD500型武装直升机。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肯亚将获得更多的直-9WE直升机,替换现有的过时机群。
直-9WA发射红箭-8反坦克飞弹

2013年11月25日,中国向高棉移交的中国产12架“直9”直升飞机的正式仪式在金边王家军事机场正式举行。此次中方提供的12架“直9”型直升飞机是由中国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製生产的多用途轻型直升飞机,可以完成人员及物资运送、灾害救援、安全巡逻等多种任务,性能可靠。
总体评价
直-9直升机的成功引进和国产化,不仅解决了中国急需中小型舰载直升机的问题,同时也使中国的直升机设计製造技术达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先进水平。直-9型直升机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武装型、侦察校射型和舰载型等多种型号,成为中国直升机最先进、品种最多的机型之一。(“凤凰网”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