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仙鹤属于大道具类传统民俗舞蹈,舞者头套仙鹤形道具,作模拟仙鹤的各种舞姿,现仅存于杭州富阳市场口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跳仙鹤
- 仅存于:杭州富阳市场口镇
- 属于:大道具类传统民俗舞蹈
- 地位:富阳着名的四大工业商埠之一
历史沿革
场口位于富阳西南方,是三国时期吴帝孙权的故里,也是历史上富阳着名的四大工业商埠之一。世居场口镇的徐姓宗族,一直相传着“跳仙鹤”故事和舞蹈: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徐世楹考中进士,在乘船赴四川上任途中,遭遇暴雨,船身颠簸,情势危急。忽然飞来一只大鸟,停在船桅顶上,遂使大船转危为安。抵达四川后,徐世楹画出大鸟图形,称之“仙鹤”,供奉堂上。后回场口建造“官房厅”,逢年过节,挂画于中堂,令子孙拜祭。至于供奉画像何时演变成舞蹈,则无从考证。

风格特色
礼仪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跳仙鹤主要在各家住宅堂前表演。每年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八,每天在810面彩旗的簇拥下,先到场口龙潭庙朝神,然后走村串户,以讨彩头。各家迎仙鹤也有一定之规,男主人须先行在大门口燃放爆竹以示欢迎,并为仙鹤披上红布。接入堂前,向仙鹤作揖,以示恭敬。仙鹤舞毕,男主人送至大门口,再作揖送行。
动作
《跳仙鹤》的舞蹈形式别具一格,内容均以模仿飞禽生态为主,主要动作是行进、洗毛、展翅、鞠躬等。“仙鹤不要教,只要背得牢”、“若要脚步稳,腰力最要紧”,这几句跳仙鹤的要领说明该舞的关键跳法在于壮健稳重。名为“跳”,实质是“走”。
伴奏
《跳仙鹤》以梅花锣鼓伴奏,由鞭鼓(单皮鼓)、大锣、小锣、大钹、水鑔和二支梅花(唢吶)共七人组成。舞时以《普天乐》曲牌为主,在街坊里弄行进时由锣鼓队自便,一般採用《二月》、《将军令》、《梅花三弄》等民间曲牌。
服装
《跳仙鹤》的服装、道具别具一格。道具的製作过程,先做主体骨架,再做翅膀,鹤头用香梓木雕刻,鹤身底部沿边扎上宗麻编成的排苏。服装要求:舞鹤者因未露自身,服装以轻便型的运动服装为主,伴乐者则以统一色调的民俗服装为好。
传承现状
1954年,最后一位“跳仙鹤”的老艺人徐茂金代表富阳县出席过建德专区的民间舞蹈汇演。
1955年,在省文化部门的帮助编排下,场口《跳仙鹤》曾与吴兴县的《蚌壳舞》组合成《鹤蚌舞》,并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1961年,徐茂金去世,“跳仙鹤”在场口镇停演。
至1979年,富阳县文化馆重新编导了第二代《鹤蚌舞》,参加杭州市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并获奖。1982年,第三代《鹤蚌舞》在浙江省第二届民众文艺调演中获民间舞蹈奖。
1992年,“跳仙鹤”节目在场口一带表演了一个多月,但形式演变成“百鸟朝凤”。
1992年至2010年,跳仙鹤停演。
2010年,《跳仙鹤》重放异彩,惊艳杭城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