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新村为扬州市居民小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盐阜东路8号,取义为毛主席1951年发出的伟大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治淮新村所在地就是当年的苏北治淮工程指挥部,新村内有着名的準提寺和治淮礼堂。治淮新村解放前后还被称为花旗所、治淮礼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治淮新村
- 行政区类别:村
- 地理位置: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盐阜东路8号
- 类型:扬州市居民小区
治淮新村
治淮新村为扬州市居民小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盐阜东路8号,其北接“盐阜东路”、南依“东关街”、西靠“个园”、东临“东关古渡”,内有準提寺和治淮礼堂。治淮新村解放前后还被称为:花旗所、治淮礼堂。
治淮新村
治淮新村的历史来源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是毛主席1951年发出的伟大号召。地处淮河入江水道口的扬州,经年承担着治理淮河的重任,经过60年治理,淮河入江水道扬州段特别是裏运河段,如今已经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南水北上交通要道,除了保障沿线1500万亩耕地灌溉外,每年还输送逾千亿立方米的扬州清水北上,水道货运量超过1亿吨,入江水道成了南水北调“清水走廊”。
扬州东关街和的现在的治淮新村曾是苏北治淮工程指挥中心所在地。
据老水利工作者、水利专家陈泽浦回忆: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同年11月成立苏北治淮工程指挥部。次年1月更名为苏北治淮总指挥部,6月从淮安迁驻扬州。总指挥部就设在东关街282 号大院内。一时间,中外专家云集,街上车水马龙,东关街和现治淮新村便一跃而成为苏北治淮工程指挥中心的所在地。
在那难忘的年代里,苏北人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医治战争创伤,治淮工程风起云涌,全面展开。仅在1952年一年中,就开工了九座规模巨大的大型闸坝工程。其中有:全国闻名的三河节制闸工程、高良涧船闸工程、苏北灌溉总渠配套的六垛南、北闸工程、淮安枢纽船闸和节制闸工程、通扬运河出海的小洋口节制闸工程、裏运河向通南输水的邵伯节制闸工程和沟通通扬运河与里下河航运交通的泰州船闸工程等。而这些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施工指令,都是从东关街苏北治淮总指挥部发出的。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内容还有很多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扬州东关街与苏北治淮从此结下了重要的历史渊源,为苏北治淮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东关街282号大院,位于东关街北的中段,坐落在安家巷丁字路口的西侧。据当地老人说,大院是扬州一位盐商尚未完全建成的私家院落,南为宅第,北为花园,和个园布局类似。广场迎面,住北朝南,有一幢五间两厢别墅式的独立庭院,为总指挥室;院东有两座四开间窗明几净的办公楼,前楼为指挥部计画、财务处,后楼为工务处;指挥室后新建一座白色五开间大厅,为总工程师室,苏北治淮工程的大部分规划、设计蓝图,均从这里作出,当时苏联援华水利专家布可夫也曾到过这里;南面临街处,住南朝北,有一排高堂大屋,为指挥部政治部所在地;总工程师室后,地势略低,原为未建成的后花园旧址,以后被指挥部规划为员工宿舍区,盖起了一大片整齐的房屋。
在那火红的年代里,扬州市委市政府为了更好地支持治淮工程,将安家巷至北城根(现为盐阜东路)方圆约有六十多亩土地,连同準提寺一併划给治淮,作为总指挥部用房和建设基地。指挥部专家进行了全面规划,大量植树绿化,积极美化环境,并开始了第一期工程。院内兴建了当时具有较高标準、并富有民族风格的治淮大礼堂,一段时期扬州机关的许多大的活动,几乎都在治淮礼堂举行。治淮大院内,还建了两座办公大楼和十几幢有一定规模、面积较大的教室和办公用房。当时的扬州居民便将现在的治淮新村区域成为治淮礼堂。
治淮指挥部在扬机构的驻地,都是以东关街指挥部为中心,分布在“双东”四周街区的,其中在治淮大院以北,建有工地医院(后来为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勘测总队基地。治淮大院以南,建有治淮招待所和基建工程处东关街职工宿舍大院等。与此同时,指挥部对扬州地方水利、城建、道路、桥樑配套等方面,也均有较大帮助和支持。1956年省治淮指挥部迁往南京,但大部分下属单位仍留在双东地区。这在建国伊始,百废待举时期,江苏省省治淮指挥部进驻扬州,对当时“双东”地区的民生、经济和知名度提高,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