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能效分布函式与标桿研究主要考虑三个问题:(1)地区能效的分布特徵?(2)如何对地区分类?(3)如何评价地区能效?
中国各行政区的能源效率具有显着差异,对历年来地区能效分布曲线的观察,可以看出其具有明显的常态分配特徵。以地区能效常态分配假设为出发点,进行“正态性”检验,考察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部门的能耗强度在全国总体以及分类总体中的相对位置,并构建地区能效标桿,开展地区能效评价,是本研究的设计方案。其优越性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基于能效常态分配的能效标桿设计,相比于传统的能效先进水平、落后水平的笼统说法,具有可操作和定量化的优点。例如,当能源效率的分布满足常态分配,则当某地区的能耗强度大于总体能耗平均值1个标準差时,则可以说明该地区能耗强度很高,在总体中处于落后水平(后16%);相反,当其小于总体能耗平均值1个标準差时,则可以说明该地区能耗强度较低,在总体中处于先进水平(前16%)。
第二,通过对地区进行分类,可以提高能效标桿制定的精度。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受到地方能源政策、节能意识等可控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区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北方冬季供暖需要消耗比南方更多的能源,经济发展阶段对产业结构、人均生活能源消费、节能投入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能源资源稟赋越优越的地区,其能源价格一般越低,能源价格直接影响能源效率等。因此,从总体的界定出发,能效标桿包括基于全国总体以及分类总体设计的标桿。
第三,地区能效标準化分数(Z分数)与能效对标是评价地区能效的简便方法。当地区能效分布满足常态分配时,地区能效标準化分数满足标準常态分配,可以方便地判断地区能效的相对位置。由于标準常态分配的均值为0,标準差为1,因此,当Z分数大于1时,则可以说明能耗强度处于落后水平;反之,则是先进水平。基于能效标桿,可以计算本地区的能源强度同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明确节能的重点领域以及节能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