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四省区”是2011年媒体对湖南、湖北、陕西和内蒙古四个中西部新型省区的合成。“金砖四省区”凸显国家政策,改变中国经济格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金砖四省
- 成员:湖南、湖北、内蒙古、陕西
简介
据各省份近期公布的2010年地方GDP,湖南、湖北、内蒙古和陕西是为数不多的挤入中上游的中西部省份。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省份经济总量和2006年相比至少实现翻番。
一如近年来“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展现了新兴经济体发展之势,上述四省份大有“金砖四省区”的架势。去年,湖南以15902.12亿元的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十,并直逼四川。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和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国家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地区间协调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十一五期间,受惠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广大中西部省份追赶东部势头的迅猛。弯道超车令人欣喜,发力转型任重道远。
由来
中西部省区高增速高增幅:各级统计部门数据显示,在2009年14个省(市、区)GDP总量超万亿元后,2010年“万亿俱乐部”新增加内蒙古、黑龙江和陕西三位新成员。近年来,中西部多个省份经济增速都超过了沿海省份。已经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内蒙古、陕西和中部的湖南、湖北表现均可圈可点,四个省份的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期间增长均在1.1倍以上。2010年,四省份的GDP总量分别达到了15902.12亿元、15806.09、10021.53和11620亿元,先后迈入“万亿俱乐部”,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5%、14.5%、14.5%和14.8%。而在2006年,四省份的经济总量分别为7393亿元、7497亿元、4791亿元和4384亿元、。其中,内蒙古的GDP增长了1.42倍,与内蒙古相似的陕西四年间增长了1.28倍,在2010年全国各省的排名都攀升至中游水平。
“金砖四国”的概念:高盛被认为最早提出“金砖四国”的概念,即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2010年,《第一财经日报》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将湘、鄂、陕和内蒙四省区成为新兴发展的“金砖四省区”。湖南、湖北、陕西和内蒙古,四个中西部省区作为国家新兴发展的省区,经济发展迅速,必将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做出新的贡献。儘管内蒙古、陕西、湖南和湖北目前的经济总量和业已成型的“四万亿俱乐部”(广东、江苏、山东)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但其增长幅度之大令人刮目相看。一如发达经济体日益重视“金砖四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中的声音和地位一样,中国东部发达省份也日益感受到了包括上述四省份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的追赶脚步。2008年一同进入“万亿俱乐部”的福建、北京、湖北、湖南四省市为例。2006年北京和福建总量均排在湖北、湖南前面。但后来湖北、湖南逐渐赶超福建、北京,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迅速拉开了与福建、北京的距离,到2010年,福建、北京的经济总量已经被湖北和湖南拉开了2000亿元左右的距离。
面临问题
难掩转型紧迫:然而,迅猛发展却难掩固有发展模式的尴尬。各省区对经济发展和转型都有清醒认识。陕西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区域发展谘询中心主任张宝通此前在接受採访时指出,陕西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与内蒙古类似,得益于陕北能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近几年市场经济加政府推动的模式在陕西得以深化。“金融危机对沿海的省份冲击比较大,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经济由外需向内外需并举的转变给中西部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遇。”湖北省政府参事、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研究员对本报分析,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打下的基础正在发挥作用,湖北、湖南等地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大量投入,迅速带动经济成长。在2009年GDP含金量(单位GDP对生态环境冲击的程度决定含金量的高低)前十名的榜单上鲜见中西部省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张文忠此前接受採访时称:“中西部省份GDP增速强劲,但从其要素对GDP带动构成来看,依旧重複着原有的粗放增长模式。” 曾有媒体报导称,2008年内蒙古煤化工产业投资达420亿元,占到化工产业总投入的37.6%。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内蒙古。
现在形势
中西部发展改变中国经济格局
“从结果上说,中西部的速度比东部快,最后中西部的发展水平和东部逐渐接近,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事,有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广东当代经济研究中心的杨正浒说。而从目前各省制定的“十二五”经济预期指标来看,在东部广东、上海等地主动调低经济指标的同时,中西部各省区市纷纷制定了较高的指标。多位接受本报採访的专家均表示,“十二五”期间,东部地区放缓经济增速加快转型,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增速高于沿海的现象将继续维持。“从我们现有情况看,目前的这种态势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同已开发国家日益重视“金砖四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中的声音和地位一样,中国东部发达省份也日益感受到了包括上述“金砖四省区”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的追赶脚步。多位接受採访的专家表示,受惠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广大中西部省份追赶东部势头的迅猛。但他们同时指出,很多地方并未完全开拓出一条创新增长的新路,并未完全摆脱过分依赖资源採掘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老路。
同时,专家也对中西部省区的发展充满欣喜。两湖地区一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自然条件优良,交通便利。内蒙古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陕西文化资源丰富,是全国排名前列的科技和教育中心。同时,陕西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和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这些省区作为内陆发展的排头兵,必然会成为国家战略的稳固依託和后方战略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区域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
自从1999年江泽民主席在西安启动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四川、重庆、陕西和内蒙古四省区市已经进入全国中游水平。四川省更是进入了全国经济的第一梯队。再加上湖南和湖北等中部省份,在过去十年中中西部省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0年,四川、湖南、湖北、内蒙古、陕西和重庆等已经完成了对中、东部省份中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和福建等的接近或超越。四川省已经和河北、河南、辽宁以及浙江等省份差距明显缩小。同时作为西部的排头兵,四川、陕西和重庆2010年GDP总量已达28000亿元,中部的湖南、湖北更是突破了30000亿元,与四万亿俱乐部基本达到同等数量级,这在十年前是无法想像的。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中西部地区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西部省区发展明显,但仍面临很多挑战,在十二五规划中,各省区都提出:
一是继续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国家生态安全萤幕障;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是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建立有利于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是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六是坚持大局意识,中西部新型地区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建设美好家园。
相信在“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结束时,中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战略稳固的支撑和后方基地,形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製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初步建立武汉、长沙、成渝和关天等新型城市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