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经济成长与收入分配及其差异性研究》作者是孙瑛,导师为马树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地区经济成长与收入分配及其差异性研究
- 外文名:Analysis on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 作者:孙瑛
- 导师:马树才
基本信息
副题名
外文题名
Analysis on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学科专业
国民经济学
学位级别
博士论文
学位授予单位
辽宁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07
关键字
经济成长 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 区域差异
馆藏号
F124.7
馆藏目录
2009\F124.7\3
中文摘要
在中国和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在以人为本的共识中考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党中央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关注的热点聚在了收入分配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毫无疑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髮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地区差距问题对于转变经济成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都关係重大。
另一方面,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上,多年以来,经济成长与收入分配问题历来是经济界十分重视的问题。尤其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茨涅兹(Kuznets)提出经济成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型经验关係,引发了学术界研究经济成长与收入差距关係的高潮后,围绕着这方面问题,学术界相关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大体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成长本身,二是经济成长所带来的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三是经济成长之后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益程度及长期发展的潜力。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之间又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内在联繫。针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不同质性的迅速发展变化着的大国,将这样几个方面联繫起来进行考察进而建立指导性理论的文章还不多见,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本文的选题无疑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尤其近十几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此类问题的研究也俯拾皆是。然而,文献的一般情况是,有从经济成长或居民收入等层面的,有按东中西部或省份等分类的,有取巨观或微观等数据的。它们往往因为採取不同的理论视角,或使用不同的数据,或针对不同的时间空间,或研究不同的环节,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给出不同的解释,甚至偶有逻辑和结论相互牴触的状况,使人心生诧异。
置身上述理论与实践背景,我们迫切需要回答,中国各类不同的地区(不指带有相当不同质性的东中西地区),究竟从生产到分配再到使用的整个经济大循环过程中,发生了什幺样的变化,产生了多幺大的差距,每个环节上的差距存在多大的差异,影响差异的原因何在、程度如何、趋势怎样等等。準确而翔实地掌握所有这些客观情况,各界方能真正明晰中国地区变动的基本态势,争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正是为了完整地回答上面的问题,本文的思路沿着国民经济核算平衡理论展开,按照核算中生产、分配和使用三边等值的特性进行充分、具体和相互关联的分析研究。第一,由国民经济循环中生产、分配和使用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繫,把各环节放在整个循坏中进行分析研究,而不是单纯而孤立地考察经济成长或居民收入。从分析全国和地区生产的横向对比、纵向过程,转到居民收入,再通过中间的收入分配层面,发现各个环节地区差距的形成过程,发掘各种特徵、趋势及相互影响程度;第二,同样由国民经济循环中生产、分配和使用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繫,在数据质量可靠的情况下,生产、分配和使用数据应具有内部一致性和相互验证性。
因而,通过各个环节的翔实数据相互检验,发现数据的偏差等质量问题及其对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并在剔除数据本身的问题之后进一步分析地区经济、收入分配和使用的情况。 本文利用中国首次经济普查之后调整配套的诸多经济基础变数的平行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等诸多研究方法,首先分别研究中国地区经济成长和居民收入的地区格局以及地区差距,然后通过地区巨观收入分配的链条,将生产与收入连线起来,研究了全国和地区分配格局对经济成长和居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同时对数据的合理程度进行了相互检验,进而以整体的视野、联繫的手段揭示出全国和地方经济格局与收入格局的内在联繫及其差异性。本文通篇避免沿袭某些项目研究中首先形成一些观点,然后在各种不同来源的浩瀚数海中寻找“可用数据”进行“论证”的路子,而是完全从同口径的完整、配套数据基础出发,本着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详尽地对真实数据本身的内涵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发现和归纳出客观的规律和特徵,同时确保了整个研究结果的可信和可靠。
本文在结构上包含五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背景、方法、数据和分类等,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概述了国内外关于经济成长、收入分配的主要理论,包括经济成长及与收入分配关係理论,经济成长与收入差距关係的理论和国民经济核算等理论,并交待了这些理论、方法等在本文的直接与间接套用。与此同时,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及相关成果进行了综述及评论; 第三部分含第三、四章,分别重点研究了中国经济成长和居民收入的地区时间序列,归纳特点、度量差异、分析原因、解释程度,完整地展现了地区经济成长和居民收入及其差距的变动轨迹; 第四部分含第五、六章,首先从数据层面揭示了前面隐含的地区居民收入和经济成长及其差距之间的差异性,然后从政策层面剖析了巨观收入分配对经济成长和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分离出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也发现和归纳出一些经济成长持续稳定,增长中带来较大的收入提高,同时收入差距又相对较小的区域,进而发现促成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的正面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对其它地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甚至有些可以複製,所以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最后第五部分即第七章,重点在前面若干部分的基础上研究合理缩小地区差距的对策,总结了本文研究得到的经济成长和居民收入地区差距方面的规律、特点,概括了本文研究得到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研究中的主要贡献,一是整体研究思路上的拓展和完整化。首次按照完整的经济循环过程系统地研究了地区差距形成的整体特点和各个环节上的特徵,不是以偏概全,单凭生产环节中实现的GDP或分配领域里的居民收入等就断然确定差距的存在和影响,因而摆脱了过程中的表面现象;二是具体分析数据上的最近更新和全面化;三是对现行统计方法的研究、对现实统计数据的一致性检验与改进同步进行。针对存在的地区差异,通过统计数据的一致性检验,将统计指标本身的问题从总体差距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地区差距问题研究更加客观真实;四是通过一些计量分析和统计方法的使用,针对以前关于地区差距的研究大多为总体上的研究的情况,在中观层面上避免了因为不同质、不同步甚至不同向的数据资料汇总或简单综合平均而抵消、抹煞甚至扭曲差别实质的问题,较为清晰地剥离了地区差距中合理或难以避免的成分和可消可控或需要引起足够关注的成分,进而奠定了缩小差距的对策基础。